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课堂追问时机 提升初中生数学思维品质

2021-03-17王金水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直线方程思维

王金水

(集美区后溪中学,福建 厦门 361024)

数学是关于思维的科学,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有效提问又离不开追问.通过步步追问,步步精心,问出质量,问出智慧,以此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升学生思维高度.然而,当前课堂教学却存在这样的现象:追问等待时间过短,无法给予学生启迪思维和想象的时空;追问内容缺乏生成性,有预设没生成;追问的问题过泛,导致追问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追问时机不及时,难于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追问是教师对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再提问,又再提问…是对初次提问的补充、深入、拓展或修正的一种教学行为.追问,在于探路,探索思维方向;在于激疑,激发质疑思维;在于辨析,辨别反思能力;在于明理,提升思维水平;在于延伸,构建知识网络[1].追问是教学的生命,追问是师生往来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恰到好处的追问可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激活学生思维,从而拓宽思维的广度,增进思维的深度,锻造思维的强度.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如何在学生思维盲点处进行的追问,将问题引出冲突,引出思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以为追问要做到适时而问,难易恰当,富有启发,切中要害,尤其是在混淆处、矛盾处、“经验”处、意外处的追问,问出方法,问出根源、本质,不仅能使课堂锦上添花,化平淡为神奇,还能快速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追问于混淆之处——悟化

追问在于辨析,培养学生辨别领悟的能力.对于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学生思维易困惑的地方,把握好追问的时机很重要.此时此处的追问,能引发学生的深思,帮助学生解除疑虑和消除模糊,促使学生豁然开朗.

例1 若关于x的方程无解,求m的值.

生1:无解相当于方程有增根,故分母为0,易得增根为x=1.通过去分母,得x+1=-mx-1.当x=1时,m=-3.

巡视发现普遍学生都是这样做,显然他们混淆增根与方程无解的概念.

追问1:无解相当于方程有增根吗?

追问旨在正视存在的问题,在于激疑,激发学生质疑的思维,消除疑惑,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事实上,追问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各抒己见,但观点分散,论据不足,无法突破要害,得从方程无解概念入手,这显然需要最简方程.

师:解方程最终都要回归到什么方程?

生众:最简方程ax=b.

追问2:最简方程ax=b,何时会出现无解?

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有效思考,旨在帮助学生转换问题思考角度,回归到原始概念上,化解抽象,减少学习思维负荷,打开思路.

生2:a=0 且b≠0.

追问3:当a=0 且b≠0,最简方程ax=b无解,能说它有增根吗?

追问目的是理清学生疑虑和困惑,及时走出误区,纠正认识偏差.通过此追问,学生自然明白无解与增根不是一回事,即增根是方程有根,只是这个根会让原方程失去意义.

生3:本题解法应该是x+1=-mx-1,有x+mx=-2,得(1+m)x=-2,当m=-1 时,x的系数为0,方程无解.

生反问:如果m≠-1 时,方程一定有解吗?

学生的反问为引入增根做了铺垫.其他学生自然认为有解,方程的解为

追问4:此时x值是任意实数吗?

追问目的是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此追问很有针对性、启发性.

生4:还有x≠1.因为x=1,此时分母为0.

生5:对,x=1 是增根,应舍去.要排除增根对应的m的值,由,当x=1 时,有m=-3.所以,本题m的值可以为-1,也可以为-3.

追问5:方程无解与方程有增根有什么关系?

此时学生可自主归纳:增根是造成方程无解一种因素,无解是无法找到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变式:若关于x的方程有增根,求m的值.

变式强化了学生对方程无解与方程有增根的理解.追问堪比追踪,不在于问题多少,而是找到关键之处,让人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并在充分思考中有所感悟,在感悟中有所获得,这样学生的思维才有广度与深度,课堂才有厚度.

二、追问于矛盾之处——催化

学生常会对某个问题出现相左的见解,应抓住时机,展开追问,催化学生数学思维.追问不仅启迪学生思维,找出错误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追问也能理清思路,问出本质,化解矛盾,并通过创造性回答,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

例2 已知直线y=mx-x+m是一次函数,求m的取值范围.

旨在让学生理解掌握一次函数一般形式及其概念.学生化解析式为y=(m-1)x+m,由一次函数概念,易得m≠1.

师:若直线y=(m-1)x+m的图像经过点A(2,4),m为何值?

知识性问题,旨在让学生掌握一次函数对应点与线间的关系.

追问1:直线y=(m-1)x+m的图像能不能经过点B(-1,4)?

理解性问题,帮助学生转换问题思考角度.

生1:不能,把B(-1,4)代入y=(m-1)x+m,发现等式不成立.

生2:m是变量,意味着直线可以平移或旋转,根据线动成面,点B 也是平面内一点,按理说这些变化的线所构成的面会覆盖B 点.

学生从代数与几何方面切入,却得出对立的结论.怎么会这样?这是一种求助信号.教会质疑,引起思考,引发反“追问”,才有可能解惑.

追问2:不论m为何值,直线y=(m-1)x+m的图像能垂直x轴吗?

追寻学生思维轨迹,释放潜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生3:当m=1 时,直线平行x轴,当m≠1 时,直线是一次函数,不能垂直x轴.

追问3:从图形上看,不论m怎样变化,直线y=(m-1)x+m有何特点?

笔者引导学生任取m 的值,在各自导学案上对应的直角坐标系作图.再任取部分同学的画法,重叠,投影,展示.学生猛然发现这些线都会过点(-1,1).然后再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解析式y=(m-1)x+m.

追问4:从解析式上看,能不能把y=(m-1)x+m看成y是m的函数?

生4:可以,转化成y=(x+1)m-x.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对于y=(x+1)m-x,此时,当x=-1 时,y恒为1.通过数与形结合让学生明白,不论m怎样变化,直线y=(m-1)x+m绕定点(-1,1)旋转,但直线永远不会与x轴垂直,当然就不能过B点了.

追问5:直线y,经过A(2,4),B(3,b),C(4,c),如何比较b,c 大小?

从几何代数等多角度追问,旨在让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在交流辨析中形成共识:由图像经过定点(-1,1)与A(2,4),可确定直线走向,此时y的值随着x的值增大而增大.易得b<c.追问中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观点,催化了学生把思维引向广处,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度解读,实现了思维课堂的本质.

三、追问于“经验”之处——点化

由于许多学生受思维定式的影响,通过追问消除定势,点化思维,开启智慧,积累基本经验,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例3 甲乙两店在一次促销活动中,甲店推出4.5折优惠,乙店则买100 送120 购物券.

师:若你去购物,你会选择哪一店?

旨在积淀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引发学生激烈的争论,关注学生之间经验的差异.

生1:买100 送120 购物券,那商家不是亏本?

生2:打4.5 折太少了,应该选择买100 送120 购物券.

生3:买100 元得120 元购物券.相当于花100 元,赚20 元,不买岂不是亏了?

营造真实的交流氛围,促进思维展开.发现学生全凭经验,出现这种现象,不是缺少必备的知识,而是缺少实践智慧,掩盖了他们对生活现象的洞察力.

追问1:什么情况下才能得到120 元购物券?

似懂非懂时实施追问,才能使学生产生顿悟,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关键处,让知识由模糊走向清晰.

生4:乙店要购买100 元或以上,而购买100 元以下就没有了.

生5:乙店有没有优惠,得看你购物多少.

由于在甲店有购买就有优惠,学生明白了买100元以内的要选甲店.有学生反问道:100 元以上怎么办?从被追问走向主动追问,培养学生爱思考、会追问的学习品质.

追问2:按乙店方案:假设你买了120 元的商品,超过了100 元,超过部分不足100,只得120 元券(又用来购物),相当于你用120 元现金得到240 元商品,是这样吗?

用特例揭示事实真相,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片面走向全面.

生众:是的,100 元以上200 以内,只得120 元的购物券.

追问3:现在的折扣率是多少?

生6:折扣率是120÷240=0.5,只打5 折.超过100部分没有折扣,显然更不合算.

不妨乘势而上、趁热打铁,再追一问.

追问4:如果购买的商品价格刚好100 元?

生7:折扣率是100÷220>0.45.

在连续的追问、问中有问的情况下,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真正明白了乙店不管买多少都不比甲店便宜.

通过适时地追问,让前一问的具体内容和思维角度成为下一问的“原点”.我们要做的就是寻着学生的思维轨迹,紧追不舍,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追问,从而实现思路就越追越清,问题就越追越明,知识就越追越多.

四、追问于意外之处——激化

通过捕捉课堂意外,激化思维创意,循序渐进地将思维引向深处,从而促进知识的引申与生成,感受到获得新知的成就感.

例4 如图1,等腰梯形ABCD,AD∥BC,AB=DC,∠ABC=45°,∠BOC=120°,求的值.

图1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开阔地带,激活思维,培养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

图2

图3

生3:在图4 中,若延长BA、CD 交于点E,所以∠E=90°.因为AD∥BC,△EAD∽△EBC,所以

生3 的解法令人惊喜,也令人意外.此时,学生思绪飞扬,tan 15°值是多少?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让学生主动追问是追问的最高境界.

师:探究tan15°的值.

旨在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唤起学生强烈探求欲望,引导学生观察图4 的结构,启发30°,45°,60°这些特殊值与15°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提供架构性支持.

顺势一击,抓住一点,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远方.

图4

图5

师:还可以用两幅三角板拼出15°的角,如图6 到图8 等[2],均求出tan 15°的值.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再做深入研究.

图6

图7

图8

追问追求的是一种“激活效应”,让学生产生对预授知识的向往,为高中学习三角函数埋下伏笔.通过追问感受到了学生思维的激流涌动,让学生有突发奇想的机会,让“节外生枝”演绎出独特的价值,从而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课堂教学应抓住稍纵即逝的契机,以之为生长点,巧妙地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每一个思维的增长点,从而驱动思维不断生长.灵活、自然地实施课堂追问,尤其是在混淆处、矛盾处、“经验”处、意外处的追问,可以起到画龙点睛、迷途知返、余音绕梁、拨云见日之功效.我们要做的是把握好追问的时机,在追问中统筹兼顾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引发学生与教师思维火花的碰撞,将思维引向深处,从而提升思维品质,实现教学相长.

猜你喜欢

直线方程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解析几何中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求法
思维跳跳糖
画直线
关于几类二次不定方程的求解方法
画直线
圆锥曲线方程的求法
你喜欢直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