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课程协同教学模式的建筑设计教改实践探索

2021-03-18陈立毅金武安婳娟姚健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49期
关键词:协同教学建筑设计

陈立毅 金武 安婳娟 姚健

[摘 要] 国内建筑学教育中一直存在着“重艺轻技”的现象,建筑技术课程和设计课程教学环节脱节,这种教学现象使学生难以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也无法满足社会对综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为顺应新时代建筑综合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以“建筑设计3”为例,从教学目标协同、教学进程协同、教学团队协同、教学反馈协同、教学考核协同五个方面,综合介绍了协同教学改革的策略、实践及效果。

[关键词] 多课程;协同教学;建筑设计;教改实践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宁波大学校级一般教研项目“以‘建筑设计’为核心的多课程融合性研究——以建筑学三年级为例”(JYXMYB202056)

[作者简介] 陈立毅(1975—),男,浙江慈溪人,硕士,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工程师,主要从事地域建筑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9-0056-04    [收稿日期] 2021-04-28

一、教改背景

由于历史的传承,我国建筑学教育具有明显的学院派印迹,“重艺轻技”现象由来已久。建筑设计和技术两类课程各自为政,技术课堂以单一的知识讲授为主,而设计课程往往陷入功能认知和形式模仿的泥沼,教学质量和效率较低[1]。脱胎于国内传统建筑高校教学体系的宁波大学建筑系,在教学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这个问题。另外,无论是我国工程教育界推行的CDIO模式,还是新工科理念,都倡导工程教育学科交叉、专业融合,以及重视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广大高校越来越重视“技艺融合”的教学理念,并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教學改革探索,如南京大学傅筱的“引入建构的构造课教学”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祝陪生、王季卿的“与建筑设计相结合的建筑物理教学改革”,南京工程学院葛翠玉等的“建筑设计教学中建筑技术理念嵌入模式研究”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宁波大学建筑系三年级通过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引入多课程协同教学模式改革,以实现“技艺融合”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如何使改革既具有可操作性,又保持可持续性,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而多课程协同教学模式较好地兼顾了这两方面。第一,不需要对现有整个教学体系进行较大调整,在相关课程师资联合的同时,只要对相应的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整合即可,具有涉及面小、操作性强的特点。第二,通过改革,在完善教学模式的前提下使教学组织制度化,有利于课程的可持续性建设。

二、多课程协同教学模式

多课程协同教学,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知识、不同资源或主体之间的协调,更加强调通过相互配合来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并在团队协作下促进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提升[2]。在协同教学模式下,一方面打破了以往技术课程教师同建筑设计教师各自为政的局面,进一步强调技术课程教师与设计课堂的融入,使建筑设计由偏重于对学生建筑功能组织、空间造型和艺术形象的培养[3],向功能、技术、艺术综合方向转变。另一方面,结合设计课的技术设计,有助于学生对技术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技术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

三、教改策略

围绕本次教改的目的,我们归纳从教学目标、教学进程、教学团队、教学反馈、教学考核五个方面进行协同的策略研究,最终达到目标一致、进程同步、团队融合、反馈及时、考核共享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一致

对于多门课程,首先从教学大纲、培养计划等系统层面进行梳理,特别是课程大纲,对具有共性目标的课程,要进行强化和坚持;对于共性目标缺失或含糊不清的课程,要进行提取和凝练。这样,建立共同的目标体系和实施纽带,就可以在容纳不同教育背景教师、不同具体课题内容设置、不同教学方法等差异性的同时,实现目标导向,达成整体性和包容性平衡的教学体系[4]。

(二)教学进程同步

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包括内容和时间进程。协同教学要做到多课程教学进程同步,实现各课程之间教学环节的良好衔接。

(三)教学团队融合

我们采用双师指导的方式,即设计导师和技术导师联合指导建筑设计。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每门设计课程侧重于一门技术课程的协同。

(四)教学反馈及时

消除了各课程之间的界限,在建筑设计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能及时、有效、充分地反馈给技术课程;技术课程又能及时修正建筑设计中的技术偏差,真正起到技术支撑设计的作用。

(五)教学考核共享

将成果考核共享,一方面可以真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重复作业,有效降低课程群冗余度,提高效率。

四、多课程协同教学实践

结合宁波大学当前的教学体系安排,我们选取了三年级第一学期“建筑构造1”与“建筑设计3”作为多课程协同教学实践的试点。

(一)教学目标的协同

宁波大学建筑系“建筑设计3”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是将建构的概念引入教学中,加强建筑结构、材料、构造等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学过的结构、材料、构造等课程内容中找到融于设计的途径。同时,通过对功能分析、空间组合、造型处理等基本技巧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将相关课程的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到建筑设计中的能力,如场地及外部设计、结构选型等。

宁波大学建筑系“建筑构造1”的教学目标为:旨在培养学生建筑构造设计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能根据建筑方案设计图,运用构造设计原理和方法,以及建筑材料和一般结构知识,进行一般中、小型民用建筑的构造设计,学会建筑构造设计图的识读与表达。

上述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存在一些共性。在本次教改中,对于共性目标要继续坚持和强化,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构造课作为设计课延展和补充的属性,真正意义上成为建筑设计的技术支撑课程。

(二)教学进程的协同

宁大建筑系的教学体系源于国内建筑“老八校”,所以采用的教学模式也是国内其他建筑院校当前普遍采用的“分析与综合”模式[5],即理论→调研→讨论(对任务书的微调)→设计草图指导→正图绘制→评图(课后反馈)模式。“建筑设计3”包含两个课程设计,两个设计均按照这个模式开展。在教学进程协同的要求下,从“建筑设计3”二草开始,学生就要开始着手建筑构造的思考与设计,一直到正图。时间安排为第5周~第8周(第二个设计为13周~17周)。

在第一个设计阶段,相应“建筑构造1”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结构体系、墙体、屋顶等构造问题。每一个学期,有侧重性地挑选其中一种构造融入设计课中进行实操训练。在第二个设计阶段,相应“建筑构造1”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门窗、楼梯、台阶、砌块、轻型木结构等构造问题[6],同样,结合实际情况,我们选择其中一种构造环节融入设计课中进行实操训练。每一次构造设计训练成果,都要求学生在二草、三草和正图中表达。以2017级“建筑設计3”第一个设计——山地民宿活动中心为例,需要学生在设计中完成相应建筑结构体系的设计(表达方式不限),如图1所示。

(三)教学团队的协同

在教师授课环节,以设计课教师为主导,构造课教师参与设计课的指导,负责学生构造设计环节的指导,形成双师指导架构。

(四)教学反馈的协同

构造课教师参与设计课程指导,针对学生在设计中的构造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对于一些共性问题或需要深入分析的构造问题,在构造课中单独安排课时进行讲解。这样,学生的设计便能作为良好的教学案例融入构造课的理论讲解中,由于结合了学生自己的设计成果,其在上课讨论过程中更有参与感和成就感。在设计作业的评图阶段,构造课教师也会参与其中,针对学生的构造问题,做专篇评价。对学生而言,构造教师针对构造的评价,在专业性上也更有权威性。

(五)教学考核的协同

除了必要的学习热情的激发,教学还需要必要的约束机制,所以对成果的把控需要在考核机制上加以制约并共享。“建筑设计3”的成绩主要由一草、二草、三草及正图的成绩构成。除一草外,在每一次的设计成绩中,建筑构造约占20%。在设计成绩的评价中,二草、三草及正图构造部分的成绩由构造教师评价为主。“建筑构造1”的最终考核为“期末考试+平时成绩”的模式,期末考试成绩只占50%,另50%由平时成绩组成。在平时成绩构成中,结合建筑设计课的构造设计占到平时成绩的60%,即占构造课总评成绩的30%。实践证明,教学考核的共享,极大地保证了构造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落实。

五、教改效果

本次教改从建筑2017级三年级开始改革试验,至本文发表已连续经过了4个学期试验,针对教学效果,我们对2017级、2018级全体建筑学学生进行初步的问卷调研。问卷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对构造课的感兴趣程度,二是学生对于协同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

问卷结果显示,2017级学生对构造课“感兴趣”的比例和2018级总体接近,但2018级学生对构造课“很感兴趣”的比例比2017级明显提高。对于建筑构造和设计课程的协同教学,两个年级学生的认同比例均达到100%。笔者在与技术课程任课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学生对于技术课程学习的参与度和热情较以前高涨;就笔者自身指导的建筑设计课而言,学生建筑设计成果的深度和广度也具有明显的提升。综上,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改革后的教学模式获得了学生较高的认可度,这也给下一步改革的持续开展树立了信心。

六、结语

本文结合宁波大学建筑系的教学实践,归纳了多课程协同教学模式下课程改革的五个策略,实现了“技艺融合”的教学目的。通过改革达成了“学中做,做中学”,真正将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设计实践操作。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次多课程协同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抛砖引玉,在提高建筑教育教学质量的道路上不断积累经验,为最终打造具有宁波大学特色的建筑学教学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宏杨,王雪松,孙雁.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课程整合策略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2):67-69.

[2]陈博.开放经济环境下多课程协作式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以经济学专业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21(2):41-42

[3]陈瑜.结合建筑设计与构造教育的整合谈构造课程的教学改革[J].华中建筑,2009(27):164-165.

[4]叶飞.“多线共生”建筑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考[C]//2018中国高等学校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2018中国高等学校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19-22.

[5]顾大庆.向“布扎”学习——传统建筑设计教学法的现代诠释[J].建筑学报,2018(8):98-103.

[6]覃琳,魏宏杨,李必瑜.建筑构造:上册[M].6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Practice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Based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Multi-course Collaboration: Tak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3” as an Example

CHEN Li-yi, JIN Wu, AN Hua-juan, YAO Jian

(Pan Tianshou Academy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Design,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211, China)

Abstract: There has always been a problem of “emphasizing art over skill” in domestic architecture education and the teaching processes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course and design courses are disconnected.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it is difficult for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mplet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the social requirements for comprehensive talent training cannot be satisfied. Therefore, in order to meet the teaching requirements of comprehensive architectural talents training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takes “architectural design 3” as an example, and comprehensively introduces the strategy, practice and effect of collaborative teaching reform from five aspects: teaching goal collaboration, teaching process collaboration, teaching team collaboration, teaching feedback collaboration, and teaching assessment collaboration.

Key words: multi-course; collaborative teach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3808501908250

猜你喜欢

协同教学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的困惑
计算机专业跨学科协同教学应用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协同教学模式的创新方法研究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云计算环境下电子商务协同教学模型构建研究
探讨居、商、景一体化的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