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性病防治体系现状分析1
2021-03-20张婉筠杨喻雯苏兴芳赵山平
张婉筠,杨喻雯,苏兴芳,刘 俊,赵山平,廖 斌,梁 军
(1.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昆明 650228;2.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昆明 650022)
性传播疾病是我国法定报告和重点监测的重要传染病之一[1]。我国性病的流行形势非常严峻[2]。昆明市(2010—2014)年梅毒病例报告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0.9%[3],其他性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为了解昆明市性病防治体系是否能满足需求,发现存在的问题,对全市性防体系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设计的调查问卷,以及《云南省性病防治工作方案(2018—2020年》中的“性病综合防治信息年度报表”,由昆明市14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皮肤病防治所发放至辖区各级医疗妇幼卫生监督机构填写。报表内容包括性病防治经费人员、仪器配备、各级性防机构功能和承担的业务;性病检测能力、性病发现、转介和治疗,人员能力建设、性病干预服务和卫生监督督查情况;政策、经费、人员和设备配置是否能够满足当地性防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共有277家机构纳入调查。
1.2 数据分析 使用Epidata 3.0录入数据,采用Excel整理,进行描述性分析。
1.3 性病定义 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
2 结果
2.1 性病防治机构
2.1.1 性病防治管理机构 到2019年底,昆明市共有14县(市)区、1个开发度假区。除1个县设立了皮肤病防治所,市级和其他县级无独立建制的性病防治机构,性病防治管理工作由同级疾控中心承担,均是财政全额拨款单位。市级性病防治管理机构由昆明市疾控中心下设的性病艾滋病防制科承担,科室内设2名性病防制人员,专兼职各1名。全市规范化性病诊疗服务工作的技术指导由昆明市疾控中心体检中心(有6名皮肤科临床医生)负责。市级性病防治工作主要包括性病监测、临床诊疗、实验室管理及质控、信息平台管理、培训督导。
县级性病防治工作由13家县(市)区级疾控中心、1家皮防所、1家社会事业局下设的办公室承担。除1个区以外,其他14个县(市)区的性病防治人员均为兼职,主要工作包括性病监测、实验室检测及质控、高危人群干预、信息平台管理、培训督导和社会组织管理。县级无机构承担规范化性病诊疗服务技术指导工作。
市、县两级均没有设立性病质量控制中心。市级性病防治质量控制工作依托昆明市疾控中心,由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制科、体检中心的公共卫生、临床和实验室人员承担。有11个县(市)区成立了本级的性病质量控制专家组,但其中3个县(市)区仅由CDC或皮防所承担质控工作。3个县未成立质控专家组,质控工作由疾控中心承担。开发度假区未开展性病质控工作。
2.1.2 开展性病服务的机构 昆明市提供性病相关服务的机构设置在医疗卫生、妇幼机构。其中,开展梅毒检测的非性病诊疗机构206家(含14家疾控中心和17家社区药物门诊,MMT),性病诊疗机构42家,性病疫情报告单位131家。按照《云南省性病防治工作方案(2018—2020年)》要求,在各县辖区内的性病诊疗机构中设立规范化性病门诊17家。见表1。
表1 昆明市性病相关服务机构设置
14个县(市)区疾控中心开展了高危人群的梅毒筛查、淋病检测服务(外送)和疑似梅毒患者和淋球菌阳性患者的转介工作,皮防所和开发区社会事业局未开展。
2.2 性病防治队伍 昆明市、县两级疾控机构防治人员共有19人。见表2。
2.3 性病防治投入 (2017—2019)年,昆明市的中央、省、市级性病防治经费共有584万元,县级投入13万元。中央防治经费中有三分之一用于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检测、随访管理等相关工作补助经费。
2.4 性病检测能力 昆明市疾控中心设有性病中心实验室和临床实验室,县(市)区级疾控中心设有性病检测实验室,均与艾滋病筛查和免疫检测实验室合用。皮防站没有性病检测实验室。市、县两级配备梅毒抗体检测设备。只有市级配备性病病原检测和核酸检测仪器设备。
本研究对性病相关机构开展性病检测的12项检验能力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能同时开展梅毒、淋球菌、沙眼衣原体试验的性病诊疗机构占57.1%(24/42),能同时进行上述三项以及滴虫、念珠菌、细菌性阴道炎试验的占33.3%(14/42);能同时开展梅毒、淋球菌、沙眼衣原体试验的规范化性病示范门诊占47.1%(8/17),能同时进行上述三项以及滴虫、念珠菌、细菌性阴道炎试验的占23.5%(4/17)。见表3。
表2 昆明市在编在岗性病防治专业人员
表3 昆明市性病相关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
2.5 人员能力建设 从2018年起由昆明市疾控中心组织市级规范化性病诊疗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临床诊断、实验室方法及疫情报告。培训对象包括全市梅毒定点治疗机构、规范化性病示范门诊的临床医生、实验室工作人员、疫情报告员以及县区级性病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县级也组织本辖区的性病培训,内容涵盖了性病诊疗、实验室、质控和疫情报告。14家县级卫生监督机构仅有1家组织过针对临床医生、村医的法律法规培训。
247家医疗、妇幼机构中,有4家未参加过上级组织的包括疫情报告在内的性病诊疗培训,16家未参加过实验室培训;有30家未组织过院内性病诊疗培训,68家未组织过院内实验室培训。
2.6 苄星青霉素(BP)短缺情况 昆明市有10个县(市)区15家(总数56家)提供梅毒治疗的医疗机构存在BP短缺。公立医院过去一年平均每月使用BP的数量在1 145支,常年缺药。皮肤性病专科医院58.5支/月,平均短缺3个月;妇幼保健院493支/月,平均缺药10.5个月;中医院113支/月,缺药2个月。昆明市提供BP的主要有云南省医药有限公司、国药控股云南有限公司、云南东骏药业有限公司等11家供应商。造成BP短缺的原因有招标目录没有BP提供,供应商缺货等。
3 讨论
昆明市的性病防治管理是在省级构建的框架下的市、县两级管理方式。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42.9%、42.9%、85.7%、64.3%的县级疾控机构认为政策支持、经费、人员和设备不能满足性防需求。昆明市的性病防治管理机构均设在疾控机构(疾控中心或皮防所),存在如下问题:① 疾控机构工作人员临床知识有限,例如仅有3个县级疾控机构有临床执业医生(1名执业医师、2名助理执业医师),无法对辖区性病规范诊疗工作开展技术指导,专业性常常受到质疑。即使有辖区性病诊疗机构的皮肤(性病)临床医生参与一年一次的性病防治质量控制,也无法承担持续性质控、性病诊疗和干预服务质量评估工作;② 按照《云南省性病防治工作方案(2018—2020年)》中要求各级性病中心实验室设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除开展本机构性病检测和质量控制工作之外,还需承担辖区性病质量管理工作。但昆明市、县级疾控中心性病实验室都与艾滋病实验室合用,缺少性病病原学和核酸检测仪器设备。且仅开展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从能力和工作经验也均无法承担辖区内性病实验室的技术支持和管理工作;③ 经费投入不足,影响性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④ 县级性病防治人员大多为兼职,公共卫生执业医师仅占11.8%,专职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⑤ 性病相关机构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不完善;⑥ 院内培训,特别是对非皮肤科的性病相关科室,如妇产科、泌尿科、肛肠科、神经内科的培训不到位;⑦ 梅毒治疗注射用苄星青霉素得不到充分保障。上述问题与辽宁省、黑龙江省的情况相似[4、5]。
本次调研还发现:按照《云南省性病防治工作方案(2018—2020年)》要求昆明市14县(市)区均在性病诊疗机构建立了规范化性病示范门诊,用以指导和带动昆明市性病的规范服务。但基于自愿原则,三甲医院中仅有1家省级综合医院为辖区的规范化性病示范门诊。且这14家规范化性病示范门诊部分实验室检测开展不完全,性病规范服务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昆明市的性防管理体系虽然能够完成性病常规监测和检测工作,但重点不突出,仍然阻碍防控工作的开展。疾控机构主要针对医疗机构开展性病管理工作,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治疗性病,以及性伴追踪管理才是性病控制的关键[6]。因此建议:① 改革性病防治管理体制,从省级组织建立集预防控制、诊断治疗、随访管理于一体的性病防治管理机构,为全省提供规范化性病诊疗服务和防治业务管理[7],统筹疾控机构、医疗机构、性病防治专业机构三方力量,建立各自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三位一体”的医防合作体系。根据各自工作特点,共同推进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共享信息资源、互联互通,通过医联体、家庭医生团队等形式,推动性病的防、治、管的融合发展。② 加快性防工作的信息系统建设。信息系统是性防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和依托,要依托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以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以及全员人口数据库为基础,建立覆盖全省的性病疫情报告,监测预警及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信息网络体系,在常态化监测、疫情预警处置、传染源追溯、资源调配方面发挥支撑作用。③ 高度重视疾控体系人才建设,建立与现代化性防体系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改革性防人员的编制核算,解决性防人员不足的问题;加强性防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通过学历教育、职业教育、毕业后继续教育和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提升现有人员学历、素质和能力;改革职称评聘制度,提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性防人员的高级岗位比例。④ 加大性病防治经费的投入,给疾控机构配备必需的办公设备和相应的性病检测设备[8、9],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合理确定性防人员薪酬和各种津贴、补贴,所需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⑤ 从国家层面确保青霉素(包括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供应[10]。⑥ 性病诊疗机构应加强院内临床多学科合作、跨学科培训。在各个不同科室如妇产科、骨科、精神科、眼科、神经内科、肛肠科等培训时,加入梅毒的内容[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