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起点,高立意”下的章节起始课教学探析

2021-03-21甘磊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1年12期

甘磊

[摘  要] 初中数学教材的章节起始课常以章头图、章引言的形式出现,是每章的第一节课. 当前有关章节起始课的教学,未能引起教师的重视. 文章以“分式”教学为例,探讨了在“低起点”的教学思想下,进行“高立意”章节起始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低起点;高立意;章节起始课

缘起

章节起始课是每章的开篇第一课,在我们初中数学教材中常以章头图、章引言的形式出现,一般具有统领全章的作用. 通过章节起始课的学习,学生对本章学习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 这有利于学生建立初步的知识联系,为后续学习本章其他内容做好铺垫,对于整章的学习起到开山引路的作用.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章节起始课的教学始终未能引起教师的重视. 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两种错误倾向:章头图、章引言可有可无,不影响学生对本章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直接忽视,进行新课的讲授;无视章头图、章引言蕴含的数学思想. 对于章节起始课的教学,很多教师忽略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整节课始终以自我为中心,从而导致学生参与度低,师生互动少. 鉴于章节起始课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进行尝试,现以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章“分式”章节起始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教学设计与分析

(一)教材分析

学习“分式”之前,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 已经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及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因式分解,为后续学习分式的约分、通分以及分式的加减乘除、分式方程等奠定基础. 所以“分式”的章节起始课是本章的统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通过观察、比较等数学活动,感受分数与分式之间的关系,体验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过程与分析

环节一:温故知新,初次感知

问题1: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定义是什么?

问题2:下列给出的五个选项中,谁是整式?谁不是整式?

设计意图 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产生新旧知识的碰撞与衔接. 学生自主发现(3)(5)是不同于整式的代数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以此揭示本章研究内容为分式.

环节二:情境创设,再次感知

问题1:数学的魅力在于可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的使命. 请试着解决下列问题:

(1)一块矩形玻璃的面积为2平方米,这块玻璃的长是a米,则宽为多少米?

(2)如果某市总人口为a人,绿地面积为b平方米,那么该市人均拥有绿地的面积为多少平方米?

(3)橘子的单价是m元每千克,苹果的单价比橘子的单价贵2元,用n元可以买橘子多少千克?或者买苹果多少千克?

(4)如果面积为x公顷和y公顷的两块棉田,分别产棉a千克和b千克,那么两块棉田平均每公顷产棉多少千克?

问题2:同学们对京沪铁路了解多少呢?京沪铁路全长1462千米,从北京经天津、济南、徐州、南京到上海,它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纵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是中国最繁华的铁路干线之一,对沟通华北与华东,直接联系京沪的往来起重要作用.

如果一列货车的速度是a千米每小时,一列客车的速度是该货车速度的2倍,那么:

(1)需要多少小时,货车可以从北京行驶到上海?

(2)需要多少小时,客车可以从北京行驶到上海?

(3)从北京到上海,如果客车比货车少用6个小时,那么你能用方程描述其中的数量关系吗?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列出包含数量关系的代数式,引导学生分析所列代数式,发现其不同于整式,使学生感知学习分式有解決实际问题的需要. 同时,以繁华的京沪铁路为背景,通过对京沪铁路有关知识的介绍,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我国的铁路发展,感受数学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文化.

环节三:类比归纳,发现新知

3. 你能给这些代数式取个名字吗?

4. 归纳分式概念.

设计意图 通过类比,让学生发现分式与分数“形似”,从而揭示分数与分式的辩证关系——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学生通过分数与分式的对比,不难发现二者的分母明显不同:分数中的分母是具体的数字,而分式中的分母则是含有字母的整式;分数的值是确定的,分式的值却是随分母中字母的变化而变化的. 学生在探究中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环节四:深化理解,应用新知

1. 概念理解.

问题: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分式?

2. 分式有意义、无意义、值为0的条件.

3. 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设计意图 借助于已有的学习经验,类比分数的学习,得出分式有意义、无意义、值为0的条件.

环节五:再探新知,研究分式

你能解决本课开始的京沪铁路问题吗?

京沪铁路全长1462千米,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从北京开往上海,已知客车的速度是货车的2倍,如果客车比货车少用6个小时,你能求出客车、货车的速度吗?

师生共同完成.

问题1:你能运用分数异分母加减法法则计算这道题吗?

问题2:这和我们以往学过的整式方程一样吗?如果一元一次方程中含有分母,应该怎么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问题3:尝试着用以上步骤解这一方程,你能计算出结果吗?

设计意图 以章头引言为例,由学生感知体会研究分式方程是生活实际的需要,为探究分式的有关运算做好铺垫,起到高瞻远瞩、整体把握全章的效果. 回顾分数的运算,尝试把分数运算方法转化到分式的运算中,感受数学学习中的转化思想.

环节六:归纳总结

通過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哪些数学知识?又学到哪些数学方法?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激发其后续学习的兴趣.

教学反思

1. 章节起始课教学要以“低起点”切入

数学概念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典型课型,章节起始课教学一般以概念教学居多. 概念教学常遵循的步骤一般为:(1)引入概念,学生感知概念,形成表象. (2)分析、抽象、概括,使学生理解概念. (3)通过例题、习题使学生巩固和应用概念. 鉴于章节起始课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起点要低,要能触动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欲望,避免章节开始就出现“望而生畏”的现象. 要做到低起点,首先要了解学情,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教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知道已有知识与所学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如本节课中,学生已经对分数有相关的认知,具备整式、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体系. 在本课的教学情境设计中,直接由简单的列代数式入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不同于整式的代数式,从而引入概念教学.

2. 章节起始课教学立意要高,对教学目标内容做到“高瞻远瞩”,能从局部览整体

章节起始课教学要打破课时知识点林立的做法,不能局限于局部知识点的教学上,让学生对本章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全面大致的了解,要帮助学生构建整章的知识体系,使其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参与课堂,打消他们对后续学习的茫然和焦虑心理. 要做到由“局部览整体”,教师要以学生的思维为起点,引领学生思考;教师要做到把握好整体,对知识体系了如指掌,构建知识框架,引领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唯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将本章知识结构化,更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 本节课在设计教学时由京沪铁路的背景入手,由京沪铁路的背景结尾,由分式的有关学习初步感知分式的通分、分式方程. 做到由局部览总体.

3. 高立意的章节起始课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要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

做好章节起始课的关键是把握好章节起始课与新知识的度,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规划学习路径,寻找学习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 章节起始课教学的目的亦是如此. 它不单纯是知识的教学,更多地体现本章的数学思想和学习方法,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如何轻松愉悦地学习本章的内容. 分式章节起始课就体现了学习本章的方法,即“类比”“转化”. 类比即参照分数的学习方法,分式与分数可谓一脉相承,分数的有关知识是学习分式的前提和基础;转化即分式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事实上,在本章的教学设计中,学生需要明白数学知识不是单一的存在,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着力点在于理清分数、整式和分式的关系,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分数到分式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关系,类比与转化思想始终贯穿整章. 因此,分式章节起始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思想思考问题,用对比的眼光观察问题,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尝试方法的迁移和转化,帮助他们实现思维的提升与拓展. “高立意”,便是要求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由“学会”逐步走向“会学”.

4. 高立意下的章节起始课教学要注重彰显数学文化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比较难于理解. 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的“输入”,往往忽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理念和思维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兴趣索然,疲于接受,最终导致数学与生活的脱节. 数学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得不到充分展现. 事实上,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的融合,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学生“再创造”提供机会与场景,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其在情境中体验探究之美,更好地感受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因此应把数学文化纳入数学教学活动中. 章节起始课教学以概念教学居多,每章常设置章头图、问题情境. 教师应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文化渗透其中,鼓励学生了解数学,学习数学,热爱数学. 感悟数学的价值,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应用意识和文化素养. 本课教学设计中京沪铁路的介绍就体现了数学文化的渗透,那么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和对生活知识的拓展便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数学文化素材的选取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水平,也要符合当前的社会及生产力发展,传递正能量. 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性和重要性,从而感受到数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