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角下工学类课程思政育人实施途径

2021-03-22张经双马芹永

关键词:内涵发展高等教育专业课程

张经双 马芹永

摘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方向,是大学内涵式发展必然要求。针对工学类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能力不足等问题,结合工学类专业课程特点,在打造高水平团队、加强课程建设、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等方面融入思政元素,探索了课程思政育人具体实施途径。在课程建设全过程,通过营造课程学习氛围与环境、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建设特色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库、科学设计课程思政体系、健全多维考核评价体系等举措,提高工学类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激励教师投入精力,增强学生获得感,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工学类;专业课程;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21)06-0092-05

基金项目:教育部土木工程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TS10305);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17ppzy09,2017xgkxm17,2020xsxxkc146);安徽理工大学教学研究改革重点项目(安徽理工大学校政秘〔2018〕144号)

作者简介:张经双(1977-),男,安徽六安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土木工程、高等教育管理。

Implementation Approach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ZHANG Jingshuang,MA Qinyo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inan,Anhui  232001,China)

Abstract: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is the reform direction of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and ability of engineering teacher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and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courses, the paper integrat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aspects of building high-level team, strengthen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improving classroom teaching level, and explores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approache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 the whole process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with the measures of creating the curriculum learning atmosphere and environment, digging deeper ideological elements in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building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resour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 designing scientifi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system and completing the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evaluation system, the ability of engineering teachers to imple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will be improved, with more passion devoted by the teachers and more satisfaction gained by the students,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will be improved comprehensively.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engineering class; professional courses;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習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指引,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规模扩张全面转向内涵式发展阶段,大学教育的心脏是本科教育[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2014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上海一些高校率先开展了“课程思政”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19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通过建金专、建金课、建高地等“质量革命”,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打造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行动。2020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和教育部网站信息[3],工学类的专业数和学生数在整个高校中占比约为1/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就《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答记者问中指出,“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課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用于专业学习,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最主要的依托”[4]。所以,在工学类专业课程中,强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才能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一、工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面临的困境

高校工学类专业要立足于培养工程师[5]。毋庸置疑,工程师必须具备专业素质与能力,但更要心系民族、胸怀家国。在实现中国梦、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道路上,工程师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仅依靠思政课程,很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包括专业课程在内的高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中都应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但在工学类专业中,普遍存在着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不足、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不完善等困境,严重制约育人成效。

(一)专业课程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不足

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观,课程思政强调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和一项系统工程[6]。韩宪洲从不同维度分析,认为课程思政是教育育人的深化拓展、教育理念的时代发展、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7]。王学俭等认为,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理念是协同育人、结构是立体多元、方法是隐显结合、思维是科学创新[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9]高校是对新时代青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域。在高校工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独立开设,两者联系相对较少,导致出现“两张皮”现象[10],弱化了育人成效。存在这一问题,既有专业课教师思政理论水平不高的原因,也有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难以挖掘等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部分工学类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的不足,忽视了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专业课程教师思政育人能力不足

工学类专业课程多为工程技术类课程,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帮助学生获得工程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研究、设计、实施的能力,培养出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在专业课程讲授中,教师过于关注知识层面的工具理性,忽视了精神、信仰等方面的价值理性。这种教学模式淡化了学生的情感关怀,弱化了课程育人功能,不能真正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从工学类专业课程建设来看,长期以来存在着专业课程只讲专业知识,与思政课程相互隔绝的现象,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能力不强。如何让专业技术知识传授与课程思政育人相互交融,是最为核心、最为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部分[11]。

(三)工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缺乏系统性

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帮助青年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其中专业课程在育人环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工学类专业课程建设历史较长、知识内容体系较为完整,能够达到知识传授的目标与要求。但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方面,以往人们关注较少,缺乏系统的研究,专业课程育人体系不完整,甚至缺失。将价值观引导融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形成完整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是工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二、工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着力点

在工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等影响课程思政育人的关键环节,多方协作,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才能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育人的协同效应,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学类人才。

(一)组建跨学科高水平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团队在课程思政中的“主力军”作用

在工学类专业中,普遍存在着专业课教师自身思政教育理论学养不够高、工程技术内容思政元素难以挖掘等现象。因此,专业课教师在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时,思政教育形式生硬、甚至内容缺失,课程思政难以达到盐溶于水的育人效果。

在课程建设中,教师是主导。通过组建跨学科高水平教学团队,引入思政课教师,帮助专业课教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在制定工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确定授课内容和形式时,发挥思政课教师思政优势和专业课教师专业特长,遵循思政教育教学规律,通过教学研讨和示范教学,集思广益,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并形成系列课程思政案例。思政课教师和工学类专业课教师在课程育人上要发挥各自特长,老带青、传帮带,整体提高工学类专业课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水平。

(二)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提升专业课程建设在课程思政中的“主战场”作用

课程建设包括制定教学大纲、编选优秀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评价等。以往,大多工学类专业偏重于课程知识内容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点纵向横向间的逻辑性等方面,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但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少,对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教育不足,学生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存在疑虑,容易培养出有才无德的“毒品”。

专业课程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工学类专业课程建设中,根据课程特点,结合国家发展中的工程技术“瓶颈”问题,以老一辈专家学者的爱国情怀、工程师的责任担当等,讲好科学技术攻关中工匠精神的思政故事。在编写教学大纲时,确定课程思政的主基调,选好典型思政案例。在选编教材时,注重在知识学习、文化传承和价值引领等方面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在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活动等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与元素,形成定期教学评价机制,将育人效果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课堂教学在课程思政中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中,思政课程开宗明义,讲清道理,在思政育人上属“惊涛拍案”型,一般为显性教育;而课程思政,是将价值观引领嵌入于专业知识讲授中,“润物无声”,一般为隐性教育。但在工学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于讲授解決工程技术问题的原理、解决思路与方法、技术途径等,缺少了人文关怀,难以达到隐性教育目的。

专业教师应改变教学模式,多渠道多方式将课程思政内容贯穿于专业课堂教学全过程。结合课程特点,把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工程技术知识与能力传授中,发挥隐性教育作用,呼应思政课程显性教育成效。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运用工程技术历史、现状与发展的图像影像等资料,有意识地将思政元素有机嵌入,引导学生思考,增强学生获得感。在课堂教学中,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守好各自责任田,发挥自身教育优势,显隐结合、相互补充、同向同行,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工学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实施途径

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在专业课程建设中,要落实课程育人目标,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能力,积极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健全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考核体系,建立与专业知识体系融合一体的课程育人体系,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提升工学类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强化育人能力

要提高课程育人效果,教师是关键。担任工学类专业课程的教师主要从事的是专业技术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系统性学习较少。因此,亟需提升工学类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的意识和能力。

一是要营造课程思政学习氛围,让“门门有思政”的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学习、研讨,让专业教师从根本上认识到工学类专业课程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师不仅要育才,也同样肩负着育人责任,应主动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学校人事、教务、宣传等部门和教学院系要多方联动,对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方面制定与课程思政建设相关文件和政策,构建支持、激励所有教师开展课程思政育人的大环境。

二是要依托基层教学组织,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在基层教学组织的业务学习中,开展课程思政报告、专题研讨、示范课观摩、教学比赛等活动,邀请思政课教师交流研讨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方法,集思广益,分析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深入探索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环节的融入方式方法,提高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理论学养。

三是要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整体提升专业教师思政育人能力。以一门课程或内容相近的系列课程专业教师为主,引入思政课教师,发挥各自特长,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在团队内,由教学科研成果丰硕的团队带头人、教学名师、知名教授牵头,会同思政课教师,多维度多层次挖掘工学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促进专业教师课程育人能力提升。

(二)明确育人目标,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建设全过程

在专业课程建设中,教师要根据工学类学科专业特点,结合专业认证要求,明确每门课程的育人目标。将这些目标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安排、课程教案、教学课件、课堂教学、作业与辅导等课程建设的各环节,全过程融入思政教育。

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明确课程育人目标。根据专业认证标准,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制定具有高校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专业课程育人目标,以及育人目标对毕业要求、培养目标的支撑度。

二是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和课件中要落实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程育人目标,结合课程特点,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细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将课程思政有机建构在专业知识体系上,育人与育才相统一,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三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无痕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依托精细化课堂教学设计,实现课程思政精准滴灌。在内容讲授中,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引入课程思政元素,帮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体验中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四是在作业和课后辅导中要利用好课程思政资源库。在作业和课后辅导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会与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三)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凝炼工学类特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

在工学类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在工程科技发展进程中留存下的不朽杰作体现的文化自信,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献身及科技报国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家国情怀,推动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大国工匠的使命担当等,均可作为工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部分可凝炼为典型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将这些思政之“盐”化于课程之“水”,可有效提高课程育人效果。

一是要根据工学类专业课程特点和育人目标,科学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工学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将育人目标分解到各门课程中,育人与育才相结合,形成体系完整、科学可行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二是要结合工学类专业课程特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工学类专业课程中,均讲授其发展历史、现状与展望。在介绍学科专业发展历史时,突出我国学者的重要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介绍现状与讲授知识时,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突出我国的先进技术、直面“卡脖子”难题,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家国情怀;在展望学科专业发展时,鼓励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到民族复兴伟业中,探索科学技术前沿领域,肩负起时代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三是要结合具体授课内容,建立课程思政案例与资源库。从我国科学技术的辉煌历史,到现在的中国探月工程、中国天眼、中国高铁、中国海底深潜等,这些伟大成就是工学类专业课程取之不尽的思政资源。可基于专业课程网站,将与课程相关工程伦理、大国工匠事迹等优秀思政元素总结、凝练成课程思政案例,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选用课程思政资源库资源,能使教师在专业课程讲授时丰富多彩、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发挥课程思政隐性教育作用,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四)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多维度考核育人成效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建立可信的课程思政建设考核评价体系,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开展。

一是将学生获得感作为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学生是直接感受者和受益者。在课程思政建设考核评价中,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并将其作为学生评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视角感知育人成效,检验课程思政在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中是否入脑入心。

二是在教学考核中重视育人成效。教师是课程育人的供给侧,是投入者。在教学考核中,全面考查教师是否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教材编写、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案与教学课件中,让课程思政进教材、进人才培养方案、进课堂,并形成可执行的考核指标,认可教师的育人投入。

三是在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将育人成效作为评价指标之一。教学成果是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的教育教学方案,教学成果奖是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鼓励,也是对教师投入教学的肯定。在“三全育人”大格局下,专业课程育人成效可视为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育人成效列为教学成果奖的评价指标,可引领专业课程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与改革方面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思考与探索。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的课程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工学类专业课程建设中,通过教师和高校管理者的共同努力,将学生的价值观引领融于专业知识学习中,探索出更加符合人才教育规律和适合人才成长规律的专业课程思政育人途径。通过专业教师愿意投入并能够投入精力、学生想学习并有收获的课程思政育人实践,培养出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素养过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龙宝新.论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要素与内涵建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3(4):1-9.

[3]教育部. 普通本科分学科学生数[EB/OL].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2020/quanguo/202108/t20210831_556336.html.

[4]教育部.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就《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答记者问[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006/t20200604_462551.html.

[5]陈以一,张伟平.本科工程专业要立足于培养工程师:工程教育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与本科专业定位[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3):63-69.

[6]薛桂琴 .高校课程思政背景下践行价值观教育目标研究[J].江苏高教,2020(12):132-135.

[7]韓宪洲.以“课程思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4-6.

[8]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50-58.

[9]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10]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11]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责任编辑:范君]

猜你喜欢

内涵发展高等教育专业课程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试论凸显农村初中特色,圆内涵发展之梦
走绿色教育之路?促学校内涵发展
潜能德育视角下中职内涵发展与招生规模问题的对策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