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对预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药液外渗的效果探讨
2021-03-17李银娟
李银娟
(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分院,江苏 南通 226001)
进行化疗是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1]。对此类患者进行化疗时若护理不当,易导致其出现药液外渗、化疗性静脉炎等问题,可增加其痛苦,影响化疗的正常进行及其对化疗的依从性[2]。在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化疗期间如何有效地预防其发生药液外渗、化疗性静脉炎是肿瘤科医护人员关注的焦点[3]。本文主要是研究对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对预防其发生药液外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化疗的108 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病情均经病理学检查得到确诊,均具有进行化疗的指征,且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其中,排除存在沟通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障碍、病历资料缺失或中途退出本研究的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54)与对照组(n=54)。在54 例对照组患者中,有男29 例,女25 例;其平均年龄为(53.09±10.65)岁,其接受化疗的平均次数为(3.75±1.21)次,其平均的受教育时间为(10.78±2.22)年,其平均的体质指数为(22.56±1.08)。在54 例观察组患者中,有男28 例,女26 例;其平均年龄为(51.87±11.09)岁,其接受化疗的平均次数为(3.69±1.18)次,其平均的受教育时间为(10.52±2.18)年,其平均的体质指数为(22.78±1.12)。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化疗。在此期间对对照组患者进行用药护理、病情观察、穿刺点护理等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循证护理,方法是:1)由肿瘤科的护士长和责任护士组成循证护理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组长负责评价和改进组员制定的循证护理方案,监督循证护理工作的开展,并帮助组员解决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组员负责提出循证问题,搜集循证依据,制定并落实护理方案等。在开展循证护理工作前,由组长带领组员学习循证护理的相关知识,使其掌握循证护理的内涵、开展方法、评价方法及改进方法等,并提高其护理技能。2)在患者入院后,小组成员仔细搜集患者的资料,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估。召开小组会议,就以往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导致患者发生化疗药物外渗和化疗性静脉炎的原因(如用药前及用药过程中观察和护理不到位、发生药液外渗后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等),然后以此为依据提出循证问题(如怎样降低患者药液外渗和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如何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等)。3)小组成员通过检索网络数据库、查阅报刊书籍等搜集相关的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初步阅读,保留符合要求的文献。对文献进行仔细的审阅,查找护理实证。以护理实证为依据,并结合本医院、本科室及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护理方案。4)落实护理方案。(1)在化疗前,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向其讲解化疗的相关知识,重点向其介绍药液外渗、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危害、预防及处理措施等,使其充分了解预防药液外渗和化疗性静脉炎的要点及重要性。(2)在对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时,一条静脉不可连续穿刺超过2 次。若连续穿刺2 次均不成功,应主动向患者道歉,并由另一名心理素质好、穿刺技术熟练的护士对患者进行穿刺(需换一条静脉进行穿刺)。在穿刺时,要尽量减小针头刺入血管的角度,确保针头能够缓慢、平行地刺入血管。在穿刺成功后,妥善地固定针头,并告知患者在活动时注意对针头进行保护。对于接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患者,在置管成功后应对导管进行妥善的固定,避免导管发生移位或滑脱。(3)在每次化疗前,先用少量的生理盐水冲洗静脉通路,待确定静脉通路通畅后再为患者输注化疗药物。在为患者静脉推注化疗药物时,稀释液的量不应少于20 ml。在患者静脉滴注化疗药物期间,加强对其进行巡视,注意观察其穿刺部位有无回血、肿胀、疼痛、渗液、渗血等现象。若发现其穿刺部位渗液,需立即停止输注化疗药物,并遵医嘱用透明质酸对其穿刺部位进行封闭注射,再用甘油硫酸镁乳剂对其渗药部位进行外敷,还可用红外线治疗仪或微波治疗仪对其渗药部位进行照射治疗。(4)在化疗期间,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鼓励其说出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耐心地倾听其心声,给予其安抚和鼓励,并指导其通过听音乐、写日记、与亲友或病友交流、到户外散步等方式来排遣自己苦闷、抑郁的心情。
1.3 观察指标
护理后,比较两组患者药液外渗的发生率、渗药部位红肿消失的时间及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药液外渗的评定标准是:化疗药物在使用的过程中外渗到皮下,导致局部皮肤红、肿、热、痛[4]。化疗性静脉炎的评定标准是:在静脉输注化疗药物的次日,沿着输液血管的走向出现条索状红斑[5]。采用自制的问卷(总分为100 分)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患者该问卷的评分≥85 分和<85 分分别表示其对护理工作满意及不满意。满意率=满意例数/总例数×100%。采用自制的问卷(总分为100 分)调查两组患者对化疗知识的掌握度。患者该问卷的评分越高表示其对化疗知识的掌握度越佳。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 检验,计量资料用± s 表示,用t 检验,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药液外渗和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均更低,其渗药部位红肿消失的时间更短,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和对化疗知识掌握度的评分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2。
表2 护理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比较
3 讨论
药液外渗和化疗性静脉炎是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6]。患者在接受化疗期间若发生药液外渗或化疗性静脉炎,可增加其痛苦,影响化疗的正常进行,导致其对化疗的依从性下降,严重时可引起医患纠纷[7]。因此,临床上应对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最大限度地降低其药液外渗和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8]。循证护理兴起于20 世纪末,是指护理人员在计划护理活动的过程中审慎、明确、明智地将现有文献资料与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获取临床护理实证,然后以此为依据制定护理方案的一种护理模式[9-10]。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护理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药液外渗和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均更低,其渗药部位红肿消失的时间更短,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和对化疗知识掌握度的评分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这与许素凤、陶蓉等[11-12]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循证护理能显著降低其药液外渗和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缩短其渗药部位红肿消失的时间,提高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及对化疗知识的掌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