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思政:打造移动互联网时代思政课的新模式
2021-03-21张萍
张萍
摘 要:为了有效整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价值与媒介价值,使思想政治课与时俱进,文章基于教学本身的发展需要和教师、学生的现实需要,提出了思政课的新模式——融媒思政,从小学阶段思政教学变革的必要性出发,通过转变思政教学理念、创新思政教学方法、发揮大数据技术优势等三个方面,对小学阶段“融媒思政”教学进行了探索与实施。最后对“融媒思政”教学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希望能为推进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融媒体;思政课;小学阶段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21)10-0050-03
一、“融媒思政”教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其不仅强调了新媒体新技术在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也成为“融媒思政”教学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什么是“融媒思政”?其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中,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为载体,挖掘这些媒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整合思政课教学价值与媒介价值,使思政课与时俱进。
二、小学阶段思政教学变革的必要性
1.基于教学本身的发展需要
思政课面对面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法。马克思曾指出:“只要理论说服人,就可以把握群众;只要理论深入,就可以说服人”。因此,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基础在于教学内容,关键在于用理论说服学生。
传统的讲授式思政课教学形式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显得枯燥无味,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学习的兴趣。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就不能真正落实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提出的媒介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媒介融合的互动传播模式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媒介环境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可以通过挖掘新技术新媒体带来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各种媒体提供的现实素材运用到思政课中,优化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参与度,使新理论真正走进学生的头脑和心灵,从而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目的。
2.基于教师学生的现实需要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尤其是小学阶段,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大多数的教育方法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学生在思政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较少,缺乏对相关知识的主动理解,很少能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一个新时期,思政课堂不能像过去那样不考虑学生的需要直接灌输。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除了教师的讲授与引导外,更需要他们自己的积极参与和实践。
在融媒体时代,网络上的素材丰富多样,覆盖面广,互动性强,教师和学生获取信息和文化知识的途径变得更多元化。不仅可以方便地在互联网等媒体上获取海量信息,还可以在互联网和各种媒体上传播一些信息,甚至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思政教师能够在复杂的网络热点素材中捕捉到与课堂知识密切相关的内容,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使之与课堂知识融为一体,丰富和激活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好的体现。有了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学生在课堂上就会积极参与“思”和“想”。随着参与程度的提高,学生就能逐渐学会自己分辨善恶、是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也能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三、小学阶段“融媒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施
1.转变思政教学理念,顺应融媒体发展新要求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宣教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显然已不再适合当下形势的要求。现在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多种媒介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学习知识,不再单纯依靠学校教师。他们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并不完全依赖于课堂教学和宣传舆论的引导。随着融媒时代的到来,如何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形式、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来进行创新,是对思政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思政教育如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避免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死板的、僵化的知识?这就需要思政教师借助数字文本、音频、视频、图像、动画等形式,具化一些抽象的教学资源;尝试运用新词语、新方法、新平台,使思政课堂趣味盎然、意味深长、丰富多彩。要使思想政治工作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发展,最好的办法就是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引导式”,以学生为课堂主体,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努力在融媒体环境下充分调动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2.创新思政教学方法,打造“融媒思政”新模式
(1)利用短视频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政课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传统的以黑板、粉笔为教具的教学模式不能生动贴切地展示所有教学内容。仅依靠教师的语言讲解,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我们面对的大多是“10后”的小学生,互联网是他们生活、学习和未来工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思政课上,要努力突破传统教育空间的局限性,不断创新和丰富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学习环境。
心理学家的相关研究指出,与文字和图片相比,视频对人视觉和大脑的影响最大。这是因为视频将声音和图像结合起来,可以更生动地显示要传播的内容。换句话说,文字不如图片,音频不如视频。因此,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我们可以尝试将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
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持续时间小于5分钟的短视频是思政课的一个很好的选择。短视频是图文信息的完美替代品,是信息流的“基石”。比如,要让学生了解国家各行各业取得的重要成就、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时,观看短视频可以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血肉丰满、情感充沛的人物形象,感受到国家的快速发展,给予学生强烈的情感冲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小学六年级《少年中国梦》思政主题班会为例,苏州市平直实验小学校的思政教师以央视网络媒体上的《中国历次撤侨瞬间》短片为导入,视频中激动人心的画面激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让他们不由地感叹“做中国人真好”,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全神贯注地开始下一部分的学习,这也为整个班会奠定了情感基调。
实践表明,在融媒体时代,只有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才能使理论深入浅出、生动深刻,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基于上述认识,教师在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信息收集方式,查找并记录小组最想知道的时事新闻。同时,通过“学习强国”“中央电视台”等官方网站,搜索到更详细的时事新闻短视频,下载后作为集体成果报告并进行课堂分享。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出于学习任务的需要,主动从互联网上的优质短视频资源中完成“自我教育”。在课堂上,各组不同形式的成果报告又完成了学生教育学生、学生影响学生的“伙伴教育”。这体现了融媒时代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的特点。
(2)利用热点素材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良好习惯
在思政课上,利用各种媒介提供的时事热点素材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养成关心时事,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紧扣思政课的知识点,深入挖掘与思政知识点相符合的新闻事件或网络热点素材,使这些媒介素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转换为思政教学内容,在课堂中与学生讨论、交流,并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以达到教学目的,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国家将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的《思想品德》统一改为《道德与法治》。并于次年秋季学期在全国所有地区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使用。[2]新教材的编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正确理解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在教材中培养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是关键。
因此,我们要思考如何基于思政教学的目标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来选择社会热点素材,将社会热点与思政课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与思政课教学目标相一致,与思政的育人目标相契合。选择学生高度关注或参与的社会热点进行思政课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可以借机引导学生合理关注社会热点,帮助学生掌握辨别社会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此次的抗疫大考就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有助于学生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信心。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有义务把抗疫这堂思政课教好。[3]因此,每一位思政教师都应努力把抗疫成果转化为思政课程的育人素材。《中国教育报》曾发文指出: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不仅是一堂思政“大”课、思政“暖”课,而且还是一堂思政“金”课。
在小学思政课《有一种责任叫爱国》的总体设计中,思政教师运用大量网络上的抗疫热点素材,反映了在抗疫行动中,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责任意识。从国家领导人到钟南山、李兰娟等权威专家,再到一线医务人员、警察、志愿者,都在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而战。这场抗疫斗争的伟大实践为思政课提供了鲜活的素材,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理解“有一种责任叫爱国”这一主题铺平了道路。无论是建设方舱医院,还是接滞留国外的中国公民回家的事例,学生们都能从中深切地感受到祖国和同胞的爱。同时,又通过中国在抗击国内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还积极向国际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的行动,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中国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良好意愿,帮助学生提升对“责任”的感悟。
那么,什么样的时事、网络热点材料可以运用到思政课堂中,并且使用后能使学生得到思想启发、价值确认,产生情感共鸣呢?这就要求教师密切联系教学内容,严格把关和筛选网络资源,而筛选标准就是坚持政治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的原则。教师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方向,严格控制时事、网络热点材料的选用,合理寻找和科学把握能够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素材。不能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盲目偏离思政课本身的教学底线和要求。
3.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实现“融媒思政”教育精准化
大数据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通过对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获得对具体问题的准确认知。大数据技术为深入、准确地了解受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带来了极大的便利。[4]利用大数据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可以洞察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接受程度,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和改进方向。在新形势下,还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信息、教师信息、教学内容、教学反馈等进行分析判断,真正实现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在小学六年级思政班会《少年中国梦》活动的准备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就“2020年,中国这10件大事,你最关注哪一件?”这一问题进行了网上投票,根据网络投票的结果,选出学生最想了解的时事“TOP榜”,让学生就自己想要了解的时事新闻分组,并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任务是学生愿意主动去完成的,因此他们的学习经历也是最深刻的。可见,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有助于实现教育的精准化和教学实践的创新化。
四、“融媒思政”教学的未来发展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让思政课在学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在其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真正起到启迪智慧、引领发展的作用?这就要求每一位思政教师都要去认真探索和思考。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就要积极实践“融媒思政”,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提出新举措、寻找新思路,用我们的智慧充分展示思政课堂的新活力。让思政教育像阳光和空气一样滋养生灵,引导每一个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当前,如何有效发挥融媒体的优势,推进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构建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已成为摆在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位思政教師面前的重要课题。“融媒思政”教学的未来发展,依靠我们的思考与行动,在每一堂思政课的实践中提升,在每一堂思政课的反思中成长。
参考文献:
[1]贺军生.运用新媒体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传媒, 2017(5):80-82.
[2]彭泽平,杨启慧,罗珣.新中国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70年:历程、经验与展望[J].教育学术月刊,2019(11):3-9.
[3]顾红亮.把抗疫大考打造为思政“金”课[N].中国教育报,2020-9-30(4).
[4]李骏.有的放矢:构建全媒体时代思政教育新格局[N].人民日报,2019-8-7(17).
(编辑:李晓萍)
2158501705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