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深度学习的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以《劝学(节选)》阅读教学为例

2021-03-17石修银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建构深度情境

石修银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25)

一、背景:经典阅读的向度分歧

对《劝学(节选)》的教学内容的确定与目的的选择,中学教师莫衷一是,此源自教师修养等的自身原因,更源自专家学者的分歧,其分歧有三。

第一,涵育素养向度。王荣生提出把课文当作“定篇”来教,按照选文功能将课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引子五类。所谓定篇,是“文学、文化的经典”,学生的学习任务是“熟知经典,透彻地理解课文本身,从而积淀为文学、文化的素养”。[1]

第二,思维寻绎向度。部编版高一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学习任务提出:学习本单元,以“学习之道”为核心,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要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其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学会发现问题,从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

部编版教材认为“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以“形成正确的学习观”,这是引导教师作知性的分析,而“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学会情境下的交流表达,学会思维的针对性。

第三,内容把握向度。胡馨方、叶黎明关注内容的把握,指出:《劝学(节选)》指出教学内容,应该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劝谁学,阐明荀子劝学的对象分析;第二,学什么,强调学习的内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知识”,而是“礼”;第三,怎么学,明确学不仅仅是读书,还要有行动。[2]无论是节选中的“善假于物”,还是原文中的“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都不是书本知识的简单获取,而是效仿优于自己的人或物。立足全篇,知人论世,了解《劝学》原本的含义,才能完成对文化的传承与反思。

二、问题呈现

传统文化的经典阅读,上面三种目标,有一定道理与价值。但在教学中,存在三个问题。

问题一:如何实现真实、深刻的理解?

熟知经典,透彻地理解课文本身,积淀为文学、文化的素养,只是演绎占有式的学习,无法实现深度的解读,更无助于高阶思维的培养。占有式的学习,“就是抓住自己所学到的一切,或者牢牢记在心里,或者仔细保存在自己的笔记本中,不需要产生或创造新的东西。”[3]事实上,只是熟读,而没有结合自身认知、体验情境、运用情境等,是无法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与思想,也无法达到深度理解的。再说,只是熟读,没有审辨的思考,思想如何获得真正的认同?又如何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解,实现深度阅读的目的?

问题二:涵泳品鉴,学生就可以从中学会表达观点的根本方式吗?

这是一篇散文化说理的文章,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说理文,或者说是不完全契合现代说理意识的文章。如果只是涵泳品鉴,或只是教师句意的解释分析,没有审辨思维的介入,学生真的能学会表达观点的根本方式吗?

问题三:学生学习了“劝谁学”“学什么”“怎么学”等内容,就可以了吗?

陈日亮先生认为:“读完这篇(指《荷塘月色》)历久传诵的名篇,我们带走的是什么样的情绪共鸣,什么样的人生感悟?难道就仅仅是美丽的荷香月色吗?”[4]学生学习了“劝谁学”“学什么”“怎么学”等内容,只是内容的掌握,演绎占有式的阅读,如何彰显自己的阅读感悟?如何可以形成自己的思想,获得思想的启迪与建构?

“深度学习,是学生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全面参与、全身心投入的活动。”[5]为此,学生阅读《劝学(节选)》等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当不断引导体悟、思辨与情境运用,实现深度阅读的价值,以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策略:文化经典深度阅读的三部曲

第一部:理解——深度阅读的前提

布鲁姆等人将理解分为三种:例如“记住公式”(记忆水准);“能说明电流、电压、阻抗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水准);“能把欧姆法则运用于生活情境”(运用水准)。[6]

就《劝学(节选)》这篇文章,如果只是达到记忆水准,也就没有深层次的理解,于是教学中,就当引导达到后两种的理解。

理解水准的理解分为初级与高级。初级是情境认知的理解体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之“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此,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具身体验诠释对文章的理解,如设计问题:①文章的哪一句,你最有感触?为什么?请举个生活的例子来说明;②“君子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你有生活的体验或周边他人的例子来赞成或反对吗?

也可以在课前,引导模拟情绪获得具身体验与理解。比如台湾地区黄实铭老师在执教根据庄子与惠施对话改编的《大树与小木匠》,先让学生思考学习单[7]:①你觉得这树能有什么用途?你会停下来欣赏它吗?②如果砍下来,可以做什么?如果不砍下来,它树立在那儿做什么呢?③为什么它可以顺利长这么大?④你觉得它孤单吗?为什么?⑤它可能遇到好事,也可能遇到不好的事,可能有哪些呢?⑥如果你是树,那么多人靠近你,你的心情如何呢?你想要说什么?⑦如果有一个人过来,看了树就走掉了,那个人为何对树没兴趣?

如此引导让学生进行比较,推论思考,模拟情绪,预备困境,同理共感,更能理解文章的表达。在《劝学(节选)》教学前,也可以如此设计:①如果你鼓励他人学习,你会怎样鼓励?②你在生活中看到他人劝导学习,又是怎样的?你当时的感受如何?学生思考后,老师再引导分析揣摩课文的演绎,学生更能理解文章表达的技巧,也促成自身深入的思考。

高级层次的理解是基于高阶认知的理解。“从布鲁姆(B.S.Bloom)弟子安德森(L.W.Anderson)修订的新版教育目标分类学来看,教育目标是由金字塔的基底起始向塔尖发展的,是由①记忆、②理解、③运用、④分析、⑤评价、⑥创造6 个层次构成,①②③是低阶认知能力,④⑤⑥是高阶认知能力。”[6]

知性思维作为一种理解力,是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它具有分析、规定、划界、定义等性能,演绎的就是高阶思维。

此一是意脉寻绎。只有文章内部意脉的清晰,才有阅读的深度把握。就单篇教学而言,可以思考:①“学不可以已”是论点,与下面三个分论点之间,关系如何?②学习与作用、方式的关系如何?③三个分论点的关系是并列的吗?如此引导对文章意脉的纵深思考,不停留在浅层的理解上,学生的思维就获得发展与提升,理解也就更能透彻、完整。

此二是梳理概括。就任务群教学而言,我们就当引导学生,在群文中分析理解,形成丰富、立体与深刻的思想。如此则为演绎高价思维、知性思维,比如:《劝学(节选)》强调“学不可以已”;《师说》强调“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改造我们的学习》强调“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可以设计二个问题:1.你认为这三者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请用一句话阐发自己从这三篇文章中获得的学习观点,然后以此三点读书看法作出彰显逻辑缜密的阐述。2.对比这三个读书观点,你认为哪个观点是最主要的基础?为什么?

运用水准的理解是将阅读思想、语言等运用到写作、生活情境中,生成自己的语言,真正实现语言的建构与应用,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具体可分两个层次。

初级层次:句词运用。如提出要求:请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后面加上你的几句话,表达你的意思。这近乎学生常演练的造句,是实践认知心理学中的具身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应将认知、身体、环境视为一个系统,将社会实践活动引入教育教学,把单项的、静态的、离身的传授过程,变成互动的、生成的、具身的实践过程。”[8]如此,有学生写道:“荀子云‘木直中绳,輮以为轮’,重塑形象,唯有砥砺不止,浅尝辄止者无以塑之。”如此具身认知的实践应用,不仅学会运用文章字词,也就进一步理解了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高级层次:文化运用。朱自清认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9]《劝学(节选)》中,蕴含了哪些文化因素呢?可以看到早在战国时期就发现读书的价值“重塑自身,助你成功”,提出学习的要求等,劝导国人崇尚学习。我们当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重视学习传统文化,增加对国人学习文化的认知。而在设计应用情境中,就当有文化传承的意识,拒绝低俗恶搞或平庸无聊。比如,可以创设任务情境:

第二部:审辨——深度阅读的关键思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修订版)》“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提出:加强理性思考,增进对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中华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体会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而要让学生理性思考,也就要有审辨式的思维。“审辩式思维是最重要的国民素质,表现在认知和人格两个方面。其突出特点表现为:1.合乎逻辑地论证观点;2.凭证据讲话;3.善于提出问题,不懈质疑;4.反省自身的问题,对异见保持包容的态度;5.认识并理解一个命题(claim)具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概括化(generalization)范围;6.直面选择,果断决策,勇于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和责任。”[10]因为文化、时代、社会背景的不同,学习经典文言文,落脚点应该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进而形成自己的思考。为此,《劝学(节选)》阅读教学中当培育质疑反省的审辨式思维。

审辨维度一:说理思维。按照标题的提示,文章在劝导学习,你认为劝导有力度吗?或提出:文章用比喻的方法来阐释学习的方法与意义,有说服他人学习的张力吗?徐贲认为:“在说理中的运用类比,并不是说明的理由或证据,而只是说明与解释。”[11]古人习惯用比喻、类比来“说理”,但是这种没有建立在确证与分析性思维基础上的说理,缺失张力。如此,审视古代说理文化与思维,再思考现代的说理思维与意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演绎就有更理性的传承。

审辨维度二:说理思想。影响西方说理的美国图尔敏论证,由一个主张(claim)、资料(Data)、正当理由(backing)、支援(Backing)、限定词(Qualifier)和反驳(Rebuttal)六大部分组成[12]。它关注了证据理由(资料)、推理的依据(正当理由);设计限定的范围,消除自己“观点是否无条件限制”的疑惑;并不忘对他人质疑的辩驳(反驳),释解他人疑问。此演绎的是基于确证的对话、反思的说理思想。如果学习《劝学(节选)》后提出问题:荀子在文章劝导学习,读者还会有什么疑问呢?是否学习了一定可以有助于你视野的开拓?若有不能,怎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的呢?学生就会为了自身观点的支撑,主动介入对话、反思等说理思想,在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时,自然有了现代说理的人文思维与科学思维的涵育,也就明确类比比喻是表达观点的方法之一,但并非是“表达的观点的根本方式”。

第三部:建构——深度学习的终极追求

裴娣娜认为,要采取建构性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认识学生的主体结构,努力发展学生的主体结构。”[13]经典阅读也是如此。PIRS 对“阅读素养”如此界定:“理解与运用社会需要的或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形式的能力,年轻阅读者能够从各种文章中建构意义,他们通过阅读来进行学习、参与阅读社群并获得快乐。”[14]学习了《劝学(节选)》,就要引导学生从文章中建构自己的思想。本单元以“学习之道”为核心,可以设计情境,让学生实践两类建构。

一是文化母题中的文化建构。歌德认为“母题”是人类过去不断重复,今后还会继续重复的精神现象。为此,阅读完《劝学(节选)》后,我们可以让学生确定不倦学习、文人志趣、雅士之风等文化母题,然后翻阅资料,思考而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此,在这背景性概念之下再次阅读经典文章,则不仅带来阅读思想的拓展与深化,也促成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二是阅读思想的建构。设计任务,引导学生,学习文章后,审视现实,关注未来,构建自己的思想,如:

设计一,不只是记忆积淀,更是学会分析思辨,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设计二,是演绎学习性的写作,学生通过群文阅读,分析解读出古人就学习之道中最为重视的关注点。学生在小短文的写作中,提升自己的认知,厚实自己的阅读思想。

理解是经典阅读三部曲中第一部,是领悟与传承的前提;审辨思维是阅读的关键思维,经典阅读没有审辨思维的介入,就无法洞悉文化的局限与对自身思想体认的矫正;而不建构自己的思想,还无法实现真正的理解与内化,实现深度阅读,真正实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终极追求。

四、结语

博尔赫斯认为:“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以不同的理由,用热情和忠诚去阅读的书。”经典阅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直接影响着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影响着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今天,我们要引导学生涵泳经典,更应该引导演绎深度阅读,内化、吸收经典的文化精神。如此,才能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才能回应培育语文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社会与时代的热切期待。

猜你喜欢

建构深度情境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建构游戏玩不够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