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成就
2021-03-17李辽宁张婕
李辽宁 张婕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就意识形态建设作出方向性、战略性部署安排,推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主要包括:高扬理论旗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强化方向引领,主流思想舆论持续巩固壮大;凝聚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弘扬;丰盈精神生活,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加强国际传播,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鲜亮。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上,回顾这些成就,对于我们坚定理想信念,满怀信心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成就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6.005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1)06-0029-06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1]这一论述高度肯定了新时代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伟大成就。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上,回顾这些成就,对于我们坚定理想信念,满怀信心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扬理论旗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意识形态建设需要伟大思想领航。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2]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提出“两个确立”,强调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的重大意义。十八大以来,党始终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引领,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在全党全社会营造了学习新思想、践行新理念、谱写新篇章的浓厚氛围,有力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第一,理论研究跃上新台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和思想武器。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以理论研究为撬动点,加强研究阐释。一是研究平台不断拓展。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理论工作平台不断拓展,在原有“四大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基础之上,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会(院)等,理论研究再添“生力军”。二是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员超过51.3万人,同时人才培训力度不断加强,仅2017至2020年底,全国范围内共举办各层级研究班100多期,培训学员超13000人,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培训体系不断完善。[3]三是研究成果不断丰富。一批理论研究成果比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相继推出,让广大民众对新思想有更深刻的认知、更透彻的感悟、更深度的共鸣。
第二,党内学习教育呈现新常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组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五次集中性学习教育活动。一是通过群众路线教育,解决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症结难点问题,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深刻教育,党群关系更加融洽,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二是通过“三严三实”,狠抓“关键少数”,推动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绷紧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政治生态明显改善,从政环境持续向好。三是通过“两学一做”,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力体现。四是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和锤炼,增强了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五是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广大党员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感悟真理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汲取成功经验、政治智慧,始终保持顽强意志,勇敢战胜各种重大困难和严峻挑战。这些教育活动尽管主题和具体内容不同,但目标一以贯之,即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
第三,理论宣传掀起新热潮。一是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指导下,党中央、国务院部委及各省区市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团,奔赴全国各地与干部群众面对面互动交流。各省区市结合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和生产生活实际,组织理论专家、基层理论骨干、各级领导干部、大学生村官等宣讲团队,深入机关单位、企业、社区、村镇等开展面向基层的宣讲活动,使政策解读接地气、聚人气。二是理论学习读物广受欢迎。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宣传新思想的理论书籍出版发行,既有《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卷本)等理论性强的专业书籍,又有《之江新语》《知之深爱之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脍炙人口的通俗读物。这些书籍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领会党的创新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理论传播氛围日益浓厚。在学习宣传新思想过程中,除了传统媒体,以“学习强国”为代表的一批网络新媒体凭借丰富的学习資源、创新的学习方式,在广大干部群众中产生热烈反响,成为理论学习的“知识库”“资源站”“掌中宝”。同时,一批讲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影视作品深受喜爱,成为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和百姓家庭的“必追剧”。
二、强化方向引领,主流思想舆论持续巩固壮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大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强化方向引领,加大对错误思想的斗争力度,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不断强化,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意识形态空间治理更加风清气正。
第一,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不断强化。一是思想观念上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5]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重视并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成为全党上下的思想共识。二是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党中央先后开展深化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改革,进行意识形态工作领导体制改革、基层意识形态工作机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了统一领导、权威高效、政策与法律相协调的意识形态安全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有力促进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集中统一领导。三是推进意识形态制度建设更加完善。2019年11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作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一系列涉及意识形态领域制度体系建设的重大部署,有力促进了意识形态制度建设更加规范化、常态化、科学化,也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一是阵地建设不断拓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6]经过长期努力,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从现实到虚拟、从高校到社会、从国内到国际的多维立体思想舆论传播大格局逐步形成并愈益成熟,主流思想舆论阵地持续拓展。二是内容更加丰富。近年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等重大主题宣传活动接连开展,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成就和经验的一系列历史展览、成就展览陆续开幕,这些活动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在全社会唱响了主旋律、弘扬了正能量。三是方式方法不断创新。一方面,全国各地区各高校开展的快闪、云端阅读节、主题音乐会、融情夏令营、短视频比赛等活动广受欢迎,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的爱国主义热情更加高涨;另一方面,以“中央厨房”式全媒体报道平台为代表的新型传播方式不断涌现,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第三,意识形态空间治理更加风清气正。一是澄清了一些模糊或错误认知。比如“党大还是法大”“我国人民民主与西方所谓‘宪政’是否相同”“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后的关系”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政治陷阱,是一个伪命题”[7];“我国人民民主与西方所谓的‘宪政’本质上是不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8];“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9]。二是批判了一些错误观念。针对意识形态领域时常出现的所谓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西方宪政论、公民社会论、新闻自由等社会思潮,以及“军队国家化”等错误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10]。三是治理了一些网络乱象。近年来,网络上相继出现郑爽、吴亦凡、张哲瀚等一批劣迹艺人以及流量明星乱象和畸形“饭圈”现象,国家开展强有力的治理专项行动予以坚决打击,推动网络空间日渐清朗。
三、凝聚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弘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11]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宣传思想战线积极作为、开拓进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凝聚了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一是思想引导树观念。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各地各部门各单位陆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阐释和宣传教育活动;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的机构、组织、团体、刊物不断涌现,推进理论研究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读本》《中国人的美德与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等相关理论书籍相继出版。二是实践培养见实效。十八大以来,在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的统一协调和指导下,各单位各部门将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融为一体、同频共振,有力发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价值准则。三是制度保障强约束。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二字清晰呈现。2016年12月,《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推进“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得益彰;2017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颁布实施,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开篇第一条;202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开篇第一条立法目的即开宗明义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系列重要举措,正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鲜明写照。
第二,先进典型引领力不断彰显。一是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更加丰富多样。新时代以来,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显著增加,并与行业发展紧密融合。主要包括:“时代楷模”(2014)、“最美职工”(2014)、“共和国勋章”(2015)、“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17)、“新时代好少年”(2018)、“最美科技工作者”(2018)、“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2019)、“最美基层民警”(2019)、“最美奋斗者”(2019)、“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2019)、“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2020)、“七一勋章”(2020)等。二是先进典型宣传力度不断扩大。通过国家主要领导人颁奖、电视直播、网络直播等各种传播方式协同发力,充分展示了袁隆平、钟南山、张桂梅、张富清等一批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在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有力促进了社会风气健康向上。三是对损害先进典型名誉利益行为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针对侵害英雄烈士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等行为,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等法律中明确规定并予以严厉打击。这些举措有力维护了先进典型的名誉声望,对于推进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走深走实。一是范围广。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覆盖面不断扩展。从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楼院到创建文明小区、文明城市;从创建文明户、文明村到创建文明集镇、文明县城;从自建发展到军民共建、警民共建、厂街共建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为涉及社会生活各领域各行业,有各级干部、广大职工、农民、市民以及社会各阶层人士广泛参与的声势宏大的群众性活动。二是程度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全面展开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三是力度强。2017年4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印发《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2019年下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这些文件的出台,对于提升人们的思想觉悟、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意义重大。
四、丰盈精神生活,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2]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圍绕推进文化产业改革、改善文化民生、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等方面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取得了重大成效。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能力不断提高,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有力,社会主义文艺引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第一,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能力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整体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实力不断增强,文化产品服务的规模大幅提升,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势头强劲,文化产业集群趋势明显。一是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9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5016亿元,占GDP的比例由2013年的3.69%提高到2019年的4.54%[13],文化经济总量明显增加。二是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不断提升。据统计,我国文化产品的进出口总额由2012年的887.5亿美元增至1114.5亿美元,继续保持上升态势。其中,出口额增长232.4亿美元,进口额增长5.3亿美元[14]。文化产品出口增长,体现出我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情况逐年向好,文化软实力逐步提升。三是文化业态发展不断丰富。随着大数据、“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模式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基于网络平台的新兴文化业态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常态”,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全面繁荣。同时,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视听载体、手机出版等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兴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发展势头强劲。
第二,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有力。新时代以来,我国在改革文化体制、投资文化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多方发力,助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兴盛。一是文旅融合更加深入。我国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与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夜间经济成为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新引擎,跨区域文化和旅游领域的交流合作为城市间经济联动带来了新契机。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在中央有关部门统筹实施下,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创建为物质载体,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截至2019年底,全国公共图书馆共有3196个[15],群众文化机构44073个[16],文物业服务机构10562个[17],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2453个[18],艺术表演场馆2716个[19],公共美术馆559个[20],乡镇综合文化站33530个[21],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94747个[22]……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更向基层倾斜,“精准供给”机制日趋完善,服务效能和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三是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持续推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纷纷转为线上,云演出、云直播、云展览、云综艺、云参观让公共数字文化得到迅速发展,丰富多彩、优质的线上服务供给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效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三,社会主义文艺引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一是导向鲜明,弘扬主旋律。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双百”方针,“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23]。此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越来越成为文艺界的共识,大批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文艺作品。二是与时俱进,传递真善美。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新时代以来,除了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红色题材作品以外,一大批反映当代中国现实的文艺精品也广受好评。比如《湄公河行动》赞颂了缉毒警察们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我不是药神》揭示了社会底层最真实的民生问题;《中国医生》真实记录了新冠疫情防控中逆行者们不顾安危、走进疫情阻击战最前沿的感人事迹。三是制作精良,展示新形象。新时代以来,一大批文艺精品登上世界舞台,全方位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比如,上海昆剧团“临川四梦”世界巡演盛况空前;曹文轩、刘慈欣亮相世界文坛最高领奖台;《父母爱情》《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多国引发追剧热潮。
五、加强国际传播,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鲜亮
意识形态建设要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2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构建多主体、立体化大外宣格局,推动文化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相融,积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鲜亮。
第一,重信守诺让中国形象更可信。一是中国具有重信守诺的文化传统。古语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颂着众多讲诚信、重道义的历史故事,“徙木立信”展示了商鞅立志变革、取信于民的坚定决心,“一诺千金”褒扬了季布以诚待人、信守承诺的高尚品德。二是言必信行必果。就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中国承诺“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近年来,中国连续举办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累计意向成交额近3000亿美元,为各国经济贸易提供更多市场机遇,进博会已经成为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的四大平台,成为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三是在国际对比中彰显重信守诺的国家形象。比如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早在2007年6月就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成为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2020年中国对《巴黎协定》框架下的2030年目标进行全面更新和提高,明确了中国落实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目标的路线图,并采取实际措施兑现绿色发展承诺。英国专家马丁内斯说:“中国总是设定自身可以实现的目标,并且信守承诺。”[25]
第二,和平友善让中国形象更可爱。一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追求和平、睦邻友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发展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都能拥有幸福安宁的生活。”[26]古代丝绸之路见证了古代中国与沿线各国人民商品互通、文化交汇、文明包容、人文交流和科技互动,共同谱写了经济互利、人文互启的伟大史诗。二是在对外交往中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比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获得国际社会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个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8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达10.4万亿美元[27]。“一带一路”从理念变为实践,从蓝图变为现实。三是坚持以和平方式处理国际争端。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便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一直将其作为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比如,在处理朝核问题、伊核问题、印巴关系、巴以冲突等国际争端中,中国始终主张通过对话协商等和平方式处理,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第三,大国担当让中国形象更可敬。随着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越来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现出大国应有的责任担当。一是在全球治理中贡献中国智慧。面对气候变暖、大气污染、金融安全、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中国积极倡导国际合作,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8]。二是积极参与塑造公平正义的全球治理体系。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力量对比和日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中国提出了全球治理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全球化观等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全球治理体系,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普遍赞誉。三是在世界和平发展中贡献中国力量。中国始终以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截至2021年,中国共派出5万多人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成为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和会费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第一大出兵国[29]。在全球抗疫的关键时刻,中国在自身疫情防控仍然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仍旧采取积极行动,力所能及地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同其他国家并肩作战、共克时艰,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情怀和担当。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7).
[2][2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58-59.
[3]张晓松,邹伟,丁小溪,等.沐浴真理之光汇聚复兴伟力——党的十九大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纪实[N].人民日报,2020-12-10(6).
[4]習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8.
[5]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6]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1).
[7]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J].求是,2021(5):4-15.
[8]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1).
[9]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6(1).
[10]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1.
[1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2014-05-05(1).
[12]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4).
[13][14][15][16][17][18][19][20]徐瑾,江畅,徐弢等.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2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121,125,151,153,154,162,155,156.
[21]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伟大实践[N].人民日报,2021-06-25(6).
[22]刘志明.“文化”赋能“全面小康”[EB/OL].(2020-09-23).http://www.qstheory.cn/wp/2020-09/23/c_1126530479.htm.
[23]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1).
[2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人民日报,2021-06-02(1).
[25]全球连线英国专家:中国应对气变成绩显著西方“甩锅”不负责[EB/OL].(2021-11-0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5945591331547191&wfr=spider&for=pc.
[26]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10-10(2).
[27]杜海涛,罗珊珊.贸易畅通硕果累累(“一带一路”建设成就)[N].人民日报,2021-11-28(1).
[29]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年[N].人民日报,2020-09-19(5).
[责任编辑:杨小扬]
3972501908224