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体育好课的“起、承、转、合”
2021-03-18李详李虎
李详 李虎
摘要:一节好的体育课,其课的结构安排、内容选择与组织上要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体现“起、承、转、合”的特性。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保证其合理性和正确性,进而使课堂学习节奏感、氛围活跃度和学习逻辑进程等畅快自然,课堂充满魅力和活力。
关键词:课堂范式;起承转合;课堂结构;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1B-0074-04
元代范德玑《诗法》中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1],这是对好的诗文最简洁的要求之一。同样,一节好的体育课,其课的结构安排、内容选择与组织上也要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体现“起、承、转、合”的特性,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魅力”和“活力”,学生在课堂上才能乐享其中。
一、起要平直——体育课上“起”要准、快
起者,文章之开端,放在体育课上,与之对应的则是课的导入点以及身体活动的起点。“起”具有定点和聚焦之用,即明确学习目标和思维、身体活动的起点。在体育课的开始部分,通常将宣布学习内容与目标、明确课堂纪律与安全要求,以及热身活动等作为课的“起”的部分。这样的课的开端在形式和作用上并无大的问题可挑剔,但是如果想把课上好、上活,则需要进行更为细致的设计和精密的安排。正如好的文章和诗词一样,起要平直。从字面上理解,即文章的开端要开宗明义,直截了当,并且顺畅自然。“起”与入题相联系,此正好也符合新課程中目标引领内容的内涵。如何选择起点,为首要功夫,手眼高低,关乎全局。那么在体育课的起始如何准确选择切入点,精准直达要害呢?
学习认知理论认为,无论人们从事何种学习,都是以先前的认知结构和已有的动作经验作为基础,去领会和掌握新的更加复杂的知识和动作技能,具有“同化”与“顺化”特点。同时大致将学习分为三大类: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联组合学习[2]103。如在下位学习中,新动作只是原有动作的衍生动作或者类属动作时,采取分解动作、模仿动作练习的方式,提高元动作的库存量与动作的知觉水平;上位学习中,已有的知识储备对新动作的学习具有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如通过物体的抛射运动原理的学习可加深对篮球投篮、标枪掷远、跳高、跳远练习的理解,即将动作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因此,想要准确地选择合适的切入点,首先要充分了解学情和细致分析学习内容。从认知发展规律角度出发,分析学习内容,提炼出能够让学生自然接受的知识点和基础动作,使“起点”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范围,使课的知识点导入和练习起点与学生已有“元知识”和“元动作”“搭上线”,加速学习认知发展的“同化”与“顺化”进程,从而提高课的导入部分符合学生认知、技能基础发展的逻辑性。如在进行立定跳远学习时,起点以围绕最简单的跳进行,从跳得高向跳得远拓展,实现起的“准”。
其次,由于课堂结构和各部分时间分配的限制,我们在设计和组织“起”的部分时要考虑到时间的利用效率,即“起”还要具有“快”的特征。如何实现快速性?本文认为在设计课的开始部分时,起点内容的目的除了具有针对性(专项性)以外,还应具有效果的综合性,即一个内容的学习或练习效果的多面性。如在进行排球正面屈体扣球内容学习的开始部分,设计双手原地向地上甩球练习作为热身和辅助练习手段,不同要求其练习的作用和针对性具有不同的效果,如提出看谁的球反弹得最高的要求,主要是对学生挥臂力量的练习;提出学生甩球后从球下穿过去的次数的要求,主要是对学生甩球力量和移动能力的综合练习。同样一个练习内容,要求不同,其所达成的练习效果不同。所以,为了达到“起”要快的要求,练习形式和要求要根据需要体现出针对性(专项性)和综合性,从而提高导入的效率。
二、承要舂容——体育课上“承”要丰富饱满、承上启下
从课的整体大结构来看,“承”是课堂的基本部分,是完成课堂学习目标和任务的主要环节。“承”要舂容,其内涵是舒缓从容,丰富饱满,放在课堂上就是围绕学习目标,教学手段要丰富多样,练习手段和方法循序渐进、组织衔接自然流畅,具有渐进性、层次性和逻辑性。
“承”的丰富饱满是体育课的应然要求。因为,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者,学生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学习过程的设计与安排需要去满足这些特性,才能调动激发学习主体的兴趣和热情,让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如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各不相同,需要教师学会运用适当手段和措施去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在课堂的前10分钟最佳;在课堂的中期,注意力状况有波动,记忆力质量有所下降,但两者基本状况尚属良好;在课堂的后10分钟,学生整体的注意力和记忆力状况较差[3]。而且对于低年级学生,由于其自控能力较弱,其注意力的保持时间和选择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干扰,因此教师要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和道具,增加与课堂相关刺激的对比度、变化度和新异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学生在课堂上的生理机能变化规律也决定课堂学习内容的安排要丰富充盈。在一节课中,学生的生理功能变化呈现出上升—稳定—下降的变化趋势。在学生身体生理机能达到稳定状态时,多样丰富的练习形式有利于稳定状态的保持和延续,从而提高学生的练习效果。尤其在课的后半程阶段,学生注意力和体能都处于下降状态,丰富的课堂组织方法及手段有利于注意力的保持,延长体能状态的持续稳定。
同时,在逻辑体系上,“承”具有“承上启下者”之意,有“起”延伸之意,更有为“转”作铺垫作用。首先,作为“起”的延伸,即在明确起点后,围绕学习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尝试练习,从而掌握动作方法的过程。因此,在“承”的阶段,根据“起点”,采取层层递进,逐步增加难度的练习手段和方法,一步一步向学习目标靠近,使其符合思维逻辑活动惯性。如在篮球传接球学习中,从无球的模仿练习,到有球的近距离练习,再到远距离的或者精准传球练习,步步推进,层层提高,体现出“承上”的层次感和节奏感。
其次,作为“转”的铺垫,即在学生学练过程中,掌握有组织、有意图的练习方法和规则,为“转”的练习打好基础或起到辅助作用,在“启下”上具有科学性和无痕性。如动作技术的学习采用分解法,要注意各分解部分在完整动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破坏动作的整体结构和框架,并为完整练习作好铺垫,及时过渡到整个动作的组合串联。而且在组织上也要具有“启下”的蕴意。如练习时场地器材的熟悉与适用,单个练习路线的安排,都有为接下来“转”起铺垫的作用。
三、转要变化——体育课上“转”要具实践性,逻辑上有连贯性、层次性和全面性
“转”在文章是“亮点”之处,同样,在课堂上“转”的部分也是教师的教学睿智鲜明表现之处。
转要变化,放在课堂上具有更加显著的效果。那么为什么要变化?首先,“转”是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发展进程的内在要求。众所周知,动作技能形成大致分为三大阶段: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通过前期的练习,学生可以较为准确地完成动作,但在此阶段,其动作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不高。此时如果仍持续地重复训练,则容易导致学练积极性的下降,不利于学生继续练习,影响动作技能发展的进程。为了提高学生动作技能的适应性,应在“转”的环节,适当改变练习环境、练习要求和组合顺序,锻炼与提高学生动作能力,向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发展,实现更高的学习层次。其次,美国学者哈罗与辛普森认为,作为教育领域的动作技能分类学,应对可观察到的行为依照动作的层次结构顺序、沿着一个连续体、从最低级的动作技能行为层次到最高级的层次依次排列[2]103。课堂教学不仅是简单地让学生学会、掌握动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技术,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放在课堂动态发展进程中,各部分的作用顺序简而言之即为学—会—用。课堂的前半部分重點主要是学的过程,而后半程则是学生“会—用”过程,通过实践运用将动作方法转变成动作技能。所以,从课堂目标发展上,“转”也是势在必行之举。此外,根据课程的三维目标和体能锻炼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意表现培养、体能发展也要积极关注。通过有目的、有意图的变化组织,如分组学习展示、小组交流探讨、结合身体素质的组合练习,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实现社会适应领域目标和增强体能提供机会,也是对课堂学习质量和高度的再次升华。
同时也要注意的是,“转”要跟“承”有情绪逻辑上或事实逻辑方面的延伸和提升关系,具有“峰回路转,更上一层”的深意,其变化要具有连贯性、层次性和全面性
第一,连贯性。所谓的连贯性,即“转”要与“起”和“承”具有承接性,不能脱离学习的主要内容,其变要与“起”和“承”具有逻辑和组织上的连贯性。首先,“万变不离其宗”,不能脱离学习的主要内容,“转”要紧紧围绕学习内容而变化,不能“为了转而转”。其次,要与“起”和“承”具有逻辑和组织上的连贯性,以提高课堂效率和练习效果。如跨栏跑学习中,前期阶段教师利用小垫子作为辅助练习手段,学生通过练习后适应了小垫子的高度和场地环境,此时,教师如果直接换成跨栏架要求学生跨越,学生肯定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容易产生“满场都是器材”的现象,影响场地器材的利用效率。第二,层次性。“转”要具有层次性,因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经验不同,其学习水平和掌握程度也不同。因此,为了能够兼顾学生个体差异,在“转”的阶段要考虑到练习要求的层次性,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目标,体验学习和运动成功的乐趣。第三,全面性。全面性即要根据三维健康目标和身体全面发展等要求,在课堂上要有体现。如在动作掌握上,对学生动作的稳定性、可变性、自动化进行全面评价,从而使学生对自我动作有清晰认识。再如在身体的全面发展上,结合课课练让学生进行补充练习,以实现身体发展的科学性。
四、合要渊永——体育课上“合”要精练,并具有全面性、反思性和延续性
“合”是文章的结尾,是对文章的总结。“合要渊永”,其寓意要深长、深远。与“合”对应的是课的结束部分,在做“合”的部分时,要具有全面性、启发性、反思性和延续性,以体现“渊永”之蕴意。
全面性,即身体、心理的“合”,关注学生“内与外”变化的整体性,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从练习效果上,总结归纳学生的练习状态与掌握程度,肯定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从课堂参与上,对学生在课堂上心理活动的发展变化进行总结,如在练习中学生遇到困难时的态度、同伴之间遇到问题如何协作配合等,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目标的发展做出积极评价。启发性,通过课堂学习,结合学习目标与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学习过程中有效行为和表现作出概括与归纳,提升学生学练意识和经验,培养学生自我成就感,调动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个性品质,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和锻炼,为其形成坚持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做好引导。反思性,一节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因此要对课堂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作出积极性的总结和反思,其中包括教师教的反思和学生学的反思,其目的是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延续性。“合”的延续性的价值在于一节课不是孤立的,它是在单元教学和模块教学框架之下的一部分,“合”也要具有承上启下之意,为课与课之间做好衔接,对某个运动项目的系统学习产生促进作用。另外,“合”是学生课外练习延伸的内容之一,适当布置课外锻炼任务或家庭体育作业,将课内学习扩展到课外以及校外,可以提高体育课堂学习影响的远度和深度。
当然,作为课的结束部分,短短几分钟,难以做到面面俱到,这要求我们结合课堂教与学的实际情况以及想要实现的目的,精练语言,言语之间具有“画龙点睛”的妙意,实现“合要渊永,意味深长”。
本文所分析的“起、承、转、合”的课堂范式是众多课型结构中的一种,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内在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可以作为评价一节体育课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但同时也要指出,一节课不能简单、机械地将课堂结构和功能分成“起、承、转、合”几个部分,如课的结构也具有大结构和小结构特点,课的某个片段也同样可以体现出“起、承、转、合”特性,或者在某个部分体现“起、承、转、合”中的某些逻辑特点。因此,在实践运用中,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能生搬硬套,僵化操作,从而保证其合理性和正确性,进而让课堂学习有节奏感,氛围活跃,学习逻辑进程畅快自然,课堂充满魅力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蒋寅.起承转合:机械结构论的消长——兼论八股文法与诗学的关系[J].文学遗产,1998(3):66.
[2]许崇高.“元动作”及其元认知——论动作学习过程及其同化模式[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
[3]江虹.学生课堂学习注意力和记忆力调查分析及教学讨论[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3):16.
责任编辑: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