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小学英语课堂消极沉默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2021-03-22梅芮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课堂观察形成原因应对策略

梅芮

摘 要:研究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消极沉默”现象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具体研究对象入手,深入研究了课堂消极沉默现象的分类和表现,并通过课题组研讨、研究对象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分析了该现象的成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应对小学英语课堂消极沉默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消极沉默; 定义与分类; 课堂观察; 形成原因;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3-050-002

提及小学英语课堂,大众最初想到的形容词可能是“生动活泼”,也可能是“丰富有趣”。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英语(尤其是中高年级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消极沉默现象愈发严重。为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与思考。

一、对课堂沉默现象的认识

(一)课堂沉默的定义

沉默,在交际语言中被定义为交际主体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沉默行为可以发生在任何语言环境之中。当沉默行为发生在课堂环境中时,就成为课堂沉默。有专家对课堂教学沉默做了如下定义:课堂教学沉默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或学生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

(二)课堂沉默的分类

关于课堂沉默的分类,如果由沉默的主体出发,课堂教学沉默既包含教师沉默,也包括学生沉默;由沉默的性质出发,可分为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积极沉默也可理解为思考型沉默。积极沉默对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代表的是学生思考和探索的过程,这一沉默现象的目的是發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对于课堂活动的参与是积极的,这一沉默过程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消极沉默则是学生低效甚至无效参与课堂教学的一种行为,对于课堂教学有很负面的影响。

二、基于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课堂观察

1.课堂沉默的研究对象

我们选择三(8)班作为研究对象,以译林英语三年级(下)《Unit7 On the farm》一课作为课例。本课教材主要涉及复数名词的问答以及远近物体的不同表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与二年级所学的单数名词的远近表达进行了结合,设计了活动“农场一日游”组织课堂教学。

2.课堂沉默的现象分析

课后,听课教师针对本节课进行了评课,着重针对课堂中孩子们出现的沉默现象进行了讨论。纵观整节课,教学环节紧紧相扣,层次递进,活动设计丰富多彩,整体课堂氛围还是不错的。但是,师生互动环节,积极发言的同学比较固定,大多数同学还是沉默的群体,除去思考环节的积极沉默外,大多数属于消极沉默。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再次回顾,我们对消极沉默现象做了如下总结:

2.1群体性消极沉默:部分小组以较强势的同学为主导,一人占据发言主体地位,其他同学处于从属状态,全程附和,无个人观点发表,即使是小组展示环节,也是个别发言积极的同学做“主角”,其他同学处于较为被动的“陪伴”状态。

2.2个体性消极沉默:个别同学由于个人原因,可能是听不懂,可能是不愿听,可能是其他一些原因,习惯性沉默,全程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被动接受,拒绝主动发表个人观点,对于课堂活动置身事外,漠不关心。

2.3从课堂的性别差异来看,男生在课堂中会更加积极一些。就小学英语学科而言,课堂互动以及教学活动还是相对丰富的,男生在整节课中的表现会更加活跃一些,尤其是角色扮演和介绍自己的农场这两个环节,男生们的表现欲被激发,整个课堂氛围被推向高潮。而相对的,女生沉默现象更加明显一些,不太会主动举手,就算被教师点名,发言声音也很小或者直接羞于发言,不自信,放不开,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包袱”太重。

三、课堂沉默的形成原因

学生在课堂中的消极沉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全面分析与探讨,与班主任的沟通,与典型同学的访谈以及全班性问卷调查的方式,总结了以下三点原因。

1.教师因素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掌控着教学节奏,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性格特征、已有经验、发展需要等缺乏正确的认知,不能较好地从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点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与学生的认知经验远远不匹配,或是过难过易,或是过度跳跃,或是思考时间提供不足,以致学生来不及理解消化,这些都容易出现群体性“鸦雀无声”或者个体性“无话可说”的现象。此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直接影响着课堂氛围。如果教师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亦师亦友,在轻松民主的氛围内,学生更加愿意参与教学活动,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而如果教师是“一言堂”或者过于严苛,与学生之间关系紧张,就容易导致学生“不敢说”或者“不愿说”,课堂的消极沉默现象也会更严重。

2.学生因素

对于个体而言,每个个体的成长环境、性格特征、认知经验、学习习惯等,都是影响课堂学习的因素。通过本次的对象研究以及问卷调查,我们将学生中的消极沉默现象归因为四类:第一类是“顾虑型沉默”。本次选取的班级中,大多数女生就属于这一类,虽然才只有三年级,但她们对自己的预期很高,顾及面子,担心出错,所以“不敢说”“不愿说”。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也能发现,65%的同学都是因为这样的心理因素导致了课堂上的消极沉默,这一点在高年级更加明显。第二类是“无聊型沉默”。这类同学沉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所教内容乏味,操练方式单一等,失去了参与的热情。第三类是“无奈型沉默”。根据调查数据,班级大概有6%的同学是因为教师提出的问题超出了自己的知识范畴和理解范围,没有能力回答,只能沉默。第四类是“习惯性沉默”。这类同学一方面是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迫不及待去讲解或者让基础较好的同学提前公布答案,长此以往,学生在积极沉默中思考的思维被打断,多次反复后,大多学生就习惯性坐等答案,消极沉默的惰性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另一方面,属于学生个人的原因,基础过于薄弱,反正也听不懂,干脆“破罐子破摔”,逐渐将自己变成了课堂中的“旁观者”,即使偶尔一两个简单问题能够回答,也不愿举手参与其中。

3.教学内容因素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基于这个理论,教学内容的选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过难或者过易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导致消极沉默现象的发生。

四、课堂沉默的应对策略

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需要结合消极沉默出现的原因,对教育教学工作做适当的调整,来尽可能减少课堂消极沉默现象的发生。

1.正确定位师生角色,鼓励为主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和活动组织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尤其是小学英语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较多。为了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教师不仅要避免“一言堂”的出现,更要通过多种有效的途径,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及积极性,进一步带动课堂氛围。此外,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对学生的发言行为进行肯定,在班级创设积极思考、人人参与的氛围,以此来减少“顾虑型消极现象”和“习惯型消极现象”。

2.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分层教学

在平时的随堂听课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教师的提问超出学生理解或表达范围而造成的沉默现象,而这显然是由于教师没有掌握好班级学生实际水平而造成的。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更要吃透学生。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经验,设计“有梯度”的探究活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层教学”,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此外就英语学科而言,我们不可脱离生活实际,一定要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进行实际操练,切实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这样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才能更加全面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不仅如此,整个教学过程还需要“峰回路转”,建议教师变换不同形式进行操练,以避免“无聊型沉默现象”的出现。

3.创设真实情境,渲染气氛

就小学英语课堂而言,有的教师为了丰富教学,倾向于设置虚拟情境,这本无可厚非,但个别老师设置的情境不在学生日常接触范围内,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不说,还大大打击到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建议教师充分利用课前5-10分钟的时间,以歌谣、律动或者小游戏的形式暖场,先把整节课的气氛渲染出来,再结合教学内容,设置跟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情境,帮助每一个学生迅速融入情境中来。比如在教授Numbers主题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我们生活中的场景,比如电话号码、学号、座位号、价格牌等引导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有内容可以说,避免冷场。此外,这样的方式也可以切实提高学生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符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

五、结束语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无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学,我们都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制定有效的学习策略、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创设真实情境等形式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定能有效解决课堂消极沉默的现象,从而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翠.合作学习打破课堂沉默实证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2):116-119

[2]范亚林.“沉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7(10):82-84

[3]周玉丽.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華少年,2015,(10)

[4]宋莉.沉默中的不同声音——静默语之跨文化浅析[J]外语学刊,1998(1):56.

[5]滕明兰.课堂沉默的教师因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11-13

猜你喜欢

课堂观察形成原因应对策略
高职教学“课堂观察”方法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数学“课堂观察”教学有效性初探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教师提问有效性的课堂观察探析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职校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对策研究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