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扬刺对大鼠创面修复及血清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2021-03-19陈荣良杜伟斌胡华辉沈福祥曹国平全仁夫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内源性造模电针

陈荣良,杜伟斌,胡华辉,沈福祥,曹国平,全仁夫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江南医院,萧山中医院·浙江 杭州 311201)

皮肤是人体与外界环境的首道屏障,组成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1]。多种创伤如烧烫伤、切割伤、研磨伤等,均可使皮肤缺损;而皮肤缺损后难以愈合成为临床的难点[2-3]。一般认为皮肤的自我更新及修复可分为炎性反应-细胞增殖分化-组织重塑3 个阶段[4-5]。针灸尤其是电针扬刺作为一种绿色疗法,在调动皮肤内源性电流、纠正创面内环境、加速创面修复方面有显著的功效,但其内在作用机制尚不明确[6-7]。本研究以电针扬刺为干预手段,以大鼠皮肤缺损创面为对象,观察其疗效及对其治疗前后血清相关炎性因子的表达,从炎性反应阶段入手探究针灸修复皮肤缺损的作用及机理。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清洁级2月龄SD大鼠20只,体质量(220±20)g,雌雄各半,由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沪)2017-0005。SPF级分笼饲养,湿度50%~70%,温度20~24 ℃,每日 12 h光照,适应性饲养1周后进行实验。

1.2 试剂和仪器 TNF-α、IL-1β、IL-6试剂盒:Assay公司,美国。Varioskan Flash 全波长多功能酶标仪:Thermo公司,美国。一次性华佗牌针灸针、韩式电针仪:苏州医疗用品厂。

1.3 模型制备 参考Ansell.DM[8]方法制备全层皮肤缺损大鼠模型。大鼠适应性饲养1 周,造模前禁食水12 h,麻醉,常规5 点固定,脊椎左或右侧旁2 cm作为造模区域,剪毛、脱毛处理,碘伏消毒,打孔器将造模区中心皮肤进行全层切除,直径约1.5 cm,深及皮下,碘伏消毒包扎,制成皮肤全层缺损模型。分置单笼喂养,喂饲标准饲料,维持伤口干燥、预防感染。

1.4 动物分组及处理 20 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成模型组和电针组。模型组仅予每日碘伏消毒包扎。电针组在造模后当日即给予电针扬刺治疗:选取创面中心一点和创面边缘正常皮肤0.5 cm处上下左右各一点,给予毫针(0.20 mm×13mm)针刺,不施针刺手法,然后连接韩氏治疗仪进行治疗,负极位于中心,正极位于上下左右,频率2 Hz,输出电流0.6~1 mA,以毫针出现轻颤为度,每日1 次,每次28 min。

1.5 观察指标

1.5.1 行为学观察 造模后每天观察并记录大鼠的存活数目、精神状况、反应能力、摄食摄水量等。

1.5.2 创面面积测定 游标卡尺测量并计算各组3、7、14 d创面面积和愈合率。创面面积愈合率=(治疗前创面面积一治疗后创面面积)/治疗前创面面积×100%。

1.5.3 血清TNF-α、IL-1β、IL-6检测 ELISA检测。分别于术后第3天、第7天电针治疗1 h后,大鼠眼眶后静脉丛取血,离心(3 000 r/min,10 min)分离血清,部分血清于-80 ℃冰箱中保存,备用。按照试剂盒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

2 结果

2.1 2 组大鼠一般行为学观察结果 实验动物在术后首日普遍精神较差,可能源于因麻醉、惊吓等原因,之后各组实验动物摄食量、摄水量均不同程度好转并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无实验动物死亡。

2.2 2 组大鼠创面愈合情况观察结果 见表1。

表1 2 组大鼠术后3、7、14 d创面愈合情况比较

2.3 2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检测结果 见表2。

表2 2组大鼠术后3、7d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比较

3 讨论

有研究认为,正常无损伤的皮肤往往维持有一种“皮肤电池”作用,而当皮肤一旦受损,正常的经上皮电位就会短路,电流自损伤上皮底部流出,损伤处的边缘由此形成稳定的电流,这种电流的负极通常指向受损皮肤表皮的深层部分,被认为是损伤性的内源性电场[9-10]。而在大部分慢性难愈性创面表面,发现内源性电场强度变弱,这种现象启发了外加微电流促进创面修复的治疗方案。皮肤损伤后创面组织和体内出现大量炎症反应,这些过度的炎症反应及其介质如未得到有效抑制,将导致细菌的滋生,不利于创面修复[11-12]。因此,皮肤损伤后如何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是加速创面修复的重要手段。Gürgen等[13]对大鼠皮肤缺损创面进行2 Hz、15 min的电刺激后,发现在真皮、肉芽组织、毛囊、皮脂腺的TNF-α、IL-1β、IL-6等促炎性细胞因子都明显减少,证明电刺激可抑制皮肤损伤的炎症反应,从而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中医学将皮肤创伤归类于“溃疡”“金疡”“折疡”范畴。周代就有关于疮疡的详细记载,并出现了独立的专科。作为祖国医学的瑰宝,针灸在治疗骨伤科、皮肤科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扬刺法源自于《灵枢·官针》:“扬刺者,正内(纳)一,傍内(纳)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具有舒经活络、消肿散结、益气补血之功效;适用于病变范围大、病变位置较浅的病症。而电针刺激疗法则是针刺联合电刺激,具有两者的双重效益[14]。

本研究基于创面稳态电流原理,将扬刺法和电刺激的双重优势巧妙结合应用,重建皮肤损伤区损伤性内源性电场,改善局部微循环,并以此结果探讨电针扬刺对创面修复及血清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①3 d后两组大鼠创面都有少许愈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 d和14 d后电针组愈合面积和愈合率均较模型组高,且相较7 d,14 d电针组创面愈合效果更佳,组内、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电针扬刺加速了创面修复过程。②3 d和7 d后电针组血清TNF-α、IL-1β、IL-6含量均少于模型组,且随着治疗次数/时间延续,炎症因子进一步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电针扬刺对炎症反应具有抑制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电针扬刺能够纠正损伤性内源性电场失衡现象,重建创面稳态电流回路,有效加速创面修复,降低促炎因子的表达水平是其作用机制之一。然而皮肤组织修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含了炎症反应、再上皮化、肉芽组织新生、早期血管化等一系列演变,尚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内源性造模电针
内源性NO介导的Stargazin亚硝基化修饰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机制
肾阳虚证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及评定标准研究进展
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及模型评价
湿热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及评价研究
病毒如何与人类共进化——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秘密
内源性12—HETE参与缺氧对Kv通道抑制作用机制的研究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内源性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α水平与中老年男性冠心病的相关性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