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举家体制视角下青年农民婚房进城的社会学分析

2021-03-22宋国恺焦艳棠

关键词:婚房买房农民

宋国恺,焦艳棠

(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北京 100124)

近几年来,受到婚姻市场的影响,农村适龄男青年为了解决婚姻问题,选择进城买房的人越来越多,青年农民进城买房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也成为我国城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在城镇中买房对于青年农民来讲并非易事,年轻人还没有足够的存款,往往需要家庭中其他成员和亲戚、朋友的支持,尤其是家庭支持在青年农民婚房进城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首属群体,对个人的行为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丰厚的文化传统和大量社会历史实践,包含着深厚的社会思想和人文精神理念”[1],家庭在中国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以家庭为基础并衍生出其他的社会关系,共同对个人的行动提供了价值规范和动力,成为个人决策行动的大后方。因此,要理解婚房进城这一城镇化现象和过程,必须考虑到家庭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文献综述

学术界研究青年农民婚房进城这一现象是进入新世纪之后的事,近年来出现的“天价彩礼”现象也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2019年2月1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风气进行治理”的问题之时,与“天价彩礼”相联系的婚房问题引发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研究。

1.青年农民婚房进城动因的相关研究

青年农民婚房进城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既有农民自身的需求因素,也有一些外部因素,这些因素在不同的条件下影响着农民进城买房的决策。

第一,城市生活便利和自身向上流动的发展需求会吸引农民到城市中购房。村庄中的中上层群体相对于下层群体来讲,他们从事非农工作,已经适应了城市的生活,并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在城市中买房[2]。城市的生活质量高于农村,农村的年轻人为了追求较高的生活质量也会选择到城市中购房[3]。

第二,性别比失衡和婚姻市场对农民进城买房起到了催化作用。性别比失衡①[4]会形成“农村一家女百家求”[5]的局面。在适婚年龄人口失衡的情况下,“不少女性把男性是否有能力在县城买房作为成婚的必备条件”[6]。农村的中下层群体受“性别挤压”[7]和婚姻市场的影响最为明显,父母为了儿子顺利结婚,会尽全力在城市中买房。

第三,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促使农民进城买房。如今农民进城买房成为一种趋势,他们中因为教育而进城买房的比例越来越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教育政策的变化,农村中小学合并或被撤销,以及农村教育质量相对较低,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不少父母也会选择到城市中租房陪读或进城买房[8]。有研究数据表明,为了孩子的未来农民会选择迁移[9]。

第四,村庄中的面子问题和攀比心理助推农民进城买房。村庄本身是一个熟人社会,村民会很在乎个人在村庄中的面子问题。“有的地方农民就是看到别人买房自己也要买,而不顾自身的实际需求和购买能力。”[10]尤其是受到婚姻市场的影响,女方掌握着要价话语权,农民在婚姻要价方面相互攀比,“女方家长们都不愿意让亲朋好友瞧不起,也不愿意输给邻居亲友”[11],所以村民的攀比心理也会促使农民进城买房。

2.家庭对农民进城买房的作用

有学者研究表明,个人对于购房决策的影响可以忽略,买房的行为是家庭决策的结果[12]。家庭的选择会影响农民进城买房,村民会因教育、结婚、工作和更好的生活而进城[13]。可见,农民进城买房不是家庭单个成员的行为,是整个家庭的事情。

第一,家庭就业结构。家庭成员的就业结构会影响农民进城买房的行为和意愿。家庭中非农就业人口比重越高,就越有可能进城买房[14]。第二,家庭人口结构。家庭的人口数、家庭外出打工人数和家庭的收入水平会影响农民进城买房的决策[15]。第三,家庭经济状况。农民子女由于婚姻原因进城买房的趋势和家庭的经济状况存在着联系[16]。随着农村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子女为婚姻进城买房的数量越来越多,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第四,家庭成员的支持。多数父母为儿子结婚准备新房,实现代际财富转移[17]。父母为进城买房的子女不仅仅提供资金上的支持,还经常提供食物支持,比如送一些自给自足的农副产品等,从而降低进城子女的生活成本和压力[18]。家庭因素会对农民进城买房产生重要的影响。

3.关于农民婚房进城的研究视角

对于农民婚房进城的现象和问题,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研究和分析,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剥夺视角,认为婚房进城成为了结婚的必备条件,这里面存在着代际剥削[19]、代内剥削[20],通过这两种方式实现财富的代际和代内转移,对老人的养老和兄弟姐妹的婚姻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二是城市化视角,认为农村男青年大量婚姻移民在客观上会推动当地城镇化的发展,但是这种城镇化背离了城镇化的初衷,是一种被动的城镇化,是以加剧农村地区经济贫困为代价的城镇化[21]。第三是阶层流动视角,农民家庭通过在城市买房获得体面的城市生活,从而实现向上阶层流动的目标[22]。第四是消费视角,认为农村中出现的“天价彩礼”、因婚致贫等后果是由 “农村婚嫁消费升级”[23]衍生的,消费文化的转型是影响消费变化的根本动力。

4.文献评价

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梳理,从研究内容看,学者较多关注婚房进城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从研究视角看,多数学者主要从剥削(剥夺)的视角和城镇化的视角来展开研究。已有的研究文献表明,家庭因素对于农民进城买房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并没有深入探讨在实现婚房进城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家庭究竟如何发挥作用和产生影响的。基于此,本文作为以上研究的补充,将从家庭视角来探究青年农民婚房进城这一现象,深入分析家庭在婚房进城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并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家庭会发挥怎样的功能完成婚房进城这一目标的,以及家庭是如何在婚房进城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第二,家庭为婚房进城提供支持的行动逻辑是什么?

二、研究思路

1.理论视角

举国体制在我国存在已久,其形成往往伴随着战争、重大灾难、政治运动等重大事件。最初这一概念主要运用在竞技体育中。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集中力量调动全国的竞技体育资源,培养优秀的竞技运动员和教练员。之后举国体制逐渐运用到科技创新、救灾抗灾和政治运动等领域中。2003年SARS病毒防控、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的奥运会、2008年汶川地震抢险救灾、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无一不彰显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举国体制得以存在的价值基础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整体利益至上。举国体制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是指:“在特定时期和资源约束双重背景下,政府出于某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殊需要,或为了应对某种突发事件,运用行政手段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自上而下地大规模集中和调配资源的组织方式和运行体系。”[24]举国体制得以顺利运行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自上而下的、由中央到地方设置严密的科层组织体系”,同时国家的各个领域都包含在这一组织系统中,因此举国体制的实施拥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有力的组织保障”。它的实现方式是通过“各主体相互支援,建立最广泛的合作阵线,促使资源最高效率配置”[25]。我国独具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为举国体制的实施提供了一套行动体系,通过自上而下的行动网络,形成多元合作的行为方式,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从而达到最终的目标。

家国一体,家国一理,如同国家一样,家庭也发挥着类似组织调动资源的作用。家庭是基本的社群单位,它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教育功能、抚养和赡养功能、情感交流功能、休息与娱乐功能。伴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青年农民婚房进城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家庭在其中所发挥的功能也在不断地调整变化。在青年农民婚房进城这一进程中,除了延续再现经济功能和抚养功能等传统基本功能以外,还凸显了家庭的信任(信誉)和担保功能,因为大多数农村家庭在买房中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借款或信贷问题,家庭的声誉、声望对于借款和贷款产生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进一步彰显和强化了蕴含传统家庭责任伦理的文化功能,家庭的责任伦理促使每位成员为了实现家庭内部特定的目标必须按照一定的规范和逻辑展开行动。

举国体制运用的自上而下的行动网络和多元合作的行为方式,同时结合家庭功能的变化和调整,为研究青年农民婚房进城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发和思路。基于对举国体制和家庭功能的分析,本文提出“举家体制”这一概念,用于解释说明青年农民通过家庭功能实现婚房进城这一目标的社会现象。举家体制和举国体制类似,举家体制的主体是家庭,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同样有着与国家类似的组织系统和行为方式。每位家庭成员都被纳入到家庭这一组织系统中,每个成员都扮演着不同的家庭角色,形成一个由父母到子女的自上而下的组织。中国人具有较强的家庭观念,重视血缘关系和亲情伦理,较强的家庭观念为家庭的共同行动提供了组织保障。在处理家庭事务时,每一位家庭成员都处在这一行为框架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通过配置家庭的各种资源,发挥家庭的功能,形成合作和相互支援的行为方式,共同为实现家庭的目标而行动。因此举家体制是指家庭通过各种途径有效集中和合理优化配置各类资源,举全家之力实现家庭内部特定目标的组织方式和运行体系。本文举家体制所指特定目标就是实现青年农民婚房进城。举家体制既是一个概念也是理论,以下探讨分析举家体制在实现青年农民婚房进城这一目标过程中的运作逻辑。

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辅之以少量样本统计的定量研究展开分析。青年农民婚房进城过程中家庭所发挥的功能既包含可以量化的家庭功能,也包括无法量化的隐性的家庭功能。基于可以量化的家庭功能,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农民进城买房的情况获得相关数据。同时对买房家庭中的家庭成员进行访谈,以此发现和阐释在婚房进城的过程中举家体制的运作方式。

3.调研资料

调查选取的地点为S镇。S镇是G市的一个乡镇,该镇下辖44个自然村,人口共有2.4万。该镇的各个村庄经济发展状况类似,收入来源大多是以外出打工为主,农业为副。调查发现,G市的房价平均为5 000~6 000 元/m2,在市区内买一套房子至少需要70~80 万元,S 镇的房价平均在 2 000~3 000 元/㎡,买一套房子至少需要20万元左右。

本研究从S镇的44个自然村中随机抽取6个,把这6个村庄中购买房子的家庭作为调查对象。如表1所示,各村庄的买房数量分别为20户、14户、17户、18户、14户、12户,总共有95户,这95户全部作为研究样本进行统计分析。

表1 调研村庄购房数量统计

通过发放问卷、走访村民家庭以及和村民交谈,了解村庄内各家庭买房的基本情况。问卷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发放和回收。一是调查者自己入户发放,并同时对走访的家庭进行访谈,当场对问卷进行回收;二是为了更方便做调查,委托别的调查者帮助分发问卷并回收。问卷发放的对象是6个村庄中的95户买房的家庭。调研总共发放问卷95份,回收有效问卷88份。通过对回收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对调查对象的买房情况汇总如表2所示。

表2是对研究对象买房地点的统计。由表2可知,在县级市G市买房的占比最高,其次分别是S镇、J市和其他地方。由此可知,农民多会选择在家乡所在的城市买房,由于县级市G市市区内公共设施会比乡镇更加完善和便捷;乡镇与市区相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不论是从资源的角度还是未来个人发展的角度,在G市内买房会是大部分青年农民婚房进城的首选。

表2 购房地点统计

三、举家体制下的青年农民婚房进城

1.家庭经济的合力支持

家庭经济资源的支撑是指家庭为其成员所提供的财物方面的支持。主要从代际和代内的经济支持探讨家庭是如何整合其经济资源,为婚房进城这一特定目标提供支持和帮助的。

(1) 家庭代际经济支持。经济支持无疑对进城买房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村家庭会更容易在城镇中买房。不论房价如何变化,对于农民家庭来讲,进城买房都需要支付巨额的资金。因此,家庭内的经济资源的支撑为青年农民婚房进城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表3是对农户进城买房首付支付方式的统计汇总。由表3可知,进城买房的首付主要是子女和父母共同支付的占比55.7%,大多数家庭会选择子女和父母共同支付。

表3 进城购房首付的支付方式

表4是对农户家庭内还款方式进行的统计。由表4可知,进城买房之后大多数家庭会选择子女与父母共同偿还贷款,这种占比62.5%。选择子女独自偿还和父母独自偿还的家庭比较少。

表4 进城购房后家庭内还贷款(债务)方式

由表3和表4可知,进城买房的首付和后续的还款中都会有父母的参与,父母会为青年农民的婚房进城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适婚的青年农民年龄大多是在25岁左右,这一年龄段的年轻人刚工作几年,没有足够的存款积蓄来支付进城买房的首付。他们之中多数不能凭借一己之力在城镇中购房。调研发现,近年来商品房价格不断攀升,G市市区内的商品房价已经突破了每平方米5 000元。按照这个价格计算,购买一套80平方米的小户型的房子至少需要40万,这还不包括买房之后的装修和家具、家电费用。青年农民大都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即使在外打工,大多数是从事底层的工作,收入比较低。因此,青年农民要想在城市中买房,不论是前期付首付还是后期还贷款和借款,都需要父母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

(2) 家庭代内经济补贴。代内关系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同辈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具体指家庭中的兄弟、兄妹和姐妹之间的关系。由于在农村社会中,大多数家庭都不是独生子女家庭,而是多子女家庭。传统的中国家庭核心价值观中提及到了兄弟关系的规范。例如兄长要对比自己年幼的弟妹们倍加关心和爱护,年幼的弟妹们要对兄长谦恭和礼让,兄弟之间要相亲相爱,尤其是要和谐相处。

在乡村社会中,父母秉承多子多福和养儿防老的观念,每个家庭中至少有两个孩子,大多数为多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家庭非常少见。在多子女的家庭中,在家庭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家庭资源如何分配的问题。在这一分配过程中,父母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观念是造成现今社会性别比例失衡的重要原因。传统家庭中性别偏好会影响并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决策中。男性对于家庭的作用与女性是不一样的。男孩主要以传宗接代为主,是农村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而女儿对于家庭会在精神方面带来效用[26]。在大多数农村家庭中,进城购房更多的是为家中的儿子结婚准备的。父母会在家庭资源的分配方面发挥作用,帮助协调代内家庭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以便更快实现婚房进城的目标。

一个家庭中的资源是有限的,在婚房进城的过程中,家庭进城买房的巨大费用会影响到家庭中资源的分配,父母会在其中发挥优化和整合资源的作用。E村S姓村民的表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老大娶不上媳妇,就应该把小闺女先找个好人家嫁了,女儿还能从婆家拿一点回来补贴补贴家里,要的彩礼可够大儿子娶媳妇了,现在女的哪个都是想找个好人家,把小的嫁掉,还能勉强给大儿子娶个媳妇。

出嫁女儿多要彩礼以补贴家庭中男孩娶亲筹办彩礼,甚至在城镇中置办婚房,这种现象在西部农村地区较为普遍,在多子女的贫困家庭中尤为常见。在调研中发现,对于经济状况比较差的家庭,女儿的彩礼钱就是一笔“救难钱”。村民普遍认为花费女儿的彩礼钱天经地义,因为都是一家人,用女儿的彩礼钱补贴儿子进城买房的费用是很正常的事情。

在当下城市房价居高不下之际,农村家庭在城市买房资金不足,就会自然而然想到女儿的彩礼钱,通过女儿结婚来获得额外的经济支持。因此,农村中的普通家庭在城镇中买房会通过代内关系来发挥作用,家中的女儿也会参与到进城买房之中。

上述分析表明,不论是家庭内部代际经济支持,还是代内经济补贴,都体现了家庭的经济功能,让每位家庭成员发挥各自的力量,最大化整合资源,优化配置资源,以举家之力化解困难、解决问题。

2.家庭社会资源的借贷补充

社会资源是个人在一种组织结构中的社会关系网络,如亲戚、朋友、同学、老乡等关系,集体层次的社会资源能为内部成员提供个体行动的便利资源[27]。对于农民家庭来讲,以家庭为核心衍生出的社会资源在他们的生活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就是力求做到心安,在这一社会中人与人已经互相摸熟各自的性格[28]。家庭信用越好,它所能运用的社会资源越广泛。以血缘、地缘和家庭声誉、声望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农村家庭中主要的社会资源。下面主要从血缘、地缘和家庭声誉这三方面来分析家庭外的社会资源对于青年农民婚房进城所发挥的作用。

(1) 基于血缘关系的信任。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缘为纽带而产生的关系,例如亲属。除了家庭成员之外,和家庭具有直接亲密关系的就是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亲戚关系是乡村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其重要程度仅次于家庭,家庭遇到困难,都会选择向亲戚寻求帮助,进城买房也不例外,大多数家庭会在买房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选择向亲戚借钱。B村W姓村民的表述证明了这一点:

当时买房的时候钱不够,就先找亲戚借点吧,慢慢还,这个不着急。等多会儿有钱了还了就行。只要你开口,肯定能借到钱,就是看钱多钱少的问题了。主要还是家里兄妹多,家里多少有点存款,再挨家挨户借上点,凑凑交个首付。

在调研中发现,家庭在进城买房中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亲戚。房价信息的获得是家庭对于亲戚的信任;为进城买房的家庭提供经济支持,也是由于亲戚之间的信任。无论是获取买房信息,还是寻求经济上的支持,都是基于血缘关系的信任功能在发挥作用。

(2)基于地缘关系的信誉。地缘关系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内一起生活而产生的关系,主要是指邻居关系。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地缘关系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同样对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缘关系的社会资源是作为血缘关系资源的补充。家庭在遇到买房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还会选择向村中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寻求帮助。村庄是熟人社会,彼此共同生活几十年,对各个家庭的情况较为熟悉。在家庭遇到困难时,除了亲属,其次会想到村中的朋友。正是基于长期生活在同一地理空间的熟悉感和家庭的信誉,地缘关系的社会资源也在农民婚房进城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A村L姓村民的表述证实了这一点:

我们家亲戚少,借的钱也不是很多,就和村里面处的差不多的家户借点钱,现在差不多都要买房子,家里都很紧缺,一家能借给你一万块钱就差不多了。

(3) 基于家庭声誉的担保。除了家庭衍生的社会关系,还有家庭本身的社会声望也是家庭的重要社会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青年农民婚房进城的数量的增多,银行贷款也成为了一种趋势。银行贷款可以暂时帮助农村家庭缓解进城买房的经济压力,不少家庭会选择银行贷款的方式来买房。

表5是对进城买房家庭付款方式的统计。表5显示,大部分家庭会选择先交首付,剩余房款向银行贷款,这种方式占比68.2%。从调研中可知,买房家庭的社会关系网络主要局限在村庄,所以这类社会关系对于进城买房在经济资源上的帮助相对较弱。向亲戚和朋友借的钱和七八十万的购房款相比,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因此银行(信用社)贷款成为农民进城买房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是,银行要根据家庭成员的收入来源和偿还能力评估和判断家庭是否有资格获得贷款。在农村多数地方,如果农户要想获得银行(信用社)贷款,必须找担保人帮助才能成功贷款。B村J姓村民的表述印证了这一点:

买房需要七八十万,要是光靠自己存钱和借钱,哪能凑够。只能后面向银行贷款。我们是在镇上买的小产权房,去信用社贷款的时候,说要担保人,人家说最好是要当老师的。你找人担保也是要看你平时人品怎么样,要是人不怎么样,都不敢给你做担保。

表5 进城购房付款方式

一般情况下,担保人要根据家庭的声誉来决定是否做担保。家庭的声誉越好,担保人所承担的风险就越小。家庭声誉在进城买房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上述从血缘、地缘和家庭声誉三方面的分析表明,家庭为了完成青年农民婚房进城这一艰巨任务和特定目标,从不同的角度和路径,不断拓展资源、调动资源和整合资源,最终使得家庭资源配置最大化、最优化,彰显了举家体制在青年农民婚房进城中的作用。

3.家庭伦理的规范和制约

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对关系,为保证传宗接代以及向祖宗表示孝敬,为儿子找一个媳妇被认为是父母的责任[29]。家庭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单位,家庭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和人伦秩序的始点。家庭伦理是协调家庭成员关系、规范家庭成员行为的主要准则,它规范了家庭成员的行为,人们习惯用家庭伦理来评判家庭成员行为的对错。如果个人的行为不符合伦理精神和社会规范,就可能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不论是代际关系、代内关系还是夫妻关系,家庭伦理责任会对每位家庭成员的行为进行指导和规范。在实现青年农民婚房进城这一特定家庭目标过程中,作为家庭的文化功能的家庭伦理责任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体现。

在农村社会中,婚房进城的主要参与者是父母。基于责任和面子,代际关系在婚房进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代际关系是指家庭内部两代亲属或者是隔代亲属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某种联系,是指两代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从古至今,父母与子女这一代际关系规范都要求父母养育子女、子女照顾父母,父母应当尽到对子女的抚养和教育的责任。中国广大民众参与工业化、市场化和城镇化,参与竞争、参与劳动、节俭勤奋,背后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费孝通所说的“家庭”:父母累死累活、辛苦劳动、省吃俭用,为的是让子女有更好的经济和生活条件,让家庭成员能够享受更好的生活品质[30]。B村J姓村民的表述证明了这一点:

儿子今年就三十了,还没成家,不管怎样,得先让人家成家啊。儿子没出息,别人还说你大人也没出息咧。

在传统的家庭责任伦理中,儿子结婚成家在父母眼里是最为重要的一件大事,代际责任伦理才是父母付出行动的根本原因。因此,父母都会尽心尽力帮助子女在城市中买房,并且几乎所有家庭的父母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和逻辑。即使作为家庭的女儿,帮助兄长或者弟弟成家,也视为是自己理所当然要尽的责任。

与此同时,面子在中国农村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农村熟人社会中,面子更为重要。没有帮助子女完成结婚任务的父母会觉得自己在村庄中没面子,甚至感觉无法在村中立足生活下去。即使再苦再累,想尽一切办法也要为儿子在城里置办婚房。

基于代际伦理和面子,也就不难理解农村父母在婚房进城中所提供的经济支持和他们所积累的社会资源的支持。在分析举家之力完成婚房进城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不能忽略代际责任伦理和面子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这恰恰是“举家体制”在青年农民婚房进城过程中运行的逻辑。

四、结论和讨论

1.结 论

青年农民婚房进城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婚房进城的过程中,农村家庭的参与使得这种现象具有重要研究意义。通过对G市S镇农村家庭进城买房的基本情况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家庭在青年农民的婚房进城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举家体制帮助青年农民完成了婚房进城这一目标。

第一,婚房进城是通过家庭及其成员充分合理地调动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方式共同完成的。家庭内的代际经济支持和代内的经济补贴为青年农民婚房进城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同时家庭还积极调动家庭以外的社会资源,包括以血缘、地缘和家庭声誉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社会资源,使得家庭传统功能得以拓展、延伸和深化,以此共同帮助青年农民婚房进城。青年农民婚房进城这一现象真正体现了举全家之力,集全家之智的传统中国家庭的行为方式。事实上,青年农民婚房进城本身已经孕育了“从个体化的经济需求发展为家庭化发展的需求”[31]。

第二,家庭责任伦理是家庭成员参与实现婚房进城目标的动力和逻辑。在婚房进城的过程中,代际关系的责任伦理的规范作用表现得尤为明显。父母会把子女的婚姻当成是自己一生的责任和任务,婚房进城作为当代农村青年婚姻的重要一环,父母会竭尽所能实现婚房进城的目标。正是家庭伦理责任规范了家庭成员的行为,以此评判家庭成员行为的对错。如果个人的行为不符合伦理精神和社会规范,就可能受到社会道德谴责。父母如此,家庭其他成员也是如此,都义不容辞地为这一特定目标服务和贡献自己的力量。

2.讨 论

青年农民婚房进城中举家体制的运作方式,有力地证明了“不论是现代还是后现代,家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2]。事实上,中国好多类似这样的发展难题都是通过“举家体制”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得以解决、化解或缓解的,如农民工城镇化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国有企业工人下岗问题等。在城镇化趋势下青年农民婚房进城如此艰巨的任务,也是通过“举家体制”逐步解决的。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青年农民婚房进城是新时代中国城镇化发生重要转变的一个缩影。举家体制完成婚房进城的目标,提高了家庭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和发展,但是举家体制下的农民进城买房也带来了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第一,青年农民婚房进城是中国城镇化的独特路径。青年农民通过婚房进城这一方式进入城市,虽然他们会居住在城市,但是他们在医疗、社保和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无法享受和市民同等待遇。这种农村向城市大量移民所推动的城镇化还只是一种单一的住房城镇化。“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市场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也大大加快推动了城镇化进程。”[33]但是我们要继续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城镇化,形成高质量的社会流动机制[34]。

第二,乡村振兴面临新的挑战。在举家体制的婚房进城中,每个家庭会竭尽全力帮助年轻人迁移到城市,将有限的人力和财力都转移到城市,而造成农村很难留住青壮年劳动力和人才。农村缺少人力、资金,只剩下老弱病残孕等弱势群体,这给当前推进的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进一步思考这一问题。

注 释:

①李树茁等对我国1980—2010年出生人口的性别情况进行分析,推算出这30年间,出生的男性为2.9亿,女性为2.54亿,男性比女性多出大约3 600万。从2010年开始,中国将经历长达几十年的男性婚姻挤压。1980年以后出生的男性中,将有10%~15%的人找不到或不能如期找到配偶。考虑到边远地区是婚姻挤压的最后一级,农村失婚青年的比例要高得多。同时指出,我国自2000年以后将存在严重的男性婚姻挤压,2013年之后每年的男性过剩人口在10%以上,2015—2045年将达到15%以上,平均每年大约有120万男性找不到初婚对象。

猜你喜欢

婚房买房农民
耕牛和农民
买房,要的就是性价比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男友因婚房和我玩失踪
婚房缘何是“刚需”
借名买房,房子到底归谁?
农民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孩子,我为什么不帮你买房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