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高”报告干货满满

2021-03-23法人王茜整理

法人 2021年3期
关键词:司法犯罪案件

◎ 文 《法人》全媒体记者 王茜 整理

2021年全国两会胜利闭幕,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以下简称“两高”报告)获高票通过,最高法赞成率96.69%。

审议“两高”报告是每年全国两会的常规动作,也是重头戏。报告汇集了各自领域的工作成绩,记录了一年来我国法治建设砥砺前行的足迹,并对未来的工作安排予以展望。

今年的“两高”报告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公正客观、亮点频出,通过鲜活案例和丰富数据,回应了群众的司法诉求。报告不仅直面赵正永、赖小民、蜡笔小球、纸面服刑等热点案件,还针对扫黑除恶、家暴防治、未成年人保护、教育整顿等舆论关注的重点话题回应关切。

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两高”报告干货满满、诚意十足,紧紧围绕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体现出服务大局的职责担当,践行了司法为民的初心使命,彰显出法治的力量与温度。

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

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折射出社会文明发展程度。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审结案件35773件,地方各级法院审结、执结案件2870.5万件,结案标的额7.1万亿元;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各类案件301万件,同比下降19.4%。其中,受理的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申诉案件同比分别下降30.6%、12.4%和46.1%;主动履职的公益诉讼、诉讼监督案件同比分别上升19.2%和9.6%。

今年的“两高”报告,从严惩腐败犯罪到扫黑除恶,从维护防疫秩序和社会大局稳定到维护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从贯彻实施民法典到严惩网络犯罪……在我国多项重要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时刻,两份报告发出一个共同声音——勇往直前。报告字里行间跃动着澎湃的力量,彰显我国法治文明新进步。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全国团结一心、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去年又是全国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全社会奋力冲刺“奔小康”。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这两大关键任务中,发挥了法治“定盘星”作用。

与此同时,“两高”积极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服务“六稳”“六保”、生态文明建设、金融健康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对外开放等协同发展贡献力量。

“两高”及时出台司法政策和指导意见,依法追诉妨害疫情防控犯罪,筑牢抗疫法治防线。报告显示,最高法依法快审快结涉疫犯罪案件5474件6443人,对杀害防疫工作人员的马建国等人依法判处死刑;最高检就核酸检测造假、制售假疫苗等发布4批19件从严追诉典型案例,指导办案、震慑犯罪、预警社会。

为助力脱贫攻坚,防止出现因案致贫、返贫等,最高法妥善化解涉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就业等矛盾纠纷,向困难群众发放司法救助金9.1亿元;最高检对因犯罪侵害等致生活陷入困境的被害人及其近亲属“应救尽救”,救助3.2万人4.2亿元,同比分别上升55.2%和61.3%。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焦洪昌表示,“两高”报告围绕新发展阶段,在支持抗疫、优化营商环境、服务扩大内需等方面,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特别是在助力复工复产时,突出对民营经济营商环境的保护,司法机关贡献突出。在未来我国经济新格局中,助力民营企业发展,打造更加公平的营商环境,是法院和检察院非常重要的工作。

以案明法 以法促治

每年的“两高”报告,“点名”案件多是社会关注度高、对中国法治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个案,这些案件成为公众深入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窗口。今年“两高”报告案例信息量颇大,可谓一堂鲜活、生动的“法治课”。最高检检察长张军曾多次强调“一个案例胜过一沓文件”的重要性,今年最高检1.2万字的工作报告提到了28个具体案例。

对赵正永判处死缓、终身监禁,对赖小民判处并执行死刑,彰显了党中央严惩腐败犯罪的决心;对社会广泛关注的孙小果、陈辉民、尚同军、黄鸿发等黑恶势力犯罪组织头目依法判处死刑,体现了司法机关坚持“打财断血”、坚持“打伞破网”、以政治担当圆满完成扫黑除恶收官之年各项任务。最高检工作报告对于孙小果、郭文思、巴图孟和“纸面服刑”案件中检察监督流于形式,给予深刻反思:刑罚执行中的突出问题,检察监督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是失职,发现而不纠正、不报告是渎职。

被纠正的“张玉环故意杀人案”“吴春红投毒案”“韩显辉故意杀人案”等冤错案件,体现了检察机关坚持疑罪从无、有错必纠的司法态度。建议改判无罪的意见,赢得各方共识;网络大V“辣笔小球”恶意诋毁贬损卫国戍边英雄官兵,首次以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被逮捕;查处“纸面服刑”“提钱出狱”等社会热点案件,坚决整治顽瘴痼疾,清除害群之马;最高检核准追诉“南医大女生被害案”等35起陈年命案,是近30年来、最高检工作报告首次写入核准追诉情况。

数据显示,去年司法机关批捕逮捕各类犯罪嫌疑人77万余人,提起公诉157.2万人。审结一审刑事案件111.6万件,判处罪犯152.7万人。受理审查起诉刑事案件为近4年最低,严重暴力犯罪案件为近20年最低。最高法依法惩处黑恶犯罪分子,审结涉黑涉恶犯罪案件33053件226495人。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等案件2.2万件2.6万人。

良法善治 宽严相济

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人民才能凝聚。“两高”报告中所蕴含的法治进步理念,指引着法治中国前进的方向。认罪认罚从宽、善意文明司法、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等话题,都是“两高”报告涉及的关键词。

认罪认罚制度在我国实施4年多,犯罪结构明显变化,重罪占比持续下降。最高检工作报告显示,判处不满三年有期徒刑及以下的轻罪案件,从2000年占比53.9%升至2020年的77.4%。去年,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率超过85%。

“民之所欲,法之所从”。对于曾经存在的正当防卫制度把握过严甚至失当的问题,“两高”一直矫正“人死为大”“谁能闹谁有理”等错误观念。最高检工作报告显示,2018年底发布“昆山反杀案”指导性案例后,2019年和2020年正当防卫不捕不诉819人,较前两年增加2.8倍。2020年检察机关亦再次以典型案例诠释正当防卫理念和规则,坚定捍卫“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精神。

在“两高”报告中提及的多起案例,都与司法新理念、是非判断、价值观念、社会风尚密不可分。打击“老赖”、 惩治“碰瓷”,助推诚信社会建设;整治“霸座”“抢夺公交车方向盘”等,树立规矩意识;村民私自上树摘果坠亡索赔、开发商“自我举报”无证卖房毁约、吃“霸王餐”逃跑摔伤反向餐馆索赔等,从是非对错争论中进行法理辨析。从上述案件中,我们都能看到坚决捍卫社会公序良俗的司法裁判。

关切民生 彰显公正

对于民生福祉,从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到依法制裁家暴侵害,从保护人格权利到依法制裁“强行啃老”。面对百姓的重大诉求和民意,“两高”报告均给予回应和关切。

今年初,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开始实施。最高法工作报告中的“民法典”一词出现了6次,最高检报告则提出把民法典作为“四大检察”的重要价值指引。

审理侵害“两弹一星”功勋于敏名誉权案件等,彰显加强人格权保护的决心;审理微信群侮辱人格案,坚决制止网络暴力;审理职场性骚扰损害责任案,让性骚扰者受到法律制裁;审理可视门铃侵犯邻居隐私权案,明确安装监控不得侵扰他人生活安宁;审理进口冻虾万名消费者信息案,禁止滥用权利泄露公民个人信息;再审“百香果女童被害案”,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对针对儿童犯下的各种严重罪行决不姑息。

“小案”不小 天下为公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在惜字如金的“两高”报告中,加入了不少“小案”。这些司法案件绝大多数发生在老百姓身边,最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是否公平正义。而“两高”报告传递的一个明确信号是:群众“小问题” ,涉及“大民生”。老百姓最关注的事,件件都是“天大的事”。

针对高空抛物、偷盗窨井盖等问题,加大惩治力度,维护群众“头顶上”“脚底下”的安全;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针对网络侵权多发、个人维权难等社会热点问题,都被写入今年的“两高”报告。还有强行别车、竞速飙车等出行安全,报告中也有涉及。这些看似细小的关注,同样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底色。

最高检工作报告显示,办理涉窨井盖刑事犯罪案件106起,督促整改窨井盖安全隐患17.6万处。

只要涉及司法,从来没有“小案”。 每件“小事”,都是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大事”,其司法判决直接影响人们对司法的信心、对正义的希望。“两高”将其列入报告,旨在传递一个明确信号:全面依法治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公平正义要“抵达”每个人的身边。

猜你喜欢

司法犯罪案件
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下侦羁关系的反思
公园里的犯罪
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忠实履职
Televisions
人大代表活跃在“司法大舞台”上
奏好人大内务司法监督“三步曲”
环境犯罪的崛起
“五个到位”推动未成年人案件审判试点工作
“犯罪”种种
城管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