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扶贫典型案例研究
2021-03-19张园园
张园园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典型模式;扶贫效果;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31-0121-03
一、淄博市乡村旅游开发条件与扶贫发展现状
淄博市位于鲁中山区与鲁北平原的交汇处,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山东省辖区内的一个地级市。西接山东省会济南,南靠红色革命老区临沂,东依潍坊,北与东营和滨州接壤。地处整个山东省的中部,其中有若干铁路和高速公路穿城而过,是国务院批准的山东半岛经济开放区。淄博市旅游景观丰富多彩,特色鲜明,人文旅游资源包容古今,自然旅游资源覆盖整个城市。
淄博市北为水南为山,自然风光得天独厚,山区面积占总面积达50%,被群山包围的村庄是贫困集中区域。大山阻隔了小山村,也保护了这些小山村。近年来,淄博市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将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特色路。鼓励农民参与农村旅游扶贫工程建设,使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许多贫困村靠旅游实现整体摘帽,旅游扶贫走出共享经济发展的崭新路径。开发打造了博山池上片区、淄川太河片区、沂源阳三峪片区、桓台马踏湖片区、临淄马莲台片区、高青蓑衣樊片区等多个乡村旅游连片发展区域,形成了“连片率先发展、以片带面”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1]。以旅游促扶贫,以扶贫促旅游,实现旅游与扶贫的共生、共享、共荣,实现了产业发展、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等良好格局。
淄博市地域狭窄,但由于各地旅游资源的种类繁多,乡村旅游因地制宜有特殊,与市场对接有生命力,为进一步通过乡村旅游来完成脱贫攻坚工作积极做铺垫[2]。总之,淄博市是乡村旅游建设发展的先驱城市,走在全国前列,拥有众多国家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很多经验和做法在全国得到推广,知名度享誉全国,从而可以促进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
二、淄博市乡村旅游扶贫典型模式
(一)以中郝峪村为代表的“共同致富”型
中郝峪村所有村民将房屋、土地、林木和其他资源折成股票,形成公司化运作,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农家景”成为真正的旅游村落。2017年,中郝峪村共接待游客28万人次,旅游收入高达0.247亿元,本村居民年可支配收入从10年前的2千元增长到去年的3.5万元,全村居民实现全部脱贫,淄博市最贫困的村落一跃成为第一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向周边省市成功输出旅游开发模式。
(二)以上小峰村为代表的“资金转换”型
上小峰村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于鲁中名山——鲁山的山脚下,但由于交通闭塞,一直以来都是贫困村。上小峰村将100万元扶贫基金变股金,按照30%~70%的比例分给村集体和贫困户,建设观光合作社,形成“资金转换”旅游扶贫模式,带领村民实现脱贫致富。
(三)以潭溪山为代表的“景区带动”型
近年来,潭溪山景区逐步成为鲁中领先的旅游度假区,用一座玻璃栈道,架起村民“致富桥”。景区利用国家扶贫资金架起了全国第一条无背索斜拉式玻璃桥旅游项目,每年将固定比例收益分红给25个贫困村中的近千名贫困人口,不仅实现了景区顺利融资,也使贫困村民得到收入保障。玻璃栈桥项目刚接待游客就实现了旅游市场井喷式发展,2016年全年景区接待游客90万人次。潭溪山旅游区直接或间接地带动千余贫困劳动力就业,辐射多家乡村农家乐发展,给周围农村居民带来滚滚红利。
三、淄博市乡村旅游扶贫效果
(一)直接增加居民的人均收入,旅游扶贫初见成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乡村旅游实现扶贫攻坚是一条绿富双赢的新道路[3]。淄博市的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成功实现了部分村民就地脱贫致富。自2016年以来,淄博市依托当地丰富的山水资源做足文章,将9 100多万元国家扶贫基金投入乡村旅游,99个村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9 862户贫困户脱贫增收,人均增收1 300元,极大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4]。
(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随着乡村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多数村集体按照经济效益大多數返还给农户,其余留作集体收入的分配原则,村集体经济收入极大增加。村集体负责村民的养老、医疗保险,将收益带给村民,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为了发展农村旅游活动,政府通过村庄特色,将乡村小路进行道路硬化、街道治理,做到了户户联通,统一组织实施农厕改造、庭院改造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使用综合服务中心与旅游集散中心,不仅方便游客,也极大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通过不断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营造了良好的乡村旅游发展环境。
(四)优化乡村生态环境
随着淄博市不断发展乡村旅游,使村民们了解到生态就是优势,许多乡村小镇开始拒绝引进高污染的工业企业,提高了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更加重视生态植被的修复[5]。在保护乡村植被绿化环境的同时,不断进行旧村改造、旱厕改造工程,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彻底解决了垃圾乱堆乱放等问题,提高了村民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提高村民整体素质
村民直接或间接的参与乡村旅游服务工作,实现脱贫致富,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由于常年从事服务行业,与游客接触多了,整体村民素质得到很大改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淄博市的村民们没有丢掉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淳朴民风,村民们把游客当亲人,极大改善了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政府组织的各项旅游培训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农村居民的服务水平和整体素质。
四、淄博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整体规划,忽视联动效应
淄博市虽然有部分乡村旅游项目都进行了个体发展规划,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指导,只是盲目地投资与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高重复率、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缺乏全淄博整体规划。某些地区急于脱贫,致使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不相和谐,缺乏对客源市场及旅游者的吸引力[6]。此外,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仅仅关注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忽视了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影响旅游者的舒适度。这些乡村气息浓厚的农村地区,地处深山,交通闭塞,接待服务设施过于简陋,卫生条件堪忧,无法形成一条龙旅游服务体系。
(二)客流两极分化,淡旺季明显
淄博市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旅游目的地自身因素而言,旅游客流集中于气候适宜的春夏两季,客流季节性差异巨大,大多以家庭式短途休闲游为主,冬季时间段客流量极少。以潭溪山旅游度假区为例,景区游客极少,冬季略显荒凉,造成旅游设施闲置;而旅游旺季游客大量涌入景区,造成景区接待能力滞后无序,体验感极大降低。旅游客流的季节性分化,导致部分乡村物资调配不平衡,旅游服务人员工作极不稳定,造成资源配置失调。
(三)某些村镇对乡村旅游扶贫理解偏差
乡村旅游扶贫从本质上区别于普通的旅游项目开发,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服务于我国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消除贫困,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让乡村美起来、富起来[7]。某些村镇将旅游扶贫当作一般的旅游规划,仅仅注重短期收益,忽视了本村的长期持续发展,对乡村旅游扶贫存在理解偏差。
(四)景区经营管理配套体制不健全
乡村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主体是企业还是政府需明确,管理体制不健全,出现相互推诿等一系列的问题。由于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涉及面广,包含的企业和机构部门繁多,仍需要整体宏观管理,部分景区景点缺少统一的协调部门,综合效率十分低下。此外,由于农村道路崎岖,远离城市,生活水平不及城市,很难留住人才,而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极高的专业素养,严重影响当地景区的发展壮大。据笔者实地调查得知,多数的乡村旅游景点工作和服务人员均为本村留守老人,无论是语言交流还是旅游专业知识均与旅游专业人员有极大差距,游客与当地居民出现各类矛盾纠纷易出现各部门相互推诿的局面,没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造成权责不清,降低了游客体验感。
(五)宣传和销售渠道较窄,产品缺乏创新
优质旅游产品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硬件基础,而淄博市的乡村旅游产品存在同质化的问题,存在许多雷同产品,加之宣传力度不够,易使景区失去对旅游者吸引力,无法满足旅游者多层次旅游需求。如今,淄博市的乡村旅游客源基本以本市内部及周边市区散客游客为主,这主要是由于淄博市的乡村旅游景区宣传力度不够、策划包装不力、客源市场开拓度不够,而造成当地景区知名度不高。广告宣传没有针对性,传播渠道狭窄,没能利用好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现代化的全方位传播手段,无法准确把握市场的需求变化,失去对游客吸引力,成为影响淄博市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推进的障碍之一。
(六)同化乡村社区社会文化
乡村旅游活动为了迎合游客需求,或多或少的会使乡村原有景色缺乏原真性,原有土地遭到闲置甚至被破坏,乡村居民原住房被破坏,加剧农民的经济压力,农村原始的朴素民风丧失,极大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活秩序和生活习惯[8]。由于前往农村参与乡村旅游活动的游客一般来自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会带来与农村不同的城市文化,使乡村文化被城市文化逐渐同化,造成城乡差别日益缩小,渐渐失去对城市旅游者的特殊吸引力。
五、淄博市乡村旅游推动精准扶贫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建立当地政府主导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处理好投资企业和本地居民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制定因地制宜的乡村规划政策,确保贫困地区扶贫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健康的发展环境,促进当地旅游业扶贫事业的顺利发展。当地政府应把旅游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措施,通过各种形式建立扶贫体系,与扶智和扶志相结合。合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保障旅游扶贫目的地相关集体和个人的基本利益,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基础上,决不能损害本土居民的根本利益。
(二)完善基础设施与游憩设施
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是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的基礎,只有具有完备的、特色化的旅游基础设施才能吸引广大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促进旅游业跨步前进。因此,要切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游憩设施,但是要增加文化品位,提高科技含量,利用当地现有资源,保留地域特色,保障居民原汁原味乡村生活品质的基础上,展示文化自信,提升游客旅游舒适度。
(三)培育旅游专业人才,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
乡村旅游扶贫工作中人才优势是旅游服务业的最大优势,是开展旅游活动的基础。优秀的旅游专业人才是发达地区优先发展的保障,而贫困地区奇缺人才制约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因此,乡村旅游目的地应与相关高校交流合作,重中之重是培养自己当地的旅游业人才,辅助引进外来旅游人才,建立宽松的人才流动机制,激发工作主动性。开展多样的教育培训,建立完备的景点解说团队,生动的景点解说有助于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使游客更好地了解景区。从不同角度提高当地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使旅游者更好地享受旅游过程,感受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
(四)拓宽宣传渠道,打造特色品牌
“好酒也得勤吆喝。”淄博市的乡村旅游景点应聘请专业旅游规划团队,确定各个乡村特色名片,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开展不同主题参与性强、特色浓郁的乡村旅游活动,及时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通过开展具有浓郁特色的乡村节会活动,转变观念,积极促销,打造具有品牌效应、与乡村环境相适应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才能在夺取乡村旅游客源方面具有优势。
(五)强化扶贫管理,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加强旅游精准扶贫管理工作,制定科学严谨的绩效考核指标是助推精准扶贫工作有序开展的保障。旅游扶贫对象的界定与选择要制定严格的标准,直接关系到旅游扶贫的效果,确保旅游扶贫工作的精准性,才能更好地将旅游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9]。优选旅游扶贫重点项目,突出特色,避免重复性;探索多种旅游扶贫开发体制,因地制宜,加强各部门协作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敏敏.淄博市淄川区乡村旅游项目管理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8.
[2] 袁愛琴.淄博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3] 郭刚志.红花也需绿叶衬——乡村旅游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之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6):63-64.
[4] 吴俊.好风景怎么变成好日子[N].中国旅游报,2017-11-27(02).
[5] 张建宏.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经济,2006,(12):9-11.
[6] 王慧.淄博市农村扶贫开发对策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学院,2015.
[7] 曾本祥.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6,(2):89-94.
[8] 毛峰.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策略深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10):212-217.
[9] 杨庆,张凤太,安佑志,吴建峰,孙长城,张越,魏珍,代思佳.贵州省旅游扶贫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国家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21,(6):316-322+329.
3456501908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