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馆配转型
2021-03-23蒋梅
蒋 梅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图书馆,河南 新郑 451100)
数字资源是存储于非纸质载体中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不同形式的电子数据,信息资源的存取、利用高度依赖网络信息技术,所以数字资源也具备便捷、高效、节约空间等互联网优势。随着数字资源重要性的持续提升和数字阅读方式的全面渗透,高校图书馆加强数字资源建设迫在眉睫。当前我国处于社会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各领域及行业需面对新环境、迎接新机遇、解决新问题。在此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为“双一流”建设战略、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全面支撑,也要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型要求下,解决好削减财政经费与学术资源价格上涨之间的矛盾问题。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主要依靠购买电子资源数据库、自建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学科导航数据库实现,其中购买数据库是高校图书馆在短时间内实现资源快速积累的最主要手段,也集中爆发了资源捆绑与垄断、版权纠纷、高投入低产出等一系列资源建设问题。所以如何实现馆配转型,从而使综合效益最大化是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1 新时代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积极表现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在国家的引导和支持下稳步推进,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持续积累,正向精品化、服务化道路持续迈进。现阶段,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投入持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依托网络环境与信息技术建立了阅读服务体系,并通过教育引导和阅读服务帮助学生用户养成良好数字阅读习惯。
1.1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规模可观
数字资源形式多样、易于保存,依托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其共享性、跨时空性、可分离性等特点为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资源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自北京大学图书馆于1986年率先引进数字学术资源起,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已度过30余载,从单个馆的建设探索到CALIS集团化采购,再到DRAA推动引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和迎来数字资源主导时代,数字资源建设的必要性日益增强、紧迫性不断上升,在不断探索与积累下,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形成可观规模,为高校师生乃至社会用户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阅读服务。自2015年起,全国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平均购置费在文献资源购置费中的占比突破50%(见表1),且以接近3%的幅度持续上升。伴随经费投入规模的高速增长,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规模日益扩大。为保证样本数据的均衡性、代表性,特选取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多数高校形成了中文数据库、外文数据库、特色自建数据库的基本体系(见表2)。特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在拥有超过200个中、外文数据库的同时,建设了数十个涵盖教育教学、科研学术、社会人文等不同领域的特色数据库,为保存珍贵历史资料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国内其他高校图书馆推进数字资源建设提供了优质范本。
表1 2014—2018年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购置费用统计表
表2 2020年我国部分高校图书馆数据库统计表
1.2 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体系建成
数字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重要的发展基石,但使数字资源转化为切实有效的数字阅读才是根本所在。高校图书馆在长期实践中,背靠规模庞大的数字资源,依托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面向全体师生用户积极探索数字阅读服务的模式与路径,逐步形成了广泛关联、立体互动的阅读服务体系,为提高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效率起到明显推动作用。一方面,高校图书馆不断优化数字阅读基础服务。高校除了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数字资源建设以外,始终在思考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使合适的资源与学生之间实现有效对接。基于此,高校着重优化文献检索服务,广大师生可通过输入文献名称、作者姓名等具体信息实现精确检索,也可输入文献主题、关键词等模糊信息检索相关文献资源,而且高校为进一步提升模糊检索的效率与质量,尝试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师生用户的潜在特征与不同需求,力争通过文献资源的合理排序帮助广大师生迅速定位检索对象。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持续深化数字阅读推广服务。随着互联网社交在学生群体中的广泛渗透,高校数字图书馆系统嵌入公共互联网平台与社区,或利用第三方应用平台搭建知识社区,已成为高校图书馆深化阅读影响、提高服务水平的必然结果。部分高校图书馆在网络页面设有“图书馆虚拟社区”版块,点击后会进入即时通讯、论坛博客、虚拟咨询、互动知识问答等不同空间,以此拓宽用户交流通道。也有不少高校以微信、微博等“微传播”模式为着眼点,通过建立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向广大师生推送信息、提供在线服务,从而以外部环境为突破口,建立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新渠道。
1.3 高校图书馆用户养成数字阅读习惯
数字化阅读开放共享、多元交互,具有纸本阅读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有学者调查发现,接近80%的学生每周数字阅读频率在5次及以上,其中每周数字阅读次数大于10次的学生综合占比达47.4%,说明数字阅读已逐步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流阅读趋势,学生基本养成利用专业设备、移动终端获取知识信息的习惯[1]。就阅读内容而言,新闻资讯、社交信息、文学小说是大学生群体数字阅读的主要对象,阅读占比普遍超过60%,具有较为明显的娱乐、休闲倾向。而出于获取期刊论文、专业杂志、专业资料等目的的数字阅读占比基本集中在35%左右。就电子阅读持续时长而言,53%的学生数字阅读持续时长在30分钟以内,持续阅读超过1小时的学生占比只有16%,这也说明高校大学生数字阅读以浅层次的碎片化阅读为主,数字阅读行为缺乏专注力与持续性[2]。不过大学生这种数字阅读表现与网络信息环境密切相关,是基于课余生活的阅读行为,而非以专业学习或校内资源为中心的数字阅读。将学生数字阅读定格在图书馆数字资源层面,学生经常使用超星、万方、维普等常用数据库的比例总体接近40%,偶尔使用常用数据库的学生比例平均达到50%,且学生通过信息检索实现精准阅读的比例不断上升。所以利用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进行自我学习与提升,逐步成为大学生群体新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渠道。
2 新时代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主要问题
高校图书馆重复购买资源数据库已成为普遍问题,校内、校际不同程度的重复建设,明显背离了馆藏发展与教育服务的目标。高校图书馆热衷购买数据库的行为不仅从思想上、行动上阻碍了自建特色数据的发展,也为资源垄断、讹诈、捆绑销售等违背市场规律的商业行为提供了滋生土壤。
2.1 数字资源浪费问题频发
当前发展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浪费问题频发,校际间重复建设数据库、校内数据库内容重合、数字资源使用率低等问题,已成为制约高校图书馆资源分配和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首先,图书馆数据库建设的校际重复严重。从传播路径与特征角度来看,数字资源具有传统纸本资源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能突破时空限制在不同高校间得以有序流转。但当前数字资源交易模式下,不同院校很难共享同一数据库信息,部分高校间的中文期刊数据库重复购置率达90%以上,即使位于同一大学城的各高校也只能采用单独购买模式满足资源建设要求。比如贵阳花溪大学聚集区的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等7所高校中,购买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的高校有7所,购买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的高校有6所,购买国研网数据库的高校有5所[3]。陕西省的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42所本科院校中,全部引进中国知网、超星电子图书这两种中文期刊数据库,引入维普、万方数据库的高校占比达80%[4]。其次,高校内数据库重复建设与利用不足问题并存。有学者调研发现知网、维普、万方三大数据库中,知网与维普重复收录的期刊超过6 500种,分别占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收录总量的83.41%和68.36%;知网与万方重复收录的期刊接近6 000种,分别占知网、万方中文期刊收录总量的77.12%和78.79%;维普与万方重复收录的期刊有6 700多种,分别占维普、万方中文期刊收录总量的70.78%和88.24%[5]。这意味着高校为了获得30%的差异性资源,每年需集中购买知网、维普、万方三大数据库近70%的重复内容。此外,不少资源在校内的使用率并不高,对读者群体的实际意义也非常有限。如贵州财经大学,调查发现该校Springer数据库中超过70%的期刊从未被使用,剩下30%的期刊中有近一半只使用过1次,即使使用频率最高的期刊也只使用21次[6]。
2.2 资源建设依赖外部购入
当前高校对这些富有特色性、价值性的零散资源愈发重视,不少高校着手开发特色自建库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如曲阜师范大学建有“孔儒文献数据库”、山东交通学院建有“数字墨子”和“教师专利”等数据库、复旦大学完成学术成果仓储与展示数据库“复旦大学学术典藏平台(一期)”的原型开发、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图画航院库”。这些特色自建库的开发与完善,对高校补充图书馆数字资源、保护教学科研成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不少高校对其教学资料、科研文献和档案信息并未形成保护和利用意识,任凭教师及科研人员出版的专著、教材,发表的期刊、会议论文,形成的技术标准、规范,提交的科研数据、调查报告等资源版权外流,也忽略了学生提交的学位、毕业论文,开发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组织的社会调研、服务实践活动等高校教育成果。甚至尚未认识到校内教职工及杰出校友形成的笔记手稿、日记信件,获得的荣誉称号、证书奖牌,留存的艺术作品、声像资料等资源的学术意义和收藏价值。由此可见,高校在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严重依赖外部购入途径,缺乏对本校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不仅无法进一步激发数字资源建设的内生动力,也难以切实推动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内涵式发展。
2.3 数字市场采购过于被动
我国数字信息资源市场中,书刊出版机构与数据供应商往往结成利益共同体,尤其在中文期刊出版领域形成了缺乏竞争与约束的垄断局势。就国内规模较大且代表性较强的知网、维普、万方三大期刊数据平台而言,皆与不同期刊出版结构签署独家授权,其中知网的独家授权期刊最多,超1 600种,占到该数据库平台中文期刊种数的近20%[7]。维普、万方的垄断行为虽未达到如此之高的程度,但也签署了一定数量的独家授权(见表3)。高校图书馆为保证自身数字资源的全面多元,不得不购买多家数据商的数字产品。且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市场约束机制未形成,数据库定价权掌握在数据商手中,高校基本没有议价还价能力,每年购买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的费用与购买一年期所有纸质中文学术期刊的费用日益持平,也要被动接受部分外文数据商每年20%左右的产品涨幅[8]。与此同时,高校作为科研、学术成果的重要产出单位,完全游离于数字出版领域之外,自身成果无法有效转化为数字产品,也难以在数字出版领域争取主动权与话语权。所以不难看出,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进程中,资源引入完全处于“卖方市场”,高校不仅要被动接受与市场规律明显不符的数据库价格,还要面对数字出版行业壁垒带来的明显制约。
3 新时代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馆配转型
高校图书馆加强数字资源建设,主要是为了向广大师生提供全面、便捷的阅读服务,而不是单纯追求数字资源的规模效应。所以高校图书馆采购中、外文数据库,应以办学发展为导向、以用户需求为依据,灵活使用整库购买、学科分类购买、按篇付费等不同购买策略,并通过采购集团提高议价能力和售后保障。高校图书馆也要加大特色数据库建设力度,逐步形成具有完整版权的数据库体系。
3.1 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优化数据库结构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实属大势所趋,但数字资源建设的体系、结构、规模并非完全统一。高校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进程中,应充分分析院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实力,找准院校的特色与方向,围绕校内重点学科做好资源建设工作,摒弃不顾自身实际条件盲目追求“大而全”的数字资源建设理念,通过深度调查掌握校内师生对各项外购数字资源的使用情况,以此为依据调整数字资源采购决策。在此基础上,高校应采用组合采购方案提高数字资源与师生需求之间的契合性。对于使用频率较高、使用需求相对集中的期刊资源,高校可依据师生使用情况按学科分类购买,如财经类高校师生对经济学、统计学刊物的需求较高,理工类高校师生对机械工程、材料化工等内容的关注度更高,师范类院校师生的阅读需求主要集中在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所以高校可按照学科主题打包购买相关刊物。对于使用量少且使用需求较为分散的期刊,高校图书馆应采用按篇付费模式订购电子刊物,以此避免因少量的分散需求而全年订购某种刊物造成的资源浪费,也使单篇期刊的使用价格处于合理状态,进一步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经费资源利用率。
3.2 以激发活力为追求加快自建库发展
高校面对校内资源活力不足和资源外流严重的现实困境,应积极转变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理念与思路。在内容层面,高校要注重对自身资源的全面激活与保护,参照其他高校的资源整合与特色库建设思路,尽量建立完整的自建库体系(见表4)。各高校之间应保持密切联系,尤其区域内高校要防止特色数据库在定位与内容方面出现同质化。在版权层面,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要以自身拥有版权的特色资源为主,也可充分利用已过版权保护期的馆藏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后建成全文数据库。而对于自身没有版权或尚在版权保护期内的馆藏资源,应根据自身实际需要予以加工整理,建成提供摘要或索引服务的数据库[9]。以此在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实现自身资源保护与规避版权风险的双重目的。为进一步激发高校图书馆特色自建库的发展活力,高校除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平台搭建、技术引进以外,应将自建库与相关学科紧密关联,形成以高校重点学科、特色学科为引领,以学术、科研、教育成果、珍藏资料等资源为支撑的基本建设模式,加快高校自身资源的转化与利用步伐,并将自建库建设工作与评优评先、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绩效奖励等内容相挂钩,不断激发广大师生参与自建库建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3 以集中采购倒逼市场规范化发展
当前数字产品交易环境下高校应推进联盟化发展,以集团形式采购数字资源,从而在增强高校数字资源采购谈判能力的同时,倒逼数字资源交易逐步回归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一方面,高校应通过集团化采购降低成本。有研究显示,数字资源采购集团依据其规模可获得超过30%的价格优惠,还可节约20%左右的代理费用,这是任何高校图书馆进行独立采购无法企及的成本优势[10]。高校图书馆应利用好数字资源采购集团在节约时间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和议价能力等方面的直观优势,面对数字资源垄断、不合理价格涨幅、售后服务缺位等突出问题,各采购集团之间需统一口径、共同抵制,形成大范围、大规模的市场影响效应,从而使数据商给出合理报价、改进培训服务、完善售后机制。另一方面,采购集团应将数据长期存取权益作为采购谈判的重点内容。当前大多数外文数字资源不提供存档服务,这意味着采购集团的成员馆对大多数外文数字资源只有特定时间段的使用权,协议期满即缴费续签,否则高校在失去使用权限的同时使得前期投入付诸东流。集团化采购中应重点关注数字资源存档问题,严词拒绝数据商攫取利益的“霸王条款”,降低因数据商破产等问题带来的“资源断供”风险,采购集团应在谈判中将建立镜像站点作为基本采购条款,以此保证各成员馆对已购资源具有基本使用权。此外,高校应以联盟形式参与数字出版工作。高校需建立数字资源建设联盟,由联盟统一负责院校资源整合及对外谈判工作,使高校的科研、学术、教学等成果转化为高校享有独立或部分版权的数字产品,以此抵扣数字资源采购费用,或直接作为交易资源换取其他数据库内容。为最大限度提高数字资源建设联盟的谈判能力,以及切实保护高校各项成果的固有权益,高校需对在校师生做出统一规定,要求师生公开发表作品不得完全转让数字出版权益,至少保证在高校任职或就读期间发表的作品,高校享有数字出版优先权,以此保护高校的建设成果和合理权益。
新的发展时期,借阅书刊、阅览学习不再是高校图书馆的关键功能,实现知识中心、文化中心、学习中心的深度融合才是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因而资源建设与阅读服务必然成为高校图书馆的关注焦点。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纸本资源建设的“统治性”地位明显动摇,数字资源建设成为契合用户需求、推动高校纵深改革的重要手段。高校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唯有坚守初心、强强联合,才能为图书馆实现突破性发展拓宽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