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联合MRI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价值分析
2021-03-17卢红术张期健郑道福
王 磊,卢红术,张期健,刘 斌,郑道福
(1.凤阳县中医院医学影像科;2.凤阳县中医院骨伤科,安徽滁州 233100)
股骨头坏死是骨科的常见疾病,又被称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大多是因患者长期酗酒、过量使用激素引起的骨组织发生再生修复障碍,其早期症状不明显,为临床诊断增加难度,而当病情发展至晚期,只能行手术治疗,若需痊愈,难度更大,因此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有重要意义。骨小梁及骨髓组织坏死是股骨头坏死的本质特征,手术病理学诊断股骨头坏死的金标准,但其是一种侵入性有创操作,对患者具有一定的创伤。多层螺旋CT检查能将股骨头坏死部位的骨质破裂情况清晰显示出来,还可对骨质塌陷的情况进行准确显示,但因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征象显示不明显,故仍存在一定的漏诊与误诊情况,导致临床应用受限[1]。MRI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获取层次分明的图像,能够清晰检测骨髓细节,准确判断股骨头坏死的早期病变情况,但其扫描所需的时间相对较长,且检查时机器运转噪音大,部分患者难以忍受;另外MRI对受检者体位运动敏感,易产生伪影,影响正确诊断[2-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联合MRI对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凤阳县中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60例疑似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32~70岁,平均(51.54±9.59)岁;病程1.5~6个月,平均(2.54±0.85)个月。纳入标准:临床表现为髋关节活动受限者;临床资料完整者;髋关节持续疼痛者等。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损坏者;非创伤性的股骨头坏死者;合并有严重内脏器质性疾病者等。本研究经凤阳县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方法 ①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采用64排128层多层螺旋CT机(德国西门子公司,型号:SOMATOM Perspective)扫描检查,患者取仰卧位,扫描参数为:电压120 kV,电流250 mA,层厚与层距均为1.25 mm,一般情况高分辨率重建设置0.75 mm薄层,仪器机架旋转时间设为1 s,扫描患者的股骨头横切面,髋关节图像以0.75 mm薄层重建后获得影像资料传至工作站,并经影像科经验丰富的医师阅片,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诊断标准:CT影像显示股骨头呈现条带状,内斑片状,边缘处相对较模糊。②MRI检查: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机(德国西门子公司,型号:1.5 T)检查,室内温度设置为20 ℃,采用骨关节成像组件,将仪器扫描矩阵设为128×128,重建矩阵设为256×256,带宽设置为19 00 Hz;回波时间(TE)=66 ms,重复时间(TR)=2 000 ms,每位患者均检查2遍;设置仪器参数,层厚4 mm,层距1 mm,对患者的髋关节和冠状位进行横断面扫描,一般选取冠状位T2加权(T2WI)和T1加权(T1WI)序列,横断面压脂的质子加权(PDWI)和T1WI序列,然后对患者的病变冠状物、病症的横断面扫描,获得影像资料传至工作站,并经影像科经验丰富的医师阅片,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诊断标准:MRI显示股骨头上部边缘处呈条影带,T2WI为高信号,T1WI为低信号,早期股骨头坏死表现为边缘为低信号,其他呈现为正常骨髓信号。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多层螺旋CT、MRI单独及联合检查对股骨头坏死各分期的阳性检出率。根据股骨头坏死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分期的标准[4]:0期患者经多层螺旋CT、MRI检查均显示无异常;Ⅰ期多层螺旋CT检查患者股骨头未出现变形,只显示出骨质疏松影像,而MRI检查显示股骨头未出现变形,只可显示T1WI序列负重区呈低信号;II期多层螺旋CT检查显示股骨头未见明显变形,骨小梁部分呈增粗征象或骨质硬化的征象,或呈星芒征、斑片状,而MRI检查显示股骨头未见严重变形,在T1WI下股骨头上边缘信号呈斑片状或新月征。Ⅰ期、II期属于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范畴。②比较多层螺旋CT、MRI单独及联合检查对股骨头坏死的检出结果。③比较多层螺旋CT、MRI单独及联合检查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价值。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诊断效能,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假阴性)例数×100.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假阳性+真阴性)例数×100.00%,准确度=(真阳性+真阴性)例数/总例数×100.00%,阳性预测值=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阴性预测值=真阴性例数/(假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100%。④比较多层螺旋CT、MRI单独及联合检查对髋关节积液的检出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行χ2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χ2趋势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股骨头坏死各分期阳性检出率 多层螺旋CT与MRI联合检查对股骨头坏死早期患者阳性检出率为76.67%;多层螺旋CT单独检查阳性检出率为61.67%,MRI单独检查阳性检出率为66.67%,联合检查阳性检出率与多层螺旋CT、MRI单独检查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多层螺旋CT、MRI单独与联合检测对股骨头坏死各分期的阳性检出率比较[ 例(%)]
2.2 检出结果 经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显示,60例疑似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中确诊阳性48例,阴性12例。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为阳性37例,阴性23例,其中仅有28例为真实早期骨头坏死患者;MRI检查诊断确诊为阳性40例,阴性20例,其中35例为真实早期骨头坏死者;两者联合检查诊断阳性46例,阴性14例,其中44例为真实早期骨头坏死者,见表2。
表2 两种检查方式单独及联合检测与病理检查的检出结果比较(例)
2.3 诊断效能 多层螺旋CT联合MRI检查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多层螺旋CT、MRI单独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多层螺旋CT与MRI单独检测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种检查方式单独及联合检查的诊断效能比较(%)
2.4 髋关节积液检出率 多螺旋CT检查髋关节积液的检出率为72.92%(35/48),MRI检查髋关节积液的检出率为79.17%(38/48),多螺旋CT联合MRI检查检出率为93.75%(45/48),多层螺旋CT联合MRI检查髋关节积液检出率显著高于多层螺旋CT(χ2= 7.500)与MRI(χ2= 4.360)单独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 讨论
股骨头坏死属于骨科临床多发性疾病,病灶部位大多为患者股骨头的负重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股骨头坏死是在外力作用下,破坏骨小梁结构,坏死原因不消除,会致使病情反复发作,最终引起患者出现负重行走或者关节活动出现障碍[5]。因此尽早进行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手术病理检查为股骨头坏死的诊断金标准,但其属于侵入性有创检查,对机体造成严重损伤,因此目前临床常采用术前影像学技术进行诊断。
多层螺旋CT是临床诊断股骨头坏死的常用手段,患者的早期多层螺旋CT的主要表现为股骨头发生变性,呈现星芒状,且股骨小梁增粗明显,出现程度不同的囊变区和疏松区[6]。多层螺旋CT能够清楚观察到骨小梁的变化,但多层螺旋CT对于关节囊积液分辨率较低,早期水肿、渗出难以发现,使其诊断准确性较低[7]。MRI属于磁共振成像检测方法的一种,其影像学早期主要表现为股骨头边缘呈现片状或线状的异常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T1WI表现为低信号;同时MRI能直接反映病变初期血窦的扩张和骨髓的水肿,能多方位、立体成像,可对软组织进行扫描,且辐射少、安全性高,还能对患者的股骨头多层次扫描[8]。相比于多层螺旋CT,MRI具有高检出率、高准确率、高敏感性的特点,但单独MRI检查对钙化灶和骨骼病灶的显示不清楚,易造成误诊、漏诊的情况。联合检测弥补了两种检查方式单独检测的不足,将两种检查方式联合,通过高分辨率、连续扫描获得准确的病灶影像信息,不仅提高了空间和密度分辨率,也提高了横断为断层图像的分辨率,同时可明确股骨头软组织的病变区域,改善图像层次,极易观察骨髓细节,提高诊断效能[9]。本研究结果显示,多层螺旋CT联合MRI检查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及髋关节积液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多层螺旋CT、MRI单独检查,提示多层螺旋CT联合MRI对早期股骨头坏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综上,多层螺旋CT联合MRI对早期股骨头坏死有很高的诊断价值,相对于多层螺旋CT、MRI单独检测,其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及髋关节积液检出率均较高,在今后的临床影像学检查中可运用联合检测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检测,改善单独检测漏诊、误诊情况,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