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每一颗种子都绽放精彩

2021-03-22李优治

中小学德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适性导师制导师

李优治

2011年,我从一所乡镇初中调至鄞州实验中学任校长。创办于2007年的鄞州实验中学,是当时宁波市鄞州区教育局唯一的直属初中,从建校起就着眼于办成一所高起点、高品位、高质量的实验初中,以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一方面承载着社会各界的希冀,一方面又需面对义务教育阶段生源的巨大差异和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教师团队,我感到责任重大。上任之初,摆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三个重大问题:我们想培养怎样的孩子?如何培养孩子?我们想办成一所怎样的学校?我想,解决这三大问题的关键,在于明确学校的办学思想并实施相应的办学策略。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都有多种智能,也各有优势智能。庄子也说:“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意思是万物各有所长,且独一无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由此,我提出了“尊重差异,因性育人,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力主推行“适性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切的教导,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

“适性教育”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为不同孩子搭建不同的舞台,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发挥本赋和潜能。基于这样的办学理念,我先后倡导推行了德育导师制、全面课程制、自主学习制、多元激励制等多种办学策略,培养“整体素质好、活动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品正学芳”的新时代学子。

德育导师,适性而育:“多一个导师,学生就多一个人关爱”

我做过班主任,深感一个班主任要管好四五十个青春期孩子的艰辛。担任校长之后,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样才能从制度上改变班主任管德育、任课教师管教学的“两张皮”的现象,真正实现“教书育人”?

为此,德育导师制成为学校管理的一种选择,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德育工作者,都担任“导师”,成为学生的思想引导者、心理疏导者、生活帮助者和学习辅导者,进而形成“全面育人”的格局。

由于每位教师都是导师,我作为校长自然也不例外。说起来,我这个“导师”身份还缘起于一个叫小亮的男孩。小亮曾因为违反纪律、打架抽烟、和父母吵架等让他的导师和家长束手无策。为此,我协助出面组织了一次家校联席会议,结果却以小亮一边大喊“你们根本都不关心我,不要管我”,一边跑出会议室而无果。后来,我多方了解、多次约谈小亮和其家长,才明白了问题的根源在于小亮长期缺爱而叛逆。之后,奇迹未曾发生,小亮默默毕业了,好在没再犯什么大错。

这个不成功的教育案例,让我一直念念不忘,虽说孩子问题的根源在家庭,但如果多一个导师,学生就会多一个人关爱。抱着这样的信念,我成为了一位特殊的导师。之后,每个让导师束手无策的“德困生”,最终都会成为我受导的学生。2019学年,我还担任了初三一整个毕业班的首导,以“校长首导”的特殊身份,引导孩子们求学、做人,赢得了他们的喜爱和家长的认可。

这一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德育导师制的推行,让每个孩子都多了一位深度关心他的导师引路、帮扶。我相信,这一定能帮助其成长得更好。

事实也证明,正处青春期的初中生情绪波动大,抗挫折能力弱,德育导师为其答疑解惑,给以关怀温暖,替其保驾护航,作用是显著的。我当首导的班级中有个男生小陈,曾经是父亲眼中“不闯祸就万事大吉、能上高中就谢天谢地”的“定时炸弹”。他最骄傲的特长就是打游戏,自称还没碰到过对手。了解到他的这一特点后,我为其“量身定制”,安排打游戏“段位”很高的科学教师吕老师做其导师。小陈由于遇到了真正的高手,学习劲头一下子上来了——从切磋游戏技艺,到谈论科学学习,一双打游戏的手变成了一对做创新实验的手。之后,他删掉游戏,立下进北大学物理的远大志向。经过努力,小陈已实现第一个目标,考入了市区最好高中效实中学的强基班,向北大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小陈的经历让我对导师制有了新的思考:导师制的初衷,是给孩子的品行立基,但人生是漫长的,导师制还应该看到更远的未来。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在与几位教育专家进行多番探讨后,在学校里开展了生涯规划教育。我想,既为“导师”,那就要为他们的一生着想,因此生涯规划教育应是导师指导的必要内容。

由此,在学生入学半年后,我们就会请德育导师、父母、学生、心理老师共同参与学生的生涯规划。为了增强学生们的直观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我还特地邀请已就读名校的优秀毕业生回校开设讲座,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给孩子们以激励;或邀请中学阶段学业成绩并不出色,升入职高后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大放异彩的优秀毕业生,回校和师弟师妹们分享自己是如何扬长避短,成为“更好的自己”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校友经历的激励下,无论是学业优秀者还是成绩一般的孩子,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长,树立了“无论普高职高,适合自己特长发挥的才是最好的”观念,从而在学习中更为主动积极。

在德育导师的全程参与下,生涯规划教育让学校的“适性教育”有了更丰实的内涵。而今,作为鄞州区首个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学校,我们的经验多次被表彰,学校也因此成为浙江省“三全育人”德育落实机制典型培育学校。2015年,鄞州区教育局在全区推广德育导师制并持续至今。

适性课程,因材施教:“多一门课程,学生就多一种成才的可能”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恰是对适性教育的最好诠释。我们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只要我们愿意搭设平台,努力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积极培养其特长,促成他们的多元发展,他们就都能成為自己心中的“国王”。

2013年的元旦汇演中,一个叫昊的男生背着相机匆匆跑过,和我撞了个满怀。当时我还不知道他的名字,只注意到这个孩子一边向我道歉,一边检查自己的相机。后来在学校各个活动上,我都看到这个男孩忙碌拍照的身影,师生都叫他“鄞实摄影家”。我想和男孩聊聊,感谢他的热心付出,但是男孩拒绝了,理由是他怕校长。直到这时候,我才从孩子的首导口中得知这位“摄影家”是位不折不扣的“学困生”,从小学习基础差,成绩不理想,因此他特别害怕老师。平时他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处理相片和学习摄影技巧、电脑软件应用上,文化成绩因此每况愈下,对老师也就更加排斥了。

我想,对这样的孩子,何不鼓励他做自己喜欢的事,做能影响他一辈子的事呢?我当即决定“一增一减”,减去对他来说有难度的作业,增加他学习摄影摄像的时间。同时为了激发他的潜能,学校请他担任摄影课程的助教。接下来的日子里,小昊再也没有因为文化课成绩不理想而自卑过,反而觉得学校给了他自由发展的空间。毕业时,他送给徐老师一个U盘,里面装满了初中三年他給班级精心拍摄的三百张照片。小昊后来上了职高,三年后又考上了一所高职院校,学习专业的摄影技术。目前,他已成了本省小有名气的青年摄影家,最近还调往中央电视台协助摄影工作。

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特长不仅是展现一个人人格魅力的“窗口”,更是一个人信心的重要来源。而特长可以通过课程来培养,因此,“多开一门课,学生就多了一种成才的可能”。由此,我们更加坚定了以课程育人,促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特长学生培养的信念。

目前,学校已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发展需要,开设了三大类课程:知识拓展类课程、个性特长类课程(体育、艺术、科技)和学生成长指导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生活指导课程和学法指导课程)。这些课程作为国家基础性课程的有益补充,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

为了让课程开设更有针对性,近年来学校逐步建立并完善了“适性课程体系”,开设了三大类近六十门拓展性课程,为上百位有特长孩子的发展提供了优质平台。学校的信息学曾培养了一批批拔尖创新学生,如享誉京城的信息学“大咖”,第三届毕业生杜瑜皓、张煜皓,在清华读研究生时,就被小米等著名公司重金邀请。学校的“牛顿社”中更涌现了一个个动手达人,如正在鄞州中学读高三的施以恒同学初中时就订立了“银河计划”,他和伙伴们一起研制的卫星实验舱如今已飞上了太空。

一门门有意思的拓展课程,成为了鄞实学子们三年里的美好记忆,也为他们打开了新的走向世界之门。“鄞州实验中学的校本课程丰富多彩,做得很踏实!”来自省教育厅专家的肯定,鼓舞着我们探索更加多元的课程,做好宁波市首批课程改革样本学校的实践。

多元平台,适性而学:“多一个平台,孩子就多一份自信”

初中生求知欲旺盛,吸收知识的积极性很强,但一旦遭受挫折,也容易感到沮丧,乃至因此一蹶不振。因此,鼓励他们大胆求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一环。

有一天,我接到倪同学家长的求助:儿子自诩“天才”,却眼高手低,平时不认真,把希望寄托在大考前的突击上,结果到了初三,成绩越来越差,他开始逃避现实,不想来上学了。

我当即放下手头工作,专门召集倪同学及其家长和导师进行了一次座谈,目的是帮助其改正观念,把每一次作业都当成“考试”一般认真应对。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倪同学的作业质量大有进步,但我感觉这并没有给予他足够的信心。为了帮助更多小倪这样的孩子继续进步,给其加油鼓劲,我想,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助其巩固和再提高。

于是我又提出了“周作业整理检查制”,用这个载体来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和学习自信心。具体办法是,每周五放学前,导师负责指导学生整理本周所学知识,学生在双休日安排时间复习。每周一中午,布置全校性的周作业检查,五门学科合成一份试卷,每门学科占分值20分,总分100分。题目基本选自学生上周做过的错误率较高者。学生做完后,教师及时批改反馈,学生查找问题,总结经验。因为题目事先已知,只要在双休日时用心复习,周作业检查一定会得高分。这种制度由于针对性强,对于小倪这样学习基础不太牢靠的学生特别有效。由于经常能在周作业检查中获得高分,积累成就感,小倪渐渐找到了自信,找回了兴趣,成绩稳步提高。

周作业整理检查制度的成功实施,让我看到了学校管理创新的巨大效能。我想,学生本身如一张白纸,有着成为各种彩画的可能,就看为人师者给他们怎样的画笔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学生都并不缺乏“才能”,而是缺乏发现他们才能的“眼睛”。为此,在我的倡导下,学校先后给学生创设了多个展示潜能的制度平台。

首先,创新作业形式,激发学习内驱力。我一直认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应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即从“学会”转向“会学”。为此,从2018年,我就倡导开展了以“晚十点,不作业”为基本原则的作业改革,在控制作业总量的同时,努力提高作业质量。具体来说,我们创新作业形式,设计了选择性作业、交互性作业、聚焦性作业和分层性作业等四种作业类型。选择性作业按难易程度、知识点契合程度、学生学业水平等分类,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做或者不做,早做或者晚做,把作业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借助错题库,向学生精准推送作业,作业中,学生可聚焦自己的习惯错误、思维盲点,反复练习,举一反三,最终实现个体自觉的单做与反复做相结合。分层性作业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特点、个人的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等设计,凸显作业的个性化。以单元化、主题式的项目,让学生自主命题,相互布置,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出题、做题的兴趣,最终会学、乐学、爱学。这一作业改革经验,后来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获得省内外同行的广泛好评,也吸引了浙江省教研室全体教研员来校评鉴指导。

其次,建立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将有着共同爱好特长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来研究问题,突破难题,是促进学生自主成长的有效途径。在我当首导的毕业班级中,包括小陈在内的11个孩子,就经常聚在一起学习交流。11个孩子有时集中研讨,有时三三两两地交流,一遇难题就往教师办公室跑,围着老师追问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研究性难题。在共同的克难攻坚中,孩子们进步巨大。最后,这11位同学全部被重点高中录取,有4位还进了城区最好高中的强基班。这种学习共同体,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深度学习和深度思考。同时,学习共同体内部也形成了“你追我赶,勇攀高峰”的良好氛围,优秀者在一起竞争与合作,都变得更加优秀。

再次,开展多元评价,实现个性发展。单一评价不仅有失公允和客观,而且容易打击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为了挖掘更多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发展兴趣,我带领老师们建立了多元激励的综合评价制度:评价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为此,学校建立了一整套计分的方法和标准。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之下,既有以鼓励学生发挥才艺、潜力为目的的“鄞实达人”评选,年段层面考评学生综合素质的“品正”奖、“学芳”奖,也有在全校层面开展的旨在评选在认知、体艺、实践和品性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最佳鄞实人”评选等。为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我们还将综合评价结果和学生的评优评奖、推荐保送挂钩,以激发学生向往之心和效仿动能。如此,多一项活动,多一个舞台;多一个维度,多一批人才,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充满自信,成为更好的自己。

从教多年来,由于长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跟踪学生成长路径,我越来越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种子,他们只是花期和品类不同,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校应该培育优质土壤,让每颗种子都在这片沃土上扎根发芽,茁壮成长,绽放精彩!为学生搭建各种平台,让孩子们进行多方尝试,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潜能所在,发掘自己的才能亮点,逐步确定未来发展的方向,这就是我们为他们提供的优质土壤。基于此,我们深度推进适性教育,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坚持因性育人,让学校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有个性地发展,实现多元发展的培养目标。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适性导师制导师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学校教育空间设计的三个关注维度——以翔安区第一实验小学“适性教育”为例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适性教育 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适性教育 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适性的物理课堂需要“三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