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巧妙点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探究
2021-03-21张小娟
张小娟
[摘 要] 点拨是一种艺术. 点拨得法,可以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开启学生的学习之门,给予学生思维的启迪和精神的振奋. 文章认为,教师的点拨需要用在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之处,点在学生的理解关联处,点在学生的思维困惑处,点在学生思维的转折处,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点拨;思维困惑处;思维转折处
点拨式教学,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感知和直觉等心理活动,使其参与到数学本质的理解和领悟上. 点拨式的数学课堂教学给予广大师生的重要体验就是“活”,主要体现在教师的点拨灵活、课堂的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鲜活上,从而,数学素养的传递、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和情感个性的和谐发展都将成为可能. 可见,点拨是一种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将会开启学生的学习之门,给予学生思维的启迪和精神的振奋. 基于此,教师需要着重掌握点拨的技巧,以巧妙点拨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点在理解关联处,指引思维前行
点拨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指导的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力讲究“点”,而方法或过程则留给学生去思考. 这样做的目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思维前行. 在新知的应用环节,学生对新知的理解还处于略懂的状态,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此时要让学生对新知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需要教师设计关键性的问题,并以巧妙的点拨为“跳板”,达到一知半解到全面理解的关联,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指引学生的思维自然前行,使得学生的思维向着纵深发展,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认识[1].
案例1?摇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问题:在△ABC中,∠A,∠B和∠C分别是它的三个内角,证明∠A+∠B+∠C=180°.
生1:如圖1所示,过点A作MN∥BC,则有∠BAM=∠B,∠CAN=∠C. 所以∠BAC+∠B+∠C=∠BAC+∠BAM+∠CAN=180°.
师:过点A作MN∥BC的思路,你是如何想到的?
生1:这样作辅助线,可以将∠B和∠C转移至∠A的两侧,然后将三个角的和转化为一个平角,即180°.
师:太棒了!其他同学可想到类似的方法?
生2:类比生1的方法,还可以过点B作AC的平行线,或过点C作AB的平行线.
师:不错!通过作平行线,我们可以将角度转化至任何需要的位置,并进行证明. (此处,教师故意停顿了片刻,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知识的“消化”)
师:刚才,大家都是将角转移至三角形的顶点处,那还能转移至其他位置吗?(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有的作图,有的讨论……)
生3:可以转移到一条边上,例如边AB上. 如图2所示,过AB上不同于A,B的一点M作MG∥AC,交BC于点G,过点M作MN∥BC,交AC于点N. 因为MG∥AC,所以∠BMG=∠A,∠NMG=∠ANM. 因为MN∥BC,所以∠AMN=∠B,∠ANM=∠C.所以∠C=∠NMG. 所以∠A+∠B+∠C=∠BMG+∠AMN+∠NMG=180°.
生4:同样地,还可以将三个角转移至边AC或BC上.
师:你们的思维真是太活跃了. 请大家再思考一下,前面我们是将角转移至△ABC的顶点处或边上,那可否把角转移至△ABC内部?
生5:可以,只需构造180°的角即可.
……
以上案例,教师为了让学生有效链接“平行线”和“三角形的内角和”等知识,首先,从典型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解析问题,并扣住学生的思路,进行第一次点拨“过点A作MN∥BC的思路,你是如何想到的”,引领学生从关联处走,期盼学生可以探寻到解决问题的本质. 之后,学生顺势而下思考得出“转移”这一本质. 之后,教师再一次顺势点拨“可想到类似的方法”,使得学生将探究的重心转移至“点的位置”上,从而研究将三个内角转移至三角形边上一点和三角形内部一点. 最后,以归纳性的点拨,及时、适时地渗透转化思想,使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理解更加深刻.
点在思维困惑处,启发思维
学习新知时,学生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难问题,从而形成思维困惑. 有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或因为认知水平不够,或因为心理素质太差,学生常常会不知探索的方向位于何处,造成课堂冷场的情形,此时教师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2]. 可见,教师需要在学生的思维困惑处适时指点迷津,通过点拨为学生指明探究方向,启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指引学生在数学探究中不断前行.
案例2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师: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就是判断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是否对应相等. 但是,我们在判定的时候是否需要以上6个条件一一满足呢?(学生似乎被教师的问题难住了,陷入短暂的沉默)?摇
师:我们研究一个问题时,一般采用由繁到简或由简到繁这两种方法.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6个条件开始,逐步简化需要考虑的条件个数;也可以从1个条件开始,逐步增加需要的条件个数. 你们习惯于通过哪种方法进行研究?
生1:从简单到复杂.
师:好,那我们就从1个条件开始进行研究吧!
生2:一个条件就是两个三角形有一个角相等或者有一条边相等.
师:由一个角或者一条边可以确定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很快通过列举反例否决掉)
师:那再添加一个条件,如何?(学生开始作图,又一次否决了这一结论)
师:满足三个条件时,情况开始变得复杂了,试试看吧!
生3:可以分为“一边两角”“一角两边”“三条边”“三个角”这四种情况.
师:此处“一边两角”和“一角两边”中的“边”和“角”的位置是否对确定三角形有影响?(学生又一次思维卡壳,但有了之前的经验,又即刻开始作图尝试)
师:“一边两角”中的“一边”有几种位置情况?(这样的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
生4:这里的“边”可分为夹边和非夹边两种情况.
师:事实上,非夹边就是一个角的对边.
生5:我明白了,“一角两边”的情形也可以分成两种,即两边一夹角和两边一对角.
……
以上案例出现了学生多次思维卡壳的现象,每一次,教师都是以巧妙的点拨为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讓学生水到渠成地完成两个三角形全等的6种情况的分类任务,为之后的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上案例,教师通过多次点拨指引学生前行,引导学生进行及时的探究和反思,引领学生思维逐步深入.
点在思维转折处,拓展思维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既是习得知识的过程,又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需要恰当而巧妙地点拨,通过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来拓展他们的思维,提升他们的各种思维能力. 因此,当教师发现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转折之势时,应巧妙地点拨,使得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实现思维的拓展.
案例3?摇 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画图解释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并思考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生1: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相切和相离3种,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圆与直线的交点个数.
师:事实上,改变研究对象可以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解决这个新问题时我们又会有新的发现. 现在,我们改变当前的研究对象,将“直线”换为“射线”,如已知射线AB与⊙O. 改变射线AB的位置,问题也随之变化. 若以二者公共点的个数及端点A和⊙O的位置关系为标准,你们能画出射线AB与⊙O的各种位置情况吗?(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讨论气氛异常活跃)
生2:我觉得同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相同,还是3种位置关系.
生3:不对,情况变多了. 因为分类的标准发生了变化. 现在是以公共点的个数及端点A和⊙O的位置关系为标准的.
师:你们关注到了分类标准,真不错!
生4:老师,我觉得还可以将“圆”换成“正方形”,来探究它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太棒了!居然学会了类比提出问题. 那我们按照公共点的个数来分类,看看情况又有哪几种吧!(学生的讨论兴致愈发高涨,课堂气氛愈发活跃)
师:下面,我们分小组合作讨论——改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的研究对象,提出一个新问题,并予以解决,之后每个小组安排代表进行展示.
……
本课中,教师把握时机设计开放性问题,并适时点拨,调动了学生的直觉、想象和情感. 学生的思维持续处于活跃状态,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创意. 这样的过程,既需要教师娴熟的教学机智,也离不开教师的灵活引导,能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能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3].
总之,教师的点拨需要用在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之处,点在学生的理解关联处,点在学生的思维困惑处,点在学生思维的转折处,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季金艳. 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探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02).
[2] 任旭,夏小刚. 问题情境的创设:基于思维发展的理解[J]. 数学教育学报,2017,26(4).
[3] 朱智贤,林崇德. 思维发展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900501908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