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考生物试题剖析

2021-03-22张志亮孙莉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考核心素养

张志亮 孙莉

摘 要:中考试题中的一道填空题错误率最高,引起了作为一线老师我的深思。从课本的理论介绍,到自己的做题思路,再从生物学核心素养方面及试题评价多角度剖析本题的立意。通过分析讨论,可以指导老师如何课上去强调,防止类似的考试陷阱导致考生出错,值得老师同行们继续探讨思考。

关键词:中考; 生物试题;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3-028-002

2020年安徽省八年级学业水平考试生物学(试题卷)二、非选择题13.(5分)文本如下: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依输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下图是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人体内的废物由血液运输到肾脏,在________(填“肾单位”或“肾小球”或“肾小管”)中形成尿液。人体排尿,不仅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也有重要作用。根据你的知识储备请问你的答案选的是什么?本题刚学过该知识点的班级测试调查的正确率只有6.25%选的是“肾单位”,72.92%选的是“肾小球”,20.83%选的是“肾小管”,但中考的初二学生反复复习训练后,基础很好的一个班级的考后调查的正确率只有2%选的是“肾单位”,8%选的是“腎小球”,90%选的是“肾小管”,许多老师深思后选的也是“肾小管”。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网站提供的参考答案是肾单位。也就是说很多考生及老师都答错了,你答对了吗?为什么是这样?下面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一、课标及不同版本课本的理论介绍如下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年版本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五、生物圈中的人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其功能是排除废物和多余的水[1]。

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尿的形成主要与肾单位有关,肾单位中的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内壁起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大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80升。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这些被重新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1.5升,比原尿少了许多[2]。

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十一章人体内的废物排入环境第二节,人体废物的排出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液中其他成分都能透过薄薄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壁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肾小囊内液(原尿)。原尿中含有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这些物质会被重新吸收进入毛细血管。通过重新吸收,原尿含有的所有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便是尿液。尿液从肾小管流入集合管并汇集到肾盂里,再经过输尿管进入膀胱。课后练习自我评价:2.下列叙述是否正确?试说明理由。(2)尿液的形成与肾小管对物质的重新吸收有关。在配套的教学参考书的第147页提供的答案如下(2)×(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肾的滤过和重新吸收。肾的滤过形成原尿,肾的重新吸收形成终尿,就是尿液)[3]。

2019新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二节内环境的稳态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例如、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当发生肾功能衰竭时,病人的水和无机盐等的代谢会紊乱,可出现全身水肿、尿素氮升高、呕吐等一系列症状,即尿毒症,严重时会导致死亡。肾小球是血管球,参与形成原尿。可以看出初中高中是一致的,初中对高中起到很好铺垫作用[4]。

人体解剖生理学中提到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与之相连的肾小管(renal tubule)组成。尿的生成过程是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及其分泌与排泄作用等三个相连续的过程[5]。通过课标的要求和不同版本的初中教材,高中教材,大学教材都提到了本部分知识点,综合分析答案是“肾单位”,题目的考察和答案都没错。

二、自己做题的思路

看到这个题后,就想到教材中说,肾单位包括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肾小管的重吸收形成尿液(终尿),而自己此时在想题目问人体内的废物由血液运输到肾脏,在________(填“肾单位”或 “肾小球”或“肾小管”)中形成尿液。人体排尿,不仅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也有重要作用。不正好选“肾小管”吗,是具体在这里形成尿液的,是最具体的答案,若选“肾小球”仅形成原尿,若选“肾单位”不具体,范围太大。然而自己的思维错了,题目问人体内的废物由血液运输到肾脏,在________(填“肾单位”或“肾小球”或“肾小管”)中形成尿液,是强调废物在______中形成尿液,是一个整体考虑,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肾小管的重吸收形成尿液(终尿),缺一不可,强调的是一个整体,不是局部。若题目改为人体内的废物由血液运输到肾脏,形成原尿后在________(填“肾单位”或“肾小球”或“肾小管”)中形成尿液,此时选“肾小管”才正确,是具体在这里形成尿液的,是最具体的答案。可见有时我们思考问题时容易忽略题干问题影响答题正确率。同时也反映出出题者可能是高中老师,高中教材中提到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以及抗利尿激素等激素和神经的协调作用。反映了出题者注重初高中的衔接。出题者的原意,要求联系上下文,牢记知识点,并认真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三、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角度分析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生物学学科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6]。

本题的考察实际上很好地灌输了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肾单位是一个整体结构才能形成尿液,而仅依靠肾小管是不行的。这也要求学生要有一个整体观,不能陷入局部结构的陷阱里。

同时本题也考察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科学思维,如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本题也对学生的思维逻辑判断进行了训练。

总之本道中考试题中的一道填空题错误率高,要引起作为一线老师的深思。初高中教材中都有知识点的介绍,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该题也体现了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方面的能力反馈结果。生物试题如何运用更好的考察方式和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去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仍是我们一线老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2]朱正威,赵占良.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74-75

[3]汪忠.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80-83

[4]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9-10

[5]人体解剖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228-230

[6]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2-5

猜你喜欢

中考核心素养
中考“三数”大扫描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例谈中考化学推断题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由2016年无锡中考17题说起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