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合理“增负”教育的现实意义
2021-03-22贺思涵于晓霞郝睿
贺思涵 于晓霞 郝睿
摘 要:基于当前本科教育面临的教育质量下滑的现状,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要给大学生合理“增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本文以马斯洛人本哲学为理论依据,运用文献综述法、抽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等,通过对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等北京不同层次的本科高校进行调查分析,试探究本科生合理“增负”教育的长远现实意义,并针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合理“增负”; 马斯洛人本哲学; 本科教育; 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3-158-002
“大学生合理增负”这一概念,最早在2018年6月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由陈宝生提出。其含义可从教师、教学、学生三方面理解:第一,要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表明“增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更高标准要求;第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表明“增负”是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健康引导;三是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状况,表明“增负”是对教学管理水平更加科学化的要求。
一、研究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由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的转变。本科生人数骤升,使高等教育的质量面临严峻的考验。在高等教育质量下滑、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层出不穷的现实背景下,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工作会议专门研究部署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部长陈宝生提出,高等教育发展要“全面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①”,并表示要对大学生合理“增负”。从合理“增负”概念提出,到2019年10月底,教育部相继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見》《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官方文件。突出强调“学校不论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都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来开展②”。
二、马斯洛人本哲学视域下“增负”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的内涵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学说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进入我国,主要内容包含动机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和高峰体验理论。这一学说因关注人本身的价值和潜能、强调个人价值的追求,受到心理学界关注,同时也对教育界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人性本善的理论前提下,一方面,马斯洛在对人类需要的理解基础上发展出他的需求层次理论。按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为生理、安全、爱和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个体的人自身蕴含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有所差异。人的需要是从外部获取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此理论对教育的启示意义在于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应从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出发,提高对高层次需求的满足,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特点。另一方面,马斯洛以健康人格和完美人性作为研究对象,建立起以自我实现为核心的人格发展理论③。这一理论强调人天生具有趋向自我实现的“内核”,而人自我实现的过程并非刻板机械的,而是具有不断向前发展的特点。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他认为往往有一种神秘的特殊体验,并将之命名为“高峰体验”。“这种体验可能是在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瞬即逝却极度强烈的幸福感,甚至是欣喜若狂、如痴如醉、欢乐至极的感觉④”。马斯洛哲学思想坚持的“以人为本”理念与教育培养“独立的人”的理念相呼应,对于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引导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合理“增负”中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党的十八大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围绕这一根本任务,提出“对大学生合理增负”的教育改革举措。从合理“增负”本身的内涵来看,新时代教学改革措施中体现了马斯洛人本主义的教育观。首先,合理“增负”思想的提出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为基本内核。它主张在教育过程中社会、学校及教师三方合力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基础,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兴趣导向,提高学生自主性与积极性,使其潜能得以充分展现。其次,本科生的“增负”以合理适度的原则为根本,这是健康人格良好发展的内在要求。马斯洛认为,“造就更好社会的一个根本方法就是增进个体的健康。⑤”增负立足于提高本科生质量,通过打造精品课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学校教学管理模式,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因此,“增负”的最终目的不是徒增学习任务量,而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合理尺度内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审视自我,明确价值与使命,发现认知不足,帮助学生向丰满人性运动、培养具有积极乐观心态、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认知管理的健康的人。此外,合理“增负”关注教学模式的改革,以“非指导性教学”的方式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批判性思维训练、学术科研探讨等多角度教学方法,将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与学生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三)合理“增负”的必要性
在收集“本科生对待合理增负的态度”相关数据时,调研小组以发放线下调查问卷的方式,共投放350份调查问卷。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数量为301份,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归纳出以下几方面在当前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方面。据回收的301份问卷调查显示:64.78%的学生对取消“水课”,打造“金课”持非常支持的态度。高校教学当中,教师照本宣科念PPT教学,学生被动学习,“低头族”成为常态。同时,教师群体中存在过于看重科研而轻视课堂教学的情况,教学备课粗疏。针对此状,学生普遍反映难以学到真材实料的知识。
2.学业规划方面。49.4%的学生在学业目标规划中把考研深造作为一个必选项,但在课余时间的分配比例上,休闲娱乐与社会交往仍占有较大比重。从数据反馈来看,被调查这普遍对于本科阶段的学习持有自我实现期望,但缺乏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使理想与现实相距甚远。此外,出于匮乏性动机的需求,一些学生功利性学习动机较强,平时学习过程中态度懒散,而只在期末考试时突击复习。
三、本科生合理“增负”的可行性路径
(一)教师要发挥教育“引导者”的作用
教师在学校中主要负责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是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沟通学校和社会的桥梁。同时,学生也是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有个体独立性,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的时候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通过调整“教师垄断课堂”的教学模式,让教师意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从而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发展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文献资料法、互动讨论法、视频观察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审美性,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
(二)要认清自己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身份
“增负”教育的提出旨在改善和解决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的参与者,学生理应认清自己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改变既有的学习倦怠和功利性心理,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每个学期制定相应的阶段性计划,在不断完成既定目标中获得学习的愉悦满足感。在课堂学习中调动自身思考和探索的积极性,养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通过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合理分配自主学习时间,科学主动地培养和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匮乏性动机”转为成长性动机。
(三)学校要积极发挥教育活动“管理者”的作用
办一所好学校,教师是基础,管理者是关键。就像孔茨在《管理学》中所言:领导是一门促使其部属充满信心、满怀热情来完成他们任务的艺术。在实践中,积极的领导功能和心理效应对于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的健康有效地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管理者应充分发挥其组织功能、激励功能及独特的人格魅力等,通过建立有效的控制与监督系统、加强教师的“参与”激励、管理者的“榜样”激励等,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推动教育活动合理稳健地发展。不断优化课程建设,丰富课程选择,增设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实践课程;同时打造多学科交叉的金课,提升课程的挑战性;增加校企合作,使学生与社会接轨。此外,还要综合学生评价和教师教学质量水平,建立多元的教师评价机制。
“增负”教育的初衷在于培养“发展的人”、增强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因此,各院校在推行教育改革措施的同时,不能做“一刀切”的武断决策。而应当考虑到不同学科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增负”,避免对一些原本学业负担重的学科增添额外的压力。在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重视智力因素之外道德、情感的培养以及身体素质的提高。
此外,各类媒体也应积极作为,消解不良社会舆论对“增负”教育的干扰。积极报道各大高校给学生“增负”的合理做法,呼吁社会各界为大学生成长创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努力在社会各界与高校间搭建起合作共赢的桥梁。相信在教师、学生、学校、媒体各方的齐心协力下,本科生“增负”会在思想上更有共识、制度上更有支持、物质上更有保障,让其真正在大学校园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给本科生“增负”是中国高校教育现状的倒逼。短短几载光阴,需用奋斗的汗水填满青春的足迹,而不是蹉跎时光、消遣岁月。游荡于碌碌无为的“潇洒人生”中,经年回首,岂不悔哉?“增负”从来都不是简单地增加大学生的课业任务量或者提高压力指数,亦不是延续义务教育的模式。而且学历并不等同于道德,如果采用数据分析把学历与道德的关系样本画在一个坐标尺上,也往往会有个别的点偏离正相关的斜线。因此在教育的过程当中,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爱好特长,还应加强心理建设和道德素质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增负”,归根结底要“合理”,而衡量合理与否的尺度就是“人”。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央高校学生科研项目2019年度立项课题《本科生合理“增负”教育的现实意义——从马斯洛人本哲学视域探究》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马斯洛.马斯洛人本主义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2]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3]肖仕卫.大学生学业合理增负的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8(10):93-97
[4]林丽霞,贾海浪.浅析高校合理增负必要性及其路径探索[J]科技资讯,2019,17(02):159-161
①教育部.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A/OL].[2018-06-21]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806/t20180621_340586.html
②教育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就《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R/OL].(2018-08-27).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1808/t20180824_346059.html
③王孝红.马斯洛人本哲学蕴涵的教育理念[J].2008(3).遂寧: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④马斯洛.马斯洛人本主义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358
⑤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成明编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