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除定势方显“四能” 创新思考始得素养

2021-03-21薛新建

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 2021年10期

薛新建

摘  要:独立重复试验是概率统计中的经典模型,在经典模型中扭转思维定势,把握内在逻辑,找到核心素养的植入点和生长点,是发展“四能”、落实数学课程标准面临的挑战. 从教材例题出发,对独立重复试验进行再探究,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对于树立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独立重复;局制问题;二项分布;公平问题

一、结合教学,提出问题

高中阶段,以独立重复试验为背景的问题最后总是落在考查二项分布,而二项分布无论概率、期望还是方差都有简洁成熟的计算公式能够解决,以致高三复习在这个问题上总是点到为止. 浮于知识层面的机械授予和教条使用,难以让学生获得深入思维层面的强化提升和迁移应用能力,而导致缺乏核心素养的孕育点和生长点. 如何在独立重复试验背景下開发新的视角、提出新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索,形成并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线教师必须持续思索的问题.

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编制,是学科知识内容的载体,为教学活动提供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具体内容,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资源,对师生来说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 仔细研究可以发现,教材对独立重复试验是留有足够的探索空间的.

二、立足教材,引发思考

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3])》(以下统称“教材”)第59页有如下一道题目.

这两种解法本质上是相同的,差异在于第一种方法对基本事件(打满比赛)以甲至少能获胜的局数为分类标准,而第二种方法对基本事件以甲获胜时比赛总局数为分类标准,本质上甲获胜的局数完全服从二项分布. 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上结合上述计算结果对局制长短提出猜测“比赛的总局数越多甲获胜的概率越大”,比赛局数越少,对乙越有利,比赛局数越多,对甲越有利.

对此,有两个问题值得深思:(1)“有利”是否等于“公平”?如果甲、乙双方具有相等的话语权,那么该如何选定局制?(2)比较随着局制增多甲的胜率[0.6,] [0.648]和[0.682 56],会发现比赛局数越多,甲获胜的概率越大,也越来越远离甲单局获胜的概率[0.6,] 这与概率的定义似乎矛盾,即随着比赛次数的增多,甲获胜的频率越来越趋近于单局比赛甲获胜的概率[0.6.] 问题出在哪里?

三、启发思考,探求本质

两种局制下甲获胜的概率都大于[0.6,] 这说明两种局制对甲的胜率都有加持,对乙的胜率都有抑损. 所谓“比赛局数越少,对乙越有利”只是局制之间相对而言,乙选择[3]局[2]胜制只能算是“两害相比取其轻”. 那么,是不是甲的实力强于乙的实力,局制有利于甲胜就是公平呢?显然不是!只有有利于所有选手发挥出自身实力的局制才是公平的. 这样说来,如果甲、乙双方具有相等的话语权,乙既不会同意[3]局[2]胜制,也不会同意[5]局[3]胜制. 因为这两种局制对乙都不够公平,只有一局定胜负才最公平!当然,实际比赛中很少会一局定胜负,因为一局不能给比赛提供足够的观赏性.

在[2n+1]局[n+1]胜局制下,甲获胜的频率不能逐渐趋近于[0.6,] 原因在于单局比赛甲获胜的“胜”和[2n+1]局[n+1]胜制甲获胜的“胜”的定义不一样. 实际上,在大家熟知的抛硬币试验中,通过做大量重复试验统计硬币正面向上的频率,这个频率会逐渐稳定于常数[0.5,] 就把[0.5]称作抛掷一枚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 在抛硬币试验中,统计频率时的标准“抛一枚硬币正面向上”和最后所下概率结论的标准“抛一枚硬币正面向上”是完全一致的,这符合概率的定义. 而例题在[2n+1]局[n+1]胜制下,统计甲获胜的频率(概率)时的标准“比赛[2n+1]局甲胜的局数多于乙(不是全胜)”和甲获胜概率结论的标准“比赛一局甲获胜(全胜)”是不一致的,因此其稳定的数值与[0.6]不一致也就不奇怪了. 但这也说明[2n+1]局[n+1]胜局制是不能公平体现双方实力的一种局制(只有在甲、乙实力相当的情况下,该局制才公平).

两个问题都涉及局制问题,那么[2n+1]局[n+1]胜制是怎样的一种局制呢?“[n+1]胜”实际上是优先累计胜至[n+1]局,比赛总局数并不重要,这也是教材例题两种解法结果相同的本质原因. 该局制的要点在于先发制人,选手需提前调整技战术和心理状态,尽快拿到第[n+1]胜局取得胜利,慢热选手就容易陷入被动. 从胜局累计的视角来看,除了优先累计胜至[n+1]局,还可以采取“净胜局”来定胜负,而“净胜局(球)”的思路在排球和羽毛球等比赛中已有应用,下面以净胜3局为例进行探究.

变式1:甲、乙两选手比赛,假设每局比赛甲胜的概率为[0.6,] 乙胜的概率为[0.4,] 若净胜3局者胜,求甲获胜的概率.

变换问题情境,把“两选手比赛”换成“检验两种新药药效”,变式[2]就变成了2019年全国Ⅰ卷理科第21题.

四、追溯根源,拓展数学史

概率史上有一个著名的“赌金分配问题”:十七世纪中叶,法国有一个叫德[·]梅赫的名人,在赌博过程中经常遇到赌金分配的点数难题,他觉得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比例问题,但自己又无法解决,于是向当时著名的数学家帕斯卡提出了这个问题:赌技相当的甲、乙二人各出赌金20金,规定必须要赢[3]场才能赢得全部赌金,但比赛中途因故终止,且此时甲已胜[2]局,乙已胜[1]局,请问如何分配赌金.

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在甲胜[2]局的情况下计算甲优先累计胜至[3]局的概率. 历史上对这个问题的探讨长达两百年之久,诸多数学家如帕西沃里、卡兰奇、卡丹、塔塔里亚、费马、帕斯卡、惠更斯等都按照自己的理解给出了点数分配方案,但是只有费马按照古典概型给出的[3∶1]的分配方案是正确的,这就是历史上的组合概率时期,古典概型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极大发展.

比赛过程中判断比赛结果就是“赌金分配问题”的难点,该问题只是胜局累计优胜的情况,变式1所解决的问题是净胜局优胜的情况,即在甲净胜[i]局的条件下推出甲最终获胜的概率. [1906]年,俄国数学家马尔科夫提出的“马尔科夫链”,就是把变式1中选手比赛问题提炼成了质点在数轴上[k+1]个整数点随机游动的直观模型,边界点[0]和[k]处设置吸收壁对应“赌徒输光”问题. 布朗运动、感染人群的人数、群体的增长等问题都可以视为马尔科夫过程,具有非常大的理论和实际研究价值.

五、服务选才,提供发展

对上述过程中得到的很多结论只要稍加推广,就可以为将来大学对概率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六、深入反思,指导教学

本文从教材提出的局制问题出发,破除思维定势,对独立重复试验重新思考、深入探究,以问题导引逐步搭桥,以逻辑推理顺势铺路,最终总结提炼了两个解决问题的模型——胜局累计优胜制和净胜局优胜制. 前者是高中阶段概率部分的重点知识二项分布,学生理解较为深刻;后者可能出现无穷的情况,高中教材中未提及,由于推理论证完全可以用高中知识加以展开,成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新的植入点,也为2019年全国Ⅰ卷理科第21题提供了很好的注解.

题目 (2019年全国Ⅰ卷·理21)为治疗某种疾病,研制了甲、乙两种新药,希望知道哪种新药更有效,为此进行动物试验. 试验方案如下:每一轮选取两只白鼠对药效进行对比试验. 对于两只白鼠,随机选一只施以甲药,另一只施以乙药. 一轮的治疗结果得出后,再安排下一轮试验. 当其中一种药治愈的白鼠比另一种药治愈的白鼠多4只時,就停止试验,并认为治愈只数多的药更有效. 为了方便描述问题,约定:对于每轮试验,若施以甲药的白鼠治愈且施以乙药的白鼠未治愈则甲药得1分,乙药得[-1]分;若施以乙药的白鼠治愈且施以甲药的白鼠未治愈则乙药得1分,甲药得[-1]分;若都治愈或都未治愈则两种药均得0分. 甲、乙两种药的治愈率分别记为[α]和[β,] 一轮试验中甲药的得分记为[X.]

通过问题的探究过程不难发现,教材提供的例题和习题不仅能借以巩固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培育基本思想,更为学生积累学习活动经验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情境,教学中要充分加以利用;对经典模型的再探究,既是出于完善知识和方法结构的需要,也能够充分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树立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标准》“四能”的课程目标要求,教学中应当大胆进行开发.

参考文献:

[1]李晓琳,罗碎海. 五局三胜制能不能用二项分布做?[J]. 中学数学研究,2019(10):33-35.

[2]孙立群,崔淮玲. 数学探究性学习案例一则:对“三局二胜、五局三胜、七局四胜”制公平性的数学探究[J]. 数学教学通讯(上半月),2004(3):27-30.

[3]王芝平,张唯一,李振雷. 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理科概率问题的解析与背景[J]. 数学通报,2019,58(8):55-57,6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98150190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