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育人模式研究

2021-03-22徐倩倩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留学生育人文化

徐倩倩

(丽水学院 学生处, 浙江 丽水 323000)

“跨文化适应”这个概念最早始于美国,1936年由美国人类学家Robert Redfield等人提出,他们认为,“文化适应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或群体(在进入到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后)进行持续的互动过程中,导致两种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1]。在特定意义上,文化适应指新的社会中,移民逐渐接受主体文化的某些重要元素,也不完全丢弃自身原有文化元素的过程。笔者认为,世界各地留学生来华求学最先感受到的就是母体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进而影响到身心发展,这种影响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留学生的文化社会适应程度,而且直接影响留学生的学习状况,跨文化适应成为每个留学生的必修课。从这个角度看,调查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情况,分析并提出有利措施符合地方高校迫切的现实需求,既有助于留学生尽快适应中国文化,助力专业学习,又有利于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把真实的中国文化推广到全世界,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2]。

随着我国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一带一路”政策实施后,来华留学生数量显著增多。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8年共有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区、市)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随着留学生数量增加带来的管理问题也日益复杂,现有留学生管理模式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教学管理不够规范,教学硬件条件不足,学生文化差异性较大;特别是地方高校在国际化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硬件条件、招生优势等方面都与重点高校存在差距,急需改善和提高留学生管理水平,既符合深化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体现。

一、地方高校留学生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内容局限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为新时期高校建设“文化育人”模式指明了方向。

笔者调查发现,现行文化育人模式的研究内容大多局限于文化育人、校园文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少有地方文化融入留学生管理模式。此外,地方高校的留学生管理较多强调科学管理和精细管理,偏重于“事”“物”管理,缺乏“以生为本”的管理内容,一定程度制约了留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影响留学生管理工作提高质量和实现管理目标。

(二)管理方式老旧

目前,部分地方高校对于留学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沿用传统的留学生管理方式,未将留学生教育管理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考核,管理机构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即便有研究提出把文化育人纳入留学生管理,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无助于管理与文化充分融合。

(三)育人理念模糊

留学生文化育人模式的管理核心就是文化。虽然现阶段全国范围内不乏践行文化育人行为的高校,但是相关高校并未建立配套且完整的考核评价机制,不仅文化育人评价标准模糊,而且缺乏监督机制,导致“有实施无评价”的管理现象较为普遍,留学生管理效果得不到科学精准的诊断与改进,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期待存在明显落差[3]。

二、留学生文化育人模式的基本构成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的文化因素以许多形式在世界各国传播,如电影、服装、餐饮等,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使得中国成为越来越多外国留学生选择的留学国家,这也是反映我国世界认可度的一个关键因素。留学生来华学习更加体现出文化认同的过程,了解并学习中国文化是他们适应和融入学习生活的基础,也奠定了高校留学生文化育人管理模式的良好基础。

(一)文化育人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新时期高校“文化育人”模式指明了方向。当今世界处于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碰撞,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的地位更加凸显。因此,高校需要立足于新时代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探索兼顾知识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通过建设文化育人新模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校园文化成为展示十九大精神的新平台,扩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已成为高校校园建设的重要话题[4]。

(二)文化育人模式的基本构成

文化育人模式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文化、育人以及文化育人(图1)。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讲话中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高校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高校育人的对象,更是中华文化的继承人,因此,文化育人活动是高校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形式。文化育人模式兼顾文化育人理论研究和文化育人实践,“文化育人”是核心内容,基于文化内涵达到育人目的。不同于其他育人活动,育人模式具有独特性,即借助传统的第一课堂讲授文化内涵,运用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立体展现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达成以育人为目的的文化传播和人才培养效果。“文化育人”同时也是“十大育人体系”之一,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手段,展现我国素质教育的特征。

图1 文化育人模式的基本构成

(三)文化育人模式的优势

文化育人不仅丰富了留学生管理的内容,而且拓宽了留学生的学习范围,有助于完善留学生管理模式和提高管理效果。受到近几年中国文化输出扩大的影响,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不断提高,许多留学生在选择中国为留学国之初,已经通过电影、服装、餐饮、科技、互联网等途径初步了解中国,运用文化育人的手段管理留学生,有助于增强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提高他们的跨文化适应度,有利于他们顺利融入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地方高校文化育人模式的实践途径

(一)加强特色专业建设,融入地方文化

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地方高校需要不断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历史以及文化特点,构建新型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在文化处于社会重要地位的今天,地方高校在教育管理中运用文化育人模式也愈发重要。虽然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各异、文化水平不同,地方院校的办学育人也各有侧重,但是地方高校应该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按照地方发展、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就业方向等因素明确发展定位,努力建设极具地方特色的专业,兼顾地方文化的发展和弘扬。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文化育人意识

地方高校加强留学生管理人员的专职队伍建设,能够为留学生工作提供最基础的阵地保证。目前,地方高校的留学生管理队伍存在人员配比不科学、管理经验缺乏、对国际项目不熟悉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留学生的培养质量,缩短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周期,帮助留学生尽快融入学习环境,地方高校可以采取文化育人模式实现中国文化在留学生群体的“入脑、入心、入行”,在留学生管理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等方面设定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留学生专职管理人员需要在双语互换、文化育人等方面具备较高的水平,从而满足留学生管理工作中沟通、引导、教育等方面的需求。

(三)依托地方特色,探索育人模式

地方高校主要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亚、非洲等地的留学生,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亚国家留学生的文化冲突相对较少,与非洲留学生的文化差异较大,存在一定的文化冲突[5]。地方高校在文化育人模式的建设方面可以充分依托地方优秀文化,引入优秀的地方历史和文化资源,通过开设地方特色文化课程、举办文化讲座、组织文化活动等方式畅通文化育人的渠道,完善文化育人模式。留学生可以从学习文化风俗、礼仪习惯的过程中理解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实现文化育人由第一课堂向第二、第三课堂的延伸。

综上所述,优秀文化融入管理内容并形成育人模式是地方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趋势和重要内容。在我国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留学生教育和管理进入战略转型的重要机遇期,地方高校需要深入挖掘优秀地方文化的精髓,以地方优秀文化为留学生管理的重要突破口,采取留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育人活动传播中华文化,实现优秀地方文化在留学生群体的“入脑、入心、入行”,成为留学生群体的风尚指数;实现中国文化从“书中文化”向“看得见的文化”“走出去的文化”的转变,激发留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最终实现地方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丰富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时代内涵。

猜你喜欢

留学生育人文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年味里的“虎文化”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谁远谁近?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