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高校专业核心课教学模式探索
——以“学前教育学”为例

2021-03-23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组内共同体

(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鹤琴学前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336)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正火热进行,改变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过度注重知识灌输”的现状,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一所以培养卓越幼儿园师资为目标的师范类高校,就更应该及时做出相应变革。

一、“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的涵义

1887 年,“学习共同体”这个概念首次出现在德国学者腾尼斯的共同体学说中,他指出:共同体中可以形成稳定的社会和忠诚的关系[1]。在教育领域中,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所强调的是,具有不同背景文化的学习者之间通过相互合作,互相支持,共同完成其共同确定的学习目标。这也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精髓[2]。在高校专业核心课程具体教学过程中,“学习共同体”模式即让全体学生通过课前学习,线上线下共同参与教学目标制定,不同寝室的学生组成小组,在相互合作、汇报、沟通交流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既定学习目标[3]。

二、“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传统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强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笔者将“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融入“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通过线上投放学习任务与资料,让学生提前自主合作学习;线下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学习效率。

(一)高校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基础准备

1.划分“学习共同体”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是“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教师要在首次课堂上建构“学习共同体”,以班级实际情况确定分组。根据学习共同体异质分组的要求,建议不同性格、不同寝室、不同特长的同学组建小组。以笔者执教的18 学前12 班为例,共46 人,5人成组,构建了9 个学习共同体,每个共同体需要为自己的团队取一个富有特点的队名。各共同体的平时成绩的考核标准为以下几方面:课堂考勤(10%)、任务展示(40%)、它组任务评价、讨论与交流(30%)、组员参与度(20%),组内每一位成员的表现都会影响该“学习共同体”的综合评价,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不同性格的同学彼此磨合,碰撞出多种多样的火花。

2.明确组内分工与组长任务。组长是“学习共同体”开展合作学习的中坚力量,一个好的组长可以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首次课后要组织一次组长线上培训,明确组内分工类型与组长任务;要求其能领导组员完成任务,且在每次课后可以够积极反馈问题与组内需求。

(二)高校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基本步骤

“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在线上线下同时开展,主要分为以下几步:环节一,确立共同目标;环节二,明确小组分工与自主探索;环节三,组内合作探究与组间合作交流;环节四,倾听分享;环节五,教师评价总结。具体流程与内容见图1。

1.确立共同目标。确立目标是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首要任务。在线上合作学习环节,教师首先要根据预设的课程目标,在学习APP 上投放相关学习任务与资源,如案例视频、教学视频、教学案例、小组作业等。此环节学生可根据要求自主学习或与“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在线提出问题,交流研讨。课前的学习能让学生对知识点有初步的认识与了解,每次授课前,根据学习情况,教师应该与各小组长沟通,共同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并下发至每个小组。

2.明确小组分工与自主探索。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线上学习后确定的共同目标设置主题教学活动,并由各“学习共同体”组长安排具体分工,必须确保每一位同学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以及各自任务。通常在正式上课之前,会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以及课前的思考,简单梳理一下思路,自主探索,用时3-5 分钟。本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员需要在课前完成资源检索、阅读思考、自主归纳整理等,才能在接下来的小组交流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图1 “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图

3.组内合作探究与组间合作交流。在明确组内分工与初步自主探索之后,每一个“学习共同体”要开展组内的合作探究,学生要将课前学习后对知识的思考、问题与感悟和组内成员进行交流,并最终以小组学习报告的形式呈现,用时15 分钟左右。各“学习共同体”内部交流之后是组间的合作交流,各组可根据情况自行确定交流汇报方式,如:PPT 展示(呈现关键词即可)、情景演绎、提问与讲解等。形式不限,要求表达清晰、观点鲜明,且能够结合社会现状或相关案例进行思考,每次抽取5 组进行汇报,每组汇报时长5 分钟左右。本环节旨在通过组内合作探究与组间合作交流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元化的信息,从而达到“学习共同体”共同进步的目的。

4.倾听分享。其他小组在汇报时,学生需认真倾听,并及时记录问题与关键点。汇报完毕后,各“学习共同体”之间可以相互提问及补充,本环节15 分钟左右。各组成员间也要进行交流讨论,互相补充和完善汇报内容,以提升自己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5.教师评价总结。在小组探究与交流分享之后,教师需围绕共同学习目标,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与总结,并对汇报交流中不确切的内容进行更正,部分内容进行补充或结合案例深度挖掘,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此环节用时20 分钟左右。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对各“学习共同体”的表现进行评价,总体是要以肯定为主,尤其对组内成员活跃的小组要做出积极、正面的评价,有不足的小组也要及时指出,并提供相关修改意见等。

三、“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的课堂教学不同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重在体现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与互动性。通过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思考,深度挖掘与归纳,提升共同体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师范生综合能力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有助于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综合能力。首先,通过课前自学、线上讨论、课中探讨与分享等环节,学生不仅在合作交流中变得更加开朗,有更宽广的知识面,学会面对问题如何独立思考,更学会了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观点、说服对方,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而这些都是一名师范生踏上工作岗位后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

(三)有助于促进成绩考评的公平公正

成绩考评方式与评价标准一直是学生特别关心的话题。传统的考评方式,以卷面成绩为主,往往是“唯分数论”,期末考试分数高就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优秀;纵使有平时成绩,由于教师授课方式“以讲为主”,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只能凭几次作业情况粗略评判分数,这种评价模式是相当片面的。而“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重视对学生线上线下表现的全面考察,共同体在课堂上的每一次表现都能被教师记录,考评方式更加客观公正。另一方面,该模式注重学生在本门课的综合表现,注重对实际能力的考察,学生课前付出的努力越多,课堂中表现的能力越强,相应的平时分就越高。对于笔试为主、缺少实操的专业核心课程来说,“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更能促进成绩考评的公平公正。

四、“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成效与问题

总体来说,这种模式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精神高度集中,切切实实地锻炼其独立思考与交流表达的能力,这对学前教育师范生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与此同时,大部分学生表示,相比传统课堂,更喜欢“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课堂气氛轻松,课前也更有动力进行自学。虽然目前笔者还未进行对照实验,但通过观察实验班级学生平时平均成绩与期末平均成绩的对照(表1)发现,平时成绩高的“学习共同体”,期末成绩不一定理想,两者不成正相关。这一方面说明,这种注重发展性评价的课堂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升了课堂主动性与积极性,但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课程重难点;另一方面,课堂中部分活跃、善于表达的学生,学习上较为浮躁,在期末复习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上有待提高,这都有可能影响最终成绩。此外,“学前教育学”这门专业核心课程只开放一学期,笔者暂未对该研究对象进行跟踪调查,这也会影响结果的严谨性与全面性,将在后续的课程中持续研究,进行实验组、对照组的比对,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在课堂知识的全面性与学生参与度、活跃性中取得一个平衡。

表1 不同“学习共同体”平时平均成绩与期末平均成绩的比较

五、结语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高校专业核心课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对新形势下教学方式的改革,也是笔者对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素质培养与提升的一次探索。这种教学模式更为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对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敏锐察觉课堂中值得挖掘并探讨的观点,把握教育时机,生成课程,并适时调节相应的教学内容。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组内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用心说题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六步教学,合作出数学的精彩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