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南子》“无为”思想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剖析

2021-03-22冷金兰杨志华

关键词:无为淮南子思想道德教育

冷金兰 杨志华

摘要:文章对《淮南子》“无为”思想的道德教育价值进行了深入剖析,其所蕴含的“无为无不为”自然天道观、“清静无为”修身养性论、“行为仪表于天下”道德行为规范、“仁义德治”的管理方法为当代大学生提升道德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在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育者的示范作用上下功夫,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思想道德教育体制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淮南子》;无为;思想道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21)06-0035-05

作者简介:冷金兰(1985-),女,安徽太湖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An Analysis of the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contained in the Idea of “Doing nothing” in Huainan Zi

LENG Jinlan,YANG ZhiHua

(1.School of Mechanics and Optoelectronic Physics,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inan, Anhui 232001,China;2. 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inan, Anhui 232001,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moral educational value of the “doing nothing” thought in Huainanzi. It contains the concept of the Nature′s law of “doing nothing and everything”, the theory of “stillness and doing nothing”, the moral code of conduct of “behaving in the world”, and the management method of “benevolence, justice and virtue rule”, which provide rich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moral quality and practic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s to work hard on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exemplary role of educators. It is important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moral cultivation,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ethics, and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Huainan Zi;Inaction thought;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思想文化高度活跃。随之而来的是人的物质追求日益增加、诚信道德品质有所下滑、不文明网络行为逐渐增多、新一代青年自由主义精神扩张,同时中华优秀传统中的勤劳节俭、朴实无华、脚踏实地精神被逐渐淡化。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困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国内外不同文化和思想的冲击,面临着新时代发展的挑战。如何针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现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值得高校教育者深入研究。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1] 《淮南子》“无为”思想所蕴含的“无为无不为”自然天道观、“清静无为”修身养性论源于先秦老庄思想。道是万物的来源和初始状态,而德也不例外,由道分化而来,以道为根据。道与德紧密联系,在道家思想中都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为当代大学生提升道德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一、道之无为:《淮南子》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哲学依据

(一)“道生养万物”: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规律

《淮南子》把“道”的本性和“人”之本性相联系,将“无为”思想落实到人的现实社会之中,作为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法则。“无为”思想对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遵循及其对人之本性的理论为高校研究和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借鉴。依据道家“无为”思想,“道”生养万物,说明“道”对于万物的生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道”并不是以“有为”即违背万物自然规律和良性发展趋势的方式来扭曲生命。《淮南子·泰族训》:“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2]647《淮南子·原道训》:“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2]124“道”生养万物是无意识的自然而然的过程,是顺应万物的自然发展规律,这与老子的思想相一致。“道”尊重事物的本性和发展规律,不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事物身上。“道”是规律,是正确的发展方向。而那些错误的思想和扭曲的人性都偏离“道”的轨道,违背了事物的内在本性。

《淮南子》“无为”思想强调遵循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观念也是相通的。要使万物健康合理的发展,就要遵循“无为”,并以“无为”方式看待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领域万物生长发展的基本规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需要把握其自身发展规律开展工作。如果违背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思想道德教育就将面临困难甚至出现倒退。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既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坚持与时俱进,做到顺势而为,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时代性、 创新性和实践性。 《淮南子》“无为”思想运用到实践中就是要求我们依据事物规律办事, 要求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遵循时代发展规律, 遵循当代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

(二)“守柔处后”:以“立德树人”为教育之本

“清静无为”是《淮南子》的中心思想,而“柔弱”与“处后”是其基本内涵,也是为人处事的基本态度。“道”的本性是纯真无暇的,要保持这种“纯真”的天性,就要做到“柔静”“处后”。《淮南子·原道训》:“是故清静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2]140柔静是一种顺其自然不受外界干扰的初始状态。“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2]136“无为”并不意味着无所事事的消极状态,而是顺应事物的合理发展趋势,促进事物朝着“健康”“向善”方向发展的一种积极作为。《淮南子·原道训》又用水解释“道”的柔弱之性。“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是谓至德。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于天下者,以其淖溺润滑也。”[2]138万物受到水的恩泽而健康茁壮生长。“道”就像水一样默默奉献,虽至高无上、滋润万物而不主宰万物的发展。我们现在所讲的“柔弱胜刚强”正是对事物具备强大生命力的赞扬。

《淮南子》中的“道”之“天性”可以说是人类之“德性”的理论依据。这里的“德”,也可以理解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思想的传承。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努力培养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加强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及所折射的价值观的认同,引导他们身体力行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3],高校“立德树人”需要在遵循人的本性基础上努力塑造大学生“向善向上”的思想道德素质。

《淮南子》关于“道”之“处静”的思想还可以让我们得到一种内在教育观的启示,就是积极引导学生不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保持淳朴的善良之性,这正是自我修养的一种境界。我们要让思想道德教育像“雨露”一样滋养每个学生,像“大道”一样“无为而无不为”,感化和引导青年学生。《淮南子》的“清静无为”和“柔弱处后”的思想精髓所体现的人生观,为青年学生的道德修养指引了方向。《淮南子》用天道指导人道,用人道诠释天道,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系统的“全性贵身”的修身哲学,对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二、 修身之无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意识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4]新时代,我们要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成长成才有机结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遵循。《淮南子》所提出的“节欲去知”“感而化之”“以事为诚”和“以养身促养德”等德育思想精华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启示作用。高校要紧扣时代发展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引导青年学生主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思想精华,从而更加深刻地领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节欲去知”:减少外界不良环境对个人修身的影响

《淮南子》认为,只有回归人之本然状态,人的生命才是完整的、健康的。“节欲去知”是《淮南子》提出的保持人之生命完整性的关键方式,认为人只有节制多余的欲望,才能保持生命的本然状态。《淮南子·缪称训》中指出,“人多欲亏义,多忧害智,多惧害勇”[2]377 ,“故情胜欲者昌,欲胜情者亡”[2]384,强调了人之多欲会阻碍内在道德修养,要提升个人修养,就要做到“节欲”。《淮南子·精神训》提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声哗耳,使耳不聪;五味乱口,使口爽伤;趣舍滑心,使行飞扬。此四者,天下之所养性也,然皆人累也……夫惟能无以生为者,则所以修得生也。”[2]296人性一旦受到外物的影响,人的行为举止就会偏离轨道,最终导致人失去淳朴之性,距离善性越来越遠。内在修养的提升首先在于减少多余的欲望,做到“欲不过节”。

《淮南子》中的“知”是指错误的智慧,一种外在力量改变事物发展规律并对事物产生不良影响。《淮南子·泰族训》:“人之所知者浅,而物变无穷”[2]672。同样,人只有摆脱错误的智慧才能回归人性之本然,达到修身的境界。错误的智慧强加于外物之上,反而会受到外物的牵连,使自己丧失本性。

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就要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内在方面看,表现为诚信品质、艰苦奋斗精神的缺乏,对真善美的弱化;从外在行为上看,表现为不良道德行为的产生,勤俭朴素的优良习惯丢失,攀比心理上升,社会责任感下滑,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下滑。《淮南子·泰族训》中提到的“多知”和“多欲”一样,都是错误的智慧,违背人之本性,会伤害人的纯朴之性。“巧诈藏于胸中,则纯白不备,而神德不全矣”[2]676。这对于当代大学生修身养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强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具体来说要在理想信念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几个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将思想道德教育具体化、规范化、精细化。理想信念的培养是做好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坚定而正确的理想信念是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行动指南。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要积极带领青年学生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修养精诚之心”: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境界

《淮南子》认为,要使生命回归婴儿一样的质朴状态,需要经历一个“诚挚”的内在修养过程,而修养精诚之心是实现人性返璞归真的必经过程。在《淮南子》治国思想中,君主要实现平天下的理想,也必须从加强自身修养开始,达到“无为而治”。外欲外物对人性的干扰和影响,造成人之本性的丧失和异化。只有“遗物”才能保持人纯朴的心智,回到人性的本然状态。《淮南子·泰族训》:“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2]662,“故圣人养心,莫善于诚,至诚而能动化矣。”[2]650修养的过程是“诚心”,修养精诚之心,学习圣人之学。只有用心下功夫,个人修养才能接近“道”的境界,在回归真性中摆脱世俗的迷惑。

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还需要通过“养神”和“养形”两方面来培养道德品质,培育大学生的基本道德情操。我们可以从道家思想中汲取精髓,古为今用,引导青年大学生追求“精诚之心”,学习“圣人之学”,努力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同时培养大学生健全的道德品质;还可以通过养成“虚静”的道德精神,崇尚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达到“返性于初”“性合于道”的修养境界。

(三)“乘众人之智”: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自我修身意识

《淮南子》中治國思想肯定了民众的主体性,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其治国思想的精髓之一。一个国家的治理不是君主一个人的事,依靠一人力量是无法做到的。《淮南子》提出“乘众人之智”,尊重了人民的主体性,强调了国家的治理和发展需要集中民众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依靠众人之力,才能推动社会稳定发展,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淮南子·主术篇》提到了伏羲和神农的治国方法,就是发挥众人之力而达到“无为而治”。“不言之令,不视之见”[2]331,“以弗治治之”[2]331,“弗治”即是“无为而治”。伏羲和神农正是善于聚集众人的智慧和力量,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治国效果。《淮南子·主术训》还提到:“乘众人之智者,则天下不足有也……是以积力之所举无不胜也,而众智之所为无不成也。”[2]338-339 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因此,君主要实施无为而治,就需要发挥众人的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群众共同治理国家。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教育者的主导性,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和适应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思想道德教育向真正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将教育者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思想教育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思想道德教育真正深入学生的心中,让课堂教学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质性作用。而日常思想道德教育需要体现在学生活动、社会实践之中,也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需要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坚持问题导向,因材施教,增强学生对教育方式和内容的适应性,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君主之无为:发挥高校教育者的示范引导作用

高校教师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引导作用。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5]高校要紧紧把握大学生成长特点和规律,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德育素养,还需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示范引导作用。要注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立德树人的文化环境;注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广大教师的育人功能。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

(一)“行为仪表于天下”:发挥高校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

《淮南子》的治国思想强调了君主的示范作用,指出为君之本在于修身,同时还分析了君主修身的关键在于守德和体道。《淮南子·主术训》提出的“行为仪表于天下”[2]328“覆之以德”[2]338等,正是对君主修身方面的道德要求。《淮南子·泰族训》还提出君主修身对于民众的思想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不言而信,不施而仁,不怒而威,是以天心动化者也;施而仁,言而信,怒而威,是以精诚感之者也”[2]662。君主以身作则,从自己修身开始,用“精诚之心”达到感化民众的境界,就是最大的成功。《淮南子》认为君主做到“以身示范”才能对臣下的行为起着正面的引导作用,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一个引领者的行为对于身边人起着较大的导向作用,所谓“师者,人之典范也”。“教师要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学生心中。”[6]教师良好的行为示范对学生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更容易取得“无为而无不为”的教育成效。高校教师需要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白自身行为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做到以身作则,努力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水平,才能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二)借以法制,辅以仁义:健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制度

《淮南子》继承了法家的法制思想和儒家的仁义思想,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认为将“仁义”和“法制”作为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是治理国家和个人修身的重要辅助力量。《淮南子·主术训》:“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2]364“凡人之性,莫贵于仁,莫急于智。仁以为质,智以行之,两者为本”[2]363。但是,仁义法制的力量还是有限的,其主要是对人的外在约束,不能作为个人修身的根本。《淮南子》还提出“礼法合时”,这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一大积极改造。《淮南子·主术训》:“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2]348,“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2]348。一是礼法的制定首先符合民性,遵从民心。二是礼法的制定要适时而变,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达到治国的效果。《淮南子·齐俗训》:“三皇五帝,法籍殊方,其得民心均也。”[2]400社会制度只有获得民众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发挥其积极的引导和教育功能。礼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摆脱形式主义的作风,进一步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提升思想道德教育走向高质量水平。一是注重“仁爱”教育,努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注重发挥教师“身教胜于言教”“仁爱感化”的示范作用;三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在继承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基础上,需要更加具体化、制度化、精细化,要逐步完善各项制度建设,作为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辅助力量,因时而化,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水平。

四、结语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时代风采。”[7]《淮南子》融合了儒法两家的思想精华,使“无为”思想进一步得到了深化,积极地落实到人的现实领域,并将仁义和法制作为道德修养的辅助力量,丰富了“无为”的内涵与现实的内在生命力。新时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新的巨大挑战,只有坚持继承和创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教育的精华,同时遵循时代发展规律,与时俱进,才能推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向上向善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23.html.

[2]杨有礼.淮南子注说[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l.

[4]習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40925/c64094-25729647-3.html.

[5]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 0835.html.

[6]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103/c1001-28993211.html.

[7]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徐其清,范君]

猜你喜欢

无为淮南子思想道德教育
嫦娥奔月
老子“无为”思想的价值研究
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儒家“君子人格”对大学生人格养成的启示
医患关系紧张对医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传承与转化:《淮南子》核心价值理念探析
国外首部《淮南子》英语全译本研究
《淮南子》生态伦理中的因循思想及其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