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深度学习三大“真学支架”
2021-03-19刘利军
刘利军
【摘 要】根据我们目前的教育情况来说,深度学习的三大“真学支架”非常有必要。在平时的课堂教育中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深度学习方法,同时教师也應该根据基本的学习原则和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学习教材进行深度的挖掘,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耐心的引导,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素养。
【关键词】深度学习;学法;学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06-0110-02
【Abstract】According to our current education situation, the three "true learning scaffolds" of deep learning are very necessary. In ordinary classroom education, we should require students to adopt deep learning method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At the same time, teachers should also conduct in-depth exploration of learning materials according to basic learning principles and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and carry out students learning methods. Patient guidance ca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improve their own learning literacy.
【Keywords】Deep learning; Learning method; Academic ability
深度学习是根据我国现有的教育情况在教学方法上进行的一次深化改革。教育方法的改变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也并不是适合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适应能力不同,心理素质也不同,这就决定了这一深度学习需要的是我们在平时的上课时间根据自己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当前的学习能力进行逐步的改变,慢慢地将深度学习融入实际教学中,把深度学习三大“真学支架”落到实处。
一、学材支架,教学内容的多焦距深度开发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所学的学科知识点大多繁琐复杂,就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那么这种困难是否也会给深度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论知识点的难易,只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修改教学计划,就能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达到新的高度,从而实现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一个优秀的教学方法应该契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习效率达到最高水平。
(一)学材新视角,收集学生的真想法
在传授知识点时,可以引导学生讲出他们对于该知识的第一印象,并且根据该印象来调整教学思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乘除法”时,可以先询问学生对于乘法的第一印象,引导学生思考乘法和加法的共性,逐步引导学生对乘法的理解达到较高的水平,帮助学生在难度梯度递增的思考过程中达到深度学习的目标。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进行。再简单的知识,学生也可以在自己思考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达到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
(二)学材微创新,促进学生的真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教材中的实例更多的都是教师依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来创新。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材中的教学实例也应该结合时代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语文教材中引入近代优秀作品,将教材知识和时代相联系,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入学习,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点。在数学教材中引入和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知识。比如,帮助农民伯伯围栅栏的时候,怎么样可以在栅栏长度有限的情况下得到最大面积的菜地。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该问题,并自己总结厘清相关思路,达到深入学习的最终目的。
二、情感支架,学习愿望的动机性深度发掘
将情感作为展开深入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思考,有思想的汇总,这些都可以借助情感进行。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设置学习障碍,打开好奇之心
一个巧妙的情境对于后续问题的铺垫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根据当前的知识和问题铺垫设置一个情境,展开后续问题,引出问题间的矛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该知识点,深化记忆。比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燕子》一课时,可以设置春天的情境,刻画出小燕子在春天飞舞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春天和燕子蕴含的活力和勃勃生机。当新的知识跟学生自身的储备产生一定的冲突时,就会引起学生了解新知识的欲望。在小学数学中存在小数这一概念,而这与学生日常认识的数字产生了很大的冲突,小数点是学生日常不了解的知识,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二)用好错误资源
在日常学习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问题,而产生一定的错误,学生就可以从错误中进行总结,来填补知识的漏洞。这样才能更加完整地理解所学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乘法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而乘法本身的学习难度较大,遇到较大的困难,在学习中会产生一定的知识漏洞,给后续学习带来很大的阻碍。因此对于错误的及时总结对于深入学习的进行是非常重要的。
三、学法支架,学习过程的可视化深度延展
我们平时上课时會遇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没有达到预想的情况,这是因为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们很少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最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在学法上的改变。
(一)将学习过程显性化,科学把握“图”语言
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去自主反思,并将其记录下来进行显性化分析。比如,教师在教学生某个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把题目中重要的部分用图画出来,然后再将其展示出来,通过通俗易懂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很容易看出题目中的关系,也方便学生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引领学生自己动手,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将碎片知识体系化,多元感悟“图”语言
日常学习学科比较多而且知识体系比较琐碎,学生没有一个好的方法能将这些知识点完美地串联起来,知识点就是很零碎地记在脑中,这样很容易忘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知识点都联系起来。比如,在学完某一章节以后,把这一章节的关键词列出来,然后进行联想,同时把容易混淆的也记下来,每一章节都采用这样的方式将知识点进行整理。这样就可以知道学生哪些知识点的掌握不够好,让学生可以完善自己的导图,方便以后的学习。
(三)将错题思维高清化,精准解读“图”语言
出错是每个学生必不可少的,错误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并且可以及时改正,错题并没什么不好,它其实是一种财富。但是错题整理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错题进行分类整理,并且思考自己为什么做错,可以根据自己整理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学习,使学习的效果达到最大化,同时学生通过分析错题也可以对自己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同时对于做得好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鼓励学生多采用“图”语言。通过深度学习,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四、结语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通过自身教育模式和教学思想的不断变化,逐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深度学习的转变,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做到让学习深入学生的内心,同时教师应该找到适合深度改革的方式,让我们的教育深入平时的课堂中。
注:本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XDKT6143)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冯卫东.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赵玉梅.建构数学深度学习三大“真学支架”[J].教学与管理,2020(08).
(责任编辑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