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阳陵东区陪葬墓M3之外藏坑考古发掘简报

2021-03-19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汉景帝阳陵博物院

考古与文物 2021年1期
关键词:墓园标本直径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

2014 ~2016 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汉阳陵博物院联合成立阳陵考古队,对汉阳陵东区陪葬墓M3 之外藏坑进行了主动性发掘。M3 位于汉阳陵外陵园东部,为汉阳陵东区陪葬墓园区域,具体位置为东司马道北(由南向北)第二排最西端的第一个墓园,西距皇后陵约830、南距阳陵东司马门道约250 米(图一)。发掘外藏坑2 座,出土陶俑、编磬、陶质生活器具、车马器等大量陪葬品。该外藏坑的发掘为研究西汉时期帝陵陪葬墓的形制结构、随葬品的埋藏以及当时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现将发掘收获简报如下。

图一 汉阳陵东区陪葬墓M3 地理位置示意图

一、墓园和墓葬形制

1. 墓园

M3 陪葬墓园,外围由东西向长方形壕沟围成,东西两条壕沟长108.8、114.4米,南北向壕沟探明长32米,向北进入煤厂无法钻探,长度不详。南壕沟东部有一个缺口将壕沟阻断,缺口宽3.2米,应为墓园门道。壕沟开口距地表约1 米,呈口大底小的梯形,上口宽3.2 ~3.6、深1.6 ~2.2 米,沟内包含有少量汉代瓦片。已探明墓园内有大型墓葬2 座,编号为M3 和M4,M3 位于墓园的中部。该墓园距帝陵最近。

图二 M3 外藏坑平、剖面图

图三 夯窝印痕

2.墓葬形制

M3 位于墓园中部,为该墓园的主人。墓葬坐西向东,方向94°,由墓室、封土、甬道、墓道、外藏坑组成。墓室在西,地面上原有封土,已被平整殆尽。墓室呈长方形竖井土圹式,上口长7.3、宽4.9 米。墓道上口平面原为梯形,斜坡道,东窄西宽,墓道的南、北、西三面壁面略内收。因2 座外藏坑修建其内,墓道经过后期加工,上口平面现为南北两边对称的三处曲齿状的梯形,上口长33.6 ~33.8、宽1.3 ~5.9米,墓道由东端开口处起坡至西端,西端距地表深9.5 米(图二)。

墓室与墓道之间由长3.2米的甬道相连。甬道和墓室部分均未发掘。

二、外藏坑内涵和遗迹

1.外藏坑的修建方式

2 座外藏坑由东向西编号为1 号(K1)和2 号(K2),均为东西长方形,“一”字排列在斜坡墓道内,与墓道方向一致,两坑间距4.5 米。根据墓道南北壁面加工痕迹分析,外藏坑经过多次改动完成(图二)。

1 号外藏坑(K1) 位于墓道东部,上口长15、宽4.8 ~4.9 米。墓道东部较窄,南北壁面经过两次外扩修建而成。第一次外扩,南北两壁面形成第一处曲尺形拐角,南壁拐角距墓道东端3.5、外扩0.7 米,北壁拐角距墓道东端3.2、外扩0.5、此处墓道宽3.2 米,向西延伸1米,墓道宽度为3.4 米,宽度不够,放弃在此基础上修建外藏坑。第二次外扩,第二处南北壁面外扩曲尺形拐角,距墓道东端为4.5、南壁外扩0.5、北壁外扩1 米,此处墓道宽4.8 米,由此向西15 米,墓道宽度逐渐扩大到4.9 米,在此区域修建1 号外藏坑。西端比原墓道宽,此处墓道宽度为4.5 米,与墓道南北壁面形成第三个向内的曲尺形直拐角。

2 号外藏坑(K2) 位于墓道西部,近墓室。东壁距墓道东端22 米,此处墓道上口宽4.5 米,向西略宽,因此2 号坑没有破坏墓道西部的南北壁面,坑底西壁紧切墓道西壁。

图四 K2 顶部遗迹

图五 1 号坑(K1)平、剖面图

修建1 号坑时,墓道南、北、东三面都进行了下挖,南北壁面垂直下挖,东边壁面下挖时内收,南北壁上部向内倾斜,口宽底窄。两座坑对斜坡墓道底部进行修整,位于一个平面上,深度4.7 米(距墓葬开口)。修整方法为1号坑东部墓道底部挖穿生土层,对其西部和2号坑所在位置的墓道底部回填上抬,底部回填层经过夯筑,后回填层下陷,出现坑底部东高西低的斜坡现象。

修好外藏坑土圹后,底部铺上地袱和木板,两侧用枋木垒砌,两端用枋木封门,顶部平铺木板,形成一个封闭的木箱式结构,内置陪葬品,然后覆土回填,木箱外围与墓道之间回填土和木箱等高时上层有较厚的夯面和踩踏面,应为放置随葬品时踩踏所留。外藏坑回填土经过夯筑,夯层厚14 ~20 厘米,圆形夯窝,直径7 厘米(图三),壁面也有工具镢挖的印痕。2 号坑西部被大火烧过,有木炭、红烧土等遗迹遗物,部分随葬品也被烧成红色(图四)。

图六 2 号坑(K2)平、剖面图

2.外藏坑的木箱结构

2 个木箱结构基本相同,细节略有差别,由上棚木、侧枋木、封门、挡板、铺地板、地栿等构成长条形箱式结构。木结构腐朽,仅发现部分遗迹。

(1)1 号坑(K1)

长13.6、外宽3.2 ~3.4、内宽2.7 ~2.9、残高0.6 ~0.8 米。

上棚木 南北向铺设,东西相连,两端架设在南北侧枋木上部,现残存42 块,残长0.3 ~3.4、宽0.1 ~0.4 米不等,厚0.01 ~0.1 米,浅灰褐色灰迹,少部分为灰白色。

侧枋木 侧枋木位于坑道南、北两侧,层叠垒砌,中间未发现有立柱连接,两侧上枋木板尺寸不详,底层尺寸保存较完整,南侧枋木板残高0.02 ~0.16、宽0.22 ~0.33 米,北侧枋木残高0.05 ~0.48、宽0.25 ~0.36 米。

图七 骑马俑及马饰出土情况

图八 女立俑出土情况

挡板和封门 挡板位于坑道东西两端,为南北向立板,镶嵌于南北侧枋木上。东端南侧挡板痕迹长0.53、宽0.31 米,北侧挡板痕迹长0.55、宽0.31 米,东端挡板底部外有向内凹槽,用于镶嵌门槛。门槛长1.78、宽0.11、残高0.27米,门槛外为封门。封门位于坑道东端挡板外侧。挡板外侧南北向横置枋木,上下叠压垒砌。东封门枋木遗迹长1.8、宽0.08 ~0.11、残高0.27米。西部盗扰结构不清。

铺地板与地栿 木箱底部设有纵向地栿,地栿长度略长于箱体,铺地板横置于地袱之上。南侧地栿长14.2、宽0.27 ~0.34 米,北侧地栿长14.5、宽0.24 ~0.3 米,地栿深0.02 米。

铺地板 因盗扰严重,东部发现14 块痕迹,呈红褐色或黑褐色。完整的长2.8、宽0.16~0.32、厚约0.02 米。铺地板两端压在地栿之上(图五)。

图九 车舆部分遗迹

图一〇 车衡遗迹

(2)2 号坑(K2)

与1 号木箱结构略有不同,东西两端和南北两侧有4 根木地袱,西端南北两角各有1 个角柱,东端角柱不清,两侧枋木和西端枋木与角柱连接,形成箱体。2 号木箱结构比较清晰,箱体东西外长11、内长10.4、外宽2.7 ~2.8、内 宽2.3 ~2.5、 残 高0.86 ~1.48 米。

图一一 1 号外藏坑(K1)遗物和遗迹照(由西向东)

图一二 2 号外藏坑(K2)遗物和遗迹照(由东向西)

上棚木 残存40块,残长0.56 ~2.39、宽0.18~0.4、厚0.01~0.15米。

侧枋木 位于坑道南、北两侧,层叠垒砌,共计6 块,中部未发现有立柱连接,南侧枋木残高0.05 ~1.48、宽0.2 ~0.28,北 侧 枋木残高0.02 ~1.48、宽0.24 ~0.26 米。两侧枋木的西端与角柱连接。东端情况不明。

封门 封门板位于木箱东西两端,底面高出底面夯土层表面0.2米,此空间内填有五花土,土色花杂,封门板残高0.58、复原长1.84、宽0.16~0.2 米。

挡板 位于东西两端,由遗迹判断,西端挡板6 块,残高1.48 米,上下两端的挡板较长,延伸至箱体外,长3.5、宽0.26、厚0.35 米,这两块枋木南北两端内朝下或朝上中心处均出现一个东西向卯槽与立柱两端隼头相连接,卯槽长0.144、宽0.08、深约0.14 米,中间4 块枋木长2.4 ~2.45、宽0.26、厚0.14 ~0.25 米。

角柱 木箱的西北和西南角各清理出1 根角柱,残高约0.74、宽0.33、厚0.33 米,立柱两端带有隼头,与底层枋木东西向卯槽镶嵌,立柱一面与南北向枋木相连接,一面与两侧东西向枋木相连接。东南角和东北角立柱因盗扰不清。

铺地板与地栿 外藏椁南北底部设有纵向地栿,地栿长度略大于木椁箱体的长度,南侧地栿长11.3、宽0.2 ~0.27、残高0.05 ~0.18、深0.03 ~0.05 米,北侧地栿长11.3、宽0.2 ~0.3、残高0.06 ~0.26、深0.02 米。

铺地板 由于受盗洞盗扰影响,槨箱内大部分底板已不存在,西侧部分处底板上面铺有一层席纹的物质,5 号盗洞北面的4 块残底板尺寸较为清,其中西侧底板最短,残长0.6、东侧底板最长1.5 米,中间两块底板一块残长1、宽0.22,另一块残长1.34、宽0.28 米,底板现残存厚不足0.01 米(图六)。

图一三 漆木器出土情况

3.外藏坑随葬情况

2 座外藏坑出土随葬品的种类和遗迹分布各不相同,随葬品均为明器。现分别予以介绍。

1 号坑随葬品布局分为三部分。东部摆放彩绘木马和彩绘骑马陶俑,清理出残木马11、骑马俑12 件。木马身上有华丽的鎏金装饰,佩戴瓜子形小铜串饰、管状小铜串饰、小铜环和铜带扣,骑马俑身上佩有铁剑、铁戟或佩戴箭囊(里边装有若干小铜镞)(图七)。中部摆放彩绘木车,清理残留木车痕迹7 处(图九、一〇)。西部摆放乐器、男女立俑以及木俑(图八)。出土石磬32、小铜编钟1 件,瑟琴铜构件以及管状骨器若干;男立俑23、女立俑6、木俑5 件。这些器物除西端中心的2 件女立俑及其南侧的4 件木俑外,其它器物受盗扰,已不再是原摆放位置(图一一)。

2 号坑内主要放置漆木器和陶器(图一二)。东部摆放漆木器,器形有耳杯、盘、圆形漆盒、漆案等(图一三)。西部摆放陶器,北边放置长方形陶仓,南边由东向西依次摆放带盖陶罐和茧形壶,陶罐中残留有大量小型动物骨骼,其他陶器残留物腐朽无法分辨(图一四)。

图一四 茧形壶、陶罐等出土情况

图一五 外藏坑出土陶俑

三、出土遗物

外藏坑虽然被盗严重,仍然出土有种类繁杂、数量较多的随葬品。器物种类主要有着衣式陶俑、木俑、陶生活器、铜车马器、兵器、石罄、铜乐器残件、骨器、漆木器、铁器等千余件。

(一)俑

1.着衣式陶俑 出土于1 号坑内,有男立俑、女立俑、骑马俑3 类。均为泥质灰陶,烧成温度高,俑表面饰有彩绘,造型逼真,高52~59 厘米。陶俑原有木质手臂、着衣物,已腐朽无存。

男立俑 23 件。有圆脸、方脸和长脸之分。面部及躯体施橙红色彩,头发、眼睛施黑彩。头发中分,于脑后绾髻,髻上有笄孔。男俑下体阳具、阴囊齐备,体格健壮。标本K1D14:63,通高58、肩宽10厘米(图一五,1;图一六)。

女立俑 6 件。体形较男俑小,面部及躯体饰粉白彩,头发、眼睛施黑彩。头发由额际中分梳至脑后,发稍回折于颈后绾髻,束带。胸部丰满,身材修长。标本K1:1,通高51.9、肩宽9 厘米(图一五,2;图一八)。

骑马俑 12 件。上身笔直,下肢分胯骑马状,木质彩绘木马腐朽无存,面部刻画清晰,肩部有一个圆形断截面,截面有一个小圆孔,原来插木臂之用。发髻在前额中分梳于脑后,辫成一股后,从脑后中部上盘于脑后顶部两侧,形成犄角状。标本K1 木马3 旁:1,通高56、肩宽10.4、双脚之间宽30.5 厘米(图一五,3;图一七)。

2.木俑 5 件,出自1 号坑西壁南部,南北一排,背靠西壁而立,外饰粉白彩绘,大小与陶俑相同(图一九)。

(二)金属器

种类有车马器、兵器、乐器铜构件等。

1.车马器

均为明器,多数为鎏金铜质,部分锈蚀,鎏金脱落,少量铁器。鎏金铜器有盖弓帽、车軎、车轙、马衔、带扣、带钩、椭圆形小铜串饰、管状小铜串饰、小铜环等,铁器为铁锏。

盖弓帽 69 件。分为二型。

A 型 圆形平顶,束颈,颈下有球形圆突,器身为细管状,向上略内收,中部向上挑出一弯钩。根据大小不同分为二个亚型。

Aa 型 体 型 小。标本K1D11:57,鎏金,直径1.1、长2.7 厘米(图二〇,1)。

Ab 型 体型略大。标本K1 车5:12,直径1、长4.5 厘米(图二〇,3)。

B 型 圆筒状,顶端渐细、封闭,中部向上挑出一弯钩,口部有固定盖弓爪木的细销孔。根据大小不同分为二个亚型。

Ba 型 体型小。标本K1车1:10,鎏金,直径0.7、长2.6 厘米(图二〇,2)。

Bb 型 体型略大。标本K1D12:14,鎏金,直径0.9、长4.7 厘米(图二〇,4)。

车軎 6 件。一端粗一端细,中部有一道凸出的宽带,宽带中有一凸棱,粗端对穿双孔,插有铁辖,辖有帽。标本K1车1:2,直径2.8、长3 厘米(图二〇,9;图二一)。

车轙 17 件。铜条或铜棒制作而成,有的鎏金,器形呈“U”形。分为三型。

A 型 “U”形,两端有直角外折末端。标本K1车1:6,长3.5、高2.2 厘米(图二〇,8)。

图一六 男立俑(K1D14:63)

图一七 骑马俑(K1木马3旁:1)

图一八 女立俑(K1:1)

B 型 “U”形。标本K1D12:14,长3、高2.7 厘米(图二〇,7)。

C 型 “U”形,上有横杆。标本K1车5:3,长3.5、高2.2 厘米(图二〇,6)。

衡末 11 件。圆筒状,顶端封闭,外侧上部有一道凸出的宽带,宽带中间有一周凸弦纹,口部有一细销孔。标本K1车5:2,直径1.8、高2.6厘米(图二〇,10;图二三)。

图一九 木俑出土场景

马衔 12 件。由两节组成,每节中部为细棒状,两端各有一小圆环和一较大的椭圆形环,小圆环相互套接在一起。标本K1车8:6,长10.05、宽2.3 厘米(图二〇,5)。

带扣 26 件。分为二型。

A 型 形状为横长方形,一长边中部向外伸出一弯曲固定带舌。标本K1车8:2,长2.3、宽1.7 厘米(图二〇,11)。

B 型 形状为横长方形,一长边中部向外伸出可活动直带舌。标本K1车4:5,长1.9、宽1.4厘米(图二〇,12)。

带銙 1 件。由长方形和圆形固定连接形成,配合带扣使用,带扣的扣舌插入带銙圆形銙头中,形成连接使用。标本K1车3:2,长1.7、宽0.8 厘米(图二〇,13)。

图二〇 金属车马器

铜环 77 件。分二型。

A 型 截面为扁状形。标本K1 车5:8,鎏金,直径3.6 厘米(图二〇,17)。

B 型 截面为圆形。直径1.2 ~2.9 厘米。标本K1D12:8,直径2.9 厘米(图二〇,19)。

铜车门户构件 2 套4 件。包括门墩和门扉(图二二)。门墩,四方体,中间有一个圆形榫孔,一面向外伸出外檐。标本K1车5:5-1,长2.7、宽1.7、高1.2 厘米(图二〇,16)。门扉,呈“L”形,中空,底角有外凸的圆铆,主要用于包车门扉角,底角的圆铆和门墩榫孔套合。标本K1车5:5-2,长6、宽4、厚1 厘米(图二〇,14)。

图二一 车軎(K1车1:2)

图二二 铜车门户构件(K1车5:5)

图二三 衡末(K1车5:2)

齿形车轙铜构件 1 件。截面为菱形,两端有三角形的锯齿,中空,内有朽木痕迹,外有两个小半圆形环。标本K1俑3:3,长8.5、宽2 厘米(图二〇,15)。

带钩 22 件。铜质,琵琶形,钩首近方形,背部有圆形钮。标本K1D11:52,长1.7厘米(图二四,8)。标本K1D10:43,鎏金铜钩,钩首呈鸭首状,末端为环状。长1.3厘米(图二四,9;图二八)。

节约 28 件。铜质,帽为圆饼状,有的饰虎头兽面,有的素面,背面有2 个方形钮。标本K1D11:30-1,鎏金,虎头兽面帽。帽径1.05、高1、底边长0.7×0.65 厘米(图二四,2;图二七)。标本K1D11:30-2,帽径1.05、高1、底边长1×0.9 厘米(图二四,1)。

铜泡 229 件。椭圆形半球状,中间有一道横钮(图二五)。标本K1D11:51,长0.7厘米(图二四,3)。

小铜管 约500 件。中空管状(图二六)。标本K1D11:2,长0.5、直径0.6 厘米(图二四,4)。

长方形铜管 8 件。扁长方形。标本K1D15:7,长1.9、宽1、高0.5 厘米(图二四,10)。

扁圆形铜车饰 20 件。外形扁圆,中间有长方形孔。标本K1D12:6,长1、宽0.7、高0.7厘米(图二四,5)。

图二四 金属车马器

齿形铜车饰 1 件。形状似展翅的飞燕,腹部中空,内有朽木痕迹,尾部有3 个三角形的齿。标本K1D10:31,长1.4、宽0.5、高1.6厘米(图二四,6)。

图二五 铜泡出土情况

图二六 小铜管

图二七 节约(K1D11:30-1)

图二八 带钩(K1D10:4)

图二九 琴柱(K1D13:12)

图三〇 金属兵器

亚腰形铜车饰 13 件。亚腰形,中间圆柱体,两端为圆饼形。标本K1D12:10,直径1.2、高1.3 厘米(图二四,7)。

杯形管状铜车饰 30 件。圆筒中空,带半环,形状像带半环捉手的无底水杯。标本K1D10:44,直径0.6、长0.9、高0.5 厘米(图二四,11)。

Y 形管状铜车饰 10 件。呈“Y”形短裤状。标本K1D12:22,长1.2、宽0.6、高0.9 厘米(图二四,12)。

斜角铜管车饰 50 件。一端为斜面。标本K1D11:60,直径0.6、长1.6 厘米(图二四,13)。

铁锏 8 件。圆筒状,直径2 ~4 厘米。标本K1D15:3,直径4、宽1.7 厘米(图二〇,18)。

2.兵器

铜弩机 10 件。鎏金,由郭、望山、悬刀、钩心、键等组成。郭上部有矢道凹槽,望山较短,悬刀略长,郭身有2 圆孔,键由此贯穿将各部件组成整体。标本K1D10:15,长3.5、宽1.6、高4.4厘米(图三〇,1)。

铜镞 约100 件。镞为三棱形,铤与翼之间的关较细,呈六棱形,圆柱形细长铤。标本K1D15:9, 长2.9 厘米(图三〇,3)。

铜镦 4 件。长兵器柄端装饰,圆筒状,中空,平底。上口部有楔孔。标本K1车8:5,长2.8、直径1.4 厘米(图三〇,2)。

铁剑 12 件。长条形,脊较厚,两侧刃薄,截面菱形。标本K1 车2:1,长36.5、宽1厘米(图三〇,4)。

铁戟残块 若干小包,1 号陪葬坑中出土,无法复原。

3.乐器及构件

钮钟 1 件。铜质合瓦形钟体,平舞,舞上置长方形竖环钮,凹弧状于,篆间有乳钉,钟内铸有铭文“十目”。标本K1D14:23-1,长2.3、宽3.1、高5厘米(图三一,2;图三二、三三)。

钟锤 1 件。柱状铜棒,顶部有圆饼形打击帽锤。与钟一起出土。标本K1D14:23-2,长4、帽径1.1 厘米(图三一,8;图三四)。

图三一 铜乐器及其他

图三二 铜钮钟(K1D14:23-1)

图三三 铜钮钟内铭文(K1D14:23-1)

图三四 铜钟锤(K1D14:23-2)

图三五 琴轸钥(K1D14:17)

图三六 铜禁(K2:3)

石磬铜挂钩 2件。呈“S”形,钩干和头为圆柱状,尾部平直,有一个方形楔柱钉。标本K1D14:15,长5.5、宽4.5 厘米(图三一,5)。

琴轸钥 3 件。铜质,细长管状,上端环形,浮雕图案,一端略粗,外圆内方的中空。标本K1D14:17,长6.3、宽2.3 厘米(图三一,4;图三五)。

琴柱 1 件。鎏金铜质,方形管状,一端有圆形帽。标本K1D13:12,长1.9、帽径1.5 厘米(图三一,6;图二九)。

琴轸 19 件。铜质四棱柱头,上大下小,束颈,颈部有一斜孔,应为琴轸。标本K1D14:18,直径0.55、高1.8(图三一,7)。

图三七 陶器、石磬

4.其他

铜 禁 1 件。 标 本K2:3,形似长方形桌子,器物底部为长方形铜板,靠近四角处各有一小钩,钩尖朝外,铜钩内侧有四个曲尺形矮柱,矮柱或两两相连,或相互连结。封泥嵌在铜柱之间(图三一,1;图三六)。

铜钱 1 枚。圆形方孔,无内外郭,边缘多不规整,正面穿两侧铸阳文“半两”二字,字体笔画方折,背面素面。标本K1D4:4,直径2.5 厘米(图三一,3)。

铁工具残块 1 号陪葬坑中出土,无法复原。

(三)陶器

有日用陶器和建筑材料两类,均为泥质灰陶,陶质细密、坚硬,烧制火候高。日用陶器有仓、茧形壶、带盖陶罐等。部分陶器外侧附有一层胎衣,表面饰彩绘,彩绘脱落严重。建筑材料有云纹瓦当。

陶仓 3 件。器型高大,均为四棱直筒状。直口,圆唇或方唇,平肩,深腹,腹壁直,腹底部内收,平底。破坏严重,无可复原的器物。

图三八 彩绘陶茧形壶(K2:18)

图三九 带盖陶罐(K2:8)

彩绘茧形壶 8 件。侈口,束颈,壶身饰有竖向对组凹弦纹,底部有喇叭状圈足。周身施黄彩。口沿外卷,圆唇,颈部饰三周凸弦纹,圈足外侧饰三周凸弦纹。附有子口盖。标本K2:18,口径11、腹长径30.8、底径11、通高24 厘米(图三七,2;图三八)。

图四〇 石磬组合

带盖陶罐 5 件。侈口,束颈,鼓肩斜腹,平底。带盘形盖,盖平口,斜腹,弧形底。标本K2:8,口径12、底径10.6、腹径22.2、高15.8 厘米;盖径15、底径13.8、高3.4 厘米(图三七,1;图三九)。

云纹瓦当 34 件。填土和盗洞中出土。泥质灰陶,有的带有残缺的筒瓦。当面轮内侧凸起一周单弦纹,当面用十字双线界格分为四扇面。双线头有一个卷云纹,当心有一圈凸起单弦纹,中心为双线交叉。当轮有残缺,已修复。标本K1D11:5,当径14.2、长23 厘米(图三七,4)。

(四)石器

主要为石磬,形制相同,由小到大共计32件。弧底五边形磬,底边上凹、股二鼓三、磬背有约135 ~140 度左右的倨句,有一个圆形的倨孔,鼓边、股边、鼓博、股博都呈直线,石磬的鼓、股边和角都打磨倒棱(图三七,3;图四〇)。13 件石磬的鼓上边刻有1 ~3 个文字,为“五音”的位置。有的字经过改动,辨识不清(表一;图四一~四三)。

(五)骨器

梭形骨器 5 件。一头尖,一头扁的梭形,背部呈三角形,内弧,标本K1车2:1,长3.8、宽1.2、高1 厘米(图四四,1)。

骨饰 1 件。圆棒状,一头略大,有两条箍,中间有个小圆孔。多为马鞭上的装饰品。标本K1车5:10,长1.6、直径0.6 厘米(图四四,2)。

图四一 石磬(K1D14:37)

图四二 石磬刻字“左□□”(K1D14:45)

图四三 石磬刻字“右上宫”(K1D14:49)

锯齿骨管 4 件。管状,内有红彩,一头有三个三角形锯齿,一头平,接近平头端有一个横向的圆孔贯穿。标本K1车2:2,直径0.2、长15 厘米(图四四,3)。

表一 汉阳陵出土石磬测量数据表

图四四 骨器

骨管 5 件。细管状,表面光滑。标本K1D14:19,长5.3、直径0.8 厘米(图四四,4)。

骨环 1 件。圆环状,截面呈四方形。标本K1D14:32,直径2.4 厘米(图四四,5)。

(六)漆木器

2号坑中部出土,主要有漆木耳杯,漆木盒等。

四、结语

经过对此次发掘资料的整理,有以下几点认识。

1.M3 墓园距离帝陵陵园较近,外藏坑的箱体式结构形式以及出土的着衣式陶俑、木质车马等随葬品与汉阳陵南区外藏坑、帝陵外藏坑基本相同,由此判断该墓的时代为西汉前期。陪葬阳陵,证明了该墓主人为景帝时期的重要人物,身份特殊,级别较高。

2.外藏坑建设在墓道处,与其称其为外藏坑,更准确地应该称其为“外藏箱”。1 号箱的设置因为地方的限制,将原墓道向南北两边外扩,设置箱体构造,2 号箱则直接在墓道西部设置。该墓历经多次盗扰,破坏严重,两木箱中随葬品亦难逃噩运。箱中出土物品更显得异常珍贵,特别是32 件石罄、乐器上的铜器和骨器,均是西汉前期研究乐器的重要资料,车马上各种不同种类的铜饰、骨饰,为其时随葬彩绘木车马的装饰提供了新的素材,这些器物丰富了西汉帝陵陪葬墓随葬的内容,是研究西汉前期陪葬墓品的珍贵资料。

3.考古发掘过程中大量科技手段和考古现场保护手段的运用,为考古发掘和资料整理以及后期的研究、陈列展示等奠定了先期的基础条件。

领 队:侯宁彬

发掘人员:侯宁彬 马永嬴 李 库 陈 波 石 宁 杨武站 张生产 齐增安

绘 图:郑朝阳 孙 征

执 笔:石 宁 李 库 杨武站 陈 波 张 琳 闫华军

猜你喜欢

墓园标本直径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各显神通测直径
借一场火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墓园里的机器人(环球360°)
爱虚张声势的水
直径不超过2的无爪图的2—因子
太辛苦了
读当代作家傅爱毛的《疯子的墓园》
植物标本的采集与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