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访谈节目中的人文关怀与价值传递
2021-03-21朱孜芊
摘要:央视CCTV-3综艺频道播出的深度访谈节目《我的艺术清单》,在风格上延续了央视访谈节目高雅真诚、正直精良的文化艺术品格。节目邀请了各行各业的重量级嘉宾,以具体的艺术清单为展示载体,讲述那些曾深深影响过、打动过他们的艺术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旨在通过分享与之相关的奋斗历程、情感记忆,展现受访者的人格力量和社会价值,引发观众对艺术与人生的思考,从而激发大众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传递社会正能量。文章围绕《我的艺术清单》,从叙事手法、舞美设计、主流价值观导向这三方面深入探析电视访谈节目如何彰显人文关怀与价值传递。
关键词:《我的艺术清单》;电视访谈节目;叙事手法;舞美设计;社会主流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2-00-03
艺术是时代精神的敏锐导体,也是文明变迁的内在动力,更是一种精神文化,能够在无形中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当下很多文化类综艺节目都将艺术和个人相结合,如《典籍里的中国》涉及的艺术形式是文学作品,《国乐大典》涉及的艺术形式是音乐,而《我的艺术清单》不仅仅涉及文学作品,也可以涉及音乐、电影、戏剧、雕塑、绘画等。《我的艺术清单》邀请各行各业的重量级嘉宾,列出对他们有影响的艺术作品,引出其人生经历。艺术来源于生活,每个人或多或少被艺术作品所影响,也许是一首歌,也许是一首诗,也许是一段文字,或者是一个画面,通过聆听他们被艺术影响的生命过往,感受他们在艺术当中发现的人生智慧。
1 深挖背后故事,提炼人生主题
如何从访谈对象的身上寻找特殊点,深挖人物背后的故事,树立典型形象,用轻松、有趣的方式将故事娓娓道来,在引发观众共鸣的同时升华主题,对访谈节目而言至关重要。《我的艺术清单》邀请不同行业的佼佼者,分享与人生经历密切相关的艺术清单,以列清单、讲故事的方式,把抽象化的价值观形象化、具象化,这不仅体现为展示访谈对象清单上的艺术作品,也体现为个人情结与家国情怀的紧密结合。
首先,节目的叙事结构并没有按照嘉宾成长的时间顺序,而是进行了模块化的切分,将嘉宾列出的艺术作品作为每一个小模块的主题。以第一期邓亚萍为例,她一共带来了五个作品。第一个作品是《义勇军进行曲》,展现了邓亚萍夺冠时的人生高光时刻。第二个作品是歌曲《永远的朋友》,讲述了与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结为好友的事迹。第三个作品是诗歌《再别康桥》,邓亚萍回想在剑桥大学读博的人生经历,讲述从英文字母都认不全到写出博士论文的艰难求学路。第四个作品是电影《摔跤吧爸爸》,提及因自己先天条件欠佳,父亲另辟蹊径的训练故事。第五个作品是歌曲《山丘》,作为清单的最后一部作品,总结了过去的经历,点明了人生主题。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将嘉宾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其次,叙事主体多元化。主持人把握节目的主线,嘉宾则将主线上的支线细化,形成粗细相交、点面结合的整体叙事风格。同时还会邀请一些对嘉宾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助阵,这些人物则将嘉宾生活化的一面呈现给观众,丰富了嘉宾的形象,使之更加真实化、立体化。在邀请无线电专家王小谟这一期中,节目组邀请了王小谟的老友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维康,通过两人的交流,得知王小谟酷爱京剧,拉得一手好二胡。观众能够通过与嘉宾关系密切的特邀嘉宾的讲述,明显感受到嘉宾在生活与工作上截然不同的性格。这种对嘉宾性格解剖式的呈现,极大地放大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另外节目组还善于运用道具展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节目组为王小谟准备了一个六面魔方,除了专注无线电以外,他还是一名摄像师、剪辑师、厨师、旅行者、潮人、摩托车手。
最后,叙事节奏错落有致、有快有慢。借用戏剧的分幕手法组织节目结构。在播放过程中以栏目LOGO和片花作为间隔转场提示,访谈节目的要点就在类似于戏剧舞台分幕结构的间隔中一幕幕呈现,这样的方式有效保证了整档节目的流畅性,将节目组想要表达的主题明确告知观众,使观众能够清楚地知道节目组所要传达的意图。这样的组合,具有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作用。
2 运用先进技术,呈现精美舞台
电视节目的收看随机性、偶然性很强,无明确需求目的的受众群体占相当大的比重。受众在没有接收意向时偶然接触到某一信息,且不由自主被吸引,进而主动查阅相关信息的动因,这要求节目好看、实用、重要,特别是访谈节目要用大众喜闻乐见又独特新颖的表达手法在较短时间内抓住受众眼球,使受众锁定节目,因此在节目的视觉观感、形式美感方面有很高的要求。《我的艺术清单》作为一档深度访谈节目,以访谈为基本形态,融入了当下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视觉呈现形式,让故事与技术结合,融合文化内涵与访谈形式,挖掘时代人物与艺术作品的碰撞,让访谈节目潮起来,不再严肃呆板。
首先,节目组使用时下大热的Vlog作为嘉宾介绍自己身份的一种新载体,通过Vlog,观众能看到更加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Vlog是集视频、文字、图像于一体的记录短片,创作者以第一人称自述视角个性化地拍摄和剪辑真实生活经历,具有浓郁的个人色彩[1]。以接地气的平民化視角,关注拍摄者本身,表现出更多实实在在的信息,反映最真实的自我。例如,第一期节目的开场嘉宾邓亚萍通过手持手机记录自己的节目录制与生活片段;姜昆拍摄了自己在曲艺协会的演艺日常;企业家刘永好第一次掌机拍摄Vlog时,意外知道美颜的用途,改变了我们对一位成功企业家的刻板印象,塑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可爱先生形象等。尽管Vlog对这档访谈节目而言只是个小插曲,但是以访谈者第一人称的视角开头大大拉近了访谈嘉宾与观众的距离,强化了节目的真人纪实成分,也为节目后续的内容做好了铺垫。另外,《我的艺术清单》中跟随式记录短片和AR包装的加入,创新了访谈形式,不仅大大丰富了嘉宾的讲述,而且增强了节目的观赏性。此外,作为节目背景的LED屏用于对节目情感和细节的补充,浮动在屏幕上的影像资料、泛黄的老照片,在嘉宾对故事的讲述中起到了烘托现场气氛的作用。
其次,演播室空间分为三大块:访谈区、表演区、现场嘉宾席。访谈区的布景风格与客厅类似,以沙发作为访谈现场,给人一种温馨、放松之感,犹如亲朋好友在家中聊天。表演区会围绕清单中的作品,搭建布景,摆放与嘉宾人生经历有关的生活道具,使嘉宾产生熟悉感,从而让访谈有的放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嘉宾紧张的情绪,让他们更快地进入舒适的访谈状态,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就夏日公开课系列来说,背景设计以黑板为主体,画上火箭、恐龙、诗词、钢琴等,极力还原教室的真实情形,这与疫情期间全国中小学开展线上授课的形式相呼应。在王立群这一期中,节目组使用白板、讲台、书架的道具还原了教室的布景。王立群教授站在讲台上将自己对《史记》的感悟缓缓道来,仿佛让观众又回到了课堂。在邀请古生物学家徐星的一期中,舞台上摆放了帐篷、烧烤架,呈现出考古工作者们最真实的野外工作环境,主持人与嘉宾坐在小板凳上聊天,有效地缓解了嘉宾的紧张情绪。现场嘉宾席一般是邀请与嘉宾关系密切者入座的地方,布置简洁大方,便于与台上的主持人和嘉宾互动。后几期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节目组采用了虚拟观众席,通过视频连线,观众也可以在线互动。
除了舞台的整体设计以外,节目的品牌化包装也是节目成功的关键。好的节目要有精彩的内容,但其外在的品牌包装和形象宣传也是节目成功的重要因素。它能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节目的主题风格,在形式表达上求变求新[2]。《我的艺术清单》在片头的设置上体现了节目组的用心,片头有音符、舞者、绘画、建筑、文字、摄影机等元素呼应各大艺术门类。画面一开始以深蓝色为基调,用一束金黄色的光点亮画面,意指艺术点亮人生,与节目主旨相契合,最后的栏目LOGO的落幅也体现了“清单”二字的设计。
3 弘扬传统文化,传递主流价值
3.1 弘扬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是个老生常谈的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当下的文化类综艺节目除了内容上展现中华灿烂文明,形式上也不断融入当下“一带一路”的泛文化合作渠道和方式。从《朗读者》到《国家宝藏》,从《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永流传》,这类文化类综艺由官方捧出到成为爆款,说明了现在市场正趋于内涵化、理性化[3]。因此《我的艺术清单》作为一档深度访谈节目,不仅仅要以情动人,更要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彰显艺术精神和人文情怀。
在邀请北京中医院院长刘清泉的一期中,谈及中医师徒传承文化。师承和家传是古代中医药学教育的主要模式,是学徒制的重要组成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4]。中医学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师徒传承对徒弟的选择、师父的选择和教学方式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刘清泉院长在讲述中医院明医馆名字的历史由来时,提到“医不在名而在明”这一理念在医院发展的过程中代代相传。节目中刘清泉的师父、前北京中医院院长李乾构,按照传统的中医出师礼赠送给刘清泉伞和灯笼,鼓励他为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伞和灯笼是徒弟出师时,师傅送徒弟必备的礼物,意为“医生以心为灯走遍四方”,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病人有需求,医生都要去解决问题。同时节目组邀请了刘清泉的学生,为观众带来了师父的师父、师父、在临床的学生、医学生同台的一幕。
节目还谈及非遗保护与文化扶贫。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是工匠心手相传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艺术是传承的艺术,在传承的过程中,工匠精神也流传下来。认真、专注、坚守、慢工出细活、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是工匠精神的充分体现[5]。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2020年6月13日也是我国第15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的艺术清单》以非遗和文化扶贫为主题开设了一期网络公开课。节目组将非遗传承人与大学教授联系在一起,邀请了来自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管理系的杨红老师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的陈岸瑛老师,联手几位非遗传承人,带来了一张特殊的艺术清单。让观众通过节目去感受这个世界因生活而产生的密切关联,传统与现代可以一眼千年,大学教室与田间地头也只有一墙之隔,严谨的史料和田野的质朴记载的同样是人类的文明。
3.2 主流价值观导向
《我的艺术清单》节目内容紧扣社会时代脉搏,通过嘉宾独特的个案故事,寻找具有普遍意义的大众情感和公共话题,借助故事化、情感化的意识形态叙事,辅以通俗化、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引领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节目组借助嘉宾独特的人生经历,使观众在聆听故事的同时,受到嘉宾的情感感召产生共鸣,从而在故事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方向。
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或是在瞬间被某个情感刺点击中,或是在嘉宾坎坷的人生经历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第一期邀请了奥运冠军邓亚萍列出自己的艺术清单,当听到歌曲《山丘》时,邓亚萍不禁泪流满面。“年少不听李宗盛,听懂已是不惑人”,这首歌触动了邓亚萍的内心,使她想起了年少时因身高问题被认为没有培养价值,为了证明自己而付出汗水与泪水等那些过往。只有积累了一定的阅历,才能真正体会到歌曲的意义。在第十三期中,王立群教授列出了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年少时王立群曾两次失学,因为家境贫寒,要自己去打工挣钱才能入学。当年又因为个子高,要干更重的体力活才能换得学习的机会。回到家后,还要做繁重的家务。因此,当听到《让我们荡起双桨》中那种轻松悠扬的旋律时,少年王立群听到的却是悲凉,以及对现在年轻人无尽的羡慕。王立群教授通过讲述三读《史记》的故事,明白了平台造就人生、人生格局决定人生成败、人格决定生命高度这三个道理。告诉年轻人要用阅历读懂史记,读懂历史传记,其实就是读懂自己的人生阅历。
受众会依据节目内容观照自己的内心,进而对嘉宾表示认同,这些认同中包含对嘉宾人生态度、处事方法、思考方式的认同。节目组试图通过这一方法传达节目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让观众通过嘉宾的言行来联想自身的言行,从而激励自己。第十四期邀请了中国第一位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无腿登山家夏伯渝。攀登精神激励年轻一代奋勇向前、勇攀高峰。正如节目中胡歌对夏老的说一段话:“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体力、装备和技术,更是永不言败的精神,甚至是一生的付出。”应从老一辈人身上学习他们的精神,找到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偶像、榜样和英雄,保持初心、坚持理想、永不言败。
4 结语
《我的艺术清单》邀请了运动健将、大学教授、企业家、相声演员等不同领域的“大腕”,以接地气的艺术视角和创新的节目呈现模式,为观众深度挖掘了时代人物与艺术跨界相遇的正能量故事,传递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在节目内容上做到了以情动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彰显了人文情怀和艺术精神。今后电视媒体工作者应当坚守使命与责任,制作出更多高質量的电视访谈节目,富有创新能力,紧跟时代潮流,提升节目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为电视访谈节目的未来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王见.对VLOG呈现私人化新闻视角的思考[J].记者摇篮,2020(8):117-118.
[2] 罗弦,柳卓楠.电视艺术文化品格的坚守:《艺术人生》十六年长播不衰的创作启示[J].现代视听,2016(12):79-82.
[3] 袁苑.浅谈文化类综艺电视节目的融合与再生:以央视系列文化综艺节目为例[J].记者观察,2020(12):6-8.
[4] 张训浩,李勇华,黄玉静,等.从当代名中医冉雪峰中医人才培养浅议中医师徒传承[J].光明中医,2019,34(7):1126-1129.
[5] 方彬.传承非遗文化 展现工匠精神:解析电视节目《非凡匠心》第二季[J].电视研究,2018(9):50-51.
作者简介:朱孜芊(1997—),女,江苏盐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电视理论传播与电视批评。
343550190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