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时间对重型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昏迷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术对预防其发生肺部感染的效果对比
2021-03-17韩晓明景兆德宋卫东邵文泽
韩晓明,景兆德,柴 峰,王 勇,宋卫东,邵文泽
(甘肃酒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甘肃 酒泉 735000)
颅脑损伤和脑出血昏迷都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重型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昏迷患者的生命体征不稳定,其病情发展的速度较快,且难以自主呼吸,需要接受气管切开术[1]。气管切开术是解除患者呼吸困难症状的常用手术。相关研究的结果显示[2],在重型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昏迷患者发病的早期对其进行气管切开术,可有效地预防其发生肺部感染。本次研究选取我院于2017 年6 月至2019 年8 月期间收治的80 例重型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昏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在此病患者发病的不同时间对其进行气管切开术对预防其发生肺部感染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我院于2017 年6 月至2019 年8 月期间收治的80 例重型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昏迷患者。入选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临床上关于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昏迷的诊断标准;其发病的时间均<48 h,均知晓本次研究的内容,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排除存在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及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根据这些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手术时间的不同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的时间、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的评分等一般资料相比,P >0.05,可对比研究。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对其进行气管切开术,方法是:使患者取仰卧位,将其肩部垫高,使其头部稍向后仰。对患者的手术部位进行常规消毒、铺巾。采用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对患者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在患者甲状软骨下缘至接近胸骨上窝处做一个直切口,沿着颈前正中线切开此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分离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使用拉钩牵开甲状腺峡部,充分暴露气管。切开第2 ~第4 节气管环,放置气管套管。插入外管后,取出管芯,放入内管,吸净患者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检查其呼吸道是否发生出血。手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的呼吸功能,每隔1 ~2 h 为其吸痰1 次。研究组患者在发病的24 h 内接受气管切开术,对照组患者在发病的24 h 后接受气管切开术。
1.3 观察指标
手术后,统计两组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手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等数据进行整理、分类,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 进行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发病的时间、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的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标准差(± s )表示,采用t 检验;手术后两组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属于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组间对比差异值P <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后,研究组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的比较[n(%)]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昏迷患者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障碍及肺部感染,进而可引发脑水肿、脑缺氧等脑组织继发性损伤,使其病情加重,造成恶性循环[3]。重型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昏迷患者一旦并发肺部感染,其死亡率可明显升高。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昏迷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对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发现,对重型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昏迷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术,可确保其呼吸道通畅,增加其肺部氧气的含量,降低其颅内压,避免因缺氧导致其脑组织出现二次损伤,并可在其呼吸道内直接给药,降低其肺部感染的发生率[4]。在本研究中,手术后,研究组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这说明,对重型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昏迷患者进行早期气管切开术,可降低其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研究发现,早期切开重型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昏迷患者的气管,对其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可防止其口鼻腔内的血性液体、分泌物反流,解除其呼吸道梗阻的症状,并可及时将这些液体排出体外,确保其呼吸道通畅。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在重型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昏迷患者发病的24 h 内对其进行气管切开术,有利于降低其肺部感染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