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育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2021-03-18姜俞含姜先亮
姜俞含 姜先亮
摘要:对区域内1115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总体满意度处于“基本满意”与“满意”之间,但在各项指标中,各群体教师对教育满意度有差异。提升教师满意度,应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深化教育人事改革,提供教师进修培训机会,解决好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优质均衡;满意度指数;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4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1B-0055-05
教育满意度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学生、教师、家长把对教育服务的综合感知与期望相比后形成的感觉状态。调查一个地区教师对教育的满意程度,能客观了解教师对工作的期望程度,聚焦教师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分析区域内基础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以此明确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改革的重点,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服务的满意度,从而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调查内容、方法
(一)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以《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江苏省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依据,参考中国教科院“全国基础教育满意度教师调查问卷”,对其中的相关调查指标进行删除与修改,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特点设计问卷。每份问卷均包括总体满意度、总体期望、教师工作满意度、热点问题及教师的背景信息。总体满意度从对中小学教师职业、自己在学校的发展满意度两个方面测量,设计了2个问题。总体期望从入职前是否适合教师行业、对即将从教的学校期望两个方面测量,设计了2个问题。教师工作满意度主要从教师的内在满意度和外在满意度两个方面测量,共设计了17个题目。同时根据当前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设计了4个问题。问题采用七点记分,用“1~7”的数字表示满意程度,“1”表示非常不满意,“7”表示非常满意。选项的设置根据问题的具体内容而定。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的方法为抽样调查法,按区域、性别、年龄、学历、任教学科等指标,从连云港市海州区17所中小学(初中6所、小学11所)抽取样本(样本数占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数的34.83%)。調查问卷采用问卷星网络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1115份。调查统计采用专业的统计软件SPSS17 For Windows 进行数据采集,采用记分法进行换算。根据七点计分换算方法,指数采用百分制呈现,指数在66.67分左右可以认为“比较满意”,指数在83.33分左右可以认为“满意”。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总体满意度稍偏向于“基本满意”
教师对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总体满意度指数达到73.38分,稍微偏向于“基本满意”。其中对从事中小学教师职业的满意度指数达到74.07分,对自己在学校的发展满意度指数为72.68分。
1.不同群体教师对区域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总体满意度也各有区别。从性别上来看,女教师的满意度指数比男教师要高出约4分,达到75.36分。从教师是否带班主任来看,非班主任的教师满意度指数比班主任要高出约6分。从教师所在学校区域来看,城区学校教师满意度指数最高,其次是镇区,再次是乡村,城区学校教师满意度指数比乡村教师高出约5分。
2.教师的满意度随教师的年龄、教龄的增长呈U型曲线;随教师学历、职称提高,满意度不断降低。30岁及以下的教师群体对区域内教育的总体满意度指数最高,其次是51岁以上的教师群体,再次是41~50岁的群体,满意度指数最低的是31~40岁的教师群体,满意度指数最高的教师群体比最低的要高出6.50分。从教龄来看,工作10年及以下的教师群体满意度指数最高,其次是工作11~15年的教师群体,再次是工作20年以上的教师群体,满意度指数最低的是工作16~20年的教师群体,只有67.09分,最高的比最低的满意度指数要高出8.16分。从教师学历来看,高中或中专学历的教师满意度指数最高,其次是专科学历教师,再次是获得硕士学位的教师,而本科学历教师的满意度指数最低,只有68.23分,与最高得分相差8.58分。从教师职称来看,正高级教师的满意度指数最高,其次是高级教师群体,再次是中级教师以下的群体,最低的是中级教师群体,最高的比最低的满意度指数要高出约11分。
(二)教师对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总体期望偏向于“满意”
教师对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总体期望指数为78.83分,偏向于“满意”。其中入职前认为比较适合从事中小学教师职业的期望指数为77.92分;入编后,对即将从教的学校期望指数为79.73分。
不同年龄、教龄、学历、职称对本区域内义务教育总体期望指数也不尽相同。从教师年龄结构来看,50岁以上的教师群体总体期望指数最高,达到80.24分,其次是30岁及以下的教师群体,再次是31~40岁的教师群体,最低的是41~50岁的教师群体,期望指数最高与最低相差5.66分。从教师教龄结构来看,对本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总体期望指数最高的是从事教育工作10年及以下的教师群体,为81.26分,其次是工作11~15年的教师群体,再次是工作20年以上的教师群体,最低的是工作16~20年的教师群体。从教师年龄、教龄结构来看,总体期望指数得分情况呈U型分布。从教师学历来看,总体期望指数最高的是高中或中专学历的教师群体,为81.36分,其次是专科学历教师群体,再次是本科学历教师群体,最低的是研究生学历教师群体,期望指数最高与最低相差接近5分。从教师职称来看,总体期望指数最高的是中级以下的教师群体,为81.69分,其次是中级教师群体,再次是高级教师群体,期望指数最高与最低相差超过5分。从学历、职称结构来看,学历、职称越高,总体期望指数越低。
(三)教师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接近“比较满意”,但单项指标差别很大
教师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包括内在满意度和外在满意度。内在满意度主要指教师对职业声誉、自我实现的满意程度;外在满意度主要包括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工作压力、教师发展需求、学校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满意程度。调查中发现:教师对工作的内在满意度基本接近于“比较满意”,距“比较满意”差0.26分;教师对工作的外在整体满意度指数为71.52分,处于“比较满意”和“满意”之间,偏向于“比较满意”。
教师对工作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5个指标得分情况差别很大。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17项指标中,满意度最高的5项指标分别是:和学生相处是否融洽、同事之间相处是否和谐,指数分别为85.12分和83.29分,达到了“满意”程度;学校条件能否满足工作需要、在学校工作是否愉快、和家长沟通感觉是否顺畅,指数处于“比较满意”和“满意”之间,偏向于“满意”。得分最低的5项指标分别是:中小学教师是否受到社会的尊重,指数只有58.44分;工作中承担的安全责任是否合适,指数为64.16分;学校是否按工作业绩进行各种奖励,指数为65.66分;感觉工作压力是否很大,指数为66.37分;学校为教师成长提供培训的机会,指数为67.55分。这5项指标中有4项“不满意”,1项基本达到“比较满意”。
(四)对教师最不满意的三个工作指标的具体分析
1.不同群体教师处理各种纠纷所需的法律知识与沟通技能各不相同。从学校所在地来看,城区教师处理问题能力最强,其次是镇区,再次是乡村。从教师的教龄、职称来看,教龄越长,职称越高,处理问题的能力也越强。从教师的学历来看,处理纠纷的能力呈U型曲线,学历为高中或中专的教师处理能力最强,而本科学历教师的处理能力最差。实际上这与教师从教年龄有关,近年来,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招聘的教师基本为本科毕业生,从教时间短,处理问题能力相对较弱。
2.不同群体教师所感受的职业声誉即受社会尊重程度也各不相同。从教师的学校所在地来看,处于城区、镇区、乡村的教师感觉受到社会尊重的程度也越来越高。从教师教龄来看,呈U型曲线,即从教10年及以下的教师感觉职业声誉最高,主要是这部分教师群体都是经过招聘后从事教师职业的,深刻理解当一名在编教师不容易;而从教16~20年的教师得分最低。从学历来看,随着学历的不断提高,职业声誉指数也越来越低。从职称来看,正高级教师的职业声誉感最强,中级教师的职业声誉感最低。
3.不同教师群体参加业务培训的机会不同。从教师所在学校的区域来看,农村教师感觉参加业务培训的机会越来越多,镇区教师次之,城区教师感觉较少,主要原因是近年来省、市、区三级教育部门加大了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从教师从教年龄段来看,教师感觉培训机会随着教龄呈倒U型曲线。从教师职称来看,正高级教师认为参加业务学习机会最多,其次是中级职称的教师群体,最低的是高级职称的教师群体。
(五)教育热点问题满意度情况分析
围绕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落实情况、教师流动对缩小校际差距的效果、处理纠纷时所需的法律知识与沟通技能、学校安全方面的压力对正常工作的影响设计了4个问题。教师处理各种纠纷时所需的法律知识与沟通技能,满意度指数最低,只有56.02分,处于“不满意”状态。教师流动对缩小校际差距的效果满意度处于“基本满意”和“满意”之间,稍偏向于“基本满意”。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落实情况和学校安全方面的压力对正常工作的影响,满意度较高,指数达到80分,接近于“满意”。
三、影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育满意度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区域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及教师对教育的满意程度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发展不平衡、内涵不深、创新不足等问题。
(一)教师满意度指数比较高的主要原因
1.以重点工程为抓手,构筑更现代化的教育。近年来,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积极修编中小学布局规划,制定《服务乡村振兴乡镇教育设施规划建设方案》。重点工程加快建设,“改薄”五年规划全面完成。每年安排的重点工程全部按序、按时推进,2019年93.5%的义务教育学校达省现代化办学标准,教育信息化达标率94%,学校的硬件、软件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农村中心校、完小、教学点建立“教工之家”,满足教师的工作需要,教师的工作环境逐步改善,教师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较高。
2.以服务师生为方向,构筑更有温度的教育。完善绩效考核评价和分配激励机制,统筹区内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标准,逐步缩减区内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差距。出台《关于加强乡镇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乡镇教师岗位补贴制度,在职称评定、教师培训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分三个档次(260元/月、360元/月、500元/月)对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贴,使乡镇教师待遇总体上高于城区教师。强化师德教育和师德考核,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多和学生及其家长交流,用心爱护学生,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校领导尊重、信任、理解教师,平时加强与教师的沟通联系,在工作生活中积极解决教师的困难,从而建立了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也逐步提高。
(二)教师满意度指数比较低的主要原因
1.教师的工资薪酬较低与社会对教师工作的认可下降,导致教师对自身社会地位的不满意。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和大力支持,特别是提倡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教师的工资水平和待遇有了显著提高。然而,教师收入水平实质上还有待提高。再加上整个社会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期望非常高,认为教师肩负着学生的科学文化教育和优秀美德的传承,就应该兢兢业业,做好学生的一切工作。因此,教师自身感到承受的舆论和社会压力很大,工作情绪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降低了对自身工作的满意程度。
2.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教师编制不足,给教师造成很大的工作压力。一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外来人口剧增,学龄儿童逐年增多,义务教育阶段城区学校和乡镇中心校普遍存在大校额、超标准班额现象,教师工作量随之增大。二是一批新建学校相继投入使用,造成教师严重缺编;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女教师居多,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女教师请假在家待产的也相对居多,一定程度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三是目前不少学生娇生惯养,耐挫力较差,再加上社会舆论的导向问题,教师不能对学生有一点点的过激言行,这也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增加了不小的压力。
3.近年来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评审的停滞与名额稀少,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由于历史原因,目前该区中小学、幼儿园岗位设置超编现象严重。按照上级文件“空岗申报、评聘合一”的要求,全区教育系统实际岗位数超过核定岗位数,2016、2017 年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无法实施高级职称评审。2018年根据教育发展需要,积极回应教师需求,通过实行总量控制、结构比例控制和最高等级控制,全区范围内只有2名高级教师、26名一级教师职称名额。2019年农村教师职称名额虽然增加,但是城区教师名额仍是严重不足。名额的限制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教师对教育的满意度。
四、结论与建议
一是提升教师社会地位。政府应通过相关措施,着力提高教师待遇,落实教师绩效考核奖励政策,以奖励性绩效或核增专项绩效总量的方式,逐步缩小教师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差距,真正落实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增强教师工作的职业吸引力。改革现有的职称评聘方式,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强制度保障,维护教师的合法权利,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队伍保障。加大对教师的正面宣传,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让更多的人走进教师的教育教学中,了解教师工作中的压力,提升公众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认知度。
二是深化教育人事改革。探索建立“以县为主、市域调剂、动态调整”的新型教师编制管理机制,统筹区内事业编制,盘活事业编制存量,加大对教育方面编制供给,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加强区内统筹,对区域内事业单位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按照“谁缺谁补”原则加大编制供给,并通过公开招聘、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逐步解决师资不足问题,切实减轻教师工作压力。提高编制和岗位管理的统筹力度,结合全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际,合理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完善岗位设置和职称评聘工作,按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调配编制,向偏远农村学校、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倾斜,激励教师的职业追求。
三是提供教师进修培训机会。为进一步調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建立适合各年龄段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机制,学校应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在业务上为每一位教师设计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使他们能够朝着“德艺双馨”的方向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根据现在的形势发展,不能只给予教师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还应增加法律知识和有关心理知识的培训,让教师获得解决各种纠纷所需要的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有效的沟通技巧。在政策层面,要提供保障性的教师培训经费,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教师要在不断学习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用积极的工作价值观引领自己不断超越自我。
四是关注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为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区域内要深入开展以集中整治义务教育学校违规办学行为、学校安全风险防隐患专项整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督导检查,切实解决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施、考试评价、教育行为不规范问题;同时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教育领域安全风险,切实筑牢学校安全防线,切实保障师生安全。努力实现教育教学秩序明显好转、学生过重负担明显减轻、教师工作压力明显缓解、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提升,为区域内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丁伟红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7年度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构建多维督导评估机制 力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0-10-27
作者简介:姜俞含,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扬州,225009),硕士研究生;姜先亮,连云港市海州区教育局(江苏连云港,222000)基教科科长,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