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
2021-03-17李静波
李静波
(吉林省磐石市医院,吉林 磐石 132300)
0 引言
下肢静脉血栓可以说是当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普外科手术并发症,其出现的原因较为复杂,患者因为术后需要卧床休养不能够自主活动并且下肢肢体一致处在一种肿胀疼痛的状态,其会对患者肢体自主活动产生影响,导致血流动力产生变化,促使血液一直都是处在高凝状态下而出现的肢静脉血栓,其对于普外科患者术后的康复十分不利,下肢静脉血栓在我国的发生率达到了35%~65%,患者在出现静脉血栓之后,严重的还会使其出现肺血栓,使得患者在临床上的死亡率不断攀升。近几年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持续快速提升,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下肢骨科手术患者也不断增多。所以,我们要求积极针对下肢骨科手术静脉血栓给予相关的治疗与预防[1-2]。并且总结西医针对下肢骨科手术静脉血栓患者在治疗上获得的临床效果。本文对于我院入院治疗的80例下肢骨科手术静脉血栓患者的相关资料给予回顾性的分析,其报告详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l2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下肢骨科进行手术的静脉血栓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19~54岁,平均32.4岁。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共计50例,股骨颈骨折的患者20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患者10例。两组患者无论是在性别疑惑是年龄和病情等基础资料都经过了统计学的分析,其本身并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选择传统形式进行相关治疗,实验组患者采取的主要是西医的治疗形式,在患者进行手术之后的第二天,则可以服用一些中药,1天需要服用1剂,7天可以作为一个疗程,并且服药的过程里需要按照患者自身的病情对其进行适当的加减。此外,患者在服药之后需要让患者尽可能多的喝水,同时尽可能的服用一些新鲜的蔬菜,除此之外还需要叮嘱患者不要食用辛辣以及油腻的食物。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后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全部选择SPSS 10.0统计软件去对其进行分析,P<0.05其显示二者之间产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上的整体有效率达到了95%超出对照组治疗的有效率87.5%,两组进行对比存在的差异就别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n,%)
3 讨论
3.1 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在19世纪中期,Virchow就指出了静脉血栓形成的几个因素:静脉血流相对滞缓并静脉壁出现损伤还有血液自身的高凝状态,到现在仍然是多个国家学者所认可的因素。首先,静脉血流滞缓:手术过程时脊髓麻醉或者是进行全身麻醉会使得患者其静脉出现扩张,静脉的血流速度会有所减缓;在手术过程中因为麻醉作用导致下肢肌肉全部处于麻痹状态,因此其丧失了收缩功能;在手术之后又因为切口疼痛以及其他原因而导致患者必须要卧床休息,下肢肌肉会处在一种松弛的状态,让患者自身的血流会变得滞缓,导致下肢出现静脉血栓。其次,静脉壁损伤,第一,因为机械性对其造成的刺激,如在下肢靜脉输液,穿刺的时候其会对于局部静脉血管带去挫伤和撕裂;第二,化学性的损伤,如在静脉中输注了多种刺激性比较强的药液或者是高渗透溶液,最终导致静脉壁的损伤。最后,血液高凝状态,手术产生的激惹反应导致患者的血小板有所增长,凝血的时间不断的提升,同时因为在手术过程中和手术之后所进行的输血都为静脉血栓的形成缔造非常理想的条件。
针对脊柱和骨盆以及下肢骨折伴或不伴截瘫的患者,临床上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开展大型的骨科手术,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后经常需要长期的卧床休息静养,这样的一种情况会导致患者的下肢静脉出现循环不顺畅,同时其下肢会出现深静脉血栓。按照有关的文献报道,有45%~70%患者在骨折治疗手术完成之后会出现下肢的深静脉血栓。
骨科手术之后其会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主要有:①患者本身的体质。通过相关研究可以看出,针对部分高龄和肥胖以及伴发有心血管以代谢性疾病的患者其比较容易出现下肢的深静脉血栓。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疾病会持续的对患者造成折磨,让患者本身的抵抗能力不断的降低,其会对患者自身的心肺功能产生严重的影响。另外,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还会导致患者自身的血流成分产生变化,让患者一致处在一种高凝情况,导致全身的经脉无法顺畅的回流;②在术过程中,患者下肢处在制动状态,并且因为手术时间较久,导致患者其下肢血液持续的出现淤滞,这样的一种情况也导致下肢静脉其回流受阻。骨科手术让患者自身的静脉管壁受到损伤,血管出现血流不畅的问题,导致骼股静脉主干被压迫而出现狭窄和损伤,下肢静脉的回流受到阻碍 。本次实验过程中,有10例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6例存在糖代谢紊乱,6例存在体质量超标的问题,并且患者的年龄都偏大,并且其下肢深静脉全部村子不同的血栓高危因素[3-4]。
3.2 常见症状。首先,小腿浅静脉血栓的出现,小腿出现疼痛肿胀,顺着静脉行径可以摁及条索状物,会出现压痛,其周边皮肤呈现出充血性的红斑,并且有时还会出现轻度的水肿,局部急性炎症反应通常为1-2周,其之后会慢慢的消退,疼痛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条索状物2~4周之后才会完成的消失,全身反应表现的比较的轻微。其次,小腿肌肉静脉丛深静脉血栓的构成:其只是处于下肢的一个局段,范围相对并不是很大,激发的炎症反应的程度也并不高,小腿部产生疼痛和压痛以及轻度肿胀,假如把足急剧背屈,让腓肠肌及比目鱼肌快速的伸长,能够让血栓所导致的炎症性疼痛得到激发。第三,骼骨静脉丛深静脉血栓的构成:处于下肢其波及的范围相对比较广泛,主要表现为三个基础的特征:①疼痛以及压痛,血栓其在骼骨的静脉中会导致产生炎症反应,从而出现局部的持续性疼痛伴压痛,通过摁压可以感受到条索状物。②肿胀,患肢通常肿胀较为严重。③浅静脉曲张,全身产生的反应相对较轻[5-6]。
3.3 预防措施。术前护理:在手术之前对于择期手术患者给予和静脉血栓构成相关的健康宣教,能够让患者认识到静脉血栓构成的有关知识,认识到在进行手术之后早期活动进行的必要性,以及怎样在床上做能够促进静脉回流的运动,让患者能够学会深呼吸,做下肢和足和趾的主动运动,让患者可以按照护士指导,可以在进行手术之后尽早的完成下肢主动运动训练,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防止静脉血栓的出现和发展。术中护理:在手术过程中静脉输液不用下肢静脉,麻醉给药可以通过上肢静脉或者是中心静脉去完成注射。术后护理:强化在手术之后的基础护理,在患者回到病房的6小时之后即鼓励患者主动并且尽可能的作下肢和足和趾活动,强化腓肠肌的按摩,尽量的早期下床活动,如果患者的病情相对允许的话,需要在术后6小时到8小时下床完成活动。卧床休息的时候可以做一些深呼吸或者是进行大声的咳嗽,这样的一种方式能够让静脉快速的回流。
在完成健康教育的同时作为护理人员需要及时的找出问题,及时的对其给予解决。护士需要认识到患者自身的认知接受能力,及时的对于术后锻炼的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进行调整。通常术后6-8小时开始进行活动,每次持续的时间可以是5-6 min,术后的12个小时到24小时即可以下床进行活动。对抗血液高凝状态能够预防性的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抗血小板的粘聚药物,如潘生丁和肠溶阿司匹林等。
综上所述,我们应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帮助患者进行一些锻炼,并适当进行西医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