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2021-03-21李勇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摘 要】在药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公众对合理用药和健康需求日益增强的背景下,面对药师型人才供给不足、校企合作局部失灵、专业群人才培养共享机制薄弱等问题,常州卫生分院构建了“一核引领、多轴赋能、多维协同”的药学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紧贴“以患者为中心”的岗位能力需求,确立“安全制药守门人、合理用药照护者”的药师型复合人才核心目标;聚各类药学行业学(协)会、校企合作组织、专业教学协作组织为一体,打造药学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了校企之间、专业群内人才培养内容、评价、保障等全要素协同,形成药学专业群与产业链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服务全方位全周期健康链。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群;药师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81-0043-07

【作者简介】李勇,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卫生分院(江苏常州,213002)教务处处长,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教学管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药学服务是健康服务的重要内容,在保证安全用药、促进合理用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加快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应加快药学服务转型,加强药师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1]随着社会药学服务体系的建立,药学技术人员将从医院配药室扩展到整个健康卫生系统。[2]近年来,临床药师、驻店药师、执业药师相关职业资格体系不断完善,药学服务逐渐涵盖了药学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药师型复合人才成为高质量药学服务的重要保障。

作为培养药学行业高素质人才的有效载体,涉药类专业的传统教育思维亟待转变。整体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构建全新的“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人才培养体系,并强化服务“健康中国”的药师型人才培养,已成为药学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3]基于此,常州卫生分院构建了“一核引领、多轴赋能、多维协同”的药学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药学专业群与产业链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

一、药学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现状及模式转变

(一)药学行业发展态势及存在问题

醫药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对药学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着持续、旺盛的需求。近年来,江苏省将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常州市利用产业环境优势,重点建设健康产业园、生命科技园,推进医药产业发展。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表明,全世界1/3死亡病例的死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不合理用药;非意外死亡人员中,1/7是死于不合理用药,[4]药师型人才供给数量不足及能力缺乏是其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强,加之疾病谱的不断变化、药品不断推陈出新,国家对安全制药、合理用药的要求越来越高,药学服务人员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二)药学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江苏省为例,目前全省开设五年制高职涉药类专业的学校有8所,专业共9个,年招生2200人左右。“十三五”时期,有5所学校建成药学现代化专业群,组群专业包括药学、中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生物制药技术、药品质量与安全,以前3个专业为主。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群布局为区域药学人才提供了较好支撑,但当前的培养模式使药师型人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从执业药师注册情况看,自2016年以来,我国每年药师同比增长率呈下降趋势。[5]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当前高职药学专业群人才培养存在几类共性问题:一是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药学行业复合型人才需求不适应。我国高职药学类专业教育大多以“药品”为中心,侧重于培养药品生产、经营及服务型人才,培养目标宽泛,人才培养处于“知识面泛而不精、就业面宽而不专”的尴尬境地。二是片面的人才培养内容与“一专多能”的职业素养要求不匹配。我国药学教育大多沿袭“化学—药学”模式,临床医学概要、药理学、临床药物治疗学等课时明显不足,以致学生的医学知识较为匮乏,患者体验、用药安全与临床意识普遍欠缺,药学教育内容及方式与岗位需求产生新矛盾。三是松散的人才培养机制与药学岗位联动式发展诉求不协调。传统专业群管理模式较为松散,限制了群内师资与资源的共享协作水平。同时,校企合作存在的局部失灵现象使人才培养共建共享机制运行不畅,专业集群优势发挥不明显,未能有效满足学生快速适应岗位及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因此,构建药学专业群与产业链共治共享网络,提高人才培养匹配度与培养质量,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药学职业教育精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的契合点。

(三)新时代药学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关于加快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强药师队伍建设,探索构建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药学服务体系,进一步实行药学服务模式的“两个转变”(从“以药品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从“以保障药品供应为中心”转变为“在保障药品供应的基础上,以重点加强药学专业技术服务、参与临床用药为中心”)。从发达国家药学职业教育近年发展情况来看,我国药学专业及专业群亟须构建药师型复合人才培养体系,开发“化学—药学—医学”课程体系及药师岗位综合实践课程,着力培养在药品生产、流通、管理、药学服务等领域“以患者为中心”、具有“药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专业群建设应致力于改变长期以来“以药品为中心”、注重生产和管理技能的培养方向,以便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及人民健康需求,实现药学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同频共振。

二、高职药学专业群药师型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路径

(一)高职药学专业群药师型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框架设计

为适应新时期药学教育转型发展需求,经过调研论证、方案设计、协同实施、持续优化等阶段,常州卫生分院形成了“一核引领、多轴赋能、多维协同”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即“药师型复合人才培养目标”一核引领,校企命运共同体围绕“专业群”“产业链”多轴赋能,人才培养“教学链”“人才链”各要素多维协同。此外,专业群建设以“目标制定”为出发点,通过“过程实施”“质量诊断”两阶段,以“策略调整”为落脚点,形成人才培养的闭环机制。

(二)高职药学专业群药师型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路径

1.一核引领:确立药师型复合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药学专业群内外部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对自身的教学资源进行全面评估,依据区域医药产业发展态势、行业岗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紧贴“以患者为中心”的岗位能力需求,常州卫生分院确立了“安全制药守门人、合理用药照护者”的药学专业群人才培养核心目标,致力于培养会生产、能检验、精流通、善服务、懂管理的药师型复合人才。同时,为了适应中医药振兴发展国家战略、发挥学校近百年中医药教育资源优势,常州卫生分院着力培养“精药懂医、能中会西”药学特色人才,服务全方位全周期健康链。

2.多轴赋能:形成药师型复合人才培养校企命运共同体。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6]校企命运共同体是校企深度合作治理范式的转换,应基于供需互嵌、文化相容、资源共享原则,融合校企共同利益、共同责任、共同情感等因素,形成药学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1)构建“多点相拥”人才培养参与方共治网络。专业群应积极探索人才培养优质节点,打通产教、校企、校际多轴协作网络,形成人才培养各参与方“多点相拥”的共治网络。该网络以各类药学行业合作组织、校企合作组织、校际合作组织为支点,通过校院、校企、校地各类合作单元,汇聚于药学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聚力赋能药学专业群人才培养。

一是依托各类药学行业学(协)会,构建人才培养产教协作网络,积极参与药学行业事务,发挥药学产教领域的桥梁作用。二是通过各级专业教学协作组织,构建药学人才培养校际协调网络,发挥组织指导、沟通协调作用。三是组建区域药学教育共同体,构建人才培养校企协同网络。我校创新升级药学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功能,组建政、行、企、校参与的药学教育校企共同体。同时,我校集聚校院资源优势,与常州各大医院共建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聚校企资源优势,与全国制药行业头部企业扬子江药业集团成立“常卫—扬子江药学教育联合体”,共建“现代学徒制教育基地”“新型学徒制培训基地”“药学专业群企业教师工作站”;集聚校地供需潜能,与溧阳市人民政府签署人才培养合作协议;集聚区域中医药特色文化,汇聚常州市10个省市级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牵头组建“常州传统医药非遗学院”。人才培养各参与方在服务国家战略、对接区域产业布局和自身发展利益等重大课题中找准位置、发挥作用,紧盯“最后一公里”,共同推进药学职业教育产业化、集群化。

(2)构建“多轴赋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载体。依托有深度、有张力、有黏度的产教融合网络创新药学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在药学教育命运共同体框架下,实施“名医院(企业)+大师+学徒制”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双导师指导、双课堂教学、双身份学习、双元制评价。与区域各大医院、知名药企开展药学专业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践,与区域知名中医院共同探索医教协同“师承制”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强大合力,不断强化药学技术技能人才的精准供给。

“现代学徒制”“师承制”等人才培养模式立足药师型复合人才培养共育、校企人力资源互补、生产任务共担、场地设备共用、成果收益共享与发展风险共担,开发双向互动的药学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群合理配置工学时间,循序渐进纵向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融入临床(生产)元素、质量要素,开发系列“校企融通、课岗融合”学徒讲义,实施“六合一”办学,即学校与医院(工厂)合一、教室与病房(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程与工艺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形成校企命运攸关的联结点,推动产教融合进入新境界。

3.多维协同:构建药师型复合人才培养路径。

从专业群构建元素探索药学专业群协同育人的路径与内容,校企共同体努力建成文化育人、技能育人“德技并修”的全面育人体系,积极完善覆盖专业群建设广领域的“多维协同”机制,构建人才培养协同矩阵(见图2)。

(1)构建人才培养内容协同机制,标准共定、方法共探。一是共建了“岗证融通”的药学专业群课程体系。根据药学产业链所面向的“生产—检验—流通—管理—服務”职业领域,围绕职业岗位群及核心岗位的工作任务,校企共同设计“塔型”课程群体系,侧重药师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培养,重构岗课赛证模块。药学专业群以学生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获得为主线,依据药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纵向开发五个职业岗位学习课程包,横向根据知识和能力成长规律分为“基层共享”基础课程平台、“中层互生”专项技能课程平台、“顶层拓展”特色课程平台三个模块,开发各岗位群综合实践课程、药师岗位综合实训课程,形成“五岗互联、岗证融通”的课程体系(见图3)。“五段递进、岗训互通”的实训体系使岗位要求与技能获得相互融通,以适应“一岗多能、首岗适应、多岗迁移”人才培养需要。我校积极贯彻中医药振兴发展国家战略,发挥学校近百年中医药教育资源优势,形成“中药+综合技能”的特色课程模块,培养“精药懂医、能中会西”药学特色人才。学校药学专业群按内容、属性分类有序整合各专业平台课与专业核心课程42门,组建成药学基础、药事服务、药品生产、药品营销、中药健康服务等5个课程群。

二是共建了“课训贯通”的药学专业群教学范式。积极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校企共同体深入推动药学专业群课程教学改革,重构适合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和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范式,形成基于课程群的“五群共生、岗训贯通”教学方法体系。药学基础课程群推广“学习过程可视化”,药品生产课程群推广“虚实结合项目化”,药品营销课程群推广“案例探究情境化”,中药健康服务课程群推广“教学做评一体化”,药事服务课程群推广“工作过程系统化”等教学方法,全面服务专业群人才知识的学习与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

(2)构建人才培养评价协同机制,价值共融、质量共评。一是共建“德技并修”的药学专业群价值文化。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充分对接,将常州四药“用心制好药”,扬子江药业“为父母制药、为亲人制药”的药品质量文化,常州二院“合理用药、护佑众生”的药事服务文化等行业文化植入专业群文化,培养具备“安全制药、合理用药、专注健康、护佑众生”的药学道德,具备良好的药品质量规范意识及与医药产业相适应的药学技能人才,形成“德技并修”的价值文化。校企共建专业群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课程文化、活动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使专业群文化体系既有产业文化深厚的底蕴,又有学校育人文化的特色,成为专业群师生共同认同和遵循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

二是共建了“诊改并行”的药学专业群评价体系。立足学生胜任力、适应性的培养,跟踪研究专业群人才培养状态与教学质量数据,结合国家教学质量标准及药学行业人才变迁,建立健全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我校构建了对教学过程实时控制、对教学效果反馈控制的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型。依据该模型的目标、输入、过程、输出、适应5个模块,校企协同打造“多元立体、诊改并行”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由教学组织管理、教学工作评价、教学过程质量管理、教学质量检查等环节组成的全面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根据质量评估分析,形成对药学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反馈环路;建立岗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机制,形成实践单位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反馈环路。通过及时反馈与优化,药学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呈螺旋式提升,实现多层面自定义递归测评模型的闭环质量管理。

(3)构建人才培养保障协同机制,团队共聘、资源共享。一是共建了“双兼互聘”的药学专业群团队体系。校企师资以“传、帮、带”为纽带,实行“专、兼、聘”和“老、中、轻”相结合,协同建设教学名师、技能名师工作室。专业教学团队“四环相扣、纵横结合”,与课程体系相对应,基层共享课程和顶层互选课程两类团队进行横向建设,中层分向课程团队按方向进行纵向建设,并与基层共享课程、顶层互选课程分别实现内容衔接、团队融合,使其与企业兼职教师、企业专业负责人及外聘教研室主任实现“四环相扣”,使不同专业特长、专业背景的教师之间优势互补、协同施教。各类教学创新团队、科研创新团队均实施“校企混编”,学校在合作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向合作医院派驻“访问药师”,协助医院(企业)改进和完善生产工艺、服务流程,助力企业转型升级。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实行校企“双带头人”制度,形成产学研相融合的“双师型”专业群团队。

二是共建了“双向互动”的药学专业群资源体系。专业群教学团队基于专业领域相关职业空间,通过跨专业、跨学科、跨知识技能的相互交融,建设“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资源体系,形成校企融通的“数字大脑”。专业群在线教学资源库依托学校教学平台,嵌入医院(企业)实时工作场景、典型工作案例,根据“面向过程,适应生成”的原则,建设专业群级、岗位群级、课程群级“三级架构、衔接融合”的资源库体系。智能立体教学场域紧密联系校企,服务师生及企业职工在线活动。校企共建集“生产、实训、教学、研发、职业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学校教学工厂与医院(企业)教学基地互补共享。通过“引企入校”,将企业最新工艺、管理文化引入校园。校企共同开发融合单项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的项目教学资源包,使职业精神、行业文化、企业项目、岗位师傅充分融入教学过程。在此基础上,整合学生、教师、环境、目标、内容、媒介、过程、方式、评价、时间等各要素,形成服务“课内课外、职前职后”的泛在学习场景。

三、对高职药学专业群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

第一,依据药学产业链需求变化打造人才链培养特色是破解人才供给困境的有效机制。传统“重药轻医”药学教育模式限制了药师型人才供给。基于产业链谋划专业群人才发展,从“以患者为中心”角度培养药师型复合人才,造就“安全制药守门人、合理用药照护者”,适应了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契合了新时代行业人才需求。同时,常州卫生分院应充分利用学校近百年中医药教育的资源优势,精耕中药“沃土”,设置“中药+综合技能”的特色课程模块,培养“精药懂医、能中会西”的药学特色人才。

第二,打造药学教育人才与资源互融平台是打破专业壁垒的有效途径。传统专业群管理松散的治理模式限制了共享与协作水平。面向药学职业领域系统开发专业群“岗证融通”课程体系,依据专业间知识技能关联性,组建课程群,实行专业群负责人、课程群负责人校企“双带头人”,协同开发专业群教学资源库,从而打破专业壁垒,实现群内资源深度融合、充分流动。通过校企团队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教学名师、校企混编的教学创新团队、金牌教练领衔的技能团队。

第三,构建覆盖产业链的药学教育共同体是打破产教壁垒的有效策略。传统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度不足限制了产教融合水平。通过集聚校院、校企、校地优质资源,联结多方共同利益与价值,组建区域药学教育共同体,构建人才培养各参与方“多点相拥”的协作网络。通过“现代学徒制教育基地”“新型学徒制培训基地”“企业教师工作站”“訪问药师”系列项目,促进人员、资源双向交流,形成专业群与产业链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

职业院校药学专业群应基于行业需求与时代视角,积极响应“健康中国”、中医药振兴的国家战略,顺应地方医药产业布局,打破专业、校企、产教壁垒,培养“精药懂医、能中会西”的药师型复合人才。这是高职药学专业群的重要课题,也是时代赋予的机遇与使命。在加快药学服务模式转变的背景下,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以更好地适应全生命周期健康体系、药学服务体系升级,必将有力推动新时代药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卫生健康委中医药局.关于加快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A/OL].(2018-11-21)[2021-07-21].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380378.html.

[2]陈磊,胡楠清,席晓宇,等.基于灰色GM(1,1)模型的中国药师型人才需求预测及其培养[J].药学教育,2021,37(3):23-27.

[3]樊陈琳,徐晓媛,于锋,等.药学教育转型发展与药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1,41(4):305-309.

[4]陈倩倩.健康“新杀手”——不合理用药[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11):651-652.

[5]丁静,李淑娟,任文霞.产教融合战略下药师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中国药业,2019,28(10):94-97.

[6]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A/OL].(2019-01-24)[2021-08-0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l.

3403501908299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会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重构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