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姆:追着月亮走

2021-03-22陈洪澜

世界文化 2021年2期
关键词:毛姆人生

陈洪澜

将阅读当作自己的避难所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原本是个有福的孩子。他的父亲罗伯特·奥蒙德·毛姆是一位名声显赫的律师,时任英国驻法使馆的法律顾问。毛姆就出生在巴黎的英国使馆里。兄弟四人中他排行老末,当哥哥们陆续被送往外地读书后,他便成了父母怀中的小宝贝儿。

然而,毛姆的好日子没有维持多久。刚过8岁,他的母亲就被肺结核夺去了生命,10岁时父亲也因胃癌撒手人寰,毛姆从此成了孤儿。他被母亲的仆人由法国带回英国交给叔父亨利·毛姆抚养。亨利是一位年届五十的教区牧师,夫妻俩膝下虽无子女,却也没有给予侄子多少怜爱。毛姆由繁华都市巴黎被抛到陌生的英国肯特郡小镇时,仿佛掉进了冰窟窿,加之突然由说法语改为说英语,连说话也变得结结巴巴,以至于落下了终生口吃的顽疾。

毛姆12岁被送进坎特伯雷皇家公学成为一个住校生。由于身材矮小和严重的口吃,他经常受到大孩子们的嘲笑和欺凌,还有老师们的歧视。最可怕的是毛姆这时也患了肺结核。他的母亲和唯一的姨妈都死于肺结核,他被死亡的阴影笼罩着。

童年的变故让毛姆看到了人生的无常,小小年纪便为生命是否有意义而苦恼:“我想知道,人生是本来就有意义的呢,还是必须由我来赋予它某种意义?于是,我便开始杂乱无序地读各种各样的书。”

读着读着,毛姆尝到了阅读的甜头。“我认为生活里众多美好的事情当中,阅读是其中之一,它是一种享受。”从此,书本成了他最好的伙伴,持续的阅读减轻了他在精神上的孤苦无依。

读着读着,毛姆好像感到自己的见识增长了,眼界开拓了,胸怀壮阔了,精神稳重了,心灵也充实了。这让他发现了书本的妙用:它们不啻为人精神成长的要素,也是愉悦心情的最好安慰剂。毛姆说:“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

毛姆的读书范围很广。最初他如饥似渴,就像一个贪吃的饕餮逮住什么就囫囵吞枣吃下去。后来他学会了用心咀嚼,他觉得每读一本书就像是在跟一位有学识的人进行一次深层的思想交流,尤其是那些文學巨匠们写在书中的奇闻趣事,让他看到了世界的光怪陆离和世人的喜怒哀乐,让他从中获取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也让他那孤寂的心灵获得了慰藉。

读着读着,毛姆肚子里的墨水多了,他的肠胃、他的心灵、他的每根血管和神经好像都充满了书卷气。他读书的口味变得挑剔刁钻了,他的评判也越来越尖刻,自古希腊以来传世的文史哲书籍到欧美各国的文学名著,都曾留下了他的点评。他尤其擅长在欧美著名作家的作品中挑刺揭疤,在他眼里没有一部长篇小说是没有瑕疵的,他能准确地指出这些文豪们在创作时的失手之处。他在《巨匠与杰作》这本书中介绍了他认为最伟大的10部作品,同时也指出了书中的缺憾以及作家人品方面的趣事与丑行,由此让莫泊桑、福楼拜、巴尔扎克、简·奥斯汀、托尔斯泰、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司汤达等文坛巨匠在他那尖刻的调侃或善意的嘲笑中一个个地跌下神坛。于是他获得了“毒舌毛姆”的称号,进而有人把毛姆的毒舌、莎士比亚的戏剧和狄更斯的小说戏称为英国文艺界的“三宝”。

毛姆读了各种各样的书,他发现了一种人人都需要颐养精神的东西——哲学。“我发现读哲学书很有趣。确实,对于把读书看作是一种需要和享受的人来说,哲学在各种可供阅读的重要科目中是最丰富多彩和引人入胜的。”他曾拜读了柏拉图以来各派哲学家的书籍,把叔本华、黑格尔、笛卡尔、斯宾诺莎、休谟、康德、罗素、尼采等哲学家们深奥的哲学著作当作小说一样来阅读,并享受着其中的快乐:“只有哲学永远不会让你失望。你永远不可能到达它的尽头。它就像人类的灵魂一样多姿多彩。”

在谈到读书方法时,毛姆说,聪明人读书就像猎犬追寻狐狸的气息,只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阅读点,跳跃性阅读。其实,这种被他称为“跳读”的方法,也只是他用来对付那些趣味寡淡、叙事啰嗦的作品而言的。一旦遇到精品他即细嚼慢咽,反复品味。比如,当读了伏尔泰的哲理小说《老实人》之后他就再也无法忘怀,从此把伏尔泰树为榜样,力求能以人文关怀的笔融写出具有讽刺幽默风格的杰作。他说:“我每次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时,都要重读一遍《老实人》,在自己心里确立一个标准,以此检验自己是否写得像它那样流畅、优雅、机智。”

提炼与压缩也是毛姆读书的好方法之一。他曾多次提到法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那托尔·法朗士(1844—1924)在《文学生涯》一书中所讲的那个东方年轻国王让国中智者到世界各地为其寻找最有价值的书的故事。毛姆说:“这种书也是我想寻觅的,只需要看一本,就能解决所有疑惑。一旦如此,我便能够全力创造出自己的生活形式。”他四处寻觅,在书堆里东挑西拣,希望找到一本能够一劳永逸的书,却未能如愿。于是,毛姆决定自开炉灶,写出既悦己又悦人的书来。

追着月亮走

毛姆18岁时开始寻找安身立命的职业。可是干什么好呢?他出生于律师世家,祖父、父亲以及三位兄长都是律师,但却不愿步他们的后尘。监管他生活的亨利叔叔希望他能接替其衣钵当个牧师,毛姆以自己口吃为借口也回绝了,不过他还是屈从了叔叔的另一个提议——去学医。

1892年,毛姆进入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学习医科, 5年后获得外科执医资格。有段时间他在妇科做助产士,经常提着药箱子走街串巷去接生。由此使他看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看到了人生的无常与无奈。这让他很困惑:一个人生下来,上学,工作,结婚,生儿育女,最后死去,总是被幽禁在固定的线路上走完一个简单的圆圈。而这种将仅有的生命消耗在既定套路中的人生值得过吗?毛姆不想随波逐流,他要为自己设计适意的人生。

然而毛姆发现,“只有艺术家和职业罪犯才能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自己的生活”,而在艺术家中,作家是一个易于展示其创造力又能够自主决定生活模式的自由职业者。于是,毛姆萌生了作家梦,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写起小说来。

1897年, 23岁的毛姆完成了处女作《兰贝斯的丽莎》。“那三个星期里,我一共参与了63次接生。这就是我用于此书的素材。”书中的故事就取自他工作中的见闻:漂亮女工丽莎和寡母住在贫民窟里,贫困的生活未能改变其活泼开朗的性格,于是她成了男人们的追逐对象。然而,她爱上的英俊壮汉却是个已婚的无赖,最终让丽莎怀孕后流产时死去。小说面世后得到许多好评,于是毛姆决定弃医从文,做个职业作家。

文学殿堂的门坎很高,指望靠写小说养活自己的人在出名之前饿肚子是常有的事,因而人们常把写作看成是一根不中用的讨米棍。毛姆也不例外。在最初的10年里,寂寂无闻的他总是吃闭门羹。直到1908年他得到了一个机会:伦敦剧院有个著名演员看中了毛姆剧本中的一个角色,于是他5年前创作的曾被18家剧院拒绝的喜剧《弗雷德里克夫人》上演了并且一炮打响,它让剧作家毛姆一夜成名。随之他的《杰克·斯特劳》《杜特太太》《探险家》也在伦敦多家剧院同时上演。剧作家毛姆可与当时走红的萧伯纳比肩,财富滚滚而来,毛姆从此脱贫了。

1915年,毛姆出版了自传性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书中讲述了主人公菲里普试图摆脱人生枷锁寻求出路的故事。这部小说广受赞誉,由此奠定了毛姆成为伟大作家的基石,这一年他41岁。

毛姆喜欢高雅安逸的生活,但他更喜欢追寻有趣的人生,他没有陷在安乐窝里止步不前,而是一直追着月亮走,变成了一个资深的旅行家。为了寻求不同的风景,他的足迹遍及欧、亚、美三大洲。每到一地,毛姆都会详实地记录那里的旖旎风光、社會状态和风土人情。他的创作素材多是游历中的所见所闻,比如《月亮和六便士》《在中国的屏风上》《面纱》《刀锋》等多部小说都是以他在欧美、远东、印度、中国乃至南太平洋诸岛的见闻为资料创作出来的,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

“一战”爆发后,毛姆加入了法国红十字会,在西部战线当救护车司机,并以作家身份穿梭于英、法、德、意和瑞士等国收集军事情报。此后毛姆又受英国军方指派,成为入驻瑞士和俄国的间谍。他曾以“阿兴登”为主人公创作了系列间谋小说,不过据说他的老朋友丘吉尔认为其中有一半作品涉及国家机密,不得面世。

毛姆的一生都在路上。他说:“人生只有一次,我要尽可能多做点事。……我要为自己设定一种人生,其中创作固然是重要部分,但我还要从事其他各种对人有益的活动,直到死亡为我画上圆满的句号。”为了这个圆满的句号,毛姆没有迷失在金钱里,他的心里装着一轮“明月”。他在小说《月亮和六便士》里曾将人生分为月亮和便士两种境界,月亮是人生的理想,而便士就是现实生活。“满地都是六便士,他(指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却抬头看见了月亮。”那个月亮确实迷人,它不仅摄去了思特里克兰德的灵魂,实质上它就是毛姆本人穷尽一生所追逐的终极目标。

短篇小说——风味独特的小吃

毛姆最擅长的是短篇小说,他被公认为短篇小说大师。他喝进肚子里的墨水经过自我发酵酿造成了味道特别的调味剂,将世间的喜怒哀乐怨与酸甜苦辣咸相互调配,制作出关于爱情、童话、历险、间谍、悬疑、幽默小品等一道道色味各异、刀功精巧的私房菜。

比如,在 《午餐》这个小故事中,“我”——一个填不饱肚子的青涩作家,被一个矫饰、贪吃的女人以谈文学的名义引入高档饭店吃去了一个月的伙食费。看着这个囊中羞涩的青年作家被一道道昂贵的美味掏空荷包时的那种忐忑心情,读者们也不由得为之心酸。

《患难之交》则是一道绵中藏针的辛辣细菜。故事开头,作者详细描述了富商伯顿海德从外貌到言谈给人们所留下的感觉:慈祥善良。然而,当他的朋友赖内在生存无着向他求助时,他明知赖内体力不支,却让赖内以游过灯塔附近湍急的河流为条件给他提供一份工作,最终使朋友葬身海中。他还心安理得地将这件事当作一个有趣的故事讲给别人听。由此可知,这个貌似慈善的商人内心是多么冷酷刻毒!

毛姆的另一篇小说《芒特拉戈勋爵》味道更是独特。它讲述了外交官芒特拉戈勋爵治疗精神病的故事。小说开头不谈病人的病情,而是徐徐地介绍心理治疗师奥德林大夫的形象:

他不到50岁,看起来却要老得多。一双淡蓝色的大眼睛总是昏昏欲睡,你要跟他待上一会儿,就会发现这双眼睛几乎一动不动,只是一直死死地盯住你的脸,但尽管它们如此空洞无物,也不会令人难受。它们几乎从不闪烁,永不泄露他思想上的蛛丝马迹……他的手相当大,手指又细又长,这双手柔软却坚定,冰冷却干爽。

正是他这双独特的眼睛和冰冷的手,却将形形色色的精神病患者安抚得服服帖帖,让他们乖乖地吐出心中暗藏的秘密,从而获得莫名其妙的疗效。随着名声越来越大,求他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告诉他不可告人的秘密,有时迫不及待,有时羞羞答答,有时欲言又止,有时怒不可遏,他早就安之若素了,再没有什么能使他惊讶激动了。”但当他遇到患者芒特拉戈勋爵的时候却不太顺利。不过,在他这双明察秋毫的眼睛直视下,高傲自大的外交大臣最终还是摘掉面具,讲出了连日来将自己折磨得发疯的离奇噩梦……故事的结局出人预料,面临精神崩溃的患者在疗效初显时却自杀身亡了。更离奇的是,芒特拉戈勋爵每夜在噩梦中要杀死的那个仇敌——工党议员格里菲思也在这一天死去。难道是这桩梦中谋杀案真的产生了效果?心理医生奥德林也被这个巧合的病案弄得精神崩溃。小说所披露的这些看似荒诞离奇的故事,却真实地反映出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残酷斗争状况。

毛姆对于爱情有着独到见地,对于婚姻竟有特别的恐惧感,直到43岁他才奉子成婚。他写下的爱情和婚姻故事风格别致、幽默风趣。如在小说《潜逃》中,潜逃者并不是闯下了什么大祸的罪犯,而是一个企图抛弃恋人的男子罗杰。“我一向确信,一旦一个女人下决心要嫁给一个男人,那么使这个男人幸免于难的唯一方法,就是立刻逃之夭夭。”毛姆在故事中讲述了他的朋友罗杰·查林逃离婚姻陷阱的过程:先是外逃了一年多,不料返回时又立即被情人缠上了。于是他改变策略,以找好房子就结婚为借口,带着情人看了一套又一套房子,却总有各种理由拖延推诿。当露丝忍无可忍、声称放弃跟他结婚时,罗杰还说再看几处好的房源就能挑出如意的房子结婚。这个故事让那些对恋爱和婚姻有苦涩体验的人在笑喷之后仍有余味辣到肠子。

长篇小说——滋味悠长的硬菜

毛姆一生创作了20部长篇小说,多以人生为主题,其中最受读者喜爱的是“人生三部曲”——《人性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刀锋》。

1915年,毛姆在出版的《人性的枷锁》中借助主人公菲利普的坎坷人生来阐释卢梭的名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在这部被视为自传体的长篇小说中,毛姆塑造的主人公菲利普是个孤儿,受到了生来跛脚、家庭不幸、才能局限、宗教束缚、钱财匮乏以及爱情捉弄等困扰,这些经历基本上是以毛姆早年的生活为蓝本的,两者的差别仅仅是把毛姆的口吃改成跛脚而已。为了挣脱这些来自天然的、家庭的和社会的,摧残人生、扭曲人性的枷锁,菲利普一生都在与命运抗争,努力寻找出路,希望能让脆弱的生命在哲学观照下放出异彩。

《月亮与六便士》(1919)是毛姆在南太平洋诸岛旅行时创作的,书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以画家高更为原型。为了追寻心中的梦想,突破循规蹈矩的生活模式,也为了在艺术中寻求灵魂的慰藉,已入不惑之年的思特里克兰德不惜抛妻弃子,告别自己经营了17年的家与业,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生活,终于创作出了一系列惊世之作。当读者看完了这个倔强画家的故事时,才领悟了毛姆的结论:“月亮是那崇高而遥不可及的梦想,六便士是为生存不得不赚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索赖以温饱的六便士……”芸芸众生中,敢于抛弃一切去追逐月亮的人能有几个?

在 《刀锋》(1944)中,毛姆塑造的主人公拉里·达雷尔是一个参加“一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在一次空战中,好友为了掩护他牺牲了,这让拉里受到了强烈震撼,他弄不懂世界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从此在他的脑子里一直纠缠着这样的问题:“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还是只能可悲地任凭命运摆布?”为了寻找满意的答案,拉里复员后抛下一切开始云游四方,他当过矿工,到农场放过牧,当过水手,进修道院体验过修行生活……通过各种途径来探求人生的意义。后来他在印度经过《吠陀经》的开示了悟人生:“我们在这世界上所珍视的一切美好的、有价值的事物,只能与丑恶的东西共存。”“既然某些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一个人就只能尽力而为。”在读过了《刀锋》之后,不少读者都说自己没有看懂作者的“刀锋”指向何处,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原来,小说的名字取自印度古老的经典《迦托·奥义书》:“剃刀边缘无比锋利,欲通过者无不艰辛;是故智者常言,救赎之道难行。”这种深奥的古印度哲理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吃透其中的精髓。

毛姆的长篇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里边蕴藏着浓厚的人性意义。当他在叙述各种亲情、爱情、友情、世情等故事时,笔下的文字时而温雅,时而幽默,时而嘲讽,时而调侃,时而讥诮,妙语连珠,警句迭出,如同大廚做大餐,用尽了煎炒烹炸等方法,却都没有忘记用人性这份大料来调制他的作品。在人性观念中,他既不是性善论者,也不是性恶论者,他认为人性复杂多面,善恶兼容并蓄,卑微与伟大、善良与恶毒、热爱与仇恨,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故而让这个世界充满了情仇爱恨、万端是非。

传记中的有趣灵魂

1938年,64岁的毛姆觉得自己来日无多,于是写下了一部 《总结:毛姆写作生活回忆》。他在序言中说:“我写这本书是为了将灵魂从某些观念中解放出来,这些观念在我的灵魂中徘徊了太久,以至于使我觉得不适。”虽然他声称“本书既非自传,也非回忆录”,但读者们还是把这部书当作他的自传来读。当时已做好辞世准备的毛姆不曾想过自己会益寿天年,笔耕不辍,直到1962年88岁高龄时还出版了一部评论集《我的最爱》。

毛姆的著作等身,可是他所期待的荣誉并没有如期而至。他不仅未能跻身于文学大师之列,还常常受到评论家们的奚落。《刀锋》出版时,毛姆年届七十,应该安享晚年了,但英美文学界并没有改变对他的藐视和冷漠,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把毛姆列入“二流货”中,毛姆则戏称:“我处于二流作家中的最前列。”当然,有人说毛姆是畅销书作家而不是经典作家事出有因,因为他在宗教、阶级、性道德等方面所持的轻薄态度以及他那种奢侈的生活方式都为知识界所诟病。但是,他写的小说在世界许多国家长销不衰,戏剧作品在欧美长年上演则说明了读者和观众对毛姆的喜爱。

毛姆高龄高产。自1897年出版处女作为始,到88岁搁笔,他相继写下了150部短篇小说、32部戏剧、20部长篇小说、5部随笔、3部游记、3部评论集和1部传记,有近百部作品后来被改编成电影。在世人眼里,毛姆的人生是成功的。通过写作他获得了自己期望的自由,做了自己想做的事,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生活。他不仅摆脱了早年的贫困,而且还成为文坛稀有的百万富翁。因为有了钱,他于1946年在法国设立了毛姆奖,支持与帮助优秀的年轻作家。当他80岁生日时,英国嘉里克文学俱乐部特意设宴为他贺寿,这样的荣耀在英国文学史上只有狄更斯、萨克雷和特罗洛普三位作家享受过。1965年12月16日,毛姆在法国病逝,终年91岁。晚年的毛姆说出了这样的话:“我唯一能确定的,也许就是我什么都不能确定。”

毛姆生前拒绝别人为他写传,曾对几位为他写传的作者表示了极不友好的态度。毛姆仙逝后,各种毛姆传记便纷纷出炉。就像毛姆生前喜欢拿人开涮一样,这些传记作者们在撰写毛姆传的过程中无不仿效毛姆的技艺,揭下他的面纱,深挖他的隐秘,将其生平中的各种美事丑事统统摆在传记里,从而使他的百味人生和多幅面孔呈现在读者面前。如特德·摩根将他的经历罗列为:

一个孤僻的孩子,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小说家,一个巴黎的放荡不羁的浪子,一个成功的伦敦西区戏剧家,一个英国社会名流,一个“一战”时在弗兰德斯前线的救护车驾驶员,一个潜入俄国工作的英国间谍,一个同性恋者,一个跟别人的妻子私通的丈夫,一个当代名人沙龙的殷勤主人,一个“二战”时的宣传家,一个自狄更斯以来拥有最多读者的小说家,一个靠细胞组织疗法保持活力的传奇人物和一个企图不让女儿继承财产而收养他的情人秘书的固执老头子。

而黑斯廷斯则紧紧抓住毛姆的隐秘,抖露出成串的八卦趣闻。如此等等。而安眠于地下的毛姆再也无需为这些传记中的誉或毁纠结,这似乎也成全了他早年的一个意愿: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他让读者们在读他的传记时也尝到了浓烈的趣味。

猜你喜欢

毛姆人生
Cross-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Business World
四百法郎买一个苹果
人生中的某一天
丑角的原型
我的毛姆叔叔
毛姆长篇小说的乌托邦情结
生命的尽头
独一无二的你
黑白人生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