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危岩带下锚碇基坑施工技术及爆破振动监测

2021-03-17胡风明宋健闫磊曲振宇赵甜甜

中外公路 2021年1期
关键词:危岩岩体测点

胡风明,宋健,闫磊,曲振宇,赵甜甜

(1.中交一公局重庆万州高速公路有限公司,重庆市 404100; 2.重庆三峡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在跨径600 m以上的桥梁中,悬索桥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悬索桥锚碇是支承主缆、保证全桥主体结构受力稳定的核心部件。锚碇一般分为重力式锚碇、隧道式锚碇两类,相比隧道式锚碇,重力式锚碇对地质条件要求较低,应用更加广泛。基坑支护开挖施工是重力式锚碇基础施工的重要前提。由于锚碇基础庞大,基坑开挖深度可达几十米,且施工周期长,对周边地层形成强扰动,因此,选取合理施工方法,开展施工监控,对保障基坑施工的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

在平原地区,重力式锚碇常采用沉井基础,矩形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或圆环形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基坑开挖难度较小。在长江中上游,多为山岭重丘区,地质情况复杂多变,悬索桥锚碇基坑边坡支护方式和开挖施工方法也因地制宜,多种多样。控制爆破、缓冲爆破、预裂光面爆破以及机械开挖是常用的开挖施工方法。目前,处于危岩带和崩坡积体下的锚碇基坑较为罕见。该文背景工程北岸锚碇基坑处于危岩带和崩坡积体下,底座岩性为泥岩。为加快施工进度,采用以爆破开挖为主的方式,但是爆破振动易造成周边地层的劣化,诱发边坡失稳和危岩崩塌,对工程安全产生较大威胁。

为了控制爆破的不利影响,毕王乐等研究了水封爆破技术在复杂环境大规模基坑爆破的应用;陈仲超等采用了带缓冲层预裂爆破技术实施深基坑开挖控制爆破,实现了基坑爆破轮廓的平整,取得了良好的破碎效果;廖德川等根据爆破地震波能流密度分布主方向及其大小特征,优化重力式锚碇基坑爆破开挖参数,提出了适宜的爆破施工工艺。该文依托重庆万州新田长江大桥北岸锚碇基坑,开展危岩带下锚碇基坑施工技术和爆破振动监测研究。通过优化施工方案,达到控制爆破的目的,各期振动监测数据符合规范要求,确保了施工期边坡和坡顶危岩体的稳定性。

1 工程概况

新田长江大桥主桥为单跨1 020 m钢箱梁悬索桥,桥塔采用门式框架结构,两岸锚碇均采用重力式锚碇,其中北岸锚碇开挖方量约为11万m3,锚碇混凝土体积为7.03万m3,边坡高度为12.0~52.0 m,临近危崖侧基坑边坡最大坡度为1∶0.3,单级坡高为8~10 m,最高处为6级边坡。危岩下基坑边坡采用C30钢筋混凝土护面墙支护。桥梁总体布置图如图1所示,锚碇基坑开挖情况如图2所示。

锚碇基坑施工区域上方有一危岩带,崩坡积体上存在有孤石,给锚碇基坑开挖施工带来了安全隐患,需开展排危和安全防护措施后才能进行开挖作业。

图1 桥梁立面(除标高单位为m外,其余:cm)

图2 锚碇基坑开挖平面

该工程地质的特殊性在于:① 地层复杂,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等均有发育,呈现互层状分布;② 由于泥岩和砂岩的风化差异,砂岩常出现陡崖和危岩带,崖下发育第四系崩坡积体;③ 泥岩为典型的软弱岩层,具有长期流变、遇水软化的特点,且其上覆盖层较厚,三峡库区的地质滑坡常与该层有关。

2 施工技术要点

危岩在当前状况下处于平衡状态,但从长期看随着风化的加剧,岩腔逐渐扩大,岩体劈裂逐渐发展,会产生崩塌,形成崩坡积体。即使在当前状态下,在如爆破开挖等强外力扰动下也可能打破平衡状态,形成崩塌灾害,严重危及工程安全。因此,处置危岩病害,控制爆破振动是避免危岩体崩塌,提高施工期安全性的关键。

2.1 危岩处置

危岩处置须在基坑开挖前完成,从源头上提高危岩的抗崩塌能力。危岩处置遵循“松石铲除,岩腔支撑,危石锚固”的原则。

松石铲除:危岩体表面由于风化程度较重,往往已经形成较明显的裂隙,块体体积一般不大于5 m3,虽然在平衡状态,但在外力扰动下极易崩塌,视为松石。对于松石采用人工或机械的方式予以清除。

岩腔支撑:危岩体岩性为砂岩,其底座岩性为泥岩。因风化差异,在泥岩层容易形成岩腔,深度为0.3~2 m。对于小于0.5 m的岩腔,在清理完碎屑后灌注C25混凝土封闭岩腔;而深度大于0.5 m的岩腔,采用C25钢筋混凝土立柱支撑,立柱间距2 m,岩腔高度小于4 m时,立柱截面尺寸为0.3 m×0.3 m,大于4 m时,立柱截面尺寸为0.4 m×0.4 m,并在立柱间增加横撑。

危石锚固:由于长期的地质活动,砂岩层易发育形成竖向的裂隙面,进一步发育成孤石体。为确保危崖长期稳定性,采用了锚索加固的方法。单根锚索采用3×φ15.24钢绞线,斜向下10°打入岩体内部,深度为20 m,锚固段长度为9 m,张拉力为585 kN。锚索横向间距为2~3 m,竖向间距为4 m。

危岩处置完成后在危岩带下设置被动防护网,防止因为降雨、微小振动引起危岩块体滚落基坑施工区域。在一轮爆破完成后,指派专门人员对危岩带进行巡视检查,发现松动的岩石及时处置。

2.2 爆破施工技术

基坑遵循自上而下分层开挖方式,表层松散的崩坡积体和强风化泥岩层可采用机械开挖。但是随着深度的增加,岩土体强度不断增大,采用机械凿挖影响开挖效率。为此,采用爆破开挖配合机械凿壁的方式。

炸药产生爆炸后,装药室附近岩石中形成冲击波,随着冲击波的向外传播应力幅值不断衰减,波速不断降低,最后演变成应力波;应力波进一步传播、衰减,演变成地震波。根据周围岩石的破坏程度,将装药爆炸对岩石作用分为以下4个区域:空腔区、破碎区、径向裂缝区和弹性振动区。在弹性振动区,GB 6722-2014《爆破安全规程》对一般工业建筑物爆破振动安全允许标准作出了规定,但是对于危岩体,并没有相关规定,经综合安全评价危岩体的安全振速控制指标确定为1.0 cm/s,民房控制爆破振动速度为0.5 cm/s。

距离危岩带20.0~50.0 m范围内采用机械凿打为主,辅助φ40 mm浅孔丝裂爆破,在距离危岩带50.0 m范围外采用φ70 mm常规松动控制爆破。均控制危岩体爆破振动速度小于1.0 cm/s。锚碇爆破分层时从北侧中心开始向“三方边沿靠近”,若为泥岩靠近边坡、坡面时预留2.5~3.0 m机械凿打,若为砂岩时预留1.0~1.5 m机械凿打,基底预留1.0 m采用机械凿打。

φ70 mm孔常规爆破参数如下:钻孔超深h=0.3 m;炮孔深度L=H+h=2.3~3.3 m;炮孔间距a=2.3 m,炮孔排距b=1.8 m;炮孔倾角α=80°~90°。2.0 m孔单孔装药量为2.4 kg;2.5 m孔单孔装药量为3.2 kg;3.0 m孔单孔装药量为3.6 kg。炸药选用2号岩石乳化炸药,药卷直径为55 mm。为了提高安全度,采用1、3、5段控制总起爆药量,一次单段最大起爆药量Qmax=18.0 kg。

3 爆破振动场模拟

根据爆破振动理论分析,炸药引发的荷载可简化为三角形的荷载曲线。该文在对爆破峰值荷载进行确定时计算方法如下:

(1) 确定不耦合装药条件下炸药爆轰压力

(1)

式中:ρ0为炸药密度,对于2号岩石乳化炸药取1 100 kg/m3;D0为炸药爆速,对于该例取4 200 m/s;db为药卷直径;dc为炮孔直径。根据式(1)计算得Pe=5.71×108Pa。

(2) 确定初始波峰压力

(2)

式中:ρr为岩石的密度,该例为2 300 kg/m3;Cer为岩体中纵波波速,该例取值4 000 m/s。根据式(2)计算得Pr=7.60×108Pa。

(3) 震动圈上的等效压力

P=Pr(r1/r0)-α1(r2/r1)-α2

(3)

式中:r0为装药半径;r1为冲击波作用半径,取值为3倍炮孔半径,即0.105 m;r2为裂隙区半径,取值为3倍炮孔半径,即0.35 m;α1、α2为冲击波和应力波衰减指数,α1=2+μ/(1+μ)=2.23,α2=2-μ/(1-μ)=1.57,其中μ为岩石泊松比,取值为0.3。根据式(3)计算得P=5.77×106Pa。

(4) 爆破振动场有限元模拟

岩土计算选用Mohr-Coulomb弹塑性材料模型,计算模型设定边界条件为底部固定,周围四侧为黏性边界以减小边界反射波的影响,采用Midas NX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如图3所示。采用1、3、5段控制总起爆药量。图4为爆破荷载应力时程曲线,最大爆压为9.88 MPa,上升时间为3 ms,下降时间为12 ms,总时长为1 s。爆破荷载施加在一级边坡(靠近危崖侧),监测点定为危岩底部,施加荷载位置与监测点水平距离约为50 m。

图3 爆破模拟有限元模型

图4 爆破荷载应力时程曲线

计算流程如下:① 边坡开挖前进行重力平衡和位移清零;② 对第6、5、4、3、2台阶进行静力开挖支护计算;③ 在第1台阶上施加 1、3、5段爆破荷载,进行振动场反演。

爆破数值计算可以得到任意时刻的边坡振动速度场,提取250 ms和500 ms边坡振动速度场,如图5所示。爆破荷载先升高后降低,振速和荷载基本同步变化,有所滞后。爆破振动从起爆点开始逐渐向外传播,振动速度先快速提高后逐渐降低。尽管有场地地形的限制,爆破振动形成放射性的圆环振动场。由于自由面的增多和振动波的反射加强,爆破振动波在台阶处振动速度较大。

提取测点处3个方向的速度时程曲线,见图6。

图5 不同时刻基坑边坡振速云图(单位:m/s)

图6 测点三方向速度时程曲线

T1为水平切线方向,T2为水平法线方向,T3为垂直方向。T1方向速度最大绝对值为0.36 cm/s,T2方向速度最大绝对值为0.89 cm/s,T3方向速度最大绝对值为0.72 cm/s。3个方向的速度可合成总速度,在0.36 s时达到最大值,最大值约为1.19 cm/s。按照GB 6722-2014《爆破安全规程》在安全性判定时,取3个方向的最大值,由此,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该爆破方案引起的危岩振动速度小于1 cm/s,符合规范要求。

4 爆破振动监测

为确保爆破施工的安全性,对基坑高边坡和危岩进行了振动监测,在第2级和第1级基坑爆破时,自爆破区域向危岩处布置了2道测线,共6个测点。1#测点位于3级边坡顶,2#测点位于5级边坡顶,3#测点位于危岩底部。现场测线测点布置见图7。测试仪器采用符合GB 6722-2014《爆破安全规程》要求的三向振速仪完成,拾振器的x方向指向爆破中心。

图7 振动监测测线测点布置

1、2级基坑爆破监测共进行7次。图8为7次监测中,1#测线径、切及竖向的速度时程曲线的最大情况。

图8 1#测线测点3典型三向振速时程曲线

由图8可知:基岩底部1#测线测点3的径向速度峰值为-0.389~0.864 cm/s,切向速度峰值为0.225~0.766 cm/s,竖向速度峰值为0.403~0.916 cm/s;2#测线测点3的径向速度峰值为-0.455~0.897 cm/s,切向速度峰值为0.313~0.827 cm/s,竖向速度峰值为0.397~0.879 cm/s;振动速度波的主频为23~56 Hz。监测结果表明:基岩底部三向振动速度的最大值均小于1 cm/s,爆破对基岩影响较小。目前,爆破开挖施工已经结束,爆破期间危岩带整体稳定,未产生崩塌落石等不良地质灾害。爆破施工在确保危岩体稳定的前提下,大大加快了基坑开挖进度。

5 结语

针对悬索桥锚碇基坑位于危岩带下的特殊情况,提出首先采用“危石铲除、空腔封闭、危石锚固”的处理方案,然后针对施工爆破可能诱发危岩崩塌的不利条件,提出丝裂爆破,常规松动爆破和机械凿壁相结合的方案。安全评价给出危岩的振速控制标准值为1 cm/s,据此设计了单次爆破炸药量不超过18 kg,并通过数值分析方法模拟了爆破振动波的传播,分析结果证实方案合理可行。现场实施爆破时,对基岩底部的振速进行了同步监测,结果表明:多次振速监测的最大值均小于1 cm/s,确保了爆破施工期危岩的稳定性。目前,基坑工程已顺利施工完毕,提出的施工方案既保证了施工速度,也确保了施工安全,效果良好,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危岩岩体测点
液压支架整机静强度试验及等效应力分析
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危岩勘查中的应用
基于CATIA的汽车测点批量开发的研究与应用
某水利工程高边坡危岩稳定性分析及防治研究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岩体结构面粗糙度获取
某废钢渣车间落锤冲击振动特性研究
平泉县下营坊杂岩体分异演化及其成岩成矿
激振作用下坠落式危岩振动特性试验研究
单一层状岩体和软硬复合岩体单轴压缩破损特征试验研究
基于断裂构造遥感影像特征对比分析的花山岩体与姑婆山岩体成因关联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