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2021-03-18徐华
摘 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的教学改革将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上,因此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此同时,又将核心素养进行细分。而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特征决定了该学科的教育者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能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找出解决的具体策略。文章分析了地理核心素养的特征和目前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同时提出有效性教学策略。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策略
教师要高度重视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并将其视为教学的重中之重。核心素养理念是整个地理学科的根本价值所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更有助于其发展综合能力。因此,地理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本目的设计教学方案,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特征等进行实际教学,同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特征
(一)综合性
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元素本身是一个有机体,其中,人地协调观起到指明方向的作用[1]。综合思维是对多种因素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分析,并在人地协调观的指引下获取相应的自然规律。区域认知是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基础,同时也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出发点。地理实践力是让学生以地理的视角分析、欣赏世界。由此可见,地理学科既有社会科学的性质,又有自然科学的性质,这些特点正好呼应了该学科的核心素养的综合性。
(二)关键性
个体为满足生活须要具备各个方面的素养,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性特征就是指学生要在学习该学科知识时能获得与时俱进的各方面能力和素养[2]。但是基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只能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点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基于核心素养的关键性特点,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转化成实际的实践,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行动力,促进其提升社会责任感。
(三)时代性
核心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由重视知识传授到重视立德树人的转变,是新时代对人才要求的实际体现,也反映了地理教育从单纯的知识灌输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因此,核心素养与社会的发展现状密切相关,并不断追随着时代的脚步[3]。因此,对社会公民的地理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地理素养,从而更好地负担起为国家做贡献的重任。
(四)迁移性
地理知识的应用范围较广,并且有较强的系统性,其核心素养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较大的迁移性价值[4]。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能树立一定的人地观念,从而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长期的锻炼下,学生能在实际的实践中掌握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以综合性更强的视角观察和分析空间事物,进而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而学生在迁移相关地理知识时,能不断提升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
(五)终身性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作为人终身发展必备的素养之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变化,因此,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个人终身发展的需求。而一个人具备良好的环境伦理素养和地理实践能力,就能在其实际生活中呈现出较高的生态文明素养,为维护地球生态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5]。
二、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很多高中地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活动,这种模式虽然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上却成为一种无形的阻碍。而在新课改不断推進的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转变这种教学模式,采取参与式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活动[6]。这样才能让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中产生更多互动,活跃学生的思维。
除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外,还应努力改善教学的时间条件和空间条件,地理在教师和学生的观念中是一个无须投入太多精力的学科,因此,学校通常会有意识地减少对该学科的课程时间的编排。这种情况导致教师的授课时间被压缩,无法开展参与式教学。
此外,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即将面临高考,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导致对很多知识概念的理解不够彻底,进而影响其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三、地理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
教师要积极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积极摒弃与时代脱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同时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创新,坚持以学生为本,有意识地加强师生间的互动[7]。具体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让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地理课堂中来。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中《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课时,在正式教授本课知识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预习,使其在预习的过程中自行梳理本课的知识内容。同时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进行预习。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大气主要的成分对环境生命产生的影响,并对大气各层的特点、人类活动与各层大气的关系等。在明确了教学的基本目标和重点后,教师还应有效分析学情,而本课知识涉及的抽象内容较多,但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本身就有一定的了解,教师要设计一些启发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能充分调动其抽象思维,从而高效地理解相关内容。如:提问“我们都知道,地球既是一个普通的行星,又是一个特殊的行星,因为地球上有生命。那么,结合本课知识,同学们思考一下,地球的哪些条件使得它有别于其他行星呢?”“大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干洁空气都有哪些主要成分?都有怎样的作用?”通过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们进行自主预习,在具体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的预习活动更有针对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加强课堂提问,并让学生以小组探究的方式展开讨论,让同学之间进行思维碰撞,如就本课内容引出“大气污染与环境保护”这一主题,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大家讨论一下,大气污染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哪些危害?最后,教师对同学们的答案进行有效整理,并做出相应的补充。通过不同方式的引导,学生们能了解到空气污染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以及对工业、农业造成的危害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补充,学生能树立一定的人地协调观,促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二)重视教学积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素养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综合性特点,教师在教授该学科知识时,要合理地把握教学进度,要用全局的眼光看待该学科的教学,充分重视教学积累,不能急于求成[8]。基于此,教师要充分重视搜集并整理资料这一教学步骤,结合地理综合素养合理筛选教学资料,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地理中《气象与水文灾害》一课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分析材料说明气象灾害的成因、特征和危害,从而掌握避灾、减灾的措施。能运用资料说明水文灾害、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如:对旱灾、寒潮等成灾的原因进行有效分析,从而提高分析资料的能力。由于本课的内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预习本课知识,并让学生搜集不同灾害的相关新闻信息,并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对其进行有效分析。而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也要选择合适的资料,例如:可以展示武汉2016年暴雨洪涝灾害的资料,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同时提出相关问题,如:武汉的这次洪涝灾害为什么这么严重?结合这个案例具体说一说这个灾害属于什么自然灾害?自然灾害都分为哪几种类型呢?你知道的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还有哪些?当学生回答这次灾害属于洪涝灾害时,教师可以继续提问:洪涝灾害一般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回答:强降水导致的。教师继续追问:结合本课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导致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自然因素有哪些?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可以对相关答案进行综合梳理:导致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是受强降水的影响,第二是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即洪涝灾害更容易发生在低洼地区。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对本课知识内容进行有效整理,进而展开综合性思考,从而形成综合性思维。
(三)利用现代技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
多媒体信息技术如今成为教育工作者强有力的教学辅助,教师借助现代技术,可以有效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以此来吸引其课堂注意力[9]。尤其是地理学科教学,需要借助大量的图像才能揭示相关地理现象,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跳跃式思维。因此,地理教师要灵活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通过展示丰富的图像、表格等解释地理现象的本质规律。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中《水循环》一课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学会使用示意图,并在分析示意图的过程中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环节,从而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在分析相关示意图时,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结合气候对河流的流量展开有效分析,同时分析人类对水循环产生的影响等。在教授本课知识时,教师要重点结合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展开讲解,要让学生了解水是自然界最富有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同时了解水循环的重要性,即水循环将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进行有机联系,同时了解水资源的有限性。在课堂之初,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并针对“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和所占比重”展开有效介绍,从而引出淡水资源的不足的结论。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淡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并结合“南水北调”工程的相关介绍,让学生对此部分内容能一目了然,锻炼其区域认知素养。
(四)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而地理核心素养最终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在社会实践中践行出来。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方案时,要适当地增加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即让学生能充分掌握理论知识,能将其应用在社会实践中。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中《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一课,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展示更多的环境污染图片,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校园污染等,让学生在观看这些图片时,视觉上能受到一定的冲击,进而反思解决的方法。而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加强社会实践,如:调查身边的水污染事件等,让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领悟造成水污染的根本原因,从而找出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学生在实际的实践中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本课的课程内容,从而提升地理实践力。
结束语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有效了解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并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优化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要能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基本目的展开设计,灵活运用现代技术,并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实践,促使其提高学习效率,进而不断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琛.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431:149-150.
[2]戴文斌,朱翔,胡茂永.浅谈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J].地理教学,2019,3:42-45.
[3]侯刘起,李帅.基于乡土资源的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J].地理教学,2019,4:22-24.
[4]邓明红.构建和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J].地理教学,2019,23:15-18.
[5]贺瑶,张明礼,王延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特征及培养策略[J].教师教育论坛,2018,3112:58-61.
[6]王春雨,张武.地理核心素养之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路径探索[J].经济师,2019,5:155-156.
[7]项婷婷,赵春子,董玉芝.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研究综述[J].教育观察,2019,811:18-20.
[8]曾賽珠.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探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3:240-241.
[9]王安邦.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方法研究[J].才智,2020,17:144.
作者简介:徐华(1975.7—),男,汉族,江苏省南通市人,本科,一级教师,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工作。
323150190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