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精准健康管理模式应用研究进展
2021-03-19黄创华
黄创华
【摘要】心血管疾病包括一组疾病,范围从外周动脉、冠状动脉、心脏瓣膜、心肌、先天性心脏病到心律失常,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尽管在治疗方面取得了种种进展,心血管疾病仍是全球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一类疾病。如何运用精准健康管理模式来预测、预防、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精准健康管理模式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做一综述,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精准健康管理模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R714.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1)11--01
据官方统计,心血管疾病死亡病例数占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病例总数的40%以上(城市占43.16%,农村占45.5%),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慢性终身是心血管疾病的显著特点。医学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需要养生与防治相结合的策略,而精准健康管理模式正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最佳途径。从国家层面讲,这也是由重视“疾病”向重视“健康”的转变,做到“病前防、病中治、病后养”的全面管理,从而改善居民的生存质量。
一、精准健康管理模式的定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精准健康管理模式作为一项新的管理模式诞生。它以海量的组学数据为对象,运用生物信息挖掘、机器学习对人群的精准健康风险进行建模、评估、预测,同时运用人工智能科学,最终达到给个人提供精准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目的。精准健康管理模式能将当代医学内部与医学相关学科融合产生的成果充分应用,是一项维护与促进健康的先进理念。当前,该模式在许多慢性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中广泛应用,实现疾病的精准评估、预测和干预,能大幅度提升疾病的防治效率。
二、心血管疾病精准健康管理模式应用面临问题
(一)意识理念缺乏
我国居民缺乏健康管理的意识理念,受“无病不治、有病看病”的传统观念影响深重。城乡居民特别是在农村,居民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意识淡薄,对精准健康管理认识不深。不管是个人还是医疗机构,对健康管理模式都处于起步状态。政策上,对心血管疾病的精准健康管理模式普及程度不够,也没有对应的指南供居民参考。相应的规范、制度更新速度慢,不够完善,缺乏标准化的统一指导。
(二)“人财”资源匮乏
由于精准健康管理模式往往被忽视,因此高校相关专业的开设也不够积极,导致这方面的人才少、水平低,就业难度大。长此以往造成了恶性循环,尤其是在基层,像如社区卫生站这方面人才奇缺,造成社区心血管疾病精准健康管理模式难以实施。没有良好的业绩作为支撑,便无法获得财政支持,面对“人财”资源匮乏的局面,很难为城乡居民的精准健康管理提供保障。
(三)健康管理普及程度低
当前,精准健康管理模式更多以形式主义模式出现。最常见的就是社区义诊咨询和开展系列讲座。以上方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城乡居民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预防心血管疾病中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目标人群较为局限,更多对象是老年人或者患者,普及率不够。另外,经验具有局限性,多为本地医学人员宣传,缺乏地区间甚至国家间的经验交流。精准健康管理模式的普及还缺乏持续性,不然只是隔靴搔痒,无法起到长久的作用。
三、精准健康管理模式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一)医学大数据挖掘与整理
随着人们对健康关注度的提高和医学大数据的快速发展,预测的人群由病患人群拓展至正常人群,预测模型的结局从患病状态转变为亚健康或患病初期。医学大数据在心血管疾病精准健康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医学大数据通过云平台,将个人信息作为索引,通过个人生命历程,实时汇总与整理基因组学数据、电子健康档案、健康保险数据、基本公共卫生数据、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疾病监控数据、死因数据等,建立医学大数据库。精准健康管理模式为医学研究人员探索心血管疾病与各种危险因素的关系、构建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预测模型提供了宝贵资源。
(二)疾病风险评估精准化
居民可以通过精准健康风险评估更加直观地获取个人存在的健康风险,从而改变其自身的不健康行为。多基因风险评分是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的一个主要工具,通过量化多个位点或基因的累积效应,基因组变异信息将转化为心血管疾病易感性的分值。人工智能科学也加快了精准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的发展。林耀望等研究表明,运用XGBoost算法,冠心病风险预测模型的AUG、灵敏度和特异度等7项参数均大于90%,心肌梗死的AUG、灵敏度等5项数据均大于80%。
(三)生活干预精准化
在精准健康管理模式下,能够帮助管理对象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其中饮食方式与起居方式尤为重要。在人类基因技术与人类基因组测序技术的支持下,营养遗传学与营养基因组学逐渐发展。饮食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基因有着显著的交互作用,健康的膳食结构与能量摄入对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意义重大。此外,精准健康管理模式能够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起居方案。例如:高血压患者应戒酒、戒烟,在睡眠时把腿部垫高8公分左右等。
(四)心理干預精准化
在“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需要被重点关注。心理健康与心血管疾病息息相关。压力刺激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使得血压、血糖升高,心率加速。不健康的心理如抑郁和焦虑,导致体内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损害内皮功能,长期炎症反应最终造成动脉粥样硬化。通过精准健康管理模式,积极主动调节患者的相关基因,鼓励患者采用更加健康、阳光的心态,从源头上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五)药物干预精准化
药物的副作用是心血管疾病中临床用药的常见现象。根据患者个体不同基因型进行适合药物的选择,是心血管疾病药物精准干预的体现。例如,氯吡格雷的疗效存在一系列个体间变异性,CYP2C19*3和CYP2C19*2等位基因作为突变基因能降低酶活性,其缺失可能导致药物反应性差,而CYP2C19*17等位基因作为突变基因可以增强酶活性。
四、结束语
精准健康管理模式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能够全周期、全方位管理医学健康信息,提升健康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可及化,满足我国城乡居民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为实现健康中国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威强.心血管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构建及个性化方案智能生成与量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20.
[2]林耀望,董少红,朱炜明,等.机器学习算法在冠心病和心梗预测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8,24(17):6.
3528501908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