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2021-03-23杨爱文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52期
关键词:主体地位阅读教学

杨爱文

摘要:在新一轮的新语文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要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加强阅读方法的认识并做好相应的教学策略,把语文素养的内涵融入到阅读教学之中,从而对新的课程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设疑质疑;主体地位

前言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让我们来看一看小学语文阅读中,如何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的,并且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通过阅读书籍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呢?

一、明确学习任务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緒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确定学生学习任务的这项工作,当然应该由教师来担当。

确定了学习任务,如何让学生明确?通常采用的是下列三种方法。第一种,开宗明义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挂出小黑板(或是口头讲述)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看清,记住。第二种,筛选讨论法:教师将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筛选,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第三种,分步揭示法: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步揭示。

二、指导学习方法

学生要完成学习任务,必须有相应的学习方法。陶行知先生说过:“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去找到这种方法,并利用这种方法来找到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应该认识到,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比掌握某一项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

自学,是学生个体学习一种方法。要引导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动脑思考,动手写写,运用工具书学习字词,运用不同的符号圈划生字新词、关键词语、重点句子、标出段落层次。教师在安排自学时,要着重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材料的关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强调学生个体独立思考和学习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开展讨论和交流,诸如同桌互说、四人小组讨论等。

要指导学生设疑、质疑。设疑和质疑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要能敏捷的作出恰当好处的处理,从而提高他们的设疑、质疑的能力。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向导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在教师坚持不懈的指导、培养下,学生的设疑、质疑会从问“是什么”,到问“为什么”,从浅显的表层的疑问,趋向较深层次的探讨。

指导学习方法要加强学生的操练。识字、写字、拼音、理解词语、理解句子、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等都各有其学习方法。教师要选择合适的训练点,让学生通过个体的操练,掌握有关的学习方法。

三、展现学习过程

任何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与形成都有一个过程,阅读也不例外。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集注了哪些“结果”,更应关心学生“参与知识构建”。任何把“结果”和盘托给学生的“好心”做法,都是有损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的。

展现学习过程,要与发展思维相结合。阅读教学要重视通过变式训练来抓语言的理解、积累以及运用,引导学生不断向新的思维广度发展。比如用“辛苦”造句,第一个学生会说:“我的妈妈很辛苦。”紧接着造句的学生,往往是只把主语“妈妈”改成“爸爸”、“奶奶”……如果不及时提醒,学生产生思维定势,训练效果就差。针对这种情况,我往往在此时进行启发:“谁能把妈妈怎么辛苦,说给大家听”?于是,学生会说:“我的妈妈很辛苦,下班回来还要买菜、烧饭。”“我的妈妈很辛苦,一空下来就给我们打毛衣。”句式基本相似,但内容有了变化。教师进一步引导:“谁能换一个说法,先说说妈妈怎样辛苦,然后再用上‘辛苦’。“学生在教师的再指导下,跟着作变式训练:”我的妈妈一空下来就给我们打毛衣,真辛苦!“这个训练过程就清晰地展现出学习过程,做到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

展现学习过程,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发展相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有着三个层次。第一层,表层性理解,就是知道课文说的“是什么”,回答问题只是复述课文中的内容;第二层,解释性理解,就是懂得课文内容中隐含的“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能概括出课文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第三层,创造性理解,就是对课文有系统化的认识,并能根据课文举一反三,乃至发表自己的新见解。在课文《我的心事》有两道课后作业:把课文中描写大林心理活动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体会大林的思想变化。“”说说大林是怎样一个孩子。“我据此设计5道有层次的作业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任选一题。这5题分别为:1)抄写描写大林心理活动最精彩的三个句子。2)写一段描写心理活动的话,例如:“天我拿到了语文试卷……”3)替大林给小姐弟俩写封信。4)想象作文:大林和小姐弟俩的第二次见面。5)读后感;大林的启示。

为展现学习过程,教师应保证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训练时间。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学生个体智能的差异,必然反映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思考时间的差异上。学生回答问题要经过“阅读课文---组织和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式---口头表达”这样三步。如果只让优等生回答,就会使大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因而就有必要在提问后适当延长思考时间。同样的道理,在范读或朗读指导后,也应增加学生自由练读的时间。

展现学习过程,要加强反馈与校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进行监控、调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仔细认真地听,不仅要评价内容是否正确、完整,还要注意语言是否规范,有无语病。不能没有听清回答,就草率表态。也不能在学生意见有分歧时,不加评议,把问题搁在一边,而进入下一环节。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巡视、辅导,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反馈、指导、校正,也是不可忽视的。

结论

这些研究表明了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策略。有效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起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作用。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蒋容.语文教学新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傅国亮.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2

[3]俞冬伟、励汾水.小学阅读教例剖析与教案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6

猜你喜欢

主体地位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讲究纠错艺术,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作者论在西方社会的演变
浅析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