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学旅行纳入教学的现实意义、阻碍及对策

2021-03-18齐天锋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学校教育安全问题

摘 要 研学旅行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但是,多数学校管理者依然不清楚如何处理研学旅行和学校教学的关系,究其本质原因,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存在一定的现实阻碍。在这样的现实问题前,我们应该探索出应对之策:设计丰富性、个性化的研学旅行产品,发挥研学旅行最大价值;建设高校、行业机构和学校专业指导共同体,营造研学旅行新局面;建构研学旅行评价体系,实现规范化发展;借专业团队管理安全问题,去除主体焦虑心理。

关键词 研学旅行 学校教育 学生综合素质 安全问题

随着社会对综合型人才、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学校和家长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能力,积极地为学生选择、定制一系列游学、夏令营等户外活动。《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 8号)(以下简称《意见》)的颁发,不仅从政策层面对研学旅行给予了极大肯定,同时也从战略角度推进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体系。

一、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的现实意义

自20世纪中后期,在基础教育的改革过程中,逐渐提出研学旅行这一学习形式,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行动路径之一,并逐步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之内。

1.连接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为学生全面发展护航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是全面培养人的有效路径之一,它是一种全方位、全立体的学习形式,是校内学习方式的补充与延伸。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能够达到环境与个体相通、相融、相互影响,将文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互联系,在场景中感受,在实践中获得教育。“游学博闻”研学旅行将学生的发展放入广大的社会环境中,将学生从学校拉入社区,拉入社会文化生活中,将学生从单一地认知学习系统中,转变为以亲身体验为主的、丰富的生活环境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互动性,促进其知识与能力、认知与实践、主体与客体和谐发展观的形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研学旅行能够开启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并在研学旅行中扩展知识的边界,学习内容丰富化、综合化,习得社会生活知识。

2.学习共同体相互协助,提高社会参与力

在研学旅行中,学生自觉参与活动,构成学习共同体,进行自由交流、相互合作,在旅行过程中,伙伴、同学相互依赖,相互帮助,学会相互学习、团结协力做一件事,从而增长学生的社会生活阅历,构成高效率的学习团队,提高学习效率。学习就是一个建构世界观、结识伙伴、建设自身的实践过程。通过研学旅行,学生在旅行过程中,在团队的合作与交流中,提升合作能力[1]。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经过观察、认识和主动参与探究、感受,将课堂中学习的文本知识和真实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获取转变为主动探究,收获生活体验,学会生活和提高社会参与能力。

3.融合学科,奠定学生发展的基本素养

在研学旅行的活动中,将已有的知识与现实的社会文化生活相连接,将各学科知识相互融合,在整合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与反思,以获得真情感悟,习得知识与能力,从而生成综合化、总结性、更深化的知识信息。在传统的学校教育活动中,虽然通过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收获系统的、完整的学科知识,但会造成学生生存技能和生活能力的薄弱[2]。而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规范的、多元的课程对课程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对学生综合素养和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丰富的游學实践,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社会文化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世界、学生身体和学生心灵更加具象化、更加生活化,进而能够从更深层次去认识事物、了解事物,进而为发展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二、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的现实阻碍

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虽然从整体上已经具备了现实诉求和理论基础,但是在实际实施中依然存在许多需要克服的阻碍。

1.研学旅行产品设计不完善

据已有研究显示,影响青少年研学旅行意愿的因素,从高到低排列分别为:研学旅行效果、外部影响、学习因素、安全问题、时间问题、心理情况和旅行地点等;从家长视角看,影响其是否允许孩子参加研学旅行的因素,从高到低排列分别为:安全问题、外部影响、时间问题、学习因素等[3]。从研究结果看,影响学生和家长对研学旅行的认可度的因素中,效果因素和安全问题分别位于第一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学旅行设计完善与否对主体认可度和实施效果满意度有重要影响。当前研学旅行产品设计,尚不够成熟。第一,研学旅行实践平台需进一步完善。《意见》规定学校需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地域特点,逐步建构小学阶段以乡土文化为主,中学阶段以县、市、省级地域文化为主的研学旅行教学体系。但是,就当前已知的研学旅行实践情况而言,国家级的占主要部分,以乡土文化、县级区域、市情、省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相对较少。第二,研学旅行活动设计以公司、行业机构提供为主,学校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不足,导致研学旅行产品设计水平和数量均不够理想。

2.研学旅行专业指导薄弱

将研学旅行纳入我国学校教学体系的时间不长,在专业指导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第一,理论指导性较弱。教育理论研究是高校的主要功能之一,而关于研学旅行的理论研究在高校内还有待提高。理论引领力的薄弱,致使研学旅行的实施停留于表面,缺乏科学的课程建构。第二,教师现场指导力较弱。教师现场指导力较弱的原因在于,教师日常工作量较多,缺少有效指导的精力;研学旅行未达到规范化、常态化发展,学校没有专任的教师团队。研学旅行的实施过程需要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推动其活动开展,纵然是设计完美、合理的研学旅行活动,没有教师指导也难以提高其有效性。第三,缺乏行业专业人员的参与。当前,研学旅行的资源多数来源于公共事业单位,如博物馆、植物园等,缺少其他的行业机构参与,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足利用[4]。

3.研学旅行评价体系建构滞后

《意见》规定,各学校必须要建构中小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评价体系,把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综合表现作为学生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差异,在多元化的前提下,对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表现进行全面、人性化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参考。《意见》对研学旅行评价体系的建构做出了宏观层面的指导,但实际运作层面的指导尚未出台。《意见》规定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体系,要求学生学会求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促进身心发展,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些要求与学生习得学科知识和能力的目标有所不同,需要全新的评价理念和方法。然而,从以量化为主的评价模式转为全新的评价方式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这一评价体系尚处于理论建构阶段,完善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等体系建构还未形成。

4.安全问题限制研学旅行的开展

研学旅行安全问题是指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有关主体的一切安全问题的总称,它涉及了研学旅行活动中人、环境及辅助设备等的安全现象,也包含安全理念、培训、思想建设等,还包含活动中安全的防控、保障、管理等[5]。研学旅行不是简单的外出活动,因为参与研学旅行活动的学生年龄小,尤其是集体相处时容易互相扰动,可控性差,预知危险和解决安全问题的能力也较弱,安全管理难度增高。低年龄群体开展规模大、时空广的课外活动,极易暴露在交通、食品、疾病及人员之间矛盾冲突等安全隐患当中。因为安全问题的存在,研学旅行的活动设定、行程安排和善后工作等风险增加,致使学校和教师积极性不高,而家长也会因为安全问题存在担忧。学校更是不敢随意设计研学旅行活动,甚至完全停止一切可能的外出活动等。这种顾虑和担忧不断聚集,最终生成一种集体焦虑,表现为对研学旅行活动安全问题的高度敏感。

三、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的应对之策

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体系是可行的,但同时也存在理论方面与实践方面的诸多问题,因此,为顺利开展研学旅行教学计划,应积极寻找完善路径,实现超越。

1.设计多样性、个性化的研学旅行产品,发挥研学旅行最大价值

研学旅行应通过行业机构支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地运用已有知识去探索未知领域,这样所获取的知识和理论相较于课堂学习而言,更形象、更真实、更有意义。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和挖掘研学旅行的教育意义,必须要研发和设计个性化、丰富性的研学旅行产品。第一,以基地为准绳,积极实现资源共享和地域合作,开创一批高水平研学旅行路线,逐渐生成布局科学、畅通无阻的研学旅行网络[6]。第二,学校在规划研学旅行路线时,要足够考虑学生个性需求以及地方特色,凸显乡土文化,根据各个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计划、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产品。第三,委托研学旅行行业机构时,必须考虑研学旅行产品的教育内涵和教育功能,避免“旅中无学”的情况。最后,积极建设研学旅行网络平台,实现研学旅行基地教学和学校、家长、师生间的有效衔接。

2.建设指导共同体,营造研学旅行新局面

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合作的新方式,这意味着其设计与开展不只是学校一方面的工作,而需要各方参与、合作,仅仅依靠于一个行动主体将无法达成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的目标。研学旅行活动中需要各方团结,交流合作。高校为行业机构培养人才,行业机构为高校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基地;高校为学校提供专业的研学旅行理论引领,中小学则为高校开展研学旅行研究提供实践经验;行业机构为学校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而学校则是行业机构提升自我影响力的重要现场。高校、行业机构、中小学彼此联系,构成指导共同体,使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一个互相协作、开放自由的教学系统。

3.建构研学旅行评价体系,实现规范化发展

加强质量监控是研学旅行课程建构的必要组成部分,为了保障研学旅行有效推行,必须加强监督评价,构建严格的考核体系[7]。研学旅行评价体系的建构必须考虑到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内容等方面。在评价方法上,采用学生评价、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从价值取向、活动目标、活动形式、活动效果等各方面对研学旅行的情况进行整体分析,从而对研学旅行课程进行及时的改善与调整,从而制定更为合理、个性化的研学旅行计划。在评价过程中,做到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感悟与收获,对研学旅行日记、研学旅行体会进行价值判断,让学生选出最佳的研学旅行成果,进行展览,以展代评,为其他同学做好研学旅行榜样;对学生研学旅行计划、方案、特点等文本进行展览,为其他同学提供研学旅行优秀模板。同时,对研学旅行结果进行评定,了解其对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影响,进一步完善研学旅行活动,以实现研学旅行有效开展。

4.借专业团队管理安全问题,去除主体焦虑心理

对于研学旅行中的安全風险,过度焦虑不仅会打断研学旅行的继续开展,也会淡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所以,必须采取专业的安全管理,缓解相关主体的焦虑情绪,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专业的安全保障机构对研学旅行中潜在的安全问题有着更加周全、直接的认识和预防,要达到对安全问题的有效管控,必须要发挥专门机构的专业优势。需从研学旅行活动的终端层面开始检查、分析安全问题,收集整理安全反馈、处理和善后方案等。着重从运作层面获取相关信息,不断碰撞、交汇并逐步总结、建构安全问题数据库和应对方法资源库,进而更加精准、迅速和系统地掌握并应对安全问题,从而去除利益相关者——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焦虑心理。

参考文献

[1] 殷世东,汤碧枝.研学旅行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2):155-161.

[2] 宋晔,刘清东.研学旅行活动的教育学审视[J].教育发展研究,2018(10):15-19.

[3] 杜芳芳,潘祝青.研学旅行的教育学意蕴探析:乡土文化传承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3-5.

[4] 李臣之,纪海吉.研学旅行的实施困境与出路选择[J].教育科学研究,2018(09):56-61.

[5] 田晓伟,张凌洋.研学旅行服务发展中的公私合作治理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8(05):46-50.

[6] 章全武.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的两难困境及其超越[J].课程·教材·教法,2018(04):121-125.

[7] 王晓燕.尽快补齐实践育人短板  彰显实践教育独特价值[J].中小学管理,2018(10):13-15.

[作者:齐天锋(1978-),男,河南南阳人,河南科技大学应用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武磊磊】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学校教育安全问题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煤矿瓦斯的安全管理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