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式主题班会中教师的课堂角色及其优化
2021-03-19言姝媛
摘 要 教师角色定位是课堂行为的先导,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戏剧式主题班会是中小学德育新范式,其特点为目的具有教育性、内容具有体验性、形式具有开放性、过程具有生成性,这些特点决定了主题班会进程中教师要灵活扮演睿智的引导者、得力的协助者、理性的欣赏者等复合角色,并通过开放包容、积极沟通、反思研究等策略优化教师课堂角色,最大程度地发挥戏剧式主题班会中教师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 戏剧式主题班会 教师 课堂角色
主题班会是学校德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是培养学生文明习惯、健康心理以及良好品德的重要阵地,创新主题班会形式以提高德育实效,一直是学校德育的关注点。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以其重视学生自我体验、自主探究的特点,切合课改的理念和要求,为主题班会提供了新的思路。
戏剧式主题班会即是在主题班会中融合教育戏剧的元素和方法,是以教育戏剧为手段开展主题班会,以促进学生体验感悟,推动学生自我教育,提高主题班会效果。戏剧式主题班会兼有主题班会和教育戏剧的双重特点与属性,无论是主题班会指向的育人目标和任务,还是教育戏剧强调的生活体验与探究,都决定了教师的角色定位比具体的教学方法更重要,因为教师角色定位是课堂行为的先导,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将直接影响到主题班会的实施与效果。
一、戏剧式主题班会的特点
1.目的具有教育性
戏剧式主题班会的重心是“主题班会”,教育性是主题班会的核心所在,任何主题班会都一定要将教育性摆在首位,自始自终贯穿思想教育这条主线,确保班会活动目的与学校的整体教育目标相一致,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一致,是围绕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来确定教育内容。主题班会的教育性还体现在解决班级的实际问题,通过集体教育引起班级成员的共鸣,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班级凝聚力。
2.内容具有体验性
戏剧式主题班會中教育戏剧是重要的资源、手段和内容,教育戏剧调动学生个体的游戏“天性”去想象、体验人类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情境,其本质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形式,在体验中认知判断、领会情感、反思感悟,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人格提升,以实现德育目的。“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 教育戏剧之所以能够应用于德育, 在于三个方面:虚拟场景中的实践锻炼, 建构故事中的角色扮演,以及创设情境中的情感体验”[1],三个方面都反映了其体验性。
3.形式具有开放性
戏剧式主题班会的主要任务是以教育戏剧为手段,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这个过程连接了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内化、道德践行的完整过程,学生借此认识自己、同理他人、感知社会和理解世界,促进道德成长[2]。这个过程光靠灌输说理是远远不行的,而是要提供给学生一个开放与自由的氛围,让学生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体验、感悟、反思与生成。这个开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与老师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
4.过程具有生成性
教师组织主题班会之前,往往确定有预设目标和一套根据目标制定的计划,但是一节好的戏剧式主题班会课,最精彩的地方往往是在计划之外的不确定,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而生的角色和剧情,教师与学生对话碰撞智慧迸发出的思想火花,这些过程和结果创生了戏剧式主题班会的深层价值,学生由此成为“一个自由的创作者、问题的解决者、经验的统合者及社会的参与者”[3]。
二、戏剧式主题班会中教师的课堂角色
基于戏剧式主题班会的特点,教师的课堂角色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涵义,教师须要打破旧有角色习惯,建立新的角色定位。
1.把握全局的导演角色——睿智的引导者
导演是影视作品制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影视创作中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者,一部影视作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演的素质与修养。同样,一堂主题班会课的效果也取决于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特别是戏剧式主题班会在目的上的教育性,需要教师来主导。学生由于年龄、视野和思想的局限,开展主题班会时不免生出诸如“好玩就行”之类简单的想法,不能准确地把握班会活动的目的、意义、思想等深层问题。为此,教师需要像“导演”一样带着清晰明确的教育思想策划主题班会,准确把握班级全局动态,知道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贯穿教育性,得以实现教育目的,提高学生思想品行。
教师除了把握主题班会的教育性,还要聚集全班力量,共同完成戏剧式主题班会创作的过程,一起讨论剧本、场景、道具,要调动学生表演的积极性,甚至和学生一起创编动作和表情,点评学生表演。这个过程并不是干涉学生的创作,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戏剧活动亲历道德教育过程,启发学生的创作热情,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帮助,在学生能够胜任的时候退出。不少教师或多或少都担心自己缺少教育戏剧系统性、专业化的训练,自身也未必是一个出色的表演者。关于这点,教师应当认识到,戏剧活动是主题班会的形式手段,它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存在;对于戏剧知识的经验可以经过理性的思考和感悟而获得提高,教师的定位首先应该是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者,是德育活动的组织者。
2.全方位演职人员角色——得力的协助者
演职人员是指参加演出活动的演员和职员,演员在前台表演中扮演某个角色;职员在后台负责不同分工,两者都是为保障演出提供服务的。戏剧式主题班会是师生借助教育戏剧的互动开展道德对话的过程,教师要为“对话”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大量的支持。由于年龄和知识层面的不足,学生往往对教师有着天然的依赖性,因此,教师有必要像“演职人员”一样给予学生全方位协助,创设切合德育主题的场景或氛围,唤起学生的道德感受和体验。教师把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而以参与者、协助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面对戏剧表演和道德成长的任务,可以是道具师、化装师、剧场管理员,甚至是演员,全方位进入戏剧式主题班会的各个环节,教师的适度参与,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心理安全的状态。
教师作为演员“入戏”的参与程度最高,也最受到学生喜爱,因为此时的教师成为了学生中的一份子。教师参与角色,也称为“教师入戏”,是教育戏剧的重要策略之一,可以充分掌握学生即兴创作表演的情况,引导活动方向,控制活动过程,控制教育戏剧进行的节奏和张力;可以适时指导学生创作,提供更适宜的表演建议,引导学生表达态度和观点等,以更好地达成教学效果。教师作为演员扮演剧中的某个角色,其目的并不在于个人表演,而是藉由制造问题情境,增进师生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思考感悟,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可以这样说,教师的“演”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创作,助力学生更好地表现自我。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身为“演职人员”只是起协助作用,辅助學生的表演、思考、表达,绝不能包办代替。
3.参与改进的观众角色——理性的欣赏者
观众是观看表演的人,观看自然生出看法、形成评价。相较于普通观众,戏剧式主题班会进程中的教师是一个近距离、高参与的观众,其欣赏和评价将影响主题班会的走向,因此教师需要成为一个理性欣赏的“观众”,教师的理性欣赏有利于建立尊重互信的课堂气氛,塑造有吸引力的共同课堂愿景,真正将课堂舞台还给学生。
理性欣赏首先应该“关注生命”,教师要成为不吝赞美的“观众”,借助鼓励语言、微笑表情、点赞手势等方式对学生的真实表现予以赞赏,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课堂表现,体会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提高自信心。理性欣赏应该“理解优先”,教师真诚倾听理解学生戏剧表达中的情感与想法,使学生消除紧张情绪,在教育戏剧和德育情境中更自如地表达自我感受并接纳他人观点。理性欣赏应该“善于期待”,教师真诚的信任、关注、鼓励,代表着认可学生为课程所下的功夫和付出的努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愉悦感,更容易产生富有创造性的、高质量的学习行为。理性欣赏还应该“指向改进”,尽管戏剧式主题班会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学生
借助戏剧表演流露真实的生命、从中获得的体验没有对错,但学生由于年龄、思想和表达能力的局限,在创作、展演、讨论中仍可能存在不合逻辑、无关主题或者非主流文化的现象。教师要清楚,开放不等于撒手放任,生成也不是天马行空,教师通过细致观察,借助描述性表扬、建议式批评、我向信息等沟通方式表达改进意见,纠正偏差,重点在于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又要调控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形成正确的群体共识。一堂主题班会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放与收的尺度的把握。
三、戏剧式主题班会中教师课堂角色的优化
戏剧式主题班会是一个动态的活动系统,教师作为这个动态系统的主体因素之一,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教师课堂角色定位复合多样,要做到灵活切换角色并实施恰当的教学行为。
1.开放包容策略
开放包容是针对教师课堂角色扮演的心态提出的策略。运用开放包容策略,意味着教师在戏剧式主题班会中对待学生的想法和行为给予的是更多的接纳和鼓励,接纳不同寻常的观点,鼓励更多不同结果。这种开放包容贯穿于戏剧式主题班会的全过程,教师用开放包容的态度,鼓励并引导学生在戏剧式主题班会中探索自由的戏剧表演、开放的主题讨论、独特的感悟分享、个性的内化实践的最佳表现方案,引领学生学会自我判断,进而实现自我成长。
2.积极沟通策略
积极沟通是针对教师课堂角色扮演的做法提出的策略。这是建立在开放包容策略基础上的,戏剧式主题班会是围绕一个主题,依托教育戏剧活动的创作、表演展开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各种观点都需要通过相互沟通达成相对一致,并有效付诸实践,这其中教师是重要的联结中枢。教师运用积极沟通策略可以了解学生在戏剧表演、德育探索过程中的需求,并及时切换到符合学生需要的课堂角色,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这要求教师修习良好的沟通技能,明确何时需要沟通以及如何沟通。
3.反思研究策略
反思研究是针对教师课堂角色扮演的改进而提出的策略。因为戏剧式主题班会的开放性,课堂处于相对无法预计的状态,运用反思研究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回顾、教学日志、集体研讨等形式,审视自己的角色扮演和由此生出的教育行为,并带着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考回应当下、展望后续。反思研究策略帮助教师从模糊的课堂角色走向成熟的课堂角色,围绕“戏剧活动如何有效与主题班会融合”做有意义的教学改进,使戏剧式主题班会处于发展完善的过程中。
课堂角色定位是教学行为的先导。教师需要清楚认识到,戏剧式主题班会是教师指导学生的道德发展的有效形式,指导活动存在于师生平等的合作和互动过程中,教师应当确立“学生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在戏剧式主题班会进程的不同阶段灵活转换角色,有力推动学生的个性、经验、能力的充分锻炼,引导学生主动进行个体道德建构,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指导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卢兴钦.教育戏剧的德育功能初探[J].教学与管理,2018(18):5-7.
[2] 言姝媛.教育戏剧与主题班会融合:可能与价值[J].基础教育研究,2020(07):87-89.
[3] 林玫君.儿童戏剧教育的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4.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