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气活血愈肠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缺血性结肠炎40 例

2021-03-19侯一民干安建盛锡英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结肠炎二聚体益气

侯一民,干安建,盛锡英

(浙江省宁波市肛肠医院·浙江 宁波 315000)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为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多因肠道血液缺失或回流障碍引起肠壁缺血缺氧致黏膜坏死及溃疡形成的一种缺血性肠病[1]。以腹痛、腹泻、便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多见于5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且大多数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凡是能引发全身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疾病或肠系膜血管病变均可导致结肠缺血而发生该病[2]。若不及时积极治疗,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会累及相邻部位,影响生活质量[3]。为了寻求临床治疗本病的有效疗法,本研究以益气活血愈肠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缺血性结肠炎40例,并与单纯西医治疗进行了对照分析,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本院2014年5月—2019年5月诊治的8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52~76岁;病程3~12 d。观察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51~76岁;病程3~12 d。2 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缺血性肠炎诊断与治疗》[4]和《消化疾病诊断学》[5]的缺血性结肠炎标准,并经肠镜检查确诊;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证[6-7]。

1.3 纳入标准 1)符合相关诊断标准;2)年龄50~76岁;3)根据临床症状、电子肠镜、实验室检查等确诊为缺血性结肠炎者;4)患者及家属对本治疗方案知情了解且自愿参加。

1.4 排除标准 1)肠道器质性疾病者;2)有腹膜刺激征者;3)其他主要脏器严重疾病者;4)免疫功能障碍者;5)恶性肿瘤患者;6)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者;7)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 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8],包括饮食干预、严格卧床休息、胃肠减压、抗血小板、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停用血管收缩药,应用血管扩张剂(如罂粟碱、前列地尔等)扩充血容量、疏通微循环、改善肠黏膜缺血状态,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菌血症等,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若出现肠梗死者,需立即手术治疗。观察组加益气活血愈肠汤治疗,方剂由黄芪30 g、党参15 g、白术15 g、蒲黄(包煎)10 g、当归12 g、生地黄15 g、白及10 g、丹参10 g、红花10 g、延胡索10 g、丹皮10 g、赤芍10 g、三七粉(冲服)5 g、炙甘草6 g组成,并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加减变化。上方每日1剂,加水煎煮至400 mL,滤出药汁,分早晚2次温服,连续治疗2周。

2.2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内镜检查肠黏膜恢复正常;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内镜检查肠黏膜病变减轻;无效:症状体征及内镜检查结果均无改善或加重。

2.3 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积分:主症包括腹痛、腹泻、便血,根据症状严重程度按无、轻、中、重度分别计为0、2、4、6分;次症包括乏力困倦、畏寒惧冷、腹痛有定处、头晕目眩,按无、轻、中、重度分别计为0、1、2、3分,主症与次症评分的总分为中医证候积分[6]。2)症状改善时间:腹痛消失时间、便血停止时间、退热时间。3)D -二聚体水平:胶乳凝聚法检测。

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用SPSS 21.0软件系统处理,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3.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对照组治疗前气虚血瘀证证候评分为(18.9±1.5)分,治疗后降低为(11.9±1.4)分;观察组治疗前气虚血瘀证证候评分为(18.6±1.8)分,治疗后降至(7.4±0.9)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均具统计学意义(P均<0.05)。

3.3 2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见表2。

表2 2 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3.4 2组患者治疗前后D -二聚体水平比较 见表3。

表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D -二聚体水平比较

4 讨论

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为突发性腹痛、便血和腹泻三联征,内镜下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和溃疡形成。其发生与血管病变(最常见原因)、血流量减少、血管外因素、肠道因素、手术因素、医源性因素、药物因素等有关[2,9]。该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并发症多的特点,应积极治疗。本病属于中医“腹痛”“便血”“血证”等范畴,年老气虚推动无力,血液运行不畅,肠腑脉络瘀阻是主要病机,闭塞不通则腹痛,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则便血,升降失调则腹泻。益气活血愈肠汤谨守病机遣方用药,以黄芪、党参、白术益气补中,健运脾胃,鼓舞振奋清阳之气,气旺则血行,血畅则益胃肠;当归、生地黄补血活血,养阴填精;丹参、红花活血化瘀通络;丹皮、赤芍凉血散瘀止痛;三七、蒲黄活血止血、祛瘀生新;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炙甘草补益中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补元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消肿止血、生肌愈肠之效,收标本兼治之功。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芪、党参、白术等补气药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衰老,抗氧化,舒张血管平滑肌,扩张周围血管,降血压,增加血红蛋白含量,抗菌消炎,降低耗氧量,抗溃疡,保护胃肠黏膜,调节胃肠运动等作用[10];丹参、红花、三七粉等活血化瘀中药可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改善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11]。故诸药合用能达到减轻肠道缺血损伤,改善恢复肠道血供,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的目的。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腹痛消失、便血停止、腹泻停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益气活血愈肠汤对缺血性结肠炎疗效确切。

D -二聚体是继发性纤溶标记物,血栓形成时D -二聚体呈高表达,缺血性结肠炎常可发生急性血栓形成及纤溶过程,故D -二聚体水平升高;所以,其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筛查和病变严重程度的判断及疗效的评估都是一个很有临床价值的指标[12]。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D -二聚体水平显著降低(P<0.05)。说明益气活血愈肠汤能有效降低缺血性结肠炎D -二聚体水平。

综上所述,益气活血愈肠汤可提高西医常规治疗缺血性结肠炎的疗效,可促进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缓解,降低D -二聚体水平可能是其取效的机制之一。

猜你喜欢

结肠炎二聚体益气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益气温阳通便方治疗老年性便秘31例
益气化瘀解毒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辨证论治慢性腹泻型结肠炎45例
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
益气温阳法治疗心力衰竭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