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教学之“文化育人”功能的深化探索

2021-03-22张敏武枫智刘峻杉

中小学德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特质内涵

张敏 武枫智 刘峻杉

摘    要

在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古诗词教学被寄予了很高的期待,如何更好地深化古诗词教学的“文化育人”功能成为重要话题。本文认为,古诗词教学既要入于诗词内涵以“尽精微”,又要达于中华文化而“致广大”,在古诗词自身的文化内涵与中国文化特质的双层把握中,培育学生的文化感知力和唤醒学生的文化自觉性。这一深化探索,需要凝练出古诗词文化内涵和中国文化特质的有效概括维度,探索教学中将其呈现和落实的具体方法,同时还要注意“文化育人”模式与语文课程目标之间的平衡问题。

关 键 词

传统文化;文化内涵;文化特质;文化感知;文化自觉;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2-00-04

一、传统文化进校园下古诗词教学面临的难题

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鼓励发展到学校和民间兴起的各种传统文化教育实验,都充分表明了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和教育学研究正成为当代中国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课题。[1]在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古诗词在传统继承与文化认同方面的课程意蕴和功能被寄予了很高的期待。[2]伴随着古诗词文化地位的确立,教学也应形成相应的实践活动以使其“文化育人”功能得以更好地发挥。但古诗词教学向来是公认的教学难题,教师们常常为究竟应该教什么、怎么教以及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感到困惑。[3]如今,在古诗词教学中强化文化传递作用,势必会带来更大的压力。

从文化的视角思考古诗词教学中的文化传承问题,以往学界做出了不少探索。如从宏观层面上,认为古诗词教学需要突破文学教学观,树立大文化观;[4]坚持文化取向,以“山外看山”的视角来观照诗歌中的文化内蕴等。[5]从微观层面上,提出古诗词教学要在诵读以及历史和人物背景的拓展中挖掘诗词中的文化;[6]观照古诗词中的文化精神、文化审美和文化人格等。[7]但大量的教学实践显示,古诗词教学的教育价值追求和教学实践出现了错位。[8]由此,我们不禁要追问:造成其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缺失的内容又是什么?

基础教育中的古诗词教学,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距离文化内核遥远、文化味道还很淡薄的问题。主要原因出现于“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具体处理上。从教学内容来看,趋于窄化,将文化的传递化约为文化知识的传递,并以显性的历史文化知识为依托做拓展延伸,相对缺少了对古诗词文本深处的、隐性的文化内蕴的关注和深入挖掘。在教学方法上,背诵、默写、填空、注释、翻译仍然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基本方法。[9]延用这种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方法来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导致的可能不是理解而是疏离自己的文化传统。[10]

古诗词教学既需要“入乎其内”于诗词本身的内蕴中“品其精微”,又需要“出乎其外”于诗词所能反映的中华文化特质之处“致其广大”。而在现在的教学中,既未达到让学生充分进去的目标,也未能延展出更多的文化信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双重阻碍下,如何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可能是传统文化进校园中古诗词教学面临的关键难题。

二、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及其体现的中国文化特质

短小的篇幅中却承载着鲜活的情境、浑厚的气象、浓烈的情感、完整而开放的“意义场”等,是古诗词文化内涵的重要表现和构成。古诗词所建立的情境、气象、“意义场”使其拥有着“引人入境”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跨越时间的鸿沟以“入乎其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当下,在文化知识受到充分重视的形势下,古诗词教学更加需要有超越文化知识层面的新的东西出现,以作为对其的有益补充。古诗词文化内涵是当代古诗词教学中文化缺失的重要部分,也是我们充分走进其文本所描绘的世界的一个重要“入口”。因此,可以将文化内涵作为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落脚点。

古诗词是思想的产物,创作过程中,诗人有意无意地将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思想品格、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等代入其中,古诗词自然就融汇着多种中国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是对文化本质特征的归纳与概括,是一个民族的关键信息。以往,人们对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优劣众说纷纭,但很少有人会否认两种文化所拥有的不同特质和鲜明个性。[11]中国本土文化在西方话语的长期影响下正在经历着“文化失语”的煎熬,面临着被“边缘化”“异质化”的危机。话语影响的真正受害者是那些不能对自身文化有所觉察的民族。[12]这也意味着,教育领域里的文化的激活与传递,需要我们去更多关注和发掘能够代表文化精神、文化本源的東西。古诗词作为了解中华文化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在教学中更加需要做到“以小见大”“出乎其外”,通过对中国文化特质的追溯和剖析将古诗词与背后的文化世界联系起来,这可能会成为古诗词教学超越“目的—手段”的先行割裂,重新获取传统思想资源和文化智慧的重要途径。[13]

古诗词文化内涵的挖掘呈现,属于微观层面,它所关注的焦点是“就诗论诗”地揭示每一首诗的深刻内涵,这对于我们“入乎其内”有着重要意义,但其也相对缺少了在中华文化整体视域中的位置与功能的考虑。而对古诗词文本所反映的中国文化特质的追溯,它所关注的是如何能够将单篇古诗词的学习上升到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识和把握的宏观层面。简言之,古诗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学生和诗词本身的链接为追求,而中国文化特质的剖析,则是以古诗词为媒介,将学生与背后的文化世界链接起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古诗词文化内涵与中国文化特质在教学中的呈现并没有明确的先后次序,而更适合以交叉会和的形式出现。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古诗词内容去加以灵活调控。

三、在双层观照中提升“文化育人”效果

古诗词文化内涵是一种自然感性的沉积,更加需要依靠感性直觉的方式去自悟而得。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对文化内涵进行充分感知,以引导学生与作者实现深度沟通,真切感受诗人们的生活经历和喜怒哀乐等,从而获得心灵的体悟和精神的陶冶。相反,如果以理性思辨的方式进行文化内涵的解读,学生可能会将其视为外在于个体生命的、对象化的文化内容进行理解记忆,其丰富深刻的意义很难真正地进入到他们的生命视域之中。因此,古诗词文化内涵的学习,关键不在于理性的思索,也不需要有过多细致、琐碎的解说。源自心灵深处的文化感知更胜于抽象的讲解和言说。现代人由于长期受到西方“概念思维”的影响,往往以理性的方式先入为主地思考问题,而以诗意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感受世界的能力十分欠缺。古诗词教学中,站在作者角度还原意境[14]、从作品整体出发把握景与情的内在关联[15],都不失为保护和深化学生文化感知力的好方法,教师对此应该予以重视。

文化特质最深沉地积淀在我们的生命和生活当中,在心灵与精神的最深处发挥着作用。而我们对此却往往“日用而不自知”。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文本背后潜藏的中国文化特质的剖析,能够使学生在古今的互动中切入到历史文化语境里,触摸古人的灵动思维、思想脉络、心理结构等,进而从中获得对当下的启迪。在这个过程中,日用不知的心性体验将会被不断地揭示出来,“文化自觉”意识也会从中得到唤醒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性”的养成,一方面对于他们理解、认同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对原生文化的不断追问,他们也能够找到自我发展的起点和本源,把自己从一个“自然—地理意义”上的中国人变为“文化—生命意义”上的中国人,继而培养起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16]古诗词教学中,“文化自觉”的唤醒,也更好地凸显了人才培养的民族底色。

当下,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可能因为应试压力、教师自身的文化传递意识、对古诗词文本的文化解读能力等多种因素而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进而导致学生对其知之甚少;教学也并不注意透过古诗词文本去追溯深层的民族文化特质,文化特质被淡化和虚化了。因此,古诗词文化内涵和中国文化特质承载的“文化感知”和“文化自觉”的育人功能也未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四、深化古诗词教学“文化育人”的难点和前提

在古诗词教学实践层面,从哪些维度去提炼和把握古诗词文化内涵和中国文化特质,如何将其在教学中更好地呈现和点明,以及“文化育人”模式与语文课程目标之间如何平衡,均是古诗词教学“文化育人”功能发挥中无法绕开的难点和前提。

(一)凝练古诗词文化内涵和概括中国文化特质的有效维度

课程时间是有限的,而古诗词自身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反映的中国文化特质是丰富而复杂的。显然,在有限的课程时间里无法做到对其全部完整地呈现,而是需要将一些最紧迫的、最有价值的内容总结凝练出来。从哪些维度合理优化地概括出一个相对比较集中、明确的内容和范围是开展教学实践的前提性内容。而古诗词文化内涵与中国文化特质的提炼,需要具备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学术积累。但在现行教育体制中成长起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此前大都没有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的经历,即便是中文专业科班出身,传统文化底子也普遍薄弱。[17]而且教师们日常教学任务繁重且教学精力多集中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文化储备和时间精力都不足以支撑他们依靠自身力量来完成对古诗词文化内涵、中国文化特质的系统性认识和有效提炼。为此,教育理论界应“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文化研究中去”[18],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内涵和中国文化特质的发掘和研究,构建出适用于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进而为教学实践提供有效支持和指导。

(二)探索古诗词文化内涵与中国文化特质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对于当今时代习惯于白话文阅读的人们来说,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反映的中国文化特质往往是以潜隐、内蕴的状态藏于文本之中。这使得其生命力和影响力难以得到有效释放。为此,教师需要完成的就是在字词句的解析中,获得背后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指涉,继而在对其形成深刻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学的途径进一步将其揭开、展露和深刻呈现。对于古诗词教学来说,采取怎样的方法将古诗词文化内涵与中国文化特质更好地呈现?可以通过哪些具体的途径去促进文化内涵与文化特质的呈现?这些问题可能都是教学中面临的难点。

由于缺少对自身文化传统的系统了解以及对中外文化差异的系统比较,学生对于未知的文化内涵和中国文化特质往往是一种混沌不明的感觉。《中庸》中有“自明诚,谓之教”,“明”与“诚”也就是教化的目的和功能。对于古诗词教学来说,在文化内涵与中国文化特质呈现的基础之上,还需要教师进一步有意识地对其予以指向并清晰点明,这样学生对其的理解才有可能达到一种通达与敞亮的状态。其中,教师需要通过“点”的时机和“点”的方式的准确把握以做到既能传达出文化的深层意蕴,又能够让学生很好地接受与理解。

(三)把握“文化育人”模式与语文课程目标之间的平衡

中小学古诗词教学有两个重要的定位:一是属于母语教育的重要构成;二是属于语文课程中的组成部分。以母语教育为定位,古诗词教学肩负着文化传承与个体熏陶的重要使命;以语文课程为定位,古诗词教学应凸显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的教育作用。[19]传统文化进入课程和教材,需要处理好育人模式与现有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20]因此,现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如何处理好“文化育人”模式与语文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教学中需要掌握的平衡。

在古诗词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字词句的学习与理解等基础性和工具性内容不应因为对古诗词文化内涵和中国文化特质的重视而受到轻视。“文化育人”模式也不应对既有的古诗词教学做出大的调整和颠覆性改变,而是可以尝试从古诗词教学内部找寻呈现和点明的重要切入点,进而为个别环节中文化的缺失做出一些针对性改善。古诗词文化内涵与中国文化特质在教学中的呈现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如何依照古诗词教学的内在规律将其层次井然地展露出来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去重点思考的。

五、结语

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话语的强势影响下,其功能和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被遮蔽和忽视了。本文提出的在古诗词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文化感知力”和唤醒学生的“文化自觉性”,不仅仅是古诗词教学的“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表现,对于当代中国学生打破对传统文化的疏离感、建立起民族文化自信心也有着重要意义。而在以往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文化感知”和“文化自觉”能力的培养还未得到充分重视。因此,本文意在呼吁,在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对隐性内蕴的文化内涵、中国文化特质给予更多关注,并积极探索教学中释放其文化价值的有效做法,以更好地培育当代学生的文化感知力和文化自觉性,从而增强其民族文化自信心。

参考文献:

[1][20]刘峻杉.对传统文化展开教育学研究的意义、难点与方法论省思[J].中国教育科学,2019(5):123-134.

[2][9]杨九诠.对古诗文教学的课程学考察——从日本捐助防疫物资所附赠言谈起[J].中国教育学刊,2020(3):12-16.

[3][14]张平仁.从复现意境看古诗教学的不足与改进[J].语文建设,2017(10):6-9.

[4]张平仁.古诗理论与古诗词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64.

[5][7]黄耀红.古诗词教学的文字立场、文学场域与文化取向[J]. 中国教育学刊,2020(6):34-38.

[6]黄绿鲜.新课标下的中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S1):140-142.

[8][19]田良臣,董琪.古詩词教学的边缘化困境及突破[J].教育评论,2017(7):143-146.

[10][11]于述胜,刘继青.中国现代课程改革的文化问题论纲[J].当代教育科学,2005(19):15-19.

[12]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文史哲,2003(3):15-16+23.

[13]于述胜,包丹丹.儒者之"学":修身与学艺——以《四书》为中心的义理阐释[J].教育学报,2013(3):111-117.

[15]陈瑜.如何在古诗教学中整体把握作品[J].语文建设,2019(18):15-18.

[16]刘铁芳.培育中国人:当代中国的教育自觉[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2):1-11.

[17]曹颖群,王松泉.真语文离不开传统文化[J].语文建设,2014(34):5-8.

[18]叶澜.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J].教育研究,2004(7):3-17.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特质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好校长应该具备的三大特质——兼谈校长培训的几点思考
喜新厌旧与神经特质有关
你看见了什么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技术文化
Crying baby mammals all sound the same to Mama
木木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