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2021-03-18马丽君
马丽君
摘要: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童话故事更有着天然的育人导向功能。教师可借助童话中蕴含的内在教育因素,将童话的真善美引向学生的价值观范畴:以生动的故事内涵,匡正价值理念;以清晰的道德观念,启迪纯朴心灵;借助无限的魔力想象,激发美感体验;通过日常训导的融入,促进知行合一。
关键词:童话故事;道德观念;道德与法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1B-0052-03
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童话故事更有着天然的育人导向功能。善教者,无不善于利用故事。童话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植根于现实生活,构筑了一个神奇的五彩斑斓的世界,动人的情节起伏跌宕,艺术形象鲜明,语言富有哲理,能叩开学生的心门,拨动学生的心弦。童话故事是学生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绿色天然,承载着一个个学生童年的至真梦想。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可创设各种有利条件为学生展现一个真、善、美的奇妙童话世界,发挥童话故事特有的育人价值。
一、生动的故事内涵,匡正价值理念
对于学生来说,感性的东西更有吸引力。童话,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形象,都能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一种信任感,一种模仿欲。处于懵懂时期的学生,其辨析能力也许尚不足以帮助其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正确的价值取向,往往是随波逐流,近朱近墨难以分辨。浅显易懂而潜移默化的童话形象,正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一个最佳“道具”。所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利用好童话的这份天然资源,匡正学生的价值理念,把学生带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是一种高效的教学途径。
比如童话《狼来了》,故事中的小男孩前两次说狼来了,大家都相信了他,而且争着去帮助他,但面对人们的善意,他只是一笑而过。当第三次狼真的来时,他喊破嗓子也没人理会。伊索说过,一贯说谎话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人相信。简短的文理,包含了欺骗与诚实、虚伪与善良等多种价值内涵,能让学生轻松地校正自己的言行。还有《葫芦娃》中的勇敢与团结、《丑小鸭》中的自强与奋发等,都能引领学生正确的价值追求。
在执教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大自然,谢谢你》一课时,笔者根据课文“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众多的礼物”一段内容,先让学生了解书本提供的大自然的礼物,然后出示如下的童话情境:
1.小兔去森林里寻找食物,它会找到哪些大自然馈赠的食物呢?
2.小兔找到食物后想回家却迷了路,大树爷爷会怎样帮助它?
3.小兔又如何报答大树爷爷?
第一个情境让学生明白大自然的食物有好坏之分,有些蘑菇和野菜是有毒的,一定要加以区分;第二个情境让学生懂得大自然的礼物除了食物和工具以外,还能让你增长才干,比如迷路了可以通过观察树叶、年轮等找到方向;第三个情境更是渗透了互相帮助、增强绿化意识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平时要多爱护绿化,种植花草树木。这样的教学,从小就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了一颗正能量的种子,为人生的向善、向上、向美埋下了伏笔。
二、清晰的道德观念,启迪纯朴心灵
童话是学生乐于接受的艺术形式,它向学生传达着清晰明了的道德观念,启迪和滋养着学生的心灵。有的童话折射深刻哲理,引人深思;有的童话展现人性的至纯至真和人格的无穷力量……许多心理学家都曾分析过童话所具有的富含象征意义的主题,发现儿童理解这些象征意义虽然不能做到非常有意识,但对于学生形成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铸造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把学生纯朴的心灵比作一张洁白的纸,那么童话是与之最为匹配的色彩,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最美的印记。即便他们成人以后,这些潜意识中的内容依然会根深蒂固,不可撼动。基于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于童话的喜欢,借助童话中蕴含的内在教育因素,将童话的真善美引向学生的价值观范畴,从而使学生形成清晰明了的道德观念。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龟兔赛跑》《皇帝的新装》等童话故事来使儿童认识到骄傲和虚伪有百害而无一利;借助《大公鸡比美》《小猫钓鱼》等童话故事教育学生劳动不可耻,相反劳动最光荣,做事要持之以恒,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依托《小马过河》《骆驼和羊》等童话故事提醒儿童要辩证看待问题;凭借《宝葫芦的秘密》等故事教育學生学习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不能寄希望于不劳而获……
在执教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请帮我一下吧》时,笔者借童话入手,以“小刺猬”的形象切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点亮求助灯”的任务:(1)点亮绿色灯——主动求助不要慌;(2)点亮红色灯——是否求助有选择;(3)点亮黄色灯——求助方法要智慧。笔者首先设置情境:“小刺猬遇到困难,需要我们帮助”,快速打通教材与儿童当下生活的通道,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曾经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获得心理认同,唤起学生面对困难时的求助意识;接着在帮助小刺猬分辨是否该求助的环节告诉学生,向人求助是一种生活技能,在现实生活中难以避免,但切不可产生万事都求助于人的依赖心理;最后借助小刺猬放风筝情景,引导学生分析:当遇到困难时,如何选择合适的人求助,如何礼貌地求助,使学生懂得向人求助也是一门学问。像这样,教师抓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在童话与现实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向学生传达正确的道德观念。
三、无限的魔力想象,激发美感体验
童话的最大特征是幻想。童话具备奇幻特征,儿童的想象力也充满魔力,有着无限遐想的空间。这些想象满足了学生的情感愿望,不受现实社会各种经验和知识的制约。正因为如此,童话在深入学生内心时会形成特定的内涵,充盈审美育人的功能。随后学生便内化美的形象,与童话产生精神共鸣。我们的周围到处有童话,美丽与丑陋的明显对比能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与渴望。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反差强烈的对比,引导学生在读与写、想与画中寻找体验,从而实现品德教育的渗透。
如教师用“白雪公主”和“丑小鸭”这两个永恒的经典童话故事形象,给学生带来向上、向善的美感体验。白雪公主的善良、纯真,皇后的凶残与恶毒,两相对比,会在学生心中播种下求真、向善的种子;而丑小鸭与其他鸭子相比,身处逆境但自强不息,最终才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使学生被其坚忍不拔的精神所感染。优美的语言,夸张的情节,丰富的想象,童话故事的特征增加了童话教育的有效性。
笔者在执教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花儿草儿真美丽》时,围绕“了解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植物生命”展开,引导学生了解美、欣赏美、爱护美。笔者戴上“花仙子”童话手偶,用充满童话色彩的花仙子吸引学生的同时,带领他们走出教室,走向校园,开展了两个趣味性的活动。
(1)看花看草:观察春天校园里的花花草草有什么变化。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观察大自然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感受生命的神奇与顽强,激发对植物生命力的钦佩,从而感受植物的美。
(2)爱花爱草:讨论辨析如何观赏植物,关爱和善待每一个生命,做一個最美的人。课堂中“花仙子”的一言一行触动着儿童的心灵,给儿童带来的审美体验是不言而喻的,学生的道德品质也悄然提升。
四、日常的训导融入,促进知行合一
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并不只是一纸空文,最关键的还是要践行。童话教育是引导学生践行的很好范本。教师可将日常行为规范和童话有机融合,注重课内,延伸至课外,促进知行合一。如教师要教育学生孝敬父母时,可给学生播放《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的相关片段,让学生的脑海中呈现生活的“此情此景”,在现实与幻想、童话与生活的切换中产生感悟,形成朴实的“孝敬”意识。正确的观念一旦建立,就能唤起学生主动感恩父母的行动。由此,教师趁热打铁,课内,让学生描述父母的辛苦;课外,以“我是大头儿子”为题开展“我给爸爸洗次脚”“今天我当家”“我知父母有多少”等活动,体会当父母的不易,感受父母之爱的博大,升华对父母的挚爱之情。
在执教统编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不乱扔》时,笔者把时下比较流行的人工智能产品“小爱”请进了课堂,这个贴心的语音助手声音可爱动听,跟学生平时喜爱的童话人物一样充满神奇能力。在“小爱”的指引下,学生专注于课堂,反思自己不文明的行为。接下来的观看图片辨析、组织垃圾分类、诵读儿歌明确责任,都成了学生踊跃参与的活动。这种知行合一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童话王国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万花筒,更是一座育人的宝库。道德与法治学科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融合在一起,如果在教学中适度采用童话的形式,能让学生愿意靠近,愿意接受。道德与法治课会像一颗颗多味豆,在学生品尝、咀嚼、吸收的过程中,慢慢融入学生心灵,浸润学生的生命,从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