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红色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2021-03-23周全,高璐
周 全,高 璐
(合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601)
1 研究背景
1.1 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
红色文化一般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和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在新时期的凝练表达,是对红色文化的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在理想信念追求上、在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上,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体现出价值取向高度的一致性,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
红色旅游以物质及非物质红色文化为灵魂,以红色景点、景区为空间载体,由政府、企业、游客及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旅游活动形式,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就空间载体而言,红色旅游常见的形式有红色遗存、红色场馆等。红色遗存不仅是历史痕迹,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它是历史的见证,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实物和明证。红色旅游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旅游形式的实景或情境思想政治教育。将红色资源融入学校教育中,组织红色之旅,参观游学,缅怀革命先烈,使青少年身临其境地产生心灵共鸣,实现红色文化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对接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出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1]。
1.2 合肥市红色旅游市场需求
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城市,红色旅游需求旺盛。一方面,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党建活动日趋规范化、常态化,需要红色旅游活动场所规模和类型不断增多。另一方面,合肥市科教文化之城,大、中、小学生研学旅游及思政教育,急切需要各种类型的红色教育示范基地。以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为例,该馆2012年正式开放,截至2019年8月,参观总人次达到了800万,成为合肥市红色旅游热点景点[2]。由此可见革命纪念场馆的市场需求旺盛,已经成为合肥市传承传播红色文化的主要红色旅游景点。
2 合肥市红色旅游资源类型与分布
合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众多。合肥市及所辖四县一市有着大量的革命历史遗迹遗址和新建各类纪念场馆近40处。“这些独特的充分体现地域性色彩又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红色文化资源和遗迹,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对青少年开展各种教育的优质教材和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有效载体。”[3]
2.1 红色旅游资源总体分布
合肥市红色旅游资源环形链状结构特征明显。以巢湖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自合肥滨湖新区渡江战役纪念馆和安徽名人馆出发,沿环湖大道由西向东依次有长临河吴家老宅、六家畈茶壶山革命烈士碑林和康复医院遗址、蔡永祥烈士纪念馆、黄麓镇张治中故居、烔炀镇李克农故居、中垾镇温家套惨案纪念碑、夏阁镇花苗地烈士陵园和冯玉祥故居、南山烈士陵园、银屏镇蒋家河口抗战遗址、槐林镇胡海如纪念馆、庐江烈士陵园等,再回到渡江战役纪念馆,155公里的环湖大道串联起巢湖沿岸第一层级红色旅游环形链条。在巢湖岸边第一链条之外,合肥蜀山烈士陵园、“合肥大蜀山抗战记”纪念碑、合肥名人馆、罗炳辉铜像、安徽红色文化博物馆;长丰县双河集农民暴动纪念馆、“安徽工委旧址”纪念碑、吴山庙武装起义纪念碑;肥东县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青龙厂新四军东进抗日纪念馆;庐江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孙立人故居;肥西县紫蓬山张津烈士墓、中共合肥中心县委及皖西北特委和皖西北独立游击师诞生地、肥西建县初期县府旧址——小梁岗、小井庄包产到户纪念馆等;自然形成了环巢湖第二层级红色旅游环形链条。
2.2 红色旅游资源类型分布
合肥市红色旅游资源类型多样,空间分布差异显著。红色旅游资源可划分为战争或重大事件发生地、重要会议会址、重要机构办公地旧址、杰出人物的故居或纪念堂、革命烈士陵园、各类纪念馆等,以上六种类型红色旅游资源合肥市均有分布。按照属性相近归类原则,可将合肥市红色旅游资源分为红色革命遗迹遗址、革命纪念馆(碑)与烈士陵园、将帅名人故居三种类型,其中革命纪念馆(碑)与烈士陵园是红色旅游资源的主体,且分布广泛,合肥市及其他四县一市均有分布,数量达25处。红色革命遗迹遗址、将帅名人故居数量较少,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前者主要分布在肥东、肥西和庐江县4处,后者主要分布在肥西、巢湖和庐江6处(见表1)。
表1 合肥市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
续表1 合肥市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
3 合肥市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合肥市拥有的红色旅游景点中国家AAAA级景区有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安徽红色文化博物馆、渡江战役纪念馆景区;国家AA景区有安徽名人馆;其他红色景点为红色旅游景点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总的来说合肥市红色旅游资源质量不高,规模小,开发利用的方式比较单一,红色旅游产业无论规模与层次均处于较低层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3.1 红色旅游产品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
合肥市红色旅游供给侧矛盾突出,尤其是产业链不全,短、断链现象极为突出。当前合肥市红色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大部分景区以展览馆、纪念馆、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形式存在。各红色景区展出内容以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等静态展示为主,表现方式陈旧。围绕观光旅游,纵向休闲、度假、购物,以及横向的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缺少有机延伸,产品供给矛盾突出。
红色旅游目标客源多为党政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大中小学在校学生。红色文化旅游方式为研学旅行、党建活动为主。以三类消费群体为主:一类是非个人自愿以单位需求为导向的企事业单位、学校组织的党员干部或学生参观,这类群体比例为39%;一类是社会民众将参观当做一种休闲放松的方式,对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精神不做过多思考的群体,这类群体比例为48%;还有一类是红色文化的坚定信仰者,但这类群体比例仅占13%。[4]游客以参观为主,停留时间短,回头客少。红色旅游产品单一,缺乏游客深度体验和参与性强的产品,缺少文化体验型、休闲享受型、旅游购物项目。与红色旅游相关的旅游商品开发没受到重视,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游客的购物消费在整个旅游消费中占比较低,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
3.2 “红色+”旅游新业态短缺,与其他旅游活动(产业)互动性差
合肥市红色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不高。由于红色旅游具有较强的政治性,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普遍以资源为导向,没有积极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红色+”农业、工业、体育、教育、养生、医药、民宿、民俗等融合发展思路与措施滞后。除党建活动、研学旅游外,“红色+”引领下的融合型、体验性、沉浸式旅游新业态尚未形成,对旅游经济的拉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红色+”旅游新业态短缺,一方面导致红色旅游活动形式单一,以走走看看,或沿着固定的线路,经景点导游指引讲解完成一次党建活动或者思政教育。另一方面,红色旅游新业态短缺也恰恰凸显了红色旅游供给侧矛盾,使红色旅游产业长期处于停滞或者缓慢发展的态势。完全依赖政策优势获得客源与收入,进而导致红色旅游产业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动力。
3.3 红色旅游缺乏有效的空间组织,阻碍优势潜能的发挥
从地区分布来看,合肥红色文化资源多而散,整合效应差。各红色景区之间相对独立,没有统筹规划。合肥市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各自独立或自成一体,缺少有效的功能整合和空间组织。合肥市和四县二市除环巢湖沿岸红色线路外,各县市内部未形成知名的红色旅游线路。景区分散也导致未能形成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集群。
合肥的红色文化与其他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红色景点未能与本地自然资源、人文风情相结合,其综合经济效益不高。同时红色景区的趋同化现象严重,旅游主题千篇一律,参观方式大同小异,辨识度不高,影响了红色旅游目的地的聚集效应。
3.4 红色旅游景区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从管理来看,红色旅游景区按照其分类和属性,分属文化、民政等不同部门归口管理,同一个景区可能涉及文物、旅游、宗教等多个部门交叉管理。旅游资源一般地处基层,但很多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权却不在地方,拥有资源管理权的部门又未必有经营权,对红色文化开发利用产生较大的制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景区发展。
红色景区建设资金大多依靠财政投入,多数景区建设经费不足,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完善,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景区经营机制不能与市场经济运行模式接轨,市场运作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使得景区发展缺乏内在动力。
4 合肥市红色旅游发展路径
旅游产业化是现代旅游业的基本业态和基本趋势。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发展重要支点和依托;红色旅游是红色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基本载体;红色文化传承途径和方式创新是提升红色旅游文化内涵的有效途径;红色旅游产业化的实现则能直接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单向的原因和结果,起点和终点的关系,而是双向互动,互为因果的关系。“红色旅游产业化发展,就是借红色旅游这个政治品牌来促进和培育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发挥旅游业对经济发展具有的乘数效应,使红色旅游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5]
从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先天条件来看,合肥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环巢湖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孕育了极具特色的山水旅游资源,为环巢湖红色旅游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底蕴。后疫情时代,合肥市红色旅游产业化面临新战略、新空间、新消费和新基建等新的发展机遇。但如上所述,目前合肥红色旅游业资源优势还没有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因此,在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方面应该重视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4.1 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整体开发,高品位建设
加强对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管理和指导,积极组织、指导制订重要红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和维修的地方法规,将红色文化资源的规划和开发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发挥政府对市场的调配作用,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维修,加大对红色资源开发的财政投入;尊重市场规律,加快区域红色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按照大市场,大旅游的要求,对分散的资源进行合理挖掘,将红色资源与旅游项目统一规划,通盘考虑、相互兼顾,整体开发,突出特色,高品位建设,发挥最大效益;旅游线路做到细化、优化,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旅游品牌体系;建立旅游产业链,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建成一套规范的旅游标准化体系。
在红色旅游内容方面,丰富现有红色活动内涵,挖掘和拓展文物背后的感人故事,通过一定的艺术表现形式让文物活起来;坚持“以游客需求为中心”的宗旨进行活动设计,增加红色文化体验项目,提高民众参与度,鼓励民间团体开创民间红色文化活动,让民众积极主动探索和传播红色文化。
在空间组织上,以合肥市主城区为核心,以两条环巢湖环形链条为纽带,构建合肥市市级红色旅游线路。以巢湖市、肥西县、肥东县、长丰县和庐江为次核心,以四地内部主要道路为纽带,进一步构建四条县级红色旅游线路。
4.2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路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非国有各种纪念场馆份额不断发展壮大。在《2019年全国博物馆名录》中,我国备案革命纪念场馆820家,在820家革命纪念场馆中,非国有纪念馆占9.27%。[6]政府应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制定优惠的投资政策,积极引进国内知名文旅企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红色旅游开发,广泛吸引多种社会资本,扩大红色资源开发的资金来源,加强协作利益共享,进行社会化、市场化的创新尝试,研究和推行“纪念场馆+民宿”的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支持企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展馆、民宿等旅游经济,实现文化的软实力提升。
4.3 推进红色旅游闭环模式和全产业链模式有机结合
闭环模式是围绕着顾客一系列关联性消费需求,逐一提供相应的产品予以满足的商业模式。它是以用户为核心,围绕着游客一系列关联性消费需求,将密切关联的观光、餐饮、购物等一系列消费需求一站式解决,是横向的;它的优势是提升用户体验,深度绑定用户。实现红色旅游闭环模式即一站式”服务。“一站式”满足游客,吃喝玩乐受教育,一应俱全,构成了参观、休闲、餐饮、住宿、娱乐、购物、接受红色精神洗礼的闭环。甚至包括一系列的关联性行为,通过互联网,看广告、比价格、在线洽谈、完成购票、订宿、订餐、支付、评价等,将客户的关联性需求“一网打尽”。
全产业链模式是大型旅游企业聚集相关产业、进行资源整合,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的商业模式。[7]全产业链模式是以产品为核心,上中下游通吃的一条龙,是纵向的;它的优势是提升经营效率、全程掌控产品品质。以“旅游+”“+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打造旅游链条上的民宿、特色美食、观光、体验、休闲、游学、康养、度假、旅居等新兴业态,不断延长红色旅游全产业链,实现全产业链融合和品牌培育提升。
4.4 以重点红色景点为核心带动,实现各种资源要素的全面融合
产业融合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红色旅游产业融合就是在我国政治市场需求驱动下红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后,红色旅游业与农业、工业等产业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最终使这二次融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的过程。”[8]红色旅游产品只有与其他相关旅游资源合理匹配、嫁接、组织,实现产品整合,才能促使红色旅游业与多产业相互联系、渗透,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从产业创新角度出发,红色文化、红色旅游、红色产业发展等必须与多种资源相互关联走向竞合,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旅游产业化发展才有源泉和动力。同时也能提升区域红色资源优势与优用,优化经济结构,解决红色旅游产业与其他旅游产业融合度低的问题。
4.4.1发挥知名红色景点的核心带动作用,辐射周边红色景点,促使分散的红色景区走向竞合。以红色为底色,发展“红色+乡村”“红色+党性教育”“红色+研学”“红色+影视”“红色+生活”等深度产品的旅游区,积极融入文化、农业、体育、教育等多产业要素,结合巢湖沿岸的景观大道、古镇风情与红色遗存,将自然、人文景观纳入红色游览线路,使烔炀古镇、长临河古镇、六家畈古镇、中庙古镇、黄麓古镇、三河古镇等旅游景区、美丽乡村、文化名村等串珠成链。
4.4.2从产业发展角度出发,创新“红色文化+”的产业模式。发展“红色文化+互联网”“红色文化+创业”“红色文化+产品”,不断拓展和增大红色文化在旅游产业中所占的份额和比例,打造红色旅游精品品牌,通过整合互动互补,实现旅游产品单点式向点线结合转变、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分散景区向综合性大型旅游区转变、单一化向系统化、规模化的转变,形成主题鲜明,配套功能完善,差异化明显的旅游区,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4.4.3充分发挥开拓更大更广泛的旅游市场,将合肥地区山水、人文、传说、古村落、圩堡群、红色遗存和生态等特色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把旅游资源发掘和品牌打造与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结合起来,将田园、湖渔、山泉、农舍、农事体验等特色农旅、农家小憩、休闲观光等点线相连;将区域内乡村文化遗产、自然景观与环巢湖规划中的12个风格迥异的特色小镇建设结合;将红色遗址遗迹的发掘保护与区域内经济文化建设结合,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现代工匠精神结合,将江淮大运河工程和跨河大桥的修建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提升环巢湖旅游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提高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把大城(合肥)、大湖(巢湖)、大山(庐江牛王寨)、大河(江淮大运河)与江淮地区皖中文化交融,促使区域旅游有序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景点为号召力影响力的环巢湖全域休闲、全域旅游、全域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