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刑事犯罪侦查类课程思政元素之挖掘
2021-03-21王志皓
王志皓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公安信息技术与情报学院,辽宁 沈阳 110854)
刑事犯罪侦查类课程(以下简称“刑侦类课程”)既是公安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托,也是公安院校独有的特色课程。在我国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之时,公安院校应当积极响应,并组织专任教师深入探讨如何实现刑侦类课程的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无缝衔接,即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刑侦专业知识之际,如何将思政教育自然地融入课堂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公安院校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将挖掘刑侦类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作为一项核心工作,予以高度重视,积极推进。
一、刑侦类课程的范畴厘定
刑侦类课程①本文所讲的刑侦类课程是指在内容上紧密围绕刑事犯罪侦查领域展开的一类课程,不包括刑事法学类课程,如刑事诉讼法与刑法。是一个概括性的称谓,其涵盖了众多刑事犯罪侦查领域的基础业务课程。这些课程分别由公安院校内部的多个专业院系开设,内容则围绕刑事案件侦查理论及侦查活动实践的多个方面展开。例如,刑事犯罪侦查学的基础理论、侦破各类刑事案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证据的收集与固定、各类痕迹物证的检验与鉴定、刑事犯罪情报分析研判等。从整体视角观察,我国公安院校通常会紧密结合刑事犯罪侦查的实践进行专业及课程设置。公安刑侦部门内部的警种设置、打击刑事犯罪的业务与手段等不仅为公安院校侦查类专业的详细划分提供了依据,而且也为刑侦类课程的设置提供了参考。
我国部属及省属公安院校的本科专业设置,主要包括侦查学、经济犯罪侦查、禁毒学、公安情报学、网络安全与执法、技术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公安视听技术、治安学、犯罪学等专业。虽然侦查学专业是一个独立的专业,但是上述其他部分专业也都与刑事犯罪侦查专业具有不同程度的关联。例如,经济犯罪侦查、公安情报学、禁毒学、技术侦查学、公安视听技术、网络安全与执法、刑事科学技术与治安学等。这些专业的设置与我国公安机关的警种划分相对应,而且这些警种的业务范畴与刑事犯罪侦查活动具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其中,某些警种的核心业务主要是侦破特定类别的刑事案件,如经济犯罪侦查等部门;某些警种的核心业务包括为刑事案件侦查活动提供支持,如公安情报、技术侦查、刑事科学技术等部门;某些警种的核心业务则包含侦破特定类别的刑事案件,如禁毒、网络安全保卫、治安等部门。相应地,与这些警种对应的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均设置了刑侦类课程。结合上述分析及对课程信息的梳理,笔者将目前我国部属及省属公安院校的主要刑侦类课程列举如下(见表1)。
侦查学经济犯罪侦查禁毒学公安情报学网络安全与执法技术侦查刑事科学技术公安视听技术治安学犯罪学边防指挥火灾勘查刑侦类课程设置情况侦查基础理论、刑事案件侦查、侦查措施、犯罪现场勘查侦查办案程序与证据调查、恐怖案件侦查等经济犯罪侦查导论、商贸犯罪案件侦查、金融犯罪案件侦查会计资料勘查、证券期货犯罪案件侦查等毒品犯罪案件侦查、禁毒情报等公安情报分析与应用、公安情报搜集等网络犯罪案件侦查、电子数据取证、电子数据鉴定等以技术侦查部门在实践中用于记录监控、行踪监控、通信监控或场所监控的几类侦查手段为教学内容的课程爆炸痕迹勘验、足迹学、枪弹痕迹学、现场指纹实战化检验鉴定等视频图像侦查技术等治安部门管辖刑事案件侦查等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等边防案件侦查等火灾刑事案件侦查等
相同专业的某些课程之间内容相近但名称存在差别,如经济犯罪侦查导论、经济犯罪侦查总论与经济犯罪侦查学基础,笔者对存在这一情形的课程并未一一列举,仅选其一。除以上列举的本科课程之外,我国公安院校的硕士培养课程中也包含部分刑侦类课程。例如,法医学专业设有法医病理学、法医物证学及法医命案现场勘查与分析等课程。刑侦类课程范畴内的课程门类并非一成不变,其将随着刑事犯罪侦查实践的变革而不断调整。
二、刑侦类课程的共性思政元素挖掘
思政元素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最小组成单位,每一个元素均包含特定的思政教育内容,体现一定的价值导向。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关键要挖掘蕴含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容之中的思政元素,并使之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发挥其育人的功效。刑侦类课程是一类课程的总称,这类课程不仅具有共性的思政元素,而且各门课程也有自身与思政教育相契合的特有内容,即可挖掘的个性化思政元素。从关联角度分析,挖掘刑侦类课程间的共性思政元素是继续深入分析各门课程自身个性思政元素的前提,二者应当被共同融入教学中。对于刑侦类课程而言,其相互之间具有共性的思政元素,既有其背后的原因,又有着丰富的内容。
(一)共性思政元素产生的原因
1.课程属性具有重合性
如前所述,刑侦类课程的内容来源于侦查实践,这一范畴的课程皆具有服务刑事犯罪侦查活动及培养刑侦人才的属性。而且,这类课程会在价值理念方面受到刑事犯罪侦查活动的影响,并且内化在课程之中。一般地,刑事犯罪侦查活动的价值理念与其自身的性质息息相关,并且受我国刑事法律的影响,其中就蕴含了大量的思政元素。进而,刑事犯罪侦查活动的共性价值理念贯穿于不同类型案件(《刑法》中规定的不同类别的犯罪所对应的刑事案件)的侦办过程中,并且发挥积极作用。因为刑侦类课程的设计不能脱离本国的侦查实践和法律环境,所以在课程属性重合的前提下,不同类型的刑事犯罪侦查活动所蕴含的共性思政元素自然会融入各门刑侦类课程之中,其相互之间存在共性思政元素也就具有了必然性。
2.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具有普遍适用性
2020年6月1日,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在此基础上,《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五个方面的重点内容,即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及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1]。就刑侦类课程而言,《纲要》所确定的诸多内容皆可在这类课程的设计中实现融合。在2020年8月26日举行的中国人民警察警旗授旗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人民警察队伍致训词并提出了四点具体要求,严明[2]。毋即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 庸置疑,训词中所提到的四点要求既是人民警察这一群体(包含刑侦队伍)前进路上最为正确的方向指引,又是队伍得以稳固之根本,其提纲挈领地指明了这一群体必须构筑的思想支点。同时,训词精神亦是需要刑侦类课程教学植根于预备役警官思想意识中的。通过比较,训词中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与《纲要》中的爱党、爱人民、法治意识等内容相互对应。在其他方面,如爱集体、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内容亦可以不同程度地贯穿于教学中。可见,《纲要》所确定的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内容与刑侦类课程教学具有极高的契合度,这一点也反映出在刑侦类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具有较大的优势。而且,《纲要》确定的某些重点内容可以反映在不同的刑侦类课程之中,也即不同课程之间存在共性的思政元素,原因是不同课程所反映的各种侦查实践活动之价值导向也具有共通性。
(二)共性思政元素分析
挖掘刑侦类课程具有的共性思政元素,就是要总结出此类课程能够向学生传递的相同思政元素。这一环节的工作应当以《纲要》精神为指导,将《纲要》的内容作为挖掘共性思政元素的基本范畴。而且,教师需要结合刑侦类课程的共性价值理念找到适宜在课堂中传达的思政元素。
1.《纲要》确立的思政元素整体框架
依据《纲要》中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设计,笔者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划分为五个方面,即政治观念、法治观念、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和职业观念(如图1所示)。可以说,每个方面均是一个思政元素的集合。
(1)政治观念。通常,政治观念反映了个人对于政治的观点或立场。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是首要任务。《纲要》内容表明,其关键是使学生坚定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和爱集体的信念,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四个自信”[3]。无论是建立牢固的“五爱”信念,还是形成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并自觉予以维护和实践,都应当以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与实践有着深刻认知为前提。因此,教师需要自觉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循循善诱。现阶段,教师更要明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其中对于“八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①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其中,“八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表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以及如何坚持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八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的提出,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积淀为基础,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正确指引,以及对于民族命运与人民幸福的责任担当。准确理解“八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将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针路线的理解与认同,从而形成良好的政治观念。的阐释作为注解,在课程中寻找可以体现上述内容的知识点并予以融合、传递。
(2)法治观念。当前,全面依法治国是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核心内容之一,将其纳入课程思政建设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的重要举措。根据《纲要》,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重点在三个方面加强对于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一是使学生自觉形成拥护依法治国的理念;二是使学生加深对法治理念及重要法律知识的理解;三是培养学生善用法律思维及利用法律知识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纲要》确定的这三个方面有严密的逻辑关系,环环相扣。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教师应当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指导,将体现该思想核心的“十一个坚持”①2020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十一个个方面的要求(即“十一个坚持”)。“十一个坚持”凝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对我国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具有重要的纲领性作用。深刻领会“十一个坚持”的精神,将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实际的法治理念。作为关键点在教学中给予回应。此外,教师还应当根据课程内容向学生讲解相关法律制度,注重将法治理论与法律实践相结合,逐步使学生养成法律思维,提升其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相似,在非法学专业课程中融入法学教育元素是对传统法学教育的一种有效补强。
(3)道德修养。立德树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是高等院校办学的根本任务。立德与树人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立德”是途径,“树人”是目标[4]。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曾说过,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5]。可见,“立德”具有多层次的含义。在明大德方面,应当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责任,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守公德方面,主要是引导学生践行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在严私德方面,应当引导学生养成严于律己,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6]。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方面与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守公德的阐述是存在差异的②2018年3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的内容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立政德,并且从明大德、守公德与严私德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原因在于适用的群体类型不同。教师应当以在校大学生这一群体为对象,在课程内容中挖掘与之特征相适应的德育思政元素,以便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除上述三个德育的重要方面之外,《纲要》还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关键词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中,目标是引导学生将个人的价值实现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相融合,使学生养成更高标准的道德情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5]。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一项德育工作。各门专业课程也应当寻找各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联系,合理地将其融入。
(4)文化素养。这里的“文化”有所特指,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7]。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对经典文化思想的传承,用这样一笔宝贵的财富塑造学生的人格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程。如果站在更高的层面思考,那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8]。《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为重点,并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对教师而言,应当层层解析各个传统文化思想的内涵,并且在教学中加以挖掘、深化。
(5)职业观念。高等院校加强对在校学生职业观念方面的教育是极其必要的,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而且有利于对接社会的需求。《纲要》将职业观念的塑造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职业理想,二是职业道德。在职业理想方面,各门专业课程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本专业的职业精神及职业规范,使学生认识到本专业的社会价值,形成对于本专业未来可从事职业的准确认知。在职业道德方面,应当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1]。高校办学的目标之一是向社会推送合格人才,所以各个专业所开展的教育与职业观念的联系最为直接,专业课程中蕴含的职业观念方面的思政元素也极为丰富。
应当明确的是,各门专业课程并非要将《纲要》提及的各个方面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全部纳入,而是要深入分析课程内容与众多思政元素的匹配性,进而合理安排教学,避免牵强附会。
2.刑侦类课程中的共性思政元素
就刑侦类课程而言,共性思政元素既是这类课程所蕴含的元素,也是这类课程间一致的最具有突出代表性的元素。这类元素来源于侦查实践,是应当在侦查人员思想中产生深刻影响的最为普遍性的元素。具体地说,侦查实践中的思政元素主要蕴含在侦查活动自身的性质、功能,以及侦查人员职业观念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对于《纲要》划定之思政元素范畴的再具体化。
(1)侦查活动之性质反映出的思政元素。侦查活动是我国刑事诉讼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刑事司法活动的性质。侦查活动具体表现为侦查主体为了查明犯罪事实、收集证据及捕获犯罪嫌疑人,依法使用各种侦查措施而开展的一系列专门性调查活动,同时包含了对于刑事强制措施的运用。客观上讲,侦查这一刑事司法活动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运行中不可缺失的一环,是依法治国方针发挥指导作用的前沿阵地。基于侦查活动所具备的此种性质,侦查人员开展侦查活动必须以对党忠诚、坚决拥护依法治国方针以及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自信为前提。而且,侦查人员要养成正确的法治观念,最为关键的是在执法办案中坚持公平正义,确保法律能够得到良好的实施。进一步地,可以将其细化为三个方面:一是要积极侦破案件,使受到侵害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为被害人一方获得救济打下基础,为最终的审判活动提供服务。二是应当严格遵守法定程序,规范侦查权力的运行,杜绝乱作为。三是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尊重并保障被害人、犯罪嫌疑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各项法定权利。
(2)侦查活动之功能反映出的思政元素。侦查活动具有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功能,二是延伸功能。前者表现为破获刑事案件、保护合法权益,以及维护社会秩序;后者表现为警示社会,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从侦查活动两种功能产生的效果来看,二者最终都会为社会带来正向、积极的影响。从相反的角度来看,要使侦查活动的功能发挥效用,除了需要利用侦查机关依职权掌握的各项资源及手段之外,还需要社会各界及广大群众的积极配合。因此,侦查活动与社会是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侦查人员既应当认识到其本职工作对于社会产生的价值,也应当认识到社会力量对于其开展侦查工作的促进作用。侦查人员唯有对社会及人民倾注热爱之真实情感,方能使侦查工作更好地实现应有的价值。这既体现出《纲要》中爱社会主义社会与爱人民的课程思政建设主线内容,也与习近平总书记在训词中谈到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相吻合。
(3)侦查人员之职业观念反映出的思政元素。刑侦工作岗位的职业观念是综合性的,与《纲要》的要求相一致。在职业精神方面,侦查人员需要甘于奉献并养成责任意识,发扬刑侦工作岗位传统的职业精神。在职业规范方面,侦查人员应当在法律与职业道德两个层面进行自我约束:一是要在严格守法的基础上做到公正执法;二是要遵守工作岗位纪律,并且培养诚信的品格。另外,刑侦工作具有明显的集体性特征,即众多具体工作需要由团队成员共同完成。因此,侦查人员还需要在头脑中形成热爱集体、团结协作的观念,将小我融入其中,在合作中实现个人价值。
以上侦查活动中反映出的思政元素内容,均可以伴随刑侦类课程专业知识向学生传播。其中,既包括我国刑事诉讼活动的相关理念,又包括来自侦查活动在法律适用之外的层面所反映出的思政元素,如开展侦查活动的经验及职业观念养成等。刑侦类课程内容之间存在差异,相同的思政元素可以通过不同的专业知识讲授而予以展现。例如,公正执法这一法治理念不仅可以和侦查基础理论课程中侦查的价值部分相结合,而且可以在网络犯罪案件侦查、毒品犯罪案件侦查、犯罪现场勘查、商贸犯罪案件侦查与爆炸痕迹勘验等课程中的证据获取和运用部分得到诠释。
三、刑侦类课程的个性思政元素挖掘
所谓个性思政元素,是指从专业课程中反映出的特殊、非普遍化的思政元素。挖掘个性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建设中另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依据《纲要》,各个学科专业要根据各自的特色及育人目标,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这一倡导暗含的信息是不同学科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不应亦不会千篇一律。因此,各门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相互区别的思政元素也就具有了必然性。针对刑侦类课程,笔者认为可以结合《纲要》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规划,重点从三条途径挖掘个性思政元素(见图2)。
(一)根据课程的特色内容挖掘个性思政元素
《纲要》明确强调,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活动要以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为前提和基础。原因在于,课程内容是蕴含思政元素的土壤。在高校的课程建设过程中,不同专业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不同专业的课程之间或同一专业内部的各门课程之间在内容方面亦存在差异,而个性思政元素正是存在于这些差异之中。
以网络犯罪案件侦查课程为例进行分析。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网络犯罪案件执法基础、网络犯罪现场勘查、网络人群的分布与行为特征分析、网络犯罪案件线索综合分析方法,以及常见涉网案件的侦查思路及方法等。从内容构成方面来看,该门课程特点鲜明,其知识脉络从侦破网络犯罪案件的各个角度而铺设,各个部分的内容也与不同的思政元素相契合。就体现该课程特色的内容而言,应当能够突出反映网络犯罪案件的特征、侦破此类案件所遵循的特别原则或者产生的社会意义等方面。例如,常见的网络犯罪简介与网络犯罪的社会危害两部分即符合这一要求。授课时,教师会从此类犯罪的特点出发,向学生讲解网络犯罪的类型及此类犯罪对于社会产生的特殊危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打击网络犯罪、保护网络生态安全升华到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认知及自觉维护,这是该课程蕴含的极为突出的个性思政元素。在课程中融入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于网络犯罪案件侦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对于未来从事此项工作的使命感及责任感。可以看出,能够体现个性思政元素的内容一定是该门专业课程特有的部分,即最能够突显该课程与其他课程差异的部分。
(二)根据课程的类型挖掘个性思政元素
依据《纲要》的要求,各高校应当科学建立各自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其中,需要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及实践类课程)各有侧重地挖掘思政元素。显然,刑侦类课程不属于公共基础课程,其课程类型属性较为特殊,并非单一化。结合实际情况来看,诸多刑侦类课程既是专业教育课程,又同时包含了实践类课程性质的内容。例如,犯罪现场勘查、公安情报分析与应用、文件检验与技术侦查等课程。这种双重课程类别的属性表现出刑侦类课程的特色,尤其是课堂实践部分也赋予其个性化的思政元素。
以犯罪现场勘查课程为例进行分析。该课程设计在整体上分为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两个部分,后者主要包括模拟犯罪现场测量与绘图训练、现场保护与现场前期处置训练、模拟犯罪现场实地勘验训练、模拟犯罪现场访问训练、模拟犯罪现场分析训练、现场勘查信息管理系统训练等内容。在理论讲授之外设置实践训练部分具有特定的目的,即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现场勘查的程序、实地勘验的操作规范、现场访问的程序规范与询问笔录的制作规范,并且提高学生发现、提取痕迹物证的能力,以及现场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而且,这种实践训练以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对于教师示范操作的模仿为基础,初步使学生接触到规范化的犯罪现场勘查活动,对其未来走上刑侦工作岗位开展刑侦工作大有裨益。异于专业理论教育环节,教师在实践训练中除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之外,还可以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这方面是刑事犯罪现场勘查课程实践训练部分所蕴含的个性化思政元素。实践中,侦查人员不断创新、提升打击刑事犯罪能力之先进事迹皆可被教师用作课程思政教学的素材,融入刑侦类课程实践训练的教学中。
(三)根据专业的特点挖掘个性思政元素
对于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纲要》在提出以课程类型为依据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可以根据专业特点来挖掘思政元素的要求。宏观上,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主要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与艺术学,共12个门类。由于不同的专业具有各自的知识体系、育人目标及价值理念,所以各个专业也蕴含着不完全相同的思政元素。
目前,我国公安院校本科专业分为公安学与公安技术两类,前者隶属于法学专业门类,后者隶属于工学专业门类。由此,刑侦类课程在宏观上主要涵盖于法学与工学专业门类。在挖掘此类课程的个性思政元素方面,可以突破课程本身,放眼于更大的专业门类领域。通过前文的论证可知,课程思政建设与法学专业的关系极为紧密。有学者认为,无论以法科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为视角,或者以法学专业的课程性质为视角[9](法学课程中包括部分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再或者从针对其他专业学生进行普法教育的角度进行分析,将思政教育融入法学专业课程教学都是极为必要的。而且,《纲要》也明确将宪法法治教育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从法学专业课程反映出的思政教育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引导学生坚决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促进学生德法兼修等。笔者认为,这些方面是可以从法学课程中普遍挖掘出的共性内容,将刑侦类课程置于法学专业视域中亦是如此。与法学专业对比,工学专业则能够以特殊的性质给予其下属的刑侦类课程个性化的思政元素。《纲要》提出,工学专业课程要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1]。虽然这一要求是从一般意义上的工学专业角度提出的,但是对于工学门类下的刑侦课程也具有指导意义。科技报国强调的是科技工作者以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作为振兴民族、提升国家国际社会竞争力的保障,实现用自身的努力报效祖国的初衷,体现了浓厚的爱国情怀。在刑侦科技领域,相关的专业科研人员也一直以工匠精神激励自我,不断追求以更加先进的科技实现强警的目标。应当说,科技强警不仅是科技强国的一部分,而且是刑侦领域的科研人员报效祖国的特殊方式。鉴于此,工学门类下的刑侦课程可以将科技强警目标作为思政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并且逐步上升到科技报国的高度。相较于法学门类下的刑侦课程而言,科技强警乃至科技报国是工学门类下的刑侦课程能够挖掘出的极具个性的思政元素。
四、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在于使各类专业课程与传统的思政课程一同发挥思想育人的作用,二者在这一层面上是同等重要的。不过,专业课程并非要将自身改造为思政课程,而是在教学中适度、恰当地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遵循这一思路,刑侦类课程不必亦不可在教学内容中加入《纲要》列举的全部思政元素,即不搞大而全。各门专业课程可以将与其知识点贴合度最高的思政元素植入教学内容,突出课程专业、内容、类型及价值理念等方面的特色,相互间求同存异,最终与思政课程的教学形成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