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痰培养中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
2021-03-17黄林远黄江平
黄林远,黄江平
(广西南宁市第二妇幼保健院,广西 南宁 530200)
0 引言
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小儿肺炎引发的主要原因包括两类,一类是吸入性肺炎,另一类是感染性肺炎[1]。在感染性肺炎当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细菌性肺炎,本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会出现病情危重情况,病情进展也很快,容易引发患儿死亡[2]。通常情况下针对细菌性肺炎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控制患者的炎症程度,并努力改善通气功能,对症治疗,积极有效防治其并发症[3]。因此,临床上应该对此病高度关注。本文分析了我院小儿肺炎患者痰液细菌培养中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以了解小儿肺炎的细菌学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物提供科学依据,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标本来源: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小儿科住院确诊的2379例肺炎痰培养及药敏试验阳性患儿进行分析,年龄1个月至10岁,其中男孩1355例,女孩1024例。
1.1.2 主要试剂及仪器:痰液细菌培养所用的血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平板培养基均购自郑州安图公司,使用的试剂是珠海美华公司的MA120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的配套试剂。
1.2 检测方法。标本采集及细菌学检测均按照SOP文件严格执行。经涂片筛查为合格的的痰标本及时接种于血平板、麦康凯平板培养基,并置于35℃孵化箱内培养,18-24 h后观察菌落形态和生化特点进行鉴别,并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阳性者再进行药敏试验。采用珠海美华公司的MA120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对病原菌进行鉴定,药敏试验结果参照来自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制定的标准,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及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
2 检测结果
2.1 病原菌的分布情况。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儿科2379例痰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520株,阳性率21.85%,革兰氏阴性菌为433株,占83.27%,革兰氏阳性菌75株,占14.42%,真菌12株,占2.31%;革兰氏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203株,占39.04%;大肠埃希菌122株,占23.46%,阴沟肠杆菌43株,占8.27%,铜绿假单胞菌13株,占2.50%,鲍氏不动杆菌13株,占2.50%,粘质沙雷菌12株,占2.31%,嗜麦芽寡氧单胞菌10株,占1.92%。革兰氏阳性菌中,有6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2.69%;肺炎链球菌9株,占1.73%,结果见表1。
表1 520株病原菌的分布情况(n,%)
2.2 病原菌多重耐药情况分析。分离的病原菌中多重耐药菌株共254株,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粘质沙雷菌最为常见。其中大肠埃希菌97株、肺炎克雷伯菌9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5株、阴沟肠杆菌18株、粘质沙雷菌8株,结果见表2。
表2 几种常见病原菌多重耐药情况分析(n,%)
3 讨论
小儿肺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四季都可能发生,主要由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如吸入羊水、油类或过敏反应等)所引起的肺部炎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重症患者可累及循环、神经及消化系统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心力衰竭、缺氧中毒性脑病及缺氧中毒性肠麻痹等[4-5]。有研究表明,全世界每年约有200万小于5岁的儿童死于肺炎,占该人群总死亡数的19%[6]。如果所居住的条件较差,室内拥挤且通风不好,容易引发空气质量不良,从而导致室内病原微生物过多存在;此外,对于存在一些基础病如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低出生体重儿、免疫缺陷患者等都比较容易引发肺炎。国内多有文献报道,大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等是小儿肺炎最常见的病原菌[7-8]。而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我院小儿肺炎最主要的病原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占83.27%,这些革兰氏阴性杆菌中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39.04%),其次为大肠埃希菌(23.46%),这与钟和悦等[9]报道的基本一致;其它革兰氏阴性杆菌还有阴沟肠杆菌(8.27%),铜绿假单胞菌(2.50%),鲍氏不动杆菌(2.50%),粘质沙雷菌(2.31%),嗜麦芽寡氧单胞菌(1.92%)。流感嗜血杆菌在本组研究中未检测到,可能是该菌对培养基要求较高,难以成活有关。本组资料检出革兰氏阳性球菌最主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2.69%)和肺炎链球菌(1.73%)。另外,还检出12例真菌感染患者,此类患者主要表现有反复感染的情况发生,且都有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和激素类药物治疗史,临床表现出的症状与其他肺炎患儿的症状没有太大的差异,也没有进行过特别的抗真菌药物治疗。因此,在营养不良、机体免疫力降低或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和激素类药物的患儿,特别要注意是否存在由真菌感染引发的二重感染出现。
药敏结果显示,多重耐药菌主要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97株)、肺炎克雷伯菌(96株)、阴沟肠杆菌(18株)为主。革兰氏阴性菌发生的耐药机制主要为产ESBL酶、钝化酶等[10]。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指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所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以及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的一类酶,主要由普通β-内酰胺酶基因(TEM-1,TEM-2和SHV-1等)突变而来。据了解ESBLs虽然不能水解头孢霉素和碳青霉烯类药物,但是可以被克拉维酸、舒巴坦以及他唑巴坦等β-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ESBLs菌是指能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主要见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此外也见于肠杆菌属、变形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属等其他肠杆菌科的细菌、不动杆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等,此类细菌多为多重耐药菌,容易出现院内严重交叉感染。钝化酶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的细菌菌株产生的一种酶,它可以致敏某些药物分子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让它完全失去原有的抗菌活性,从而使细菌获得耐药性。本研究结果中革兰氏阳性多重耐药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5株),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多数为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株(MRSA)。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上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分子叫青霉素结合蛋白,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位,能与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结合,青霉素结合蛋白数目减少或构型变化都将使青霉素类药物结合减少而出现耐药性。
综上所述,临床医师在针对小儿患有感染性肺炎时,在治疗前应对其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根据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使用实验室药敏试验结果中有敏感性的抗菌药物,以防止多重耐药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