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的文化向度及实现因子
2021-03-18鲁昆洪
摘 要:文化对社会发展起指引和规范的作用。民族文化的典型和丰盈是云南的标配,堪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近年来,云南同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使各族群众由“利益共同体”转变为“精神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成为激励各族成员、凝聚共同意识、解决民族问题和调控矛盾冲突的法宝。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的角度,探讨省域范围民族文化怎么看,文化建设如何办,民族团结如何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基础;文化向度;实现因子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04-0155-04
一、问题的提出
文化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其内涵广泛且复杂。公共行政学认为,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文化,包括组织价值观、组织精神、群体意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组织文化的凝聚功能,体现为组织文化的排他性,即组织内容强大的凝聚力导致组织成员对内表现为组织内容的依存,对外则产生对异质体的敏感性和竞争性[1]。沙因指出,组织文化涵盖了制度、心理层面,而且组织的概念可以为国家、民族,也可以是一个单位或者部门[2]。
民族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历史和现实维度看,云南是全国最富民族基因的省域之一。少数民族人口多,民族文化底蕴深,民族事务治理成果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础好。2015年1月和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两赴云南考察,从战略高度亲自擘画了云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总蓝图。努力建成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恒久保持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繁荣稳定,是中央对云南的顶层设计和建瓴之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就是把党的民族理论方针政策转化为各族群众实践活动的有效形式,是一种大规模的国家行动和行政行为。按照公共行政学观点,当一个组织的价值观一旦被组织成员认同接受并达成共识,则会形成一股黏合力量,从各方面把组织成员团结起来,使组织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3]。因此,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角度,探讨云南的民族文化怎么看,文化建设如何办,民族团结如何干是一个颇具理论和现实价值的命题。
二、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的基础
(一)先决优势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全省有2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 59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过千万的3个省份之一[4]。在长期的历史时期,云南各民族在各自空间地理单元内,精神上相依,经济上互补,生活上互助。民族间虽偶有小的隔阂与矛盾,但没有出现过大的摩擦和战争。新中国成立之初,云南普洱的26种民族的代表在剽牛、喝咒水后,立下了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在各族群众心中根植了民族团结的种子。如今,在大理洱源郑家庄,汉、白、藏、傣、纳西、傈僳、彝等7个民族的125户群众各安其居,各乐其俗,共同生活于一个小村庄内,演绎了新时代的“民族团结一家亲”。当一些地区因民族、宗教问题矛盾纠纷不断的时候,云南却岁月安澜,各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相安无事,处处展现出最炫民族风。
发展是民族工作的第一要务,也是解决民族地区历史欠账的应然之举。云南属于欠发达省份,通过实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兴边富民工程规划等,悉数实现了各民族的整体脱贫和全面小康。2015—2018年,云南省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力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2018年,位于“三区三州”之一的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族乡6个行政村整体脱贫,“直过民族”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此外,德昂族、基诺族也实现整族脱贫。截至2020年初,全省仅剩7个深度贫困县和44.2万贫困人口未脱贫,傈僳族、怒族尚未实现整族脱贫[5]。2020年,将全面完成脱贫任务,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民族都不掉队。
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民族问题背景下,云南依旧保持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大家庭和谐发展的生动诠释。被业界称之为具有中国语境、地方实践的民族工作“云南经验”。这些鲜活的素材,可以对我国民族工作贡献“云南智慧”,为世界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二)价值分析
云南省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被誉为文化的“博物馆”和“聚宝盆”。从纵向来看,云南众多的民族文化可以分为历史类、地域类及民族民俗类等,涵盖各民族衣食住行物质文化的方方面面,还有内化在其中的精神文化,包括价值观念、语言文字、乡土知识、精神文化传统及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歌舞戏剧民俗、年庆习俗、傣锦、贝叶经制作等等,这些是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再加上旖旎的自然风光,与文化形成了一种共融共生的关系。从横向来看,云南民族文化可分为:一是艺术文化,如民族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二是习俗文化,包括生产习惯、饮食风俗、生活礼仪等;三是传统节庆文化,特有的民族节日如火把节、泼水节、目瑙纵歌节等;四是服饰文化,包括氐羌族系服饰、百濮族系服饰、苗瑶族系服饰等;五是手工艺文化,如有地方特色的陶石工艺、木竹工艺、铜银锡工艺、纺织工艺等;六是建筑文化及红色文化,如以丽江古城、大理古城为代表的建筑遗产和祥云、文山等红色文化资源。
(三)现实困境
1.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活动系统性不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决策者和参与者有“一盘棋”的思想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气魄,特别是要在社会认知体系、决策体系、制度体系和行为体系等方面统筹安排、協同推进。虽然目前云南在这些方面有了很好的基础,但在构建相互配合、有机统一的体系和能力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2.民族文化传播的效果欠佳。媒介传播的路径单一,覆盖面狭窄,缺乏针对性。话语表达和研究阐释的方式滞后,没有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传播形式,说教刻板的多,沁人心脾的少。类似曾经享誉全国的《五朵金花》《阿诗玛》等优秀的少数民族影视作品还比较匮乏,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不足,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难以奏效,导致“云南声音”不悦耳,“云南故事”不动听。
3.濒危民族文化遗产流失严重。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消失现象也日趋严重。据统计,目前云南民族古籍正以每年上千册(件)的速度流失。一些人口较少且无文字的少数民族语言面临消亡的危险,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流失,很多民族的创世神话、传说、史诗、古歌等民间文学随着老者的去世面临失传,人亡艺绝的现象突出[6]。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出现断层,很多民族的著名史诗、古籍成为无人知晓的“天书”。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开发性破坏”和“破坏性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的文化向度
文化是立国之本,也是各民族安身立命之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的第一要义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也是缩小边疆民族地区与全国差距的有效手段,承载着云南各族儿女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期许。从2017年开始,云南上下一致以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目标准星,启动了民生改善、动力增强、教育促进、文化繁荣、团结进步、民族治理等六大工程。从文化向度来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着眼于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有效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不仅是一项活动、一个抓手,更是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观。
第一,各民族好日子“过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关键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7]。这个重要论述,既强调了民族地区必须全面加快发展,又指明了发展必须是惠及各族人民的发展。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加快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让各族群众都能过上好日子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初心使命。当得知“直过民族”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的喜讯后,2019年4月,習近平总书记专门给独龙江乡群众回信表示祝贺,勉励乡亲们为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继续团结奋斗。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探索“汲取民族特点、形成地方特色、成为国家特有”的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路子,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一大批优秀民族文化成果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量,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提供了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第二,文化与旅游“融起来”。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有天然联系,云南具有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鲜明底色。深入挖掘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规划建设一批民族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和旅游新业态,既提升了云南旅游文化品位,又保护传承弘扬发展了民族文化,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助推了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增强了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云南已逐渐形成了包括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交汇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云南地域特色文化,增加了云南的另外一种颜值,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诗的远方”“梦的故乡”。
第三,民汉双语“说起来”。一方面,普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直过民族”地区和不通汉语的群众中推广普通话,尤其是对18~45岁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不通汉语的群众开展普通话培训。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和抽样,发起“小手牵大手,推普一起走”“推广普通话结对帮扶”等活动。截至2017年,云南已完成1 700名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普通话培训提高任务,24 000多名不通汉语少数民族群众经过普通话培训和检测,取得合格证书达到汉语“脱盲”标准。另一方面,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单从广播来看,目前云南46座各级广播电台每天用10个民族的15种语言广播,是全国少数民族广播语种最多的省份。
第四,民族文化“活起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的精髓要义,千百年来滋养了各族群众的精神。一方面,鼓励各族群众把传统节日过起来、仪式搞起来、歌谣唱起来、舞蹈跳起来、手艺传下来等形式,让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活”在人民群众之中,不断提升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推进民族文化保护、抢救和拓展工程,对一批少数民族传统的歌舞、体育、医药、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和开发。目前,全省各类博物馆藏品数大幅度增加,其中大部分是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存;文化机构对少数民族文献古籍进行抢救保护3万余册(卷),口传古籍1万余种,翻译整理和出版了500余种民族古籍4 000多册。
第五,文化精品“走出去”。在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绵数千年并持续充满魅力,激发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文艺工作者高扬民族团结主旋律,用栩栩如生的作品装点秀美山川和美好时代。过去,以云南为题材创作的《五朵金花》《阿诗玛》《芦笙恋歌》《阿佤人民唱新歌》等电影流传久远。近年来,《花腰新娘》《木府风云》《茶颂》《舞乐传奇》等一批民族题材影视作品精彩纷呈,部分影片先后斩获了上海、万像、金鸡、百花等国内外电影节的奖项。在柬埔寨上演的《吴哥的微笑》,作为云南文化精品走出去的代表,深受海外观众的热捧,成为吴哥窟旅游的网红打卡项目。
四、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的实现因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成为新时代云南各族群众的共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既可以丰盈各族群众的精神世界,又将支撑起云岭大地的物质世界,让民族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各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民族团结和谐局面更加巩固、民族宗教事务治理体系更加健全。这当中,要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第一,民生为本。让民族团结入脑入心,离不开文化认同的增强和共有精神家园的建立,核心是在此基础上构建全体成员的幸福生活。从横向看,边疆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是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最大短板,也是争取人心最大的障碍,这样的境况亟待改观。一是按照新的民族观、发展观和生态观,打造类型多样、各具特色、具有引领性的县乡村户四级示范典型。二是通过人盯人、点对点、全覆盖的整族帮扶、整乡推进等贴合实际的举措,加快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三是积极协调借助外部因素和力量,对未脱贫摘帽的民族地区和民族人口实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二,人才为要。少数民族人才是党和群众之间沟通联系的桥梁,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坚力量。一是以“有情怀、懂民族”为重点,依托云南民族干部学院等培训机构,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的教育培养,构建党政人才辈出的常态化机制。二是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投身边疆建设,建立边疆民族地区人才就地创业的有效机制,鼓励从边疆民族地区走出去的人才回乡发展。三是支持民族地区的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尤其是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追赶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第三,法治为先。法治是提升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推进法治社会进程,发挥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优势,提升自治机关的治理水平。一是健全完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启动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条例、城市民族工作条例、民族乡工作条例的立法和修订工作。二是优化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三是加强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推动工作,处理是非,调处矛盾,形成边疆民族地区人人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良好局面,不断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法治根基。
第四,传承为主。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给予非遗传承人经济和社会荣誉双扶持,打造后继有人、绵延不断的有效机制。开展文化“珍珠链”工程,把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作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起来,汇聚成民族团结的正能量。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和交流。挖掘整理一批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传统节庆、传统武术、传统服饰、房屋建筑风格、民族英雄事迹等元素,包装推出一批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利用地缘优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与周边国家联合开展跨国文化活动,构建和谐和美的文化边疆。抢救保护好底蕴深厚、文化突出、时代鲜明的民族特色村寨,传承发扬好民族文化。
第五,赋能为重。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以文化为引领,发挥公共制度的优势和凝聚功能,云南有效解决当前民族问题,维护了边疆安宁。一是抓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充分挖掘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等典型的教育宣传作用,营造各民族平等互助、和衷共济、不离不弃的社会氛围。二是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依法取缔非法宗教组织,严禁利用宗教干涉行政、司法、教育、婚姻和群众生产、生活等现象的发生,坚决打击打着民族宗教的旗号,制造社会骚乱、妄图分裂祖国的违法行为。三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基层政权的动员和组织能力,增强对影响民族团结矛盾纠纷隐患的调研排查和调处化解能力,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夯实民族团结的根基。
第六,参与为基。民族团结不仅是价值取向,也是行为规范。在各种实体和虚拟空间推动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如在农村推行民族团结公约,在宗教活动场所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在城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社区,在边疆民族村寨开展和谐边寨,在网络推广晴朗空间活動,使各族群众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实施者和受益者。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凝聚各族群众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组织民族团结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活动,开展知识竞赛、模范家庭评选等,在全社会普及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知识,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营造民族团结的社会氛围。创新民族团结进步传播教育的方式和载体,改变单一的“大水漫灌式”的方式,针对不同对象和受众特点多做“滴灌”,把“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结语
民族建设是国家建设成功的关键,直达国家的核心内涵。我们党实施何种民族建设战略,不仅关系到党自身建设的效果,也直接关系到现代国家建设的成败。实践证明,解决好民族问题,是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当中不光有物质方面的问题,还有精神方面的问题,哪一方面解决不好都会出问题。经济的运行、社会的变迁、民生的改善,并不会自然而然地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正如“民族工作要见物,也要见人”所说的一样,要实现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各民族繁荣发展之树常绿,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以文化为引领,发挥制度优势,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既是民族团结的理论阐释,也是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现实关照。因此,新时代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的创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还需要各方各面赓续发力。
参考文献:
[1] 竺乾威.公共行政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249.
[2] 肖新平.“行政文化”概念辨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6):113-121.
[3] 陈豪.奋力谱写中国梦的云南篇章[J].求是,2020,(1):39-46.
[4] 李四明.奋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N].中国民族报,2020-03-27.
[5] 李雯.略论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活态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8,(6):64-69.
[6]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2018云南民族宗教工作调研报告集[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9:1-16.
[7] 任勇.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建与发展:基于中国共产党治理的研究[J].民族研究,2019,(1):11-23.
The Cultural Dimension and Realization Factor of Yunnan Ethnic Unity and Progress demonstration area in the New Era
LU Kun-hong
(Yunnan Minzu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Abstract:Culture plays a guiding and normative role in social development. The typical and abundant ethnic culture is the standard of Yunnan,which can be called the epitome of the big famil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recent years,Yunnan synchroniz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construction and the social culture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national unity progress,build the common spiritual home for nationalities,the 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 by“community of interests”into“spirit community”and“community of destiny”,become the common consciousness motivate members of all nationalities,condensation,solve the ethnic problems and regulating the confli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nic unity and progress,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to discuss how to view the ethnic culture in the province,how to handle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how to do the ethnic unity.
Key words:ethnic unity and progress;demonstration area;create the foundation;cultural dimension;realization factor
收稿日期:2020-06-09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基地项目(2018-JZX-008);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3Y034);云南省教育系统党建工作研究课题阶段成果(2020DJGX047)
作者简介:鲁昆洪(1980-),男,四川洪雅人,培训部(国际部)主任,讲师,访问学者,从事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