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早中期江南地区书风的嬗变潜流
2021-03-19殷安琪
殷安琪
摘 要:纵观明初书坛,风格单调,基本不出台阁体藩篱。明人《李梦阳等十三家行书屋舟篇》则表明了明初台阁体的消亡趋势,是作在明代的书法作品中尤为特殊,充分体现了个性解放的审美特质,可视作吴门书派的先声。吴门书派经沈周、吴宽、李应祯等至文征明、祝枝山才基本形成风气,但其形成过程并不局限于吴中这个狭小的区域,很多苏州周边乃至京师的书家都对吴门书派的形成与流行起到了关键作用。
关键词:台阁体;个性;吴门书派
明初书风基本不出台阁体藩篱,不过自成化至嘉靖间,吴门书派的兴起则改变了此种书坛风尚。笔者以为,在明初台阁体可视为“主流”,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的“才子书风”则为“潜流”。到了明代中叶,政治中心北移,统治者不再像明初对江南文人采取高压政策,江南书家方从台阁体的笼罩中解脱出来。就书风嬗变而言,此前的“潜流”渐趋主流之势。此可从《李梦阳等十三家行书屋舟篇》(图1)中看出端倪。
《李梦阳等十三家行书屋舟篇》成于明代中叶,由京口的一位钱姓医生约请杨一清、翟銮、乔宇、费宏、李梦阳、钱溥、王守仁等十三位名家书写。京口向来有隐逸文化的传统,在此地拥有一艘行走江湖的“书画船”当是高士的理想生活状态。“书画船”为中国艺术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文化现象。“书画船”既可以舟为屋,自由地任意西东,相忘于江湖,也可在此邀友雅集。此幅《李梦阳等十三家行书屋舟篇》显然为舟屋雅集的产物。书家中有政治家杨一清(1454—1530年),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此作署官职名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其上任此职的时间为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所以此卷应完成于其任职后的一段时间。由此不难看出钱医生的社会影响力。总之,他约请到了此卷中的十三位名流。杨一清、翟銮、乔宇等均为进士出身,其中杨一清、翟銮又官至内阁首揆。明初洪武帝朱元璋为巩固皇权,防止“宰相专权”,借故杀掉了胡惟庸等宰相,至此以后不再设宰相一职,故由文渊阁大学士等组成的内阁,往往被等同为宰相,内阁首辅一职更是官位显赫。李梦阳(1473—1530年)为明代以文学变革著称的“前七子”中的核心人物。明初,无论书法、诗歌都有台阁体现象,文学变革亦包括对台阁体诗的改革。李梦阳的行草作品字取平势,但草意纵横,颇有颜真卿《祭侄文稿》(图2)一类雄强的笔调,这对当时千篇一律的台阁体书风是一种绝对的离经叛道。钱溥是正统四年(1439年)进士,书法取法宋克,以此卷钱溥行楷书诗(图3)看,就很似宋克书法。宋克为明代初期闻名于书坛的书法家“三宋二沈”之一,其书以笔法劲健、形态婉美为特点,开创了所谓台阁体书法。钱溥与其弟钱博的书法皆类似宋克的风格,都是笔画劲挺,笔锋尖露,合称“二钱”。台阁体书风在明早期至中叶的影响在这二位的书迹中可见一斑。上面仅略介绍十三人中三人的书法,其他人也大多记载于相关的书史著述,都是当时善书的名人。晚明大书画家徐渭曾提出“古人论右军(王羲之)以书掩人,新建先生(王守仁)乃不然,以人掩其书”的论断。这句话提及的是十三位书家中的哲学家王守仁(1472—1529年)。哲学家是西方的说法,中国古称理学家,以阐发儒学为主。理学发展至明中后期,以王守仁最著名,改倡宋代理学为心学,主张“心即理”,提倡“格物致知”。王守仁的书法取法《集王圣教序》,兼取李北海和黄山谷,笔力精劲,结意刚猛,线条清健,略有刻薄感,他的文字风格对以王羲之书法为宗后博取众家之长的文征明所创立的风格(图4)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虽然文征明是否临习过王阳明的书法无从得知,可是这种书学风尚对后来者文征明一定是有影响的。观十三家中诸人,都有各自经历,但又不单以书闻名,现在看来,诸家书字反倒自然不拘,各随己态。
纵观明初书坛,风格单调,基本不出台阁体书风的藩篱。明人《李梦阳等十三家行书屋舟篇》表明了自明初弥漫朝野的台阁体之风渐趋消亡之势,是作在明代的书法作品中尤为特殊,充分体现了个性解放的审美特质。笔者以为,这可以看作是吴门书派的先声。吴门书派经沈周、吴宽、李应祯等至文征明、祝枝山才基本形成风气,但其形成产生并不应该局限于吴中这个狭小的区域,很多江南地区的书家都对吴门书派的形成与流行贡献不小。
这里有个案例可以辅证,当时居住在镇江丹阳南山的孙七峰(孙育)与《李梦阳等十三家行书屋舟篇》作品中的杨一清为姻亲关系。据《韵石斋笔谈》:
外大父七峰孙君,吾阳高士也。与唐六如、祝希哲、杨邃庵、陈石亭、张石川诸名彦称莫逆交,相思命驾,群贤毕集,往往见之图咏,流传人间。孙氏所居之南山,石壁奇峭,屹立江湄。正德庚辰岁,七峰与诸君修禊于石壁之下,题名岩表,镌之以纪胜游,其悬崖挥翰者,乃杨文襄也,唐六如图之,兼题长歌于帧首,虽西园雅集不是过也。
其中杨文襄即杨一清。由上可知,孙七峰不仅与杨一清为亲家,而且关系极为亲密。与杨一清交好的内臣萧敬出于讨好杨一清的目的曾设法把皇宫里的一部宋刻《淳化帖》刻版送给曾游于京师的孙七峰。这里笔者着重探讨孙七峰得到这个“可与宋拓阁帖方驾”的碑版后对吴门书派文征明、祝枝山等人的影响。这里要强调一下宋拓阁帖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其对帖学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见孙七峰这块媲美宋拓阁帖刻版的珍贵性。
孙七峰得到刻版后,邀吴门书派领袖文征明、祝枝山等一同赏玩,随后分开拓印成多本刻帖,一时求者络绎不绝。此石作为宫中御物,又是不当取得,被人告发必是重罪,但孙七峰不以为然,对此一向稳重著称的文征明也没有对孙七峰过于招摇的行为予以制止,他们都过分沉浸于此石鉴赏品评的愉悦中。文征明的刻帖交往直接触发了其以“停云馆”之名自行刻帖的念头,此帖也当收入其中,《停云馆帖》的流布亦是法帖刊刻界的一件盛事。从此刻版在吴中地区所受的狂热追捧来看,这个事件对吴门书派的书法影响还是巨大的,虽然这个案例并不能说明杨一清参与了吴门书派的形成,但是正是由于杨一清的作用,这场孙七峰与吴门领袖文征明、祝枝山等对刻版的拓印之风才得以形成,加上刻帖拓本、印刷技术在吴中地区的流行,各个阶级得以一览王氏法书。从这个意义来讲杨一清是吴门书派形成发展的促成者之一。再者从文学大家李东阳致杨一清的手札中以“邃庵先生”称杨一清,我们可以知晓李东阳与杨一清作为同门师兄弟甚有交情。李东阳作为书法家,篆隶草行真五体皆善,真书师法颜真卿、欧阳询,自成一家,可谓吴门书派的先导,而杨一清与李东阳的交游也势必对李东阳书法的增进有益,杨一清甚至还促成了李东阳与《李梦阳等十三家行书屋舟篇》中另一书家李梦阳的师友关系,从这个意义来讲杨一清无疑是吴门书派至少是这种书学风尚形成的促成者。
概而言之,明早中期的江南书风看似仍笼罩在台阁体的阴影下,但类似《李梦阳等十三家行书屋舟篇》作品中彰显的艺术个性则意味着明代江南书风潜在的嬗变趋向,不失为吴门书派的先声。
参考文献:
[1]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2]傅申.书画鉴定与艺术史十二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3]孙岳颂.影印文渊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4]肖燕翼.观远山庄藏明人法书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
[5]姜绍书.韵石斋笔谈[M]//纪昀.四库全书:子部.文津阁藏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作者单位:
江苏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