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化学教学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养

2021-03-23刘文超

教育·综合视线 2021年11期
关键词:全人类共同体命运

刘文超

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贸易的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人类命运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联系都更加紧密。伴随着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对世界的改造和重建,人类共同面对诸多挑战,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粮食危机、能源耗尽、极端恐怖主义等成为每一个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不同国家面对同样的世界难题,却给出了不同答案,以中国为代表的国家积极应对疫情,抱着对全人类负责任的态度同新冠肺炎疫情打持久战,而西方一些国家却消极应对、推卸责任、刻意抹黑,对疫情现状置之不理,极大影响了全球经济。显然,在面对全球共同问题和挑战时,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的意识和价值观是不同的,而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及社会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做好青少年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青少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值得一线教师及教育研究者进行深入探索。

一、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及内涵

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2017年10月,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彰显这一命题的时代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坚实的人类共同利益支撑,是世界发展的历史必然。作为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自身独特的内涵,法国思想家卢梭对共同体概念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共同体就意味着每个人把自己的全部权利都转让给由人民结合成的集体,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则需要凝聚各国共识、共担风雨,意味着全人类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已经成为一种日益紧密的共同体,只有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心地位,才能真正把握世界的本质和未来。唯有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才能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持续繁荣和长治久安。

2.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初中化学教学的联系

人类住在同一个地球村中,共同利益观既是全球利益,也是自身利益,服务全球的利益就是服务自身的利益,是我们全人类共同奋斗的目标,每个人都肩负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初中化学很多知识内容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基本理念中指出:“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同化学将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同时,倡导教师利用相关素材,创设学习情境,体验化学与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确立了五大内容标准,其中在化学与社会发展内容中指出:“本主题主要内容涉及材料、能源、健康、环境等问题,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认识人类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及内容与培养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密切相关,涉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渗透

通过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研究分析,梳理初中化学核心素养有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践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核心素养基础上,分析初中化学教学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体现,具体如表1所示(见文末附表)。

1.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对学习内容的要求,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如C、O、H、N等元素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也是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元素之一,眼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罪魁祸首“新冠病毒”也是物质,也是由C、O、H、N等元素组成,并没有国界,并不是美国等国政客们口中的“中国病毒”,这完全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贴政治标签,甩锅中国,是政客们无耻的行为,课堂上要渗透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坚决反对唯心论。“新冠病毒”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全人类和各个国家的关系如同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互为存在和发展,面对突如其来的全球疫情,全人类要坚持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团结起来共同抗击全球疫情。

2.渗透珍惜物质资源的意识

人类命运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水”球,课程标准中明确说明水占地球总体积的五分之四,但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并不丰富,只占水资源的五分之一,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又少之又少。科学家们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有“水”就有生命,可见“水”是生命之源,放眼全球,水资源问题依然严峻,水资源的匮乏和污染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人类要以共同体的思想解决水资源问题,不允许任何国家或个人有破坏水资源的行为,珍惜各种物质资源,日本想把有核污染的废水排放到海洋里,要坚决反对。

3.渗透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意识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氧气的基本性质及氧气的实验制法,人和动物呼吸的空气中含氧量只有21%,氧气来源于植物的呼吸作用。习主席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绿水青山不仅给人类带来了更多光合作用所产生的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提供了维持人和动物的生命所需要的氧气,同时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永久发动机。亚马逊热带雨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可从亚马逊热带雨林应该从开发还是保护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推测如果热带雨林被完全开发损坏对全人类有什么影响,进一步渗透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4.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及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中需要尾气收集。这主要涉及到节能减排,二氧化碳虽然没有毒性,也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但工业生产中大量的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既是全人类的任务,也是全人类的责任,中国对世界承诺践行“碳达峰”“碳中和”,基于此,引导学生分析全球变暖的成因及危害,探究中国如何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进行的环境保护,让学生在分析现有情景基础上,形成环境保護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践行。

三、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教学策略

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养,需要经过一个长期且循序渐进的过程,落实到日常教学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下面从理念创新、设计优化和情景选择三个方面探究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

1.创新教学理念

教师承载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立德树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以把学生培养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为总目标。全面发展不仅在文化基础和自主发展层面对学生做了要求,还要求学生进行社会参与,要求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而促使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培养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前提。

2.优化教学设计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阵地,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堂课质量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如何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培养融入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领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和价值,需要教师触类旁通地探索教学新路径。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大胆创新,相互融合,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巧妙地嵌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3.紧贴热点情景

融于真实情景的教学,才能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模块倡导教师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更是需要在素材选择上紧贴热点情景,由热点情景展开深入探究,针对具体的情景,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或模拟决策等形式,让学生进行真实情景下全球问题的思考和探讨,体验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份子的力量和作用,切实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全人类共同体命运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被命运“扼住”的小意
关于献血
疯狂的重量
论命运
进化决定恐龙的命运
论《安魂曲》中母亲形象的三重意味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