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深度体验的场馆课程

2021-03-18王杰陈书强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学习空间

王杰?陈书强

摘 要 场馆课程以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联的场馆资源为内容,它是教师集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于一体进行严密组织和精心设计的一种正规性的课程体系。基于深度体验视域下的场馆课程在对意蕴的把握中有着课程本质的正规性、学习目标的趋问性、学习内容的关联性、学习方式的实践性以及学习评价的发展性等特

点,其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绵延学生的学习时间、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方面承担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探索深度体验向度的场馆课程体系,需要提高教师的课程素养,并与完善场馆的深度体验化建设双管齐下。

关键词 场馆课程 深度体验 学习空间

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习型社会应势而生,传统的课程学习方式不断受到影响,教育场域也在不断拓展,由校内学习延伸到校外学习,具有教育意义的各式各类的场馆课程学习是体验学习的主要实现途径。场馆课程的精彩要义是场馆本身独特的教育价值,它具有传统课堂教学和家庭教育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一、深度体验视域下场馆课程的理解

1.场馆课程的意蕴

场馆是“面向大众开放并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赢利的永久性机构,包括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人工生态园、科学中心、天文馆、自然保护区等不同类型。它出于教育、研究、欣赏目的收集、保护、研究、传播、展出人类及环境的物证”[1]。“场馆”一词并非是来自辞源的文本解释,而是来源于“museum”的语词翻译表达。“museum”一词由希腊语“mouseion”演变而来,“mouseion”原指“供奉缪斯及从事研究的处所”。“托勒密·索托(Ptolemy Soto)于公元前284年在亚历山大城创建了最早的场馆,其中包括动物园、植物园、共和厅和讲演厅诸部。在15世纪,现代场馆的原

型——wunderkammer出现在德国,它是指存放各种有价值的物品的储藏室,为激发灵感与好奇心并展示世界图景之用。”[2]经过世界各国对场馆概念的界定和多次修订,场馆逐渐体现时代特色,其意蕴具备了现代化和系统性的特点。

场馆自建立之初,教育功能就是场馆功能的题中应有之义,米歇尔从广义上将场馆教育定义为利用场馆资源引起参观者学习行为的活动[3]。近年来,随着西方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主流思想的影响,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取代“教师教育的权威中心”的思潮逐渐占据国内教育界的主流地位,所以在教育向学习置换的背景下,场馆学习应势而生。“场馆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场馆與教育场域相结合,利用场馆资源展开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从而引发参观者学习行为的活动。”[4]在这一意蕴层面上看,场馆教育与场馆学习的置换有其合理性意义。

与场馆教育和场馆学习相比,学术界对场馆课程尚且没有统一的界说。本文将场馆课程界定为:以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联的场馆资源为内容,教师集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于一体进行严密组织和精心设计的一种正规性的课程体系。它克服了以往场馆教育、场馆学习仅作为一次次“活动”的无计划性、随意性等非正规的问题,打破了目前学者对场馆教育、场馆学习限于“非正式的学习”的研究范畴。教师在场馆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各方面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场馆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场馆课程从课程属性正规性的角度,综合学习目标的趋问性、学习内容的关联性、学习方式的实践性以及学习评价的发展性等特点与学校课程体系完美融合,并作为学校学习的重要拼图纳入到学校正式的课程体系中去。

2.场馆课程的特点

(1)正规性

从课程属性来看,场馆课程具有正规性。它是一种正式的、正规的学习方式,直接表现在课程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标、内容、方式和评价。第一,在目标上,场馆课程的正规性具体体现在目标是经过精心计划的,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并指向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第二,在内容上,教师经过精心设计主题选择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关联的课程内容;第三,在学习方式上,场馆课程的正规性表现为学习方式的实践性,教师通过科学组织、有序和严密地安排,引导学生进行体验从而获得实践经验;第四,在评价上,场馆课程具有发展性,具体表现为其评价不只是针对学生学习的结果——知识概念的增加,更多指向学生过程能力的发展、提高。场馆课程的正规性还体现在场馆课程可以与学科课堂相融合,通过主题活动的形式与项目化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相契合。它是深度学习与体验学习的同时关照,可以说是一种对学习者的主动性、全身心、过程性从表层感官到深度思维的整体把握的课程,这种课程的实现从课程正规性的角度打破了以往场馆学习流于表面的现状,突破了众多学者仅限于“非正式学习”的研究范畴,赋予场馆教育、场馆学习以课程化的高度,逐渐使其在理论和实践中得到发展,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到助力。

(2)趋问性

从目标上讲,场馆课程具有趋问性。它是指学习目标的制定趋向于以“问题”为中心,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目标指向“学科知识”的传统学习不同,场馆课程更多的是一种基于“问题”的项目化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其突出特点是学生作为活动的个体,在学习活动的开始阶段,教育者帮助学生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行选择主题和内容;在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指引学生根据问题、主题的引导来进行探究,主动观察并进行操作体验,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地锻炼,最终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深度体验下的场馆课程突出强调了学习活动的“问题”意识,以贯穿学习全过程的趋向“问题”为基,目标指向明确、具体,在场馆课程的深度体验学习中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关联性

关联性,在学习内容上表现为不同科目间知识和知识间的关联,以及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关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多尔这样描述:“联系的概念对后现代转变性课程在两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方面和文化方面。前者可自然得称之为教育联系,指课程中的联系——赋予课程以丰富的模体或网络,其焦点是课程结构内在的联系。后者也可称之为文化联系,指课程之外的文化或宇宙观联系。两种关系都是重要的;二者相互补充。”[5]多尔提出的教育联系强调课程结构的内在联系,即从某一角度出发,课程材料的重组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提高讨论的质量;而文化联系强调对话前提供课程论述背景,以方便对话主体在对话时互相理解思维过程和教学行为,使对话更有意义地展开,这样教育就植根在社会和文化中。满足学习者深度体验的场馆课程是对后现代课程观中“关联性”的呼应,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具有关联性的学习内容。具体表现在场馆课程打破了知识的碎片化壁垒,使本学科内与学科之间的知识建立联系,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搭建了紧密联系的桥梁,这样的关联使场馆课程在内容上兼具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与学校课程相比,除了各种实物展览外,场馆的设计细节、文化环境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和学习内容,这就把历史、人文、科学、艺术等学科领域关联起来。同时,更具深度体验的“场馆课程对学校课程和社会化课程学习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补充作用,更加贴近学生的社会实际生活”[6]。

(4)实践性

从学习方式来说,场馆课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实践性,指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以问题为中心,运用所学知识,有目的的在实际情境中去认识和体验,并基于多样化操作性学习过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7]场馆课程中学习方式的实践性是说在场馆学习的过程中采用具有实践形式的学习方式,通过手脑并用、学思结合和知行合一,学习者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理性地反思自我,使感性经验上升为感悟。有学者认为“实践最基本的样式便是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实践活动并把人类的普遍性实践分为认知性实践、工具性实践和交往性实践三种样式”[8]。而深度体验下的场馆课程打破了传统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型的单一学习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场馆课程向社会情景参与型学习方式、工具利用操作型学习方式和问题解决探究型学习方式不断探索,具体体现在自然博物馆中互动式标本的制作和多媒体技术三维模拟展览,拓片制作、器物拼图等相关项目在历史博物馆设立等等,可见场馆课程注重利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究、领悟、反思和操作的实践形式,选择挖掘能让学习者深度体验的课程学习方式。

(5)发展性

从评价角度上看,场馆课程的特点体现为发展性特征。即在场馆课程进行评价时更注重发挥课程学习中的发展价值,关照过程,兼顾结果。与学校课堂中的认知课程不同,基于深度体验下的场馆课程强调学生有效参与学习过程、理性体验学习方法以及深度理解学习情境,其中对过程的深度体验是场馆课程的中心环节,所以贯穿场馆课程全过程的评价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与形成性测验等终结性评价不同的是,场馆课程的评价是一种过程嵌入式评价,从时间上看,此评价过程贯穿于学生学习之前、之中和之后的场馆学习的整个过程;从评价内容上看,基于深度体验下的场馆课程指向的是对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能力以及态度等方面做出评价,不仅包括知识和能力获取的认知思维过程的评价,还包括影响学生学习成功和问题解决行为的价值观、态度和思维习惯的形成过程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法可以从更合理的角度去评判学习效果,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3.场馆课程的教育价值

(1)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学习空间,是指学习行为发生的场所。”[9]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技术领域的不斷发展,以传统教室、实验室为代表的教学空间逐渐向以图书馆、会议室等教育场馆的学习空间转向。学习不仅仅只是发生在学校课堂中,可以在具有学习资源的任何环境中真实发生;学习空间不仅仅是供平日教学使用的教室、实验室、机房等场所,还涵盖了校内和校外的学习空间。场馆课程的出现正是对传统学校课堂学习空间的拓展,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发展需要的场馆课程学习不再囿于学校课堂的方寸之间。场馆课程的学习空间意蕴着学习不仅发生在实体物理场所中,还发生在虚拟场景中。虚拟现实空间技术在很多场馆中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这种融教育、技术与空间设计于一体的新型学习空间可以弥补客观环境的不足,利用其特有的“复刻”功能,再现“真实”情境,满足学生深度体验的学习诉求。因此,深度体验下的场馆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2)绵延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从词源上分析绵延可分别从“绵”和“延”两个字进行把握:“绵”在字面上意指延续性和多样性;“延”有“久”“真久”“连续、延续”之意,两个字都包括时间“同时性”的问题。作为除专门教育机构外引发学习行为最多的文化空间,场馆因其特殊的学习资源和独特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场馆课程中科学且高效地系统学习某一主题的知识成为可能。学习场域以及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使学生的高效学习时间得到绵延,它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繁、难、偏、旧”机械学习低效甚至无效学习的弊端,场馆课程的时间安排灵活且具有弹性,它规定了学习时数,避免了无休止的重复练习,学生可根据学习时数自主选择学习课题,它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场馆课程使学生的学习时间不限制在课堂中以应试教育为核心进行的题海战术的机械训练,在学校外绵延学生的学习时间,以最大程度保障学生的自主良续发展。

(3)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从词源学上看,体验的深刻内涵可以理解为——“以身体之,以心验之”[10]。前者反映了中国文人对“体”的重视,强调身体力行,即亲身经历性,它是体验的“物质基础”,注重身体感官的直接参与;后者反映了精神参与对于体验的作用,它是体验的“精神基础”,即心灵的提升。所以,体验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参与,二者相互配合和互动,共同实现个性生命的“灵性”发展。“在2016年博物馆地平报告中指出,加速博物馆不断完善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就是参与性体验。而且近年来,各场馆中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更是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11]场馆课程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就是体验式学习,其关键就是学习者能否从场馆呈现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并自主进行意义建构。在场馆课程的学习体验过程中,学习者历经情境情感体验、过程方法体验,提高了对学习的理解力,并形成对自我、自然及方法的统一认识。因此,场馆课程作为学生学习体验的强有力实施载体,突出了“体验”的本真价值,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深度体验视域下场馆课程的建设要求

1.提高教师的课程素养

目前许多场馆缺乏专业的场馆课程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参与到场馆课程中去的一线教师也存在对场馆课程的相关理念知识的不了解和实施课程能力欠缺的现象。场馆教育者是学生与场馆二者之间进行交互的桥梁和纽带,他们理应熟悉场馆的方方面面,不仅要树立场馆课程专业化的观念,还要培养场馆课程的相关专业技能。一方面,在理念上,场馆课程的教师不仅要深谙教育学知识,还要兼备专业的知识储备。转变把场馆课程看成是参观课、娱乐课等浅层的、碎片的学习样态,转化为从场馆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管理机制、教师培训等方面动态研发的课程意识。在创设学习情境与学生的深度体验互动生成中把握课程的意义,不断完善自身的课程理解。另一方面,在行动上,教师通过在课程资源的选择、设计方略、实施路径、课程管理与评价等角度不断锻炼、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比如在课程设计方略中要兼顾目标、主题和分组的设计能力;课程实施过程对问题、方法等的有效指导和实施能力;在课程反馈、评价环节“注重过程、兼顾结果”这一发展性的评价能力等等,从而使学生深度体验学习真实发生,扩大优质深度体验场馆课程的影响力,盘活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课程经验资源共享的区域特色,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2.完善场馆的深度体验化

目前一些传统的场馆由于受到展示空间、基础设施等客观因素制约,展示技术原始落后,跟不上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常常无法发挥更好的学习教育作用,自然不能带给学习者更好的体验。学生要在经历场馆课程的学习后获得深度体验,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不断完善现有场馆的建设水平,创造有利于学习者深度参与、探究、合作、体验的条件。这些条件的创建,需要明确的是这不仅仅是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更是参与到场馆课程中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场馆课程设计者还要真正了解和明确学习者的兴趣和爱好,学习者在场馆课程的学习体验中,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及兴趣自由地选择参观的地点及展品,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强化学习的效果。第二,加大场馆种类的建设力度,使多类型、多功能场馆建设与传统场馆相得益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场馆建设中的现代化设施日趋完备,现代信息技术与场馆的结合也越来越让学习者体验到场馆学习的乐趣。总之,场馆本身不缺乏提供学习资源的能力,缺的是促使学生进行深度体验学习的能力,而经过深度挖掘和设计的场馆能够增加学生的深度体验与真实感受,要求场馆在建设过程中就应该把深度体验作为一个重要标准去构建,从宏观的建筑风格到细节的展示标识的处理,均应以挖掘有限场馆中无限的学习资源为准则,这个准则是每位参与场馆课程教育者必须时刻贯彻和落实的,唯有这样,场馆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使深度体验真实发生。

参考文献

[1]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Statutes [EB/OL]. [2016-09-23].http://icom.museum/the-organisation/icom-statutes/22-unesco-icom-museum-information-centre.

[2] 王乐.馆校合作研究[D].武漢:华中师范大学,2015:29.

[3] Mitchell,S.Object Lessons: The Role of Museums in Education[M]. Edinburgh:HMSO,1996:1.

[4] 李君.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博物馆学习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4(05):124.

[5] 多尔.后现代教育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54-255.

[6]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88.

[7] 郭元祥.论实践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01):17-22.

[8] 郭元祥.实践教育观与实践育人[J].中国教育科学,2014(02)193-209+192+236.

[9] 许亚锋,尹晗,张际平.学习空间:概念内涵、研究现状与实践进展[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03):82-94.

[10] 李衍光.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中文诗学解释学体验中议方法论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7):103-107.

[11]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A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R].Washington D C,1984:103.

[作者:王杰(1993-),女,河南周口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陈书强(1971-),男,江苏徐州人,江苏省徐州市云兴小学,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学习空间
基于三屏显示技术的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研究与应用
基于用户个性化学习环境的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构建
飞越,然后回归
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开放性学习策略
对数学素养培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