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影响研究

2021-03-22罗倩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大学生话语权

罗倩

摘 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更是凸显了其育人作用與时代价值。为准确分析疫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影响,文章从话语主客体、话语目的、话语内容与形式以及话语语境出发,剖析特殊事件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进而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3-088-002

己亥岁末,庚子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带来重大影响,也扰乱了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在此背景下,作为信息化时代的重要产物,网络成为海量信息的发声源、传感器和发酵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向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贺信中指出,“互联网迎来了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全民居家抗疫期间,网络对于人们获取信息、整合资源、发声发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各类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虚假信息亦聚于此,这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人们提供了极大便利,另一方面也对人们辨别与判断有效信息提出了要求。

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迈进以网络技术为媒介、网络文化为内容、思想意识为内核的网络话语时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高达8.54亿,其中大学本专科及以上学历人群占比合计20.2%,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4.6%[1]。显然,在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下,青年一代已经成为使用此类技术并受益的主要群体,其对网络舆论的走向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成长规律来看,青年群体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极易受到外界各类复杂因素的干扰,对信息的收集、筛选和判别不够准确。尤其在抗疫前期,高校延迟开学,线上授课方式使师生难以面对面对话、点对点互通,各类话语极端化现象逐渐显现,这也使进一步巩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更加具有必要性。

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教育者主要通过话语来实施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使之认同和接受教育内容,最终达到影响受教育者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目的[2]。在疫情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这场疫情已经在深刻影响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方式,从话语主客体、话语目的、话语内容与形式到话语语境,只有敏锐地洞察到每个环节中孕育的新契机,解决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谁来对话”“为什么对话”“用什么方式,对话点儿什么”“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对话”等诸多现实性问题,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有可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获得话语权,成为帮助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力工具。

一、谁来对话——话语主客体互为主角成为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起者和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受者[3]。在传统的对话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师与学生基于经历、地位、年龄等相关性因素,分别作为话语的主客体,进行固定模式下的对话。但在话语主客体不对等的情况下,部分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生硬灌输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即使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实效显著的当下,也未能改变根深蒂固的惯性对话模式。

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党中央高瞻远瞩,在疫情蔓延势头加剧恶化的危难时刻,号召广大民众居家隔离,网络成为人们与外界世界互通消息的主要途径,而青年学生则是其中的主力军。一方面,新形势下的当代青年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较宽,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度高,能够借助多形式的网络途径快速掌握国内外形势变化,并成为与时俱进、善于发声的主要群体。而另一方面,作为教育实施主体的教师因国家制度赋予的角色,理应支配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但疫情防控需要瓦解了教师教、学生学这一传统对话形式,更具弹性和张力的对话形式成为一种趋势,这也导致了教师在教育中的话语主导地位日益弱化。这时,要持续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就必须建立起一种平等、互动、共享的双向交流机制,这也成为特殊时期重新诠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模式的新机遇。

二、为什么对话——夯实话语目的成为共克时艰之举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首先应该抓住这一核心要义,正确理解“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这一重要论述,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学生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去,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而矢志奋斗。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强调,要大力加强网络建设,占领网络阵地,牢牢掌握网络话语权,这一时代主题的进一步明确,也为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成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在国内外疫情蔓延态势加剧的重要阶段,网络空间成为各类信息的汇集之地,青年学生在脱离学校育人场域后,如何识别、利用和传播信息,成为检验立德树人成果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为把握特定时代背景下,高校青年群体呈现的思想异动特征和行为管理方式,判断宅家抗疫期间学生对网络载体的依附程度、网络内容的信任指标和网络传播的主体效能提供了依据,同时,也更加夯实了高校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政治责任。这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重心便转向了更加明确的方向,那就是在共抗疫情中,凝聚师生共识,把握舆论走向,汇集青年力量,使青年学生能够做到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这一转向这也为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强化高校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方位领导具有重要意义。

三、用什么方式,对话点儿什么——话语内容与形式的革新势在必行

认识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客体的互为关系,明确了教育工作者与青年学生的有效对话对举青年之力共克时艰的重要推动作用,接下来,对话的内容如何选择便成了一个重要话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因其空间环境和传播方式的限制,从而对教育内容的选择提出了更高要求,解决好“讲什么”便成了首先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囫囵吞枣式的满堂灌输现象比比皆是,唯课本论、唯分数论的固化导向,使大学课堂的育人实效得不到有力彰显,也恶化了高等教育的教学生态。

疫情期间,为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号召,“云课堂”“云直播”一时成为教育界的新时尚,习惯三尺讲台“粉末”出场的老师们纷纷化身“一线主播”“云”上开讲。当然,这种新的教学形式也对老师们的课堂把控能力提出了新挑战。没有了面对面零距离的直观对话,老师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去吸引镜头对面的青年学生,这就需要老师们洞察“新需求”,修炼好“内功”,学好“新花样”,对内容进行科学的选择。

首先,要将目光聚焦到青年关注的时代问题和前沿问题,紧抓国家、民族和社会之动脉,进行深入解读和准确剖析,引导青年学生正确看待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挑战,快速把握舆论走向。

其次,要发挥网络优势,畅通对话渠道,充分收集有效信息,引导学生主动对话,善于发声,在交流互通中解决学生现实困惑,提高思想觉悟,激发创新活力。同时将疫情中涌现出的先进榜样、身边模范等鲜活案例带入课堂,使同学们深受影响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间温情,从而对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充满信心。

最后,解决了“说什么”“怎么说”也是关键。要准确把握青年的群体性特征,走进学生、走进实际、走进生活,将自身对理论的转换、科学的认知、青年的期盼溶解到通俗易懂的言语中,吸引学生的兴趣,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主旋律的弘扬者、正能量的传播者和新使命的践行者。

四、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对话——话语语境成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关键一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的话语环境,具有多变性[4]。国际国内形势、社会发展变化、个人成长境遇都会对人们产生影响。对高校而言,“疫情当前,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舆论环境、心理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上各种思潮波澜起伏,大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趋势明显”[5]。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话语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社会环境的改变。在疫情严重期间,封城、封路、封馆,隔离、限流、检测……人们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等都因疫情有极大区别。

二是心理环境的变化。疫情居家隔离期间,人们的工作、学习、社交都按下了暂停键,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被打乱,大学生上课学习形式改变、就业择业竞争加剧、考研考公战线拉长、恋爱交友难度加大,这对正处在“拔节拨穗期”的大学生思想、心理造成了不同程度影响。

三是网络环境的变化。重大疫情牵动民心,也改变了网络生态。在一段时期内,疫情动态成为各大媒体持续跟踪的焦点话题,在网络上也保持着居高不下的关注热度。这时,各类传言、谣言也在此发酵,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导向产生直接影响,高校作为意识形态主阵地,也成为争夺网络话语权的主场域。这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关注到各环节各要素,综合评判疫情带给话语语境的影响,适当调整对话的方式方法,使青年学生能够在对话的过程中,强化价值辨析,坚定政治立场,缓解内外环境带来的冲击,与环境相辅相成,达到共融状态。

“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决定着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关系着国家意识形态安全”[6],從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影响是多方面、全方位且具有深刻持久特点的。针对疫情中暴露出来的网络思想政治建设面临的一系列挑战,高校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强化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扩大马克思主义科学话语的理论认同感和现实导向性。并以此为目标,着眼新冠肺炎疫情对青年学生安全健康、思想行为、心理状态带来的影响,高度重视疫情防控中学生的教育引导、监督管理与服务保障,将延伸话语主客体的对话空间和互动弹性,淡化师生身份标签,创新话语内容与形式作为抓手,贴近学生生活,优化话语语境,营造安全清朗的校园网络空间,共同帮助学生成为具有正确思想观念、坚定政治立场、正确价值取向、高尚道德情操、优良行为习惯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

基金项目:受西安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XWD04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9-08/30/c-08/30/c-1124938750.htm.2019-12-29

[2]耿海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策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

[3]余斌.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2)

[4]解璐妍,高琛琳.基于新媒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12)

[5]佟玉英,谢念湘,赵金波.高校H1N1流感期间大学生心态及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01)

[6]王灵芝.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强化的价值逻辑[J]宜春学院学报,2019(7)

猜你喜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大学生话语权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展对策研究
陈年凡客创始人
争衡·重塑·掌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